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要: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走過了十年,我也在其中經(jīng)歷渴望—追求—困惑—彷徨—反思的心理變化,從一味跟風到真正操作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這也引發(fā)了我的思考,我試著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師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和教學評價等角度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歷史課堂危機;學科價值;新舊教學的對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8-0278-03
2005年高中新課程改革拉開了帷幕,作為一名普通高中教師的我有幸參與其中,這十年我走過了渴望—追求—困惑—彷徨—反思等一系列的心理過程。新課程改革開始之初,我欣喜地參與其中,“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種全新的理念使我為之振奮,但轉(zhuǎn)念一想,這不正是平時我們在做的嗎?新課改后,在教學中更注重過程,即知識是如何獲得的,這就使得教學注重過程的獲得,而不僅僅是滿足于某一結論,這也帶來了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顛覆;新課程中特別注重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正是歷史學科所肩負的使命。經(jīng)過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我深信創(chuàng)新只有與傳統(tǒng)有機結合才能發(fā)揮更大的威力。
一、歷史課堂教學中面臨的危機
(一)課堂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唯史料教學”
傳統(tǒng)歷史教學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講授法為主,這也是適應班級集體授課而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二是“去情境化”特點,即認為知識一旦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來,成為概括性的知識,它就具有了與情境一致性的特點,同時,歷史還具在過去性的特點。歷史學習只有處于豐富的情境當中,我們才有身臨其境之感。新課改強調(diào)學習者自身對知識的體驗,這使得史料——情境教學,不僅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旋律,而且其積極作用不言而喻,但把其視為萬能的,就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
1.重個體,輕全局。新課程改革后,很多教師都有一種感受:離開史料不知該如何上課,史料教學模式成為了課堂教學中的唯一模式,教師不再注重知識間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歷史課往往上出語文閱讀課的味道,教師注重的是學生史料閱讀、史料理解和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這使歷史教學變成了單個知識點的簡單羅列,沒有形成線性知識。
2.重知識,輕思維。利用史料教學,還原歷史本原,學生從歷史中汲取人生智慧,這符合《課程標準》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本質(zhì)和社會進步的要求。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史料運用到教學中更多地是為了“呈現(xiàn)教材各個敘述的一種引證,讓學生感受歷史教材敘述的真實性”,史料成為灌輸歷史知識的工具,史料教學并沒有把“歷史教學的過程變成一種對歷史事實的認識過程,一種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一種掌握歷史學習與研究方法的過程,一種提供歷史情境進行歷史思維訓練的過程”,這是思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
3.重史料,輕甄別。史料具有龐雜性、有限性和部分真實性的特點。史料的龐雜性在數(shù)量上表現(xiàn)為:20世紀60年代初,全世界出版圖書約25萬種,期刊2萬種;70年代初,圖書已達50萬種,期刊5萬種;80年代則每年大致出版圖書80萬種,期刊10多萬種。以致“在全世界4027門學科中,平均每位專業(yè)人員一生僅能閱讀其專業(yè)文獻的5%”。從質(zhì)量上看,各種史料也是真?zhèn)尾⒋?,正誤互見,魚龍混雜。史料是人類過去活動的殘跡,加上“保存的困難、定期的淘汰、自然的損毀”和“因與實際利益沖突,它被改篡及大量銷毀”,因此,史料所包含的歷史的真實信息量總是“小于”歷史原貌,這就使得史料具有了有限性和部分真實性的特點。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去偽存真的史料甄別能力,從而在復雜的歷史表象中尋求歷史的真實,實現(xiàn)思維升華。
(二)課堂教學方法的程式化——“探究教學”泛濫
“課程的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和探究性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因而探究式教學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伴_課必有探究”且多多益善。孰不知亮點多了也就無所謂亮點了,其結果會讓人眼花繚亂,無法獲得細細品味的深刻感悟。這種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學,既不管教學內(nèi)容是否適合探究,也不管學生認知水平能否適用于探究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似乎一提到教學,就是探究式教學,其他的教學方式都過時了,都不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都應當摒棄。課堂表面看起來熱鬧,而課堂實施的教學目標未能實現(xiàn),“無事就探究”的現(xiàn)象是不能輕視的。
(三)教學評價體系的簡單化——“考試評價體系”
《歷史標準》要求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即運用多角度評價方式,主張“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這不僅重視教師評價,也注重社會、家庭和學生共同參與評價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也有意識地注重學生的自評,但仍存在著不少問題。只重視知識學習的評價,不重視情感能力和態(tài)度價值觀的評價;只重視終結性評價,不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不少教師將終結性考試成績(如期末考試、會考、高考)作為追求的目標,而不是將評價作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手段。比如以高考為例:高考考察的方式均以史料題的形式出現(xiàn),大量題目是要求學生依據(jù)史料來進行作答,史料具有零散的特點,學生不易形成系統(tǒng)性的知識,這無疑不利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而大量依據(jù)史料進行歸納的知識直接拷問著學生的語文水平,甚至出現(xiàn)有的學生平時不學歷史,照樣拿高分,這也造成了考試與教材的嚴重脫節(jié),這是否是從一個極端(教材至上)走向另一個極端(忽視教材)。同時,對教師的評價也往往借助于學生的各種考試,因此形成了“唯分數(shù)論”的評價體系。
(四)課堂師生關系的固定化——過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標》提倡歷史教學需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面向全體學生。有的教師理解片面,為了追求師生互動,一改過去講述式的“滿堂灌”為提問式的“滿堂問”;把目標分解為一系列的問題,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問到底,學生疲于應付。而提出的問題往往因為沒有嚴密的邏輯體系而顯得繁而無序,瑣而無綱,從而造成重點不突出、針對性不強、主次不分,學生心中的疑惑仍然在提問中延續(xù)。提問的對象也存在盲目性,隨機叫學生學號、隨便提問,或者讓后排的學生和靠近講臺的學生回答。整節(jié)課有時就圍繞一個實驗在重復討論,既耽誤時間,又沒有完成教學目標。
二、尋求走出歷史課堂教學困境的方法
(一)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史料教學和自主學習不是歷史學習的唯一模式
形式為內(nèi)容服務,內(nèi)容千差萬別,教學方法也應百花齊放。教學內(nèi)容過于簡單或不是重點則沒有必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反之則不然。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情境選擇應充分考慮“學情”,要能與學生的情況匹配;同一教學內(nèi)容對不同的學生教學方法也應有所區(qū)別對待。對于一些學術的、宏觀的知識,如中美關系的現(xiàn)狀及未來的分析,也許通過情境教學學生仍很難把握,我想講授應該是一種實用的教學方法。對于有些內(nèi)容通過情境教學法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師應該毫不吝嗇,如在必修三第五單元“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通過中外對《海國圖志》的不同態(tài)度:周英杰:《<海國圖志>的孤寂與榮光》中寫道:“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在他們眼中這無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書籍。遭到無端非議的《海國圖志》最終在國內(nèi)的印刷數(shù)僅有千冊左右?!倍谌毡镜拿\如何呢?《大國崛起·日本》中說:“《海國圖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為日本追求海外知識幕末志士的必讀書?!薄啊逗鴪D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價錢一路走高。”兩個史料呈現(xiàn)后,再毋需多言,學生自己就能得出思想解放推動民族進步。教學方法的選擇決不能一刀切,要因時、因地、因需的恰當使用。歷史的學習也因其具有主觀性而變得更豐富多彩??傊斑m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們要從學情出發(fā),選擇多種教學模式,史料法、歸納法、講授法等綜合運用以達到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二)掌握探究問題的“量”和“度”
《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多樣化、開放性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課堂探究活動也應該圍繞著主干知識和學生理解容易發(fā)生偏差的內(nèi)容展開,如在必修一中國古代政治的學習中,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作用中,我們會強調(diào)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而這又表現(xiàn)在地方最高長官由政府任命并不得世襲,從中說明對地方權力受到限制和削弱。而在元朝行省制時,教材中提到行省長官擁有較大的權力,“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這與郡縣制削弱地方權力背道而馳,但也得出了中央集權得到加強的結論。我想學生對于這點一定難以理解。因此我選擇了補充史料與學生共同探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而錢塘之險失;淮東、淮西、漢南、漢北州縣錯隸,而淮漢之險失”、“(元代)行省使所有山川之險完全消解,因此行省幅員雖廣,分權雖大,但是缺乏實行割據(jù)的地理基礎,也就不容易產(chǎn)生分裂局面”及“元明二季流賊之起也,來無所堵,去無所偵,破一縣,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通過“史料—情境—探究”,學生“穿越”到元代,感受當時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的“良苦用心”。學生理解了為什么元朝行省制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消除了地方割據(jù)的地理因素,但因此又產(chǎn)生了流寇問題,歷史就是在一個又一個問題中螺旋式前進的,從中學生也體會到歷史為現(xiàn)實服務的精髓。
(三)制訂合理的評價標準,進行表現(xiàn)性評價
針對傳統(tǒng)教學評價的弊端,提出了表現(xiàn)性評價作為質(zhì)性評價的一種具體方式,它將學習與活動結合起來,依據(jù)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活動中的行為表現(xiàn)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這樣不僅能夠評價認知領域的內(nèi)容,也能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評價。
(四)《新課標》在肯定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并沒有否定教師的主導地位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主導”,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通過教師教育觀念的提升和教學策略的創(chuàng)新,為學生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和空間。教師應在認真分析教材內(nèi)容、研究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正確地闡述了探究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是完全有必要的。筆者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如何既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建議以“教學案”為抓手,教師提前一天發(fā)放教學案,指導學生明確考點及能級目標、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難點,明確學習內(nèi)容,增強預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根據(jù)學習目標、要求、重難點,在課本上做一定的標記,理解掌握所學的內(nèi)容,記下不懂的問題;要求學生記下自己預習時沒有弄懂的問題。上課前,教師要將學生的教學案收上來,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批閱,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從而把握學生的困難與疑惑。通過批閱,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預習,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了解學情。教師可根據(jù)批閱講學稿,了解各班的不同學情,確定學習的起點,及時進行二次備課,調(diào)整教學方案和教學設計,以實現(xiàn)有效的課堂教學。
以上是2012年度調(diào)查本地區(qū)生物教師一天工作時間安排,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前準備和批改作業(yè)上的時間占79%,上課的時間只占一天工作時間的14.5%。教師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課堂可以更自主的師生合作,長期堅持,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有極大的好處。
(五)歷史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
“理性”精神的核心是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在任何時候、任何權威面前要敢于運用自己的智慧,這正是現(xiàn)階段中國教育所缺失的。歷史學科的特點使其肩負起培養(yǎng)健全公民群體責任,肩負起培養(yǎng)具有獨立精神、敢于質(zhì)疑、大膽創(chuàng)新的新公民的使命。以2010年江蘇高考為例:(宋)莊季裕《雞肋編》“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晉人薈萃,五音雜語”,要求學生據(jù)此說明茶葉貿(mào)易對宋代商品經(jīng)濟的影響。學生中鮮少有寫出現(xiàn)地域性商人群體。因為材料是宋代的,而教材中明確提到:明清出現(xiàn)地域性商人群體。這反映了學生獨立精神的喪失,看到了材料與教材不符,學生不敢大膽質(zhì)疑,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與教育的本原——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獨立精神的現(xiàn)代公民相去甚遠。
歷史的學習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知道為什么和應該干什么。正如《美國國家歷史標準》主張學生應理解歷史事件的決策過程,認識到人的因素和其他社會或環(huán)境因素在決策中的作用,認識到今天的決定為明天的歷史提供條件。比如對法國大革命的贊揚不僅表現(xiàn)在,甚至更影響后來的價值觀:要前進就需要不斷的革命,甚至不惜以社會動蕩為代價。曾幾何時,英國津津樂道的“光榮革命”讓我們看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樣性,讓我們懂得適時的妥協(xié)和寬容既是一種政治美德,更是一種政治智慧,這同樣也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寬容是這樣一種美德,它教會我們?nèi)绾闻c不同的人共生。它教會我們尊重差異并向差異學習?!边@不僅需要智慧,更對今天社會主義新公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課堂教學是學生發(fā)展的第一場所,是教師發(fā)展的第一起點。研究課堂、研究教學、研究學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在不斷的探究中,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參考文獻:
[1]高國榮.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運用的量度問題[J].教學與管理,2011,(11).
[2]葉小兵.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討[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92,(03).
[3]趙國璋.社會科學文獻檢索[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4]王家福.歷史研究的跨世紀選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6,(05).
[5]姜義華,趙吉惠,等.史學導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朱漢國,王斯德.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7]保羅·弗雷勒.十封信——寫給膽敢教書的人[M].熊嬰,劉思云,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