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昊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黨員干部必須堅定理想信念,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我們注意到,最近“共產主義”成了一個備受關注的熱詞,引起網上的熱烈討論。你對這場討論是怎么看的?
肖楓: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并強調黨員干部要堅定理想信念,這是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歷來很重視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如果倒了,黨心必散,黨心一散民心必散,黨和國家就會分崩離析。但是,究竟什么是共產主義,如何才能實現(xiàn)共產主義,并不是人人都完全搞清楚、弄明白的事情。近來圍繞“共產主義”發(fā)生的這場爭論,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從認識根源上講,與沒搞清楚“共產主義”的廣義和狹義的含義有密切關系。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曾指出:“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同時又是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這實際上明確指出“共產主義”是有兩重含義的:一是作為“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即廣義的共產主義,是一種宇宙觀、方法論和指導思想,是我們現(xiàn)在必須堅持和踐行的。二是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即狹義的共產主義,雖是我們的偉大理想,但現(xiàn)在還不應也不可能實行的,否則就會犯超越階段的“左”的錯誤。在近來的這場爭論中,實際上是將這二者對立或混淆起來,從而使本不是問題的問題成為了問題。
記者:社會主義由空想發(fā)展成科學理論,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和完成的,其標志就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自那時以來,他們是如何使用“共產主義”概念的?
肖楓:馬恩對“共產主義”一詞的使用是很講科學性和辯證法的??梢詮倪@幾個方面來認識:
其一,馬恩堅定地選擇了“共產主義”作為旗幟,并且從未想要拋棄它。《共產黨宣言》是馬恩受托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黨綱。當時為什么沒有將這個“宣言”叫做“社會主義宣言”呢?恩格斯后來追憶性的解釋說,在當時“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既然我們自始就認定‘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那么,在這兩個名稱中間我們應當選擇哪一個,就是毫無疑義的了。而且后來我們也從沒有想到要把這個名稱拋棄”。但是第一和第二國際時期,各國的無產階級和工人政黨普遍叫社會黨或社會民主黨,而沒叫“共產黨”,對此恩格斯1894年的解釋是:“現(xiàn)在的情況不同了,這個詞也許可以過得去,雖然對經濟綱領不單純是一般社會主義的而直接是共產主義的黨來說,對于政治上的最終目的是消除整個國家因而也消除民主的黨來說,這個詞還是不確切的。然而,對真正的政黨說來,名稱是不完全符合的;黨在發(fā)展,名稱卻不變?!笨傊R恩是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的,而在如何使用“共產主義”這個概念上是非常嚴謹講求科學性的。
其二,馬恩將共產主義作為理想目標,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的,始終堅持了“主題論”、“條件論”和“過程論”,并反對一切形式的唯心論。什么是共產主義?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的著名回答是,“共產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因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無產階級自己,所以,共產主義也是關于“人類解放條件的科學”或“人的解放的學說”,用中國人的說法是“世界大同”。這就是共產主義的目標或“主題論”。至于如何實現(xiàn)這一“主題”,馬恩既是“條件論”者,也是“過程論”者。就“條件論”而言,馬恩堅持認為,只有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公共權力失去政治性質”,國家自行消亡了,最終才會實現(xiàn)《共產黨宣言》中說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即“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這實際是共產主義的政治目標或政治綱領,也就是共產主義者的“國家觀”,即“國家消亡觀”。但這一政治社會目標的實現(xiàn),是有物質條件的,離開了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還必須有其相應的經濟綱領,這就是馬克思1875年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按唯物史觀對此做出的深刻論述。他在這里既論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階段,又指明了它的主要經濟特征,即:在“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脫胎出來的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今天人們所說的社會主義階段),“不平等”、“不公平”的弊病,“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勞動“從謀生手段成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社會在自己的旗幟上才能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就“過程論”而言,馬克思在“兩個必然”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兩個決不會”的思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边@就是說,共產主義必然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曲折歷史過程。
其三,馬恩對未來新社會的“詳細情況”,歷來不愿表示“預定看法”,而強調他們“沒有一勞永逸的現(xiàn)成方案”、“沒有最終目標”,“是不斷發(fā)展論者”。恩格斯在1893年對法國《費加羅報》記者說:“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fā)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么最終規(guī)律強加給人類。關于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里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彼€說:“我所在的黨并沒有任何一勞永逸的現(xiàn)成方案。我們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qū)別于現(xiàn)代社會的特征的看法,是從歷史事實和發(fā)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去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辈娬{:“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關于如何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理想境界,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態(tài),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稱之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態(tài)的現(xiàn)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xiàn)有的前提產生的?!边@就是說,共產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是逐步實現(xiàn)的改變現(xiàn)實的運動。我們當前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腳踏實地邁向共產主義。
記者:在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列寧是如何豐富和發(fā)展“共產主義”的相關理論的,他對“共產主義”有哪些具體認識?
肖楓:列寧是第一個將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現(xiàn)實的無產階級領袖。他根據(jù)自己領導蘇維埃社會主義建設短暫的實踐,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理論,為無產階級后續(xù)的革命和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理論財富。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于1918年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政策將工業(yè)全面實行“國有化”,取消商品貿易和貨幣流通,對糧食和日用工業(yè)品實行配給制,并推行勞動義務制。這里的中心問題是從農民手里獲得糧食的“特殊方式”,按列寧的說法,不是“買”,而是“拿來”的,“從農民手里拿來了全部余糧,甚至有時不僅是余糧,而是農民的一部分必要的糧食”,以便供給軍隊和養(yǎng)活工人。通過這些政策和措施,雖然保障了蘇維埃政權軍事上的勝利,但因損害了農民利益,違背了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引發(fā)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結果糧食產量不及戰(zhàn)前的一半,日用物品嚴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引發(fā)群眾嚴重不滿。1921年春天不少城市爆發(fā)了工人罷工和抗議游行,農民頻繁暴動,甚至連一向支持布爾什維克黨的水兵也發(fā)生了反政府的兵變。事件雖然平息下去了,但蘇維埃政權面臨的生存威脅,逼迫蘇維埃政權必須改變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不得不決定結束“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轉而采取新經濟政策。
記者:那么,列寧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的實踐中對如何搞社會主義獲得了什么新認識?
肖楓:列寧很重視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中吸取教訓,那就是必須將“共產主義”的廣義和狹義兩重含義嚴格區(qū)別開來。1923年1月,列寧強調應向農村傳播“共產主義”思想。但是為避免產生誤解,他趕快做了“聲明”:“決不能把這話理解為我們應當馬上把純粹的和狹義的共產主義思想帶到農村去。在我們農村中奠定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之前,這樣做對共產主義可以說是有害的,可以說是致命的。”他接著強調:“不能這樣做。應當從建立城鄉(xiāng)間的交往開始,決不給自己提出向農村推行共產主義這種事先定下的目標。這種目標現(xiàn)在是達不到的。這種目標是不合時宜的。提出這種目標不但無益,反而有害?!?/p>
列寧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中吸取的更全面而深刻的教訓是,“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種改變,歸納起來主要表現(xiàn)在:
一是在國內建設實踐中,列寧“發(fā)現(xiàn)”并強調了“物質利益原則”,從而改變了先前否定物質利益原則、否定商品貨幣和市場的傳統(tǒng)觀念,并相應地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承認“個人利益”原則,并實行“同個人利益相結合”,實際上是新經濟政策與戰(zhàn)時共產主義的根本區(qū)別之所在,是反映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認識發(fā)生根本改變的極重要的方面。在戰(zhàn)時共產主義時期,蘇維埃政權是完全否定這一原則的,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按共產主義原則靠“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來實行。列寧明確表示這么做是“我們錯了”。從1921年開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對工業(yè)企業(yè)重新實行非國有化,承認商品貨幣作用,大力發(fā)展商業(yè),實行租讓制,同資本主義國家開展經濟交往,等等。這些政策措施之所以迅速有效,就在于它反映了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即社會主義不能完全否定個人利益,必須承認它,實行“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并把握好“私人利益服從共同利益的合適程度”。列寧對“物質利益原則”(或“同個人利益相結合”原則)的“發(fā)現(xiàn)”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他說:“由于不善于實行這個原則,我們每走一步都吃到苦頭”,這是“許許多多社會主義者碰到的絆腳石”。列寧逝世之后的幾十年來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實踐,一再證明了這一原則所體現(xiàn)的客觀規(guī)律性和不可抗拒性。
二是在建設指導思想上,列寧認識到落后國家搞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改變了“共產主義很快會到來”的估計,強調必須正確對待資本主義,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實行新經濟政策后,列寧強調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必須認真和長期地實行的政策”,在經濟建設這條戰(zhàn)線上,“我們應當慢慢地、逐步地——圖快是不行的”。列寧指出:“資本主義是禍害,社會主義是幸福,這種議論是不正確的”?!霸诙韲@樣的國家里,工人階級與其說是苦于資本主義,不如說是苦于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夠。”列寧還說,從資本主義走上接近共產主義的社會需要有“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渡”,“資本主義社會愈不發(fā)達,所需要的過渡時間愈長”。
三是在對外政策方面,列寧調整了“喚起世界革命”的戰(zhàn)略,提出了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的思想,以及“與世界相聯(lián)系”的思路,為蘇維埃俄國的一國建設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了最起碼的國際條件。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堅持將俄國革命的命運與世界革命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實際情況是世界革命高潮并未如期到來,在這種情況下,列寧提出了與資本主義世界“和平共處”的思想,并論證了這一思想的客觀基礎是“世界共同的經濟關系”,強調“和平共處”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生存的需要,“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彼{整對外政策,雖然主要是為了解決處于資本主義包圍中的社會主義的生存問題,但也包含了要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技術和一切進步的東西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他還強調說:“社會主義能否實現(xiàn),就取決于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得好壞?!?/p>
記者:斯大林也是談論“共產主義”繞不開的一個人物。他對“共產主義”有哪些認識?
肖楓: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在領導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通稱之為“斯大林模式”。這種在資本主義包圍、時刻面臨戰(zhàn)爭威脅的環(huán)境中建立起來的一種排斥市場、實行統(tǒng)一計劃、由國家直接管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是從“應急性思路”出發(fā)提出的“戰(zhàn)時動員型模式”,可以說,是迫于形勢和任務急需的一種選擇。雖然發(fā)生過不少嚴重問題和錯誤,但蘇聯(lián)只用了不到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走完了歐美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yè)化路程,為戰(zhàn)勝法西斯打下了物質基礎,發(fā)揮了不可否定的歷史作用。但這一體制后來失去活力,變成了束縛和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此外,蘇共指導思想上長期急于求成、脫離實際、超越發(fā)展階段,是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中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訓。
記者:蘇聯(lián)解體后,中國堅持社會主義不動搖,并加快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出現(xiàn)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一個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體制已經形成。那么,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歷史和理論淵源呢?
肖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會喪失根本。但這些原則的實際運用,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由于“時空條件”的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是科學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新階段,它源于但已不同于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這一扎根于中國大地并具時代特征的社會主義,本質上是“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而且相當長時間內(至少一百年內)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么社會主義。
這種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特點就表現(xiàn)在“如何對待資本主義”的問題上。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了在現(xiàn)階段不是要徹底消滅資本主義,而是要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所以它與一切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經典的社會主義”,還是蘇聯(lián)那種“正宗的社會主義”——都是很不相同的。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它是社會主義,而決不是資本主義。
“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意味著什么?這就是說,它現(xiàn)在不僅不是共產主義,而且還不是發(fā)達成熟的社會主義,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犯超越發(fā)展階段,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錯誤。當前中國既定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既不搞單一的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而是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混合經濟制度。這與傳統(tǒng)社會主義是很不相同的。這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和當今時代特征決定的,是經過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教訓檢驗的結果。一句話,是具有歷史必然性和正當性的,是任何勢力、任何力量休想改變得了的。
但是,有些人對此不放心,也總有些人喜歡在“共產”上做文章。其實稍有歷史經驗和理論常識的人都會明白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沒有根據(jù)的?!豆伯a黨宣言》雖然明確宣布“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但這是最終目標,并且是有條件的。正如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所指出的:“不能一下子就廢除私有制”,“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xiàn)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只能逐步改造現(xiàn)社會”。后來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獻》、《反杜林論》等著作中,進一步闡述了“廢除私有制”、“消滅階級差別”、“由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只有在實現(xiàn)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具備的時候,才能成為可能,才能成為歷史的必然性”的思想。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條件下,“階級差別的消除”才能成為“真正的進步,使得這種消除可以持續(xù)下去,并且不致在社會的生產方式中引起停滯或甚至倒退?!边@就是說,廢除私有制、消滅階級,決不是以人們的主觀愿望為轉移的。蘇聯(lián)和中國歷史上曾經犯過的不顧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而一味追求生產關系“一大二公”的“左”的教訓,嚴重束縛和破壞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的教訓,從反面證明了恩格斯這一思想的正確性?,F(xiàn)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從這些正反歷史經驗教訓中總結得出的結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難以改變的。我們黨的決議中明確規(guī)定,依法保護公有和非公有的財產權,其中就包括了保護各種私有的財產權。這一切表明,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我們當前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完全一致的,決不會允許出現(xiàn)過去那種追求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急于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極“左”錯誤。
中國已將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看成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并將新涌現(xiàn)的“六個階層”定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在國際上,中國改變了與資本主義“不共戴天”的舊觀念,樹立起了與不同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國家“彼此尊重,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fā)展”的新觀念。中國已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正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中國要善于正確處理好同資本主義的關系,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道路決定命運。改革開放37年來,中國已發(fā)展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發(fā)展歷程。這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力量能改變中國人所走的道路。我們對此一定要有自信,要理直氣壯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本身就是在腳踏實地邁向共產主義。
需要強調的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也決不是“土豆燒牛肉”那么簡單,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想一下子、兩下子就進入共產主義,那是不切實際的。必須認識到,我們現(xiàn)在的努力以及將來多少代人的持續(xù)努力,都是朝著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這個大目標前進的”。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而這個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的。他還強調“我們現(xiàn)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向著最高理想所進行的實實在在努力”。這就是說,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我們當前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完全一致的。我們要矢志不移地貫徹執(zhí)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做好當前每一項工作。
■ 責任編輯: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