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統(tǒng)而不治”與多民族國家認同
——以阿來的《瞻對》為中心

2015-12-17 13:44:39兌文強
阿來研究 2015年1期
關鍵詞:民族主義民族歷史

兌文強

“統(tǒng)而不治”與多民族國家認同
——以阿來的《瞻對》為中心

兌文強

從秦漢時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羈縻政策,到元中期實行的土司制度,不難發(fā)現(xiàn),歷史上,除了一些賢明的統(tǒng)治者,歷朝歷代的中央政府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大多是一種“統(tǒng)而不治”政策。清朝初期雖然有意加強對川藏的統(tǒng)治,但不管是冊封達賴喇嘛,還是設立駐藏大臣,都只有形勢上的意義,沒有從根本上推進邊疆社會的進步,這正是邊疆閉塞落后,繼而對中央離心離德的一個重要原因。阿來的《瞻對》描寫了康巴瞻對地區(qū)長期閉塞落后停滯不前的歷史。通讀全書,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瞻對地區(qū)百年以來歷史的因循往復充滿了疲倦與厭煩。長期以來,由于清政府在川藏實現(xiàn)“分封眾建”的政策,瞻對地區(qū)一直處于封閉落后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有清一代,瞻對變亂頻起,清政府多次出兵瞻對,但這樣頻繁的變亂,每每也是老故事?lián)Q了新演員,瞻對依舊貧窮落后。

歷史的停滯不前與清政府的“統(tǒng)而不治”

“瞻對地處康巴??蛋腿讼騺韽姾罚皩θ嗽诳蛋腿酥懈詮姾分Q。當?shù)厝艘源俗院溃赫皩褪且粔K鐵疙瘩!”自近代以來,因其特殊的民族、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瞻對地區(qū)一直變亂頻出。《瞻對》以1744年乾隆年間一隊清軍在瞻對被劫掠寫起。在簡練地敘述完有清以來第二次出兵瞻對后,作者反思到,“經(jīng)過這樣大一場戰(zhàn)事后,瞻對本地有什么變化呢?除了因戰(zhàn)爭少了一些人口,毀了不少房屋村寨,沒有什么變化。------曾經(jīng)因大兵進擊而拓寬的道路漸漸被榛莽所吞噬,這個地方又重新被世界遺忘。”①阿來:《瞻對》,四川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46頁到了嘉慶十七年(公元1814年),瞻對變亂又起,清政府第三次出兵瞻對。對第三次瞻對變亂中洛布七力據(jù)報又是被燒死的結局作者說到,“又是重復的老故事!”通讀全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瞻對地區(qū)兩百年來的歷史就是一部閉塞落后停滯不前的歷史。而瞻對歷史上出現(xiàn)的英雄人物也對當?shù)厣鐣拈]塞落后沒有多大的影響和改變。貢布郎加是瞻對歷史上的大英雄,被當?shù)厝朔钊羯衩鳎词故沁@樣一個歷史人物,“依然逃不出這片土地上演了千年之久的故事路徑。------上千年的故事路徑,決定他腦子里能想到的,只是掠奪更多的人口,獲得更大的地盤?!薄ⅰ埃ūM管)他比此前的所有豪酋更蠻橫,更頑強,更勇敢,更有計謀,更殘酷,卻也一樣不知天下大勢,一樣不曾有半點改變社會面貌的愿望,最終,一樣地要在歷史的因循中重蹈覆轍。”②阿來:《瞻對》,四川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121頁瞻對的歷史就是這樣一個個英雄故事循環(huán)往復的歷史,英雄的故事往往成就的是個人,而不是一個地方的發(fā)展進步?!墩皩Α烽_始于1744年一隊清兵被瞻對夾壩所劫掠,而到了二十世紀初,“社會狀況似乎還停留在原點。時間白白流逝,老套的故事在一個封閉的圓圈中不斷循環(huán)。------有時間就有了地球的歷史,有了人類的歷史。時間的意義不在于流逝,時間的意義是其流逝之時,社會的演進與進化。但在我們的故事中,幾乎充滿人類有史以來所有戲劇要素,但單單缺少一個主題詞:進化。”《瞻對》講述了康巴瞻對地區(qū)兩百年的歷史變遷,也是作家阿來對川屬藏區(qū)千百年來歷史發(fā)展的反思和總結,“我所以對有清一代瞻對的地方史產(chǎn)生興趣,是因為覺察到這部地方史正是整個川屬藏區(qū),幾百上千年歷史的一個縮影,一個典型樣本?!卑頉]有把重心放在歷史的長篇敘事上,而是在依據(jù)各種史料簡筆勾勒歷史的同時,以一個現(xiàn)代人的視角和眼界來反思歷史、總結歷史。

公元七世紀上半葉,雅隆部的首領松贊干布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自這時起,中央和西藏的關系往來才始見于歷史記載,其中猶為后世稱道的即是唐太宗時文成公主的和親入藏。通讀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從唐朝到清朝入主中原統(tǒng)治中國這一千年間,歷朝歷代中央對西藏地方大多只是形勢上的統(tǒng)治,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治理,可以把這種治邊思想看作一種“統(tǒng)而不治”的政策。在講述瞻對歷史上的一代梟雄貢布郎加的故事的時候,作者把其時的瞻對放在整個世界背景下做了一個對比,作者感慨到,“外國人革過命了,反過來又來討論怎么樣的革命對人民與社會有更好的效果。但是,在藏族人祖祖輩輩生活的青藏高原上,自吐蕃帝國崩潰以來,對世界的識見不是在擴大,而是在縮小。身在中國,連中國有多大也不知道。經(jīng)過了那么多代的生物學意義上的傳宗接代,但思維還停留在原處,在一千年前?!鼻宄痪茫鎸ξ泊蟛坏舻摹叭?,面對不時滋擾沿海邊境的臺灣鄭氏政權,面對積極擴張領地日益成為清朝隱患的蒙古準格爾部,以及堵塞不通的漕運河工等諸多直接影響和威脅清朝統(tǒng)治地位的問題,清初統(tǒng)治者對藏區(qū)的政策只是要維持地方的穩(wěn)定,至于藏區(qū)的發(fā)展進步,對清朝初期的統(tǒng)治者來說不是一個緊迫重要的問題。清初不管是對達賴喇嘛和固始汗的冊封,還是駐藏大臣的設立,都不脫維持藏區(qū)地方基本穩(wěn)定的目的。駐藏大臣設立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但在設立之初,就駐藏大臣的權職中央政府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明,“首任駐藏大臣僧格、馬喇履藏就職,朝旨僅言‘差往達賴喇嘛喇嘛處’。兩年后,諭兵部:‘其藏內事務,著馬喇、僧格總理?!@里‘總理’一詞較為籠統(tǒng),其具體職權界限不得詳知?!雹訇悜c英主編:《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95頁不難看出,這里的駐藏大臣某種意義上只是表明清政府對藏區(qū)形式上的統(tǒng)治。“1644年清入關建國后,為鞏固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安定地方,羈縻遠人,清政府從一開始就把利用扶植藏蒙等民族虔信的藏傳佛教作為清朝的一項基本國策?!雹陉悜c英主編:《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33頁清政府在川藏實行的這種“以藏治藏”的統(tǒng)治政策固然在一定的時期內確實收到了穩(wěn)定川藏的效果,但這種不加干涉的統(tǒng)治政策也造成了很多的問題,“清廷以扶持藏傳佛教格魯派始,其勢力得以深入西藏以致藏區(qū)全境,接下來,維持對藏區(qū)的統(tǒng)治,也以扶持格魯派為主要手段,開始階段自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兩百余年,世界大勢與社會狀況都發(fā)生巨大變化時,后繼者毫無察覺,只知陳襲舊規(guī),卻因教派勢力的雄強而漸漸失去對藏區(qū)的有效控制?!背酥?,由于藏區(qū)復雜多變的社會矛盾宗教矛盾,只是著眼于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扶持一個教派而不是著眼于發(fā)展經(jīng)濟促進社會的進步,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可能會激化矛盾產(chǎn)生新的不平等。“由于清政府的佞佛,特別是對15世紀才興起的格魯教派的尊崇,致其勢力逐漸強大,取得了壓倒寧瑪派(紅教)、薩迦派(花教)和噶舉派(白教)的絕對優(yōu)勢,并掌握了地方政教大權。這樣,一方面西藏地方政府根據(jù)清朝規(guī)定,不向中央政府繳納賦稅,其全部財政收入,俱歸入寺院,------,由此,格魯派寺院集團輕易地聚集了大量的錢財,用于非生產(chǎn)性質的宗教事務中。另一方面,大量的社會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男子流向寺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脫離生產(chǎn)的寄生的社會階層?!雹訇悜c英主編:《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49頁這正是清政府“統(tǒng)而不治”政策的結果。清政府又沿襲明代在藏區(qū)初步實行的土司制度,在《瞻對》第六章第三節(jié)中,通過作者對土司制度的來龍去脈的追溯和考察,我們可以看到瞻對變亂頻出的根本原因即在于腐敗黑暗的土司制度,而這也是撒拉雍珠率民眾起義、清政府第五次出兵瞻對的根本原因。就清政府第五次征戰(zhàn)瞻對,作者說到,不同其他幾次瞻對兵亂,這次由撒拉雍珠領導的動亂是下層民眾不堪統(tǒng)治階級昏庸殘暴統(tǒng)治而奮起反抗的正義起義,他們由撒拉雍珠領導,在把藏官驅趕出瞻對后,便束兵卸甲等待清政府的英明統(tǒng)治,不想等來的卻是清政府的圍捕清剿,對這次有清以來第五次對瞻對的出兵,作者寫道,“這是瞻對百姓的悲哀,在一直聲稱要‘用德以服遠人’的清廷,則是一個荒誕無比的巨大諷刺?!倍逭詳嗳怀霰鹘诉@次民眾起義,其根本原因就是“意在安撫西藏上層。”作者由此總結到,“歷朝歷代,所謂的治藏安疆,都是籠絡上層僧俗權貴,而于民意民情則無所體恤?!边@里我們就可以看出,清政府的治藏政策,根本上就是一種“統(tǒng)而不治”的維持穩(wěn)定的政策。瞻對地處川藏康巴地區(qū),之所以夾壩頻出,清朝先后六次用兵瞻對,除了瞻對當?shù)赝恋氐呢汃ひ约白匀粭l件的惡劣外,更根本的原因就是清政府的這種統(tǒng)而不治的不平等政策。

到了晚晴,隨著西方殖民勢力對藏區(qū)的介入,清政府越來越感受到川藏問題的重要性,最終決定改土歸流,實行改革。清政府在瞻對的變革始于鳳全,結于趙爾豐。對于趙爾豐在瞻對的改革,作者征引多方史料,較詳細地對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進行了記錄,“趙爾豐上任時,就已胸懷‘治邊六策’,其內容為:一、設官,就是改土歸流;二、練兵;三、屯墾;四、通商,就是開發(fā)當?shù)刭Y源,促進商業(yè)流通;五、建學,興辦新式學校,開啟民智,培養(yǎng)建設人才;六、開礦?!痹谮w爾豐實行的治邊六策中,無疑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改土歸流,進行政治制度的變革,正如作者指出的,“興邊六策中,所有事情,都需要以第一條為基礎。要無意改變現(xiàn)狀的土司們騰出地面來,做他實行藏區(qū)新政的舞臺?!壁w爾豐在瞻對地區(qū)實行的改革,無疑對當?shù)氐陌l(fā)展進步有著巨大的歷史作用,但清政府的醒悟、趙爾豐的改革卻來的實在是太晚了,“看晚清與治藏有關的這些人,趙爾豐、張蔭棠、聯(lián)豫,他們是要搞真改革的,而且在短短幾年中,在清朝國力最為衰弱的時候,真還身體力行,做了不少事情。------只是,這樣的改革來得實在太晚了一些?!壁w爾豐雖然治藏有效,但他的改革卻處在清王朝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之際,緊接著的社會的變革動亂不只沒有給他的改革所需要的穩(wěn)定統(tǒng)一的前提條件,相反,他自己也在這個歷史變革中犧身殞命,“1911年12月21日,新任四川都督尹昌衡設計捕捉趙爾豐,在都督府前將其斬首。”到了1919年,趙爾豐時所設的邊軍和藏軍交兵,邊軍戰(zhàn)敗,“趙爾豐經(jīng)營川邊時在金沙江東改土歸流的地區(qū)全部喪失。”對此,作者深思到,“看中國歷史,于國計民生都有利的改革,總是不能在最容易實行時進行,原因無非是官僚機構的怠惰和利益集團的反對。最后,終于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可是,已經(jīng)太晚了。”阿來這里對清王朝治藏教訓的反思無疑對我國當下的改革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國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回顧和總結這幾十年的成功經(jīng)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不斷進步,不斷發(fā)展。阿來以一部瞻對地區(qū)兩百年歷史變遷再次說明了這個道理,改革必須適時即行,在適當?shù)臅r代背景下,不改革只能是閉塞落后停滯不前,而改革的延遲和滯后同樣有可能導致退步甚至是變亂。

民族主義與多民族國家

“一個國家內部,特別是一個多民族構成的國家,還未曾有一個國家意識將所有這些民族有效整合時,民族主義這個武器是需要慎用的?!碑斍皩W術界經(jīng)??梢钥吹健懊褡鍑摇边@個概念,這個概念是西方學者在反思和總結西方歷史時的一個理論構想,而中國的歷史和國情和西方有著很大的不同,不加反思地把“民族國家”這個概念引入有著長期多民族發(fā)展歷史的中國,極有可能帶來一些思想混淆甚至是偏差,這是阿來在回顧川藏歷史發(fā)展時的一個深刻的反思。十九世紀以來,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解放運動在世界范圍里蓬勃發(fā)展,亞非拉很多長期被西方殖民者所壓迫和剝削的地區(qū)和國家紛紛脫離宗主國的統(tǒng)治而解放獨立,民族主義思潮隨之興起。英國學者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在其研究民族主義的代表作《民族和民族主義》開篇即指出,如果有一天人類最終因核戰(zhàn)消亡之后,有來自銀河系外的星際史學家要對人類自十九世紀以來的歷史進行考察研究,在查考了各種史料后,他必然會注意到民族、民族性和民族主義這些詞頻繁地出現(xiàn)在十九世紀以來無數(shù)的思想家和學者的研究中。近幾十年以來,西方又出現(xiàn)了很多民族理論,其中尤以本尼迪亞特-安德森、霍布斯鮑姆、史密斯等人的理論學說為代表。這些民族理論和之前的民族理論有很大的不同。本尼迪特克-安德森認為,“民族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雹俦灸岬蟻喬?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年出版,第6頁安德森的這一“想象”理論為很多人所肯定和接受。霍布斯鮑姆也認為,“‘民族’乃是通過民族主義想象得來的產(chǎn)物”、“真實的‘民族’卻只能視為既定的后設產(chǎn)物?!雹侔@锟?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出版,第8頁而查爾斯-泰勒更是以安德森的這一“想象”理論來重新闡釋和解讀西方現(xiàn)代性的起源和發(fā)展,“我的基本假設是:社會道德秩序中的一種新概念,對于西方現(xiàn)代性是至關重要的。這種概念起初只是一些有影響的思想家的想法,但后來逐漸形成了層面寬廣的,最終是整個社會的社會想象?!雹诓闋査?泰勒:《現(xiàn)代社會想象》,譯林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2頁民族和現(xiàn)代性真的是一種想象的產(chǎn)物?安德森(包括很多接受安德森理論的學者)的這種理論被很多人所接受,但很少有人反思這類理論自身的問題和缺陷。當安德森等人把民族看作是一種“想象”時,他們很少反思以“想象”來理解和認識民族或現(xiàn)代性所產(chǎn)生的混淆和帶來的進一步問題。安東尼-史密斯把安德森的這種思想看作是一種主觀理論,安東尼認為這種對民族的主觀的定義總體上太寬泛,“強調將情感、意志、想象和感受作為民族和民族屬性的標準則很難將民族與其他集團如區(qū)域按、部落、城邦國家和帝國等區(qū)別開來?!雹郯矕|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tài)、歷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年出版,第11頁除此之外,安德森等人的這種“想象”理論存在的根本問題就是對語詞的誤用,就“想象”這個詞的哲學語法來說,它基本上是指無據(jù)假想、主觀幻想,盡管人們有時也渴望想象的那一幕的發(fā)生,也努力實現(xiàn)想象,努力使想象變成現(xiàn)實,但這并不是想象首先側重和強調的,想象有時就只是單純的幻想,很少講根據(jù)、講緣由、講可實現(xiàn)性。正像人們完了會自覺反省到的那樣,“就只是想象一下”,“簡單的想想而已”。當本尼迪亞特-安德森以“想象”來理解和認識民族,把民族看作是想象的共同體時,就從根本上把對民族的思考認識引入了一條錯誤的路徑。

安德森、霍布斯鮑姆等把民族看作是一種想象的產(chǎn)物,看作是一種主觀的構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看到西方現(xiàn)代民族重構過程中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如德國統(tǒng)一之前赫爾德和哈曼等德國思想家、哲學家對德意志民族作為一個獨立存在體的肯定和強調。而為人類學家經(jīng)常強調的一些儀式、文學作品和榜樣人物對民族心理、民族意識的形塑作用也似乎從某種意義上說明民族是主觀構設的結果,“我和蓋爾納都特別強調:在民族建立的過程中人為因素的重要性,比方說,激發(fā)民族情操的各類宣傳與制度設計等”④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出版,第9頁基于此,霍布斯鮑姆認為,“民族主義早于民族的建立。并不是民族創(chuàng)造了國家和民族主義,而是國家和民族主義創(chuàng)造了民族?!被舨妓辊U姆的這種認識從根本上顛倒了民族和民族主義出現(xiàn)的因果關系,夸大了民族形成中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毋庸置疑,通過舉行一些儀式,如一些民族節(jié)日的慶?;顒?、紀念活動可以增強特定群體的民族意識,促進民族團結;統(tǒng)一文字對一個民族的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樹立和宣傳榜樣人物在很大程度上也對民族意識的培育和強化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這些活動首先需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一個民族或準民族群體的存在,有了這樣一個條件才可以通過上述活動強化民族意識,發(fā)展壯大一個民族。對于原本屬于不同民族的人很難通過這些活動在他們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民族,而對于民族意識堅定、永遠不會放棄自己民族性的人無論怎么做也根本不可能改變他的民族認同和民族歸屬,這正是當前世界上區(qū)部地區(qū)民族問題尖銳的根本原因。安德森、霍布斯鮑姆等學者最多只是看到了西方現(xiàn)代民族重構過程中的人為因素的作用和意義,他們無視或者不承認現(xiàn)代民族解放運動之前民族的發(fā)展史,更很少通過對現(xiàn)代民族重構和現(xiàn)代國家誕生的回顧和反思來認識民族和國家的根本不同。

近幾十年來很多西方學者在討論民族的時候出現(xiàn)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只論民族不提國家,或者把民族和國家混同起來。安德森對民族的定義就包括對民族的主權規(guī)定,“民族被想象為擁有主權”①本尼迪亞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年出版,第7頁埃里克-霍布斯鮑姆也把民族看作獨立的政治單位,“我所謂的‘民族主義’是采用蓋爾納的定義,亦即‘政治單位與民族主義單位是全等的’。”②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出版,第9頁這種把民族和國家等同起來的思想根本上混淆了民族和國家的本質,既不反映世界各地民族和國家歷史發(fā)展的事實,不具有普適性,也不說明民族和國家的關系。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jīng)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雹鬯勾罅郑骸恶R克思主義和民族主義》、《斯大林選集》,人民出版社1979出版,第64頁簡單地說,民族是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形成的在信仰、文化和習俗等方面有著共同特點的群體,而國家卻完全是一個不同的概念。馬克思在其早期的代表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即指出,“國家不外是資產(chǎn)者為了在國內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財產(chǎn)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種組織形式?!雹荞R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三),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70頁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恩格斯以詳實的史料深入地分析了國家的起源,“國家絕不是從外部強加于社會的一種力量。國家也不像黑格爾所斷言的是‘道德觀念的現(xiàn)實’,‘理性的形象和現(xiàn)實’。毋寧說,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產(chǎn)物?!雹荻鞲袼梗骸都彝?、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三)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166頁區(qū)別于它產(chǎn)生基礎的氏族組織,“(國家)是共同權力的設立,這種共同權力已不再同自己組織為武裝力量的居民直接符合了?!蓖ㄟ^恩格斯對國家產(chǎn)生的考察和分析,我們不難看到國家首先是以具有共同權力的組織機構的形式出現(xiàn)的,這也就是說,國家首先的規(guī)定即它是一個權力組織、權力機構,這和民族有著根本的不同。一般來說,任何共同生活、共同行為的群體必須首先有統(tǒng)一的組織,國家首先就是這樣一個把人們組織起來的權力機構,先不論這個權力結構、權力組織是否公平,是否真的使這個群體最大地發(fā)揮其作用和功能。民族卻首先只是一個群體,兩者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民族國家”是西語復合詞‘nation-state’的中文翻譯,現(xiàn)代西方民族主義者主張和強調民族的政治意義和主權性,堅持民族為國家的單位,構造出民族國家這個概念詞。史密斯在他關于民族主義的代表作《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tài)、歷史》一書中指出,“‘民族國家’這一復合術語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涉及構成這個復合詞語兩部分之間的關系。在太多的情形中,研究者們認為國家是這復合詞中的主導,而民族只是小伙伴或合格的形容詞。人們很少去注意該復合詞中民族的活力?!雹侔矕|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tài)、歷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年出版,第16頁這里史密斯是從這個復合詞容易造成的意義重心的偏差來質疑“民族國家”這個構造詞的合法性的,但史密斯只是把這個詞作為偏義結構的詞來分析,這個復合詞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新詞發(fā)揮語法作用,如果把這個復合詞作為具有意義整體的新詞來看,史密斯這里的質疑就沒必然認真對待。但即使把這個詞作為一個獨立發(fā)揮語法作用的詞,這個概念詞也是有問題的。若這個詞是說國家是由民族構成,有民族特征、民族屬性,那實在沒必要把民族加上去以突出這一點,因為國家還有文化特征、氣候特征、地理特征等等,我們一般不會把這些詞加上去和國家組成一個合成詞突出某一點,那么也沒必要單單構造“民族國家”這個詞以突出強調國家的民族特征;另一方面,這個源自西方的概念詞在思想內容上有很大的問題。這也是史密斯指出的這個概念詞存在的第二個問題,“在現(xiàn)實中,單一的‘民族國家’——國家與民族完全重合,即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民族,一個民族只存在于一個國家中——是非常少見的;世界上近90%的國家是多族群的國家?!被诖?,史密斯認為,“最好還是使用更為中性的描述性術語,比如‘民族的國家’?!边@里史密斯從世界各國民族構成的事實來質疑這個概念詞的有效性,但更準確地講,這個概念詞實際上只是反映了很多西方民族主義者的國家觀。這種思想和西方長期以來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史以及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有天生的聯(lián)系。歐洲面積是1016萬平方公里,比中國面積只多50多萬平方公里,長期以來卻生活著很多不同的民族和種族,歷史上歐洲在不同的時期(尤其是現(xiàn)代以來)出現(xiàn)很多不同的國家,國家版圖常有變化,這就使得很多地區(qū)的人盡管分屬于不同的國家,卻在語言、文化、思想、習俗等方面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親緣性,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正是歐洲很多地區(qū)的人國家認同意識沒那么突出、沒那么強烈的根本原因。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多有一個中央政府,大一統(tǒng)的觀念深入人心,這對于國家林立,國家認同意識淡薄甚至是混亂的歐洲來說,中國這樣一個長期多民族、大一統(tǒng)的國家是很難理解的。安德森、霍布斯鮑姆這些學者的民族主義理論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西方民族主義的國家觀,反映的是西方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史,誠如史密斯在《民族主義》中對“民族的國家”定義的那樣,“以民族主義原則確立合法性的國家,它的成員擁有很大程度民族的團結和整合?!雹诎矕|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tài)、歷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出版,第16頁史密斯的這種認識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現(xiàn)代西方對民族和國家關系的基本思想,這種民族主義觀點突出民族作為獨立的政治單位,以民族自治、民族獨立為目標,“(民族主義)主旨就是給予民族以高于一切的關注。--- --- 民族主義的基本目標有三個:民族自治、民族統(tǒng)一和民族認同?!睂χ袊@樣一個長期多民族大一統(tǒng)政治結構的國家來說,一旦混淆了民族和國家這兩個概念的基本含義,一旦把民族和國家等同起來,一旦像西方民族主義者那樣過于肯定和強調民族的政治意義,勢必會出現(xiàn)有民族主權而沒國家認同的問題。中國長期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歷史上,盡管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格局和民族結構不同,但大一統(tǒng)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多民族國家的存在狀態(tài)一直是一個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近幾十年西方出現(xiàn)的民族理論,或是基于對西方民族和國家發(fā)展歷史的總結概括,或出于一些學院教授的想象構建,和我國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歷史和國情有很大的不同,不加反思地把西方的民族理論引入一個有著完全不同語境的中國是極易引起混淆和誤解的。

“‘夏夷’之分”與多民族國家認同

在回顧和反思清王朝治理川藏的得失時,阿來指出,“有清一代,幾乎從無在藏區(qū)內部培植進步力量的任何舉措——甚至意愿,其所求者只是這片疆域的臣服和平安。一旦有事,無非就是剿撫兩手。剿,花錢。撫,也花錢,所謂的花錢保平安。今天中國人喜歡說康乾盛世時中國疆域如何廣大,但在所開拓的疆土上,不促進社會進步,沒有新思想的萌生與發(fā)展,不在這些疆土上培養(yǎng)起碼的國家認同,朝廷拿不出銀子維穩(wěn)時,這些廣大疆域,往往便只剩下得而復失一條道路了。中國歷朝歷代,邊界版圖或大或小的變化,都和邊疆民族的認同和背反息息相關?!狈此贾袊鴼v史,阿來這里指出的國家認同意識的重要性無疑深刻而精辟。通過前面對民族和國家的區(qū)別,簡單地說,國家認同即是對中央統(tǒng)治的肯定和接受,對個人來說,就是對其公民地位和身份的肯定和保障,國家認同的根本在于中央統(tǒng)治思想的得當適宜。從秦漢時的羈縻政策,到元中期實行的土司制度,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一些賢明的統(tǒng)治者,歷朝歷代的中央政府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大多是一種“統(tǒng)而不治”統(tǒng)治思想。清朝初期雖然有意加強對川藏的統(tǒng)治,但像我們前面的分析所表明的,不管是冊封達賴喇嘛,還是設立駐藏大臣,都只有形勢上的意義,清朝初期雍正皇帝曾在西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但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改土歸流的政策最終沒有得到全面的貫徹落實,這一政策對邊疆的發(fā)展起到的積極效果和影響相當有限。回顧歷史反思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歷朝歷代中央對邊疆的“統(tǒng)而不治”的思想是邊疆閉塞落后,繼而對中央離心離德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種“統(tǒng)而不治”的思想的根源就是中央和邊疆共同存在的多民族國家認同意識的淡薄甚至是缺失。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上,由于各種原因,狹隘的民族意識、地方主義一直長期存在。這些思想意識反映在古代封疆大吏的邊疆治理上,在某個特定的時代,極有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消極不作為的態(tài)度。即使是最高的統(tǒng)治者,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對一些邊疆遠域也會產(chǎn)生一種離棄的心理?;仡櫧詠碇袊鴼v史的發(fā)展,我們不難得出這個結論,這種心理和態(tài)度本質上是一種有民族而無國家的思想,根本上缺乏多民族國家認同的思想和意識,表現(xiàn)出來,那就是只強調版圖上的歸屬和政治上的臣服,而不是去有效地治理。這也正是清朝川藏地區(qū)長期夾壩頻出、變亂不止的根本原因。在本書開篇,清政府第二次平定瞻對叛亂之后,作者指出,瞻對之亂,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對這一地區(qū)統(tǒng)治政策的失誤。長期以來,清王朝對瞻對地區(qū)的統(tǒng)治政策一直是“多封眾建以分其勢”,這樣的政策實際上只能導致瞻對地區(qū)對清政府心理上的隔離和疏遠,進而導致原本就存在的狹隘的地方主義思想進一步加強,削弱和淡薄了多民族國家的思想和意識。這正是清王朝治藏失誤的一個深刻教訓,“清朝歷代皇帝,對西藏以致整個藏區(qū),恩威并用,但始終提倡的,還是兩個關鍵詞,曰‘惠遠’,曰‘德化’。而派駐當?shù)毓賳T,行事糜爛驕橫如此,都走向這兩個詞的反面去了。想要因此‘以服遠人’,自是癡心妄想。”

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原地區(qū)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多持有偏見和歧視,這即所謂的“夏夷”之說。《孟子》滕文公篇中,孟子就曾說過,“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庇职研欧钌褶r(nóng)學說的許行看作“南蠻鴃舌之人”,“夏夷”之分不言而喻。這種對少數(shù)民族的狹隘認識是后來出現(xiàn)的對少數(shù)民族偏見的思想根源?!跋囊摹敝肿杂兴臍v史原因,但這種思想觀念客觀上后來成為很多民族偏見民族歧視的重要原因。回顧我國歷史上幾個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朝代,漢族的士大夫對當政的少數(shù)民族君主多有蔑視和不屑,清朝康熙時的封疆大吏姚啟圣開始對清政府的消極態(tài)度可為一例。一直到辛亥革命,這種思想觀念對絕大多數(shù)仁人志士來說,仍然理所當然根深蒂固,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早期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為此例。所有這種只有民族認同和地方認同而沒國家認同的思想意識到一些視野狹窄的封疆大吏那兒,必然會對邊疆治理帶來負面的影響。這是阿來在《瞻對》中總結的清王朝在川藏問題上的一個需要認真總結和汲取的深刻教訓,“治藏文略,有好的動機,有好的構思,但實施過程中卻出現(xiàn)種種問題。偏狹的地方主義與民族主義固然是一個巨大的障礙,但主導的一方本就占著巨大的優(yōu)勢,故其執(zhí)行者的行事風格與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便成為決定事情成敗與效果優(yōu)劣的關鍵。”中國長期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多民族國家認同的意識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進步,繼而對整個國家的穩(wěn)定和團結毋庸置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

猜你喜歡
民族主義民族歷史
我們的民族
從震旦到復旦:清末的外語教學與民族主義
論王船山民族主義思想的近代嬗變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32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普陀区| 得荣县| 垣曲县| 阳江市| 荥阳市| 河北省| 美姑县| 长春市| 绥江县| 湘阴县| 麦盖提县| 泉州市| 电白县| 香港 | 吉木萨尔县| 聂荣县| 灵武市| 葵青区| 盐亭县| 确山县| 通州市| 鸡泽县| 盐源县| 濮阳市| 衡水市| 红安县| 清苑县| 赤壁市| 河北省| 贵州省| 邮箱| 东阳市| 安岳县| 隆林| 大石桥市| 山阴县| 金门县| 方城县| 东阿县| 杨浦区| 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