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玄
摘要:不求自己能成為名師,但求學生喜歡我的課堂,能在我的課堂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愛上語文學習。在不斷的實踐、反思中,我感覺到,要想讓學生愛上語文課、主動熱情地學習語文,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就要營造富有吸引力的“場”,有趣的引言,精要的點撥,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又恰如其分的講解,以及有必要的順勢拓展,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而要做到這一切,教師備課時的字斟句酌及對文本的深度對話,即對文本的充分解讀是前提,是關鍵。
關鍵詞:字斟句酌;與文本深度對話;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8-0238-02
不求自己能成為名師,但求學生喜歡我的課堂,能在我的課堂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愛上語文學習。為了很好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我常常會一次又一次地閱讀《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以及名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及教學策略,然后不斷提高、不斷完善。就是在這樣的實踐、反思中,我感覺到,要想讓學生愛上語文課、主動熱情地學習語文,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就要營造富有吸引力的“場”,有趣的引言、精要的點撥、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又恰如其分的講解以及有必要的順勢拓展、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而要做到這一切,教師備課時的字斟句酌及對文本的深度對話,即對文本的充分解讀是前提、是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薄伴喿x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笔前。喿x教學承載了很多任務,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理解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評價、運用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絕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潛心鉆研,在課堂上扎扎實實地開展教學,確保每一節(jié)課都有所得。
教師對教材潛心鉆研的過程,其實就是細讀文本、鉆研文本的過程。我以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談對“字斟句酌,與文本深度對話”的思考。
一、教師要想備好課、上好課,必須充分把握教材,做到字斟句酌,與文本深度對話
解讀教材是語文教師非常重要的一種基本功。借竇桂梅老師的話就是:對教材把握的準確程度,之于語文老師,好比“望聞問切”之于一名醫(yī)生。所以,我們不能浮于世事,而應當潛下心來琢磨文本、挖掘內(nèi)涵,逐字逐句地觸摸文字,感受語言的冷暖,體味字里行間飽含的深情。用自己敏銳的眼睛,發(fā)現(xiàn)文章的字詞句段甚至是標點修辭上的獨特之處,并將自己解讀到的關鍵點變成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的著眼點。怎樣才能取得這種效果呢?
1.反復琢磨,揣摩文意。俗話說“詩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文也一樣,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反復琢磨,才能準確深入地理解,才能根據(jù)單元專題、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細細推敲最有價值的問題、最適合的切入點,以取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在教學《詹天佑》一文前,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讀教材,一遍又一遍地斟酌該以什么作為切入點,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綱舉目張。經(jīng)過反復琢磨,我敲定了以詹天佑的“愛國”牽出“杰出”,以愛國思想的反復回環(huán)、層層叩擊,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體會文字的魅力。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住詹天佑的思想活動“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逐層深入體會,并從課文中找出關鍵詞句,體會詹天佑面臨的種種困難,以及克服重重困難的勇氣、決心。學生在探究的同時,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他不僅有強烈的愛國思想,更有杰出的才能。課堂在層層深入、步步回環(huán)的朗讀、默思、感悟中得到了升華。
2.字詞推敲,挖掘深意?!段ㄒ坏穆牨姟酚洈⒌氖恰拔摇痹谝晃灰魳方淌谡嬲\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晚會上成功演奏的事。課文有兩條很明顯的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備課時,我查閱了一些教學設計,都是緊扣先抑后揚的寫作特點展開教學的。我想,還有沒有更好的途徑能讓學生既能體會到老教授的美德,又能感悟我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仰之情呢?能從“我”對拉小提琴的熱愛入手嗎?會偏離教學目標嗎?我仔細研讀課文,發(fā)現(xiàn)課文只有一處直接表達了我對拉小提琴的愛好,就是末段“后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舍的愛好,我能熟練地拉許多曲子?!倍鴮嶋H上,只要認真地閱讀,就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有很多地方都能讓人感受到作者對拉小提琴的熱愛及努力追求。雖然家人的評價讓“我”感到十分沮喪,但“我”沒有放棄,而當“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練琴的好地方時內(nèi)心的激動與興奮溢于言表。課文是這樣寫的:“一天清晨,我躡手躡腳地走出家門,心理充滿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林子里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區(qū)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樹下站好,莊重地架起小提琴,想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支曲子?!边@段文字有非常強烈的畫面感,美的情景、美的姿態(tài)、美的心境,如詩的語言、畫的意境,凸顯的是“我”對拉小提琴的熱愛與追求。寫“我”孜孜以求的還有這樣的句子:“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樹林去練琴……”“我站得很直,兩臂累的又酸又痛,汗水濕透了襯衣……同時,每天清晨,我要面對一位耳聾的老人盡心盡力地演奏……”“我”的進步與成功,不僅有老婦人無私的幫助與鼓勵,讓“我”充滿信心、滿懷感激,更有“我”自己為執(zhí)著的追求而付出的努力與艱辛。讀著這些語句,心中油然而生“功夫不負有心人”的感慨。我就是這樣咬文嚼字、推敲詞句的。
文章重點表現(xiàn)的是唯一的聽眾“聾子”老婦人,作者著重描寫了她平靜的神情和詩一般的語言給“我”的巨大鼓舞。文章對她的描寫著墨不多,可謂惜墨如金,只用一個詞“平靜”描寫了她的神態(tài),但就在這看似簡單的詞里卻蘊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不僅有對“我”的關切鼓勵,有為“我”的琴技取得點滴進步的高興,還有對“我”更高的要求與期望。在專修音樂的妹妹說穿真相以前,“我”深信老婦人就是個聾子,因為“我”每天練琴時她總是而且只是那么平靜地看著“我”,從來沒有因為“我”的琴聲而產(chǎn)生別樣的表情,她的平靜讓“我”深信她耳朵的確聽不到聲音。一個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竟然佯裝聾子堅持每天清晨到小樹林里做“我”唯一的聽眾,為“我”揚起希望的風帆,給了“我”刻苦追求的勇氣和力量。這位德藝雙馨的老婦人的形象暮然矗立于天地之間,高大、令人欽佩!
對文本的字斟句酌,能讓我在課堂上很好地引領學生細讀文本、感悟人物心境及精神,讓學生的思維徜徉在高尚的情操里,真正入情入境地享受閱讀。
二、指導學生字斟句酌,與文本深度對話,是提高學生感悟理解能力、運用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
語文課程的終極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教師課前的深度閱讀是為了課堂上更好地引領學生學習,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研究、琢磨語言,感受文字的美妙與魅力。
1.結(jié)合具體語境,推敲詞義。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有效地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語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有時抓住一兩個關鍵詞語,往往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追悼會”這一片段,“追悼”是個新詞,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詞義,我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敘寫追悼場面的具體詞句來多讀幾遍,從而讓他們了解“追悼”的具體內(nèi)容。同時引導學生閱讀鏈接的內(nèi)容《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巴金),加深對“追悼”場面的感受及詞義的理解,讓學生如臨其境,不僅對“追悼”有了深入的認識,還感受到魯迅先生倍受世人敬仰與愛戴的情懷??梢娫谶@樣具體的語境中咬文嚼字、體會詞語內(nèi)涵的方法遠比查閱工具書理解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2.想象描寫畫面,豐富詞義。理解詞語是閱讀教學最為基礎的一項內(nèi)容,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如何讓學生對詞語理解有具象的意義,不能僅僅靠查詞典或是簡單進行字面上的解釋,而是要啟發(fā)想象,懂得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詞語的內(nèi)涵豐滿而具體。
我還是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為例?!熬戎嚪颉边@則故事,作者用“飽經(jīng)風霜”描寫車夫,單純從字面上理解,學生都知道是經(jīng)歷了很多磨難,但僅僅是停留于此,學生對人物處境、社會環(huán)境的理解還是很膚淺,所以我激發(fā)學生拓展想象、深入感悟,車夫飽經(jīng)風霜的臉是什么樣的臉呢?學生認真思索,說,“車夫面黃肌瘦,兩個顴骨處干枯龜裂,額頭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皺紋都能構(gòu)成好幾個‘川字了”……我再追問:他可能經(jīng)歷過哪些磨難呢?學生能聯(lián)系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想象描述,具體形象。從學生的描述中可以知道,他們不僅真正理解了詞語意思,而且還以豐富、形象、準確的想象進一步充實了“飽經(jīng)風霜”的內(nèi)涵,詞語在學生的腦海里活了起來。這簡單的文字符號已經(jīng)變成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可謂“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這樣引領學生字斟句酌,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也為他們能準確、規(guī)范地使用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理解感悟,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強調(diào)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必須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學生享受思維碰撞與心靈交流的閱讀之旅。教學前的備課,教師需要對課文進行字斟句酌、與文本深度對話,才有可能在實施課堂教學時胸有成竹、隨機應變,讓課堂靈動而高效。課堂教學中,同樣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讀,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與潛能,讓學生掌握精讀細究的方法,揣摩感受文本的意蘊及內(nèi)涵,并能學以致用,形成終身受用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還能提高寫作能力。這正是語文課程的終極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