◎ 文 茶小隱
茶中故舊
◎ 文 茶小隱
《茶經(jīng)》開篇第一句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痹凇安枋ァ标懹鸬哪甏褪裰鼐陀须p人合抱的大茶樹。而關(guān)于茶飲最早的文字記載《僮約》,也發(fā)生在西漢時期的彭州武陽。
如今說起古茶樹,都知道云南多而健,鮮有提及四川。巴蜀人煙稠密,農(nóng)耕發(fā)達,森林在古代即遭墾殖。陸羽寫的古茶樹,活到現(xiàn)在總得有兩千來歲,大概早伐作柴薪了。但四川不但有古茶樹,還在用古茶樹做茶。崇州枇杷茶、古藺的牛皮茶、宜賓的黃山苦茶,據(jù)考證,都是古代野生茶樹遺留的品種,延續(xù)至今沒有斷。
茶葉算是四川崇州文井江鎮(zhèn)大坪村重要的副業(yè)之一,時時可見采茶的村民,腰挎茶簍,不緊不慢地采摘這時節(jié)價錢最高的獨芽。茶樹品種,既有老川茶,也有福建傳過來高產(chǎn)的福鼎大白茶、梅占。
枇杷茶,是和四川主要的灌木型茶樹完全不同的喬木大葉茶種,和制作普洱的大葉種茶樹同樣源自古老的原生茶樹基因,或許正和陸羽書中巴蜀古茶樹同種。以“枇杷茶”之名載入史籍的資料并不多,清代,曾有做“龍門貢茶”進貢的記錄,只是和陸羽時代加鹽煎煮喝的餅茶已大不同。民國年間《崇慶縣志》中記載:“別有枇杷茶高二三丈,葉粗大,土人采嫩芽制出,以代普洱,味亦差近?!?/p>
在制茶、飲茶法逐漸轉(zhuǎn)變的過程中,枇杷茶雖然也用來制作“味道接近普洱”的散茶,最終還是讓位于更適宜制作綠茶的中小葉品種,在大坪村,只是東一棵西一棵遺存于山林中,這些年在品種專家推動下,才開始重新繁育。
離崇州不遠的雅安蒙山之頂,有一片專供進貢的“皇茶園”,得名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圍之以石欄,上后方雕有巡山石虎。石欄中七棵茶樹,相傳為西漢宣帝甘露年間茶祖吳理真手植,至今已兩千多年。茶樹看起來,和石欄外新種幾十年樹齡的老川茶茶樹,差不多大小。每年3月27日舉辦祭祖采茶儀式,卻沒人真拿來做茶喝過。關(guān)于“甘露真人”吳理真的事跡,如今留下來的記載,主要在清代一塊石碑上。但蒙頂茶初唐即已入貢,中唐時期名列貢茶首位,卻在諸多詩文史籍中留下佐證。
蒙頂茶,最佳者產(chǎn)自主峰上清峰。從名山縣城望去,山峰并不高峻。但登上接近峰頂?shù)姆錾扑虏鑸@,地勢就會一目了然。四座山峰成蓮花狀環(huán)繞上清峰之外,遠近座座低矮丘陵。直至遙遠的青衣江對岸,才又崛起高大的周公山。上清峰茶名氣大,產(chǎn)量小,遠在唐代,就有作假風氣:“蒙頂先后之人,竟載茶以規(guī)厚利……供堂亦未嘗得其上者?!边@種風氣延續(xù)至今,名山縣批發(fā)市場里賣的,多非真正蒙山頂上所產(chǎn),而是周遭低平丘陵地區(qū)所產(chǎn)的“壩壩茶”,打出的牌號卻統(tǒng)統(tǒng)稱為“蒙頂茶”。本地人心知肚明,山上的茶好也貴,一兩百一斤的壩壩茶,才是尋常百姓的杯中物。
真正的蒙頂茶歷來珍貴,乃因獨特風土造就?!把虐蔡炻?,中心蒙山”,本以多雨著稱的雅州,又以蒙山為最,云多霧多,終年煙雨。蒙頂南坡和西南坡的土壤,呈深棕色,用手掌搓碎
很細膩,有很多腐殖質(zhì)。而處處可見的紅砂巖,則是土壤中風化礦物質(zhì)的來源。這樣的土壤,當?shù)胤Q為“茶末土”,營養(yǎng)豐富而疏松。加之高山坡地森林茂盛,對喜水又需要排水良好的茶樹,無疑是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3月,正是杉枝吐新、蕨芽初卷、李花漫天的時節(jié),茶芽在柔媚潤澤環(huán)境中慢慢萌發(fā),制出的茶也格外細膩柔和。
蒙頂茶在唐玄宗時期入貢,起初并未列為上品?!恫杞?jīng)》就把“雅州茶”列在劍南道的彭州、綿州、邛州之后。而到了中唐時期,蒙頂茶已脫穎而出,位列貢茶之首?!短茋费a》中說“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第一”。
公元816年成書的《膳夫經(jīng)手錄》中則記載了“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導致市場上仿者泛濫的情形。白居易“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詩句,大概也在這個時期寫下。如此榮耀的貢茶,為何宋以后突然幾近消隱,貢茶中心轉(zhuǎn)往遙遠的福建北苑?這也是我們帶到蒙山的疑問。
綜合各種說法,五代戰(zhàn)亂造成上清峰茶園荒廢。都城轉(zhuǎn)到遙遠的汴梁,蜀道也不再是貢茶輸入的捷徑。再則,朝廷急需買馬,設(shè)立榷茶專賣制度。雅安地處藏蕃邊境,自然被納入邊茶,僅名山一縣,年運邊茶就曾達到兩百萬斤。邊茶取量,不能精工細作,聲名漸失。唐之蒙頂貢茶,延續(xù)至清,也就徒存每年從皇茶園里摘取三百六十五片茶葉,謂之“仙茶”,供天子祭天之用的形式而已。
蒙頂茶 攝影:馬嶺
蒙頂茶,只三種名色:延續(xù)唐代名稱的蒙頂石花,當時是團餅茶,現(xiàn)為扁形炒青綠茶。明嘉靖年間創(chuàng)制的蒙頂甘露,半烘炒卷曲形綠茶。蒙頂黃芽,悶黃工藝的扁形黃茶。無論哪種,都以春分前采摘,約一厘米長的獨芽,或一芽一葉初展為上品。高山蒙頂茶,和名山縣茶葉市場里大宗出售的壩壩蒙山茶,外形上并無明顯區(qū)別。
追問當?shù)夭枞耍身斔a(chǎn),究竟有什么特別?答曰,高山茶在鮮爽之外,別有一番清甜,即宋人詩中所說“露芽云液勝醍醐”之味。這話有點玄奧,但幾杯茶對比一泡則可感知。平地茶或做工不到位的,也好喝,卻帶處處可見之豆香栗香。高山好茶,則清甘自成一體,細心體會便高下立現(xiàn)。
蒙頂皇茶公司制茶車間坐落在舊時靜居庵遺址,門外不知名的明代紅砂巖牌坊,和殘破的穿斗式知青舊宅并排而立。門窗早已殘破,糊墻報紙從20世紀60年代的平反公告,到 80年代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萬國證券成立,仿佛時光濃縮機。2003年以前,這里還叫國營蒙山茶場。
可以說蒙頂茶的復興,完全源自茶場一脈。20世紀50年代開荒種茶,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成都來的知青又加以擴大,形成上清峰海拔800米以上兩千多畝茶園的格局。茶樹品種是蒙山混合群體種,當?shù)厝私凶鳌袄洗ú琛?,說來也都是幾十年的老樹了。蒙頂甘露的做法,也是50年代末重新總結(jié)定型。
2003年茶場改制為公司,繼承了國營茶場最優(yōu)質(zhì)的茶園。改制后離開的職工,有不少繼續(xù)做茶。也有本地茶農(nóng)在上清峰靠下些的位置,自行開墾茶園。如今有經(jīng)驗的制茶師傅,不是茶場老職工,就多半是他們的徒弟徒孫。總之,和老茶場脫不了干系。
雖說改制了10年,廠房也好、車間也好,乃至那十來位穿藍布工作服、動作不緊不慢的職工,都蠻有20世紀80年代的氣象。鮮葉還沒從山上運下來,大伙就用大玻璃瓶泡當天新制的甘露喝喝,擺擺龍門陣,或與廠部收養(yǎng)的五六條流浪小狗玩耍。石花甘露味道上并無太大區(qū)別。只是石花要做成飽滿的扁形,殺青略重,且空心芽不能成形。遇上干旱,許多未展開的茶芽發(fā)生空心,就只能用來做彎曲形的甘露。
傳統(tǒng)做法,當天采來的鮮葉,攤放萎凋至散發(fā)香氣,九兩一鍋,投入車間邊上那一溜大鐵鍋中手炒殺青,屋外還有燒火師傅添柴燒火??偣惨?jīng)過三揉三炒,方成形,再用炭火焙籠復火烘干。如今大鍋早已銹蝕,滾筒式殺青之后,揉捻機理條機也代替了人工。但在第三道揉捻的時候,師傅們合掌手搓。這樣能讓茶汁外溢,附著在表面。入水一泡,便垂直下沉,茶湯的滋味也濃郁,正是蒙頂甘露的個性。
人稱“柏老四”的柏月輝則是公認的新一代好手。1991年,柏老四在縣里上了三天制茶培訓班,開始學做茶。后山徐溝村潺潺溪水旁,他租了座老木屋做廠房。蒙頂最高最好的茶園,全歸皇茶公司。但柏老四做出的蒙頂甘露、黃芽,在高身玻璃杯中沖泡,根根直立,聞起來清甜,入嘴鮮甜,一點不比皇茶出品遜色。
說到底,柏老四的茶好,無非是在細節(jié)上講究、琢磨。蒙頂茶要求獨芽尚未展開,或極嫩的一芽一葉初展時采摘,不能采魚葉、鱗片,相當費工,采茶工往往差不多就行。柏老四發(fā)現(xiàn)每斤收購價多加幾元,就能收到更符合采摘標準的鮮葉,所以他做茶的原料,齊整細嫩。每件制茶機器都由自己改造,制茶也反復琢磨,比如怎么用燒煤達到傳統(tǒng)炭焙的效果,烘焙分幾道慢火,使滋味更豐厚。好茶自然有人認,他的茶往往當天做好,晚上就被收走了,遲一兩天便搶不到。
永興寺的尼姑師父們,則是蒙山制茶另一脈。寺始建于唐代,留下建筑多屬明清,門前紅砂巖雕刻的獅子上苔痕斑駁,很蒼潤的一處道場。寺屬茶園,最初是國營試驗茶場基地,落實宗教政策后分給寺里。寺院里不可能置辦許多機器,主要還是靠手工,做法近傳統(tǒng)。幾家茶放在一起喝,皇茶公司的規(guī)矩大氣,柏老四的靈秀鮮甜,而永興寺師父做的茶,則別有一種干凈樸素。
蒙頂茶山地 攝影:馬嶺
說到蒙山茶,不能略過蒙頂黃芽。黃茶和綠茶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悶”,趁殺完青還熱乎,厚紙一包,讓水熱作用“悶出”甜醇的滋味來。傳統(tǒng)做法四兩半一鍋,殺青后草紙包成四方小包,堆放在灶臺上悶黃。每小時都要開包翻攪,6至8小時后拆包復炒再包,如是反復,至少連續(xù)48小時方告完成。
蒙頂黃芽和君山銀針、霍山黃芽,并稱三大黃芽茶。干茶是一片片平整的細芽,褐綠中閃現(xiàn)金黃。85℃至90℃水溫,泡出淺黃碧透的茶湯,甜香濃郁。做黃芽必須時刻守候,非常辛苦,市場卻不接受更高的售價,多年來都基本“綠做”,縮短悶黃時間,空頂著黃茶的名頭,顏色和滋味都更像綠茶。在蒙山,連永興寺師父做的“菩提芽”也偏綠,少數(shù)幾位民間制茶師傅,還在堅持做傳統(tǒng)黃芽。
(茶小隱,《生活月刊》主筆,著有《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