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龍
漢字圖形化在字體設計中的應用
李旭龍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濃縮與積淀,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見證,它起源于遠古先人傳遞、記錄信息的圖形符號。結合漢字的文化內涵,將古老的漢字與現(xiàn)代圖形設計相結合,可以重新煥發(fā)漢字的魅力。
漢字圖形化以漢字為基本元素,以實現(xiàn)圖形化為最終目的。漢字圖形化對漢字的“形”進行圖形化處理,通過漢字的“形”展現(xiàn)漢字的“意”,實現(xiàn)形與意的結合,不僅形象地傳達了信息,還有很強的美感。漢字圖形化過程,需要綜合運用解構、重組、光影、肌理、替換等多種視覺處理方法,同時要兼顧漢字的內涵,以圖形化的方式將漢字的信息呈現(xiàn)出來。
漢字圖形化是圖形創(chuàng)意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由于加入了漢字這種古老元素,因而具有獨特的創(chuàng)意原則和方法。漢字圖形化首先具備圖形表現(xiàn)功能,它傳遞的信息直接有力、準確生動,具有較高的識別性。漢字圖形化最終產物是圖形,最大特點就是圖像性。漢字圖形化不是簡單的裝飾,它反映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和生活形態(tài),是中國人思維方式和造型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
漢字圖形化與漢字的歷史密不可分。無論漢字外觀如何變化,其本源都來自于象形。漢字圖形化在我國商周時期便初見端倪。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漢字,其產生于原始社會最簡單的花紋和圖案,是一種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將圖形當作文字使用,這些文字與其所代表的事物,在形狀上非常相像。在甲骨文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金文,也帶有圖形的身影。從商周出土青銅器的銘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先人已經有意識地在文字中添加紋飾圖案?,F(xiàn)在有的考古學家將這種文字稱為圖形文字。圖形文字與當時的裝飾紋樣和諧搭配,展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設計思想。人們對圖形文字進行設計,展示文字的形式美,這種古樸的表現(xiàn)手法令我們感覺到了古代人的智慧。可以說,圖形文字是漢字圖形化的起源。
漢字具備圖形化設計的潛能。漢字的發(fā)展有著漫長的歷史,早在漢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就提出了漢字組字、造字的方式,包括象形、形聲、轉注、假借、指事、會意等。這種理論將漢字“形”與“意”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化,奠定了漢字長遠發(fā)展的基礎。通過對漢字漫長的發(fā)展過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漢字文化得以傳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具備“象形”與“會意”的特點,這個特點賦予了漢字圖形化的潛力。漢字具備圖形概括、美化、裝飾的功能,可以獨立充當設計元素,運用于字體設計等一系列藝術設計領域。
漢字字體的演變也為漢字圖形化提供了可能。書法是我國特有的藝術形式,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富有美感的字體為漢字圖形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漢字具備“神形合一”的性質,篆書的渾厚、隸書的典雅、楷書的端莊、行書的飄逸、草書的瀟灑等等,無不體現(xiàn)著漢字獨具特色的美。將傳統(tǒng)書法藝術圖形應用于字體設計,可以讓作品更具文化底蘊,讓我們感悟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此外,漢字篆刻藝術是一種獨特的民族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現(xiàn)代漢字設計中非常實用的設計素材。現(xiàn)代藝術設計中,融合篆刻藝術的作品往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美學意蘊,北京奧運會“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就是融合漢字篆刻藝術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彩典范。
目前,漢字已經發(fā)展成了以象形、圖形為基礎,集形、音、意于一體的文字系統(tǒng),還具備轉注與引申的功能,這為漢字圖形化在現(xiàn)代字體設計中的廣泛運用提供了很大的美學優(yōu)勢。隨著現(xiàn)代社會迅猛發(fā)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也不僅局限于物質。對于沿用了幾千年的漢字,人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們希望漢字在辨識的基礎上增加趣味,于是漢字字體設計便出現(xiàn)了。得益于科技的發(fā)展,各種軟件層出不窮,其性能不斷改進,讓漢字字體設計開始廣泛進入我們的視野。如今,漢字設計已成了設計界的熱點。
(一)筆畫形象化
筆畫形象化是將筆畫演變成植物、動物等生命形象。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漢字圖形化方法。漢字來源于自然,是對世間萬物的抽象概括,因而漢字裝飾也經常以世間萬物的形象為元素,如后世創(chuàng)作的龍書、龜書、鳥篆、蟲書、蛾蟻文等。這些以具體生命形象組成的漢字圖形非常質樸、生動、簡潔,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民間漢字設計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筆畫形象化的運用,例如民間流行的花鳥字,這種設計巧妙地將漢字的筆畫以動物或植物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既優(yōu)美又不失漢字的本意。筆畫形象化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漢字圖形化方法,以圖形取代筆畫,消除了漢字的枯燥感,強化了漢字的美感。當然,筆畫的形象化并不是筆畫的隨意羅列,而是結合字形與字義的形象設計。
(二)改變漢字形狀
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漢字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外觀。設計文字形狀就是在這種相對固定的外觀中尋找亮點,找到相似的圖形,通過改變文字的形狀,讓文字附著于圖形。根據(jù)設計要求,以漢字的象形、會意等組字方法為基礎,對漢字形狀或結構進行圖形轉換,可以讓漢字更形象和富有生命力。另外,漢字筆畫以直線為主,在設計字體時,對文字筆畫進行圖形轉換,可以產生更生動的效果。比如民間的窗格造型,經常出現(xiàn)以方形為主的漢字,窗格和漢字都是直線造型,結合在一起難以產生美感。設計時加入一些流暢的曲線,改變漢字形狀,往往能避免出現(xiàn)呆板的效果。
(三)筆畫組合
漢字由筆畫構成,筆畫之間的巧妙組合也能賦予漢字圖形化的美感。將多個單體字組合成一個合體字后,合體字在結構上保證了每個單體字的單獨特征外,還通過對單體字的形象組合和順序調整,產生整體的美感。筆畫巧妙組合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漢字圖形化設計方法。例如,很多商鋪喜愛的“招財進寶”,四個字通過整合,給人們呈現(xiàn)的一個整體的字,將筆畫共享的同時也將字體藏于整個字的內部,整體觀看很像一個聚寶盆。又如“福祿壽喜”四字,通過筆畫巧妙組合,整體看起來像一個壽桃,表達了人們的祝福與寄托。筆畫組合能簡化漢字結構,讓漢字具有整體性,是漢字圖形化的一大妙用。
(四)營造情境
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漢字來源于圖畫,和圖畫具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同時,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瑰寶,它講究氣韻,意境深邃。所以,將漢字的形態(tài)與中國畫的意境巧妙結合,不僅實現(xiàn)了漢字的情境美,也體現(xiàn)了中國特有的文化。香港設計師靳埭強曾為臺灣印象海報設計《漢字》系列,取材多來自中國山水畫,蘊含了山、水、風、云等情境,作品氣勢雄渾,讓觀賞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通過將山、水、風、云等字與水墨畫結合,不僅彰顯了中國畫的意境,也將中國人強調的天人合一思想展現(xiàn)出來。營造情境將漢字的“形”與“意”完美結合,是漢字圖形化的最高藝術形態(tài),它更加注重漢字的藝術性,展示出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情趣。
漢字圖形化設計不僅要理解漢字本身的含義,而且要感知漢字的精神文化內涵。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國,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在全球化的今天,將漢字的魅力充分挖掘出來,我們依然任重道遠。中國設計師需要以弘揚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為己任,用自身獨特的視角審視漢字,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掘漢字乃至中華文化的魅力。
1.杜娟,張星.傳統(tǒng)漢字圖形化設計探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03:47-49.
2.黃洪瀾.漢字的圖形化設計探討[J].包裝工程,2009,09:200-202.
3.陳潔.平面設計中漢字圖形的應用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114-118.
4.丁希勤.望字生意——漢字圖形化在標志設計中的表現(xiàn)和應用[J].裝飾,2012,08:129-130.
李旭龍:廣東農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