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彥妤 趙運林 徐正剛 劉師師 吳良 李寬(湖南城市學院,益陽 413000)
近20年東洞庭湖冬季水禽棲息地變化研究
陶彥妤 趙運林 徐正剛 劉師師 吳良 李寬(湖南城市學院,益陽 413000)
水禽一直是洞庭湖生物保護的一個重點,在棲息地生活的水禽的生存繁衍極大依賴于濕地(Desgranges et al, 2006),棲息地的改變最終會影響生物多樣性(Wilson,1999)。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對維護生態(tài)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殊的意義(Mitsch et al,2000)。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湖泊,其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為多種珍稀動物,尤其是濕地水禽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洞庭湖是我國最早被列入重要水禽生境名錄的七處濕地保護區(qū)之一(謝永宏等, 2007)。水禽的分布和數量與濕地生境有密切的聯系,棲息地的分布格局和質量都對賴以生存的水禽產生極大的影響(趙淑清等, 2003)。當前,實地監(jiān)測濕地動態(tài)變化的方法耗時、耗力,精確度也不能完全達到要求,不作為調查水禽棲息地分布的首選方法。通過遙感技術來迅速獲得任意時間段內的大范圍圖像,多種GIS相關的軟件能夠幫助人們從各個方面分析棲息地的分布和變化(牛振國等, 2009;余莉等, 2010)。本研究利用衛(wèi)星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功能來對1989年、2000年、2013年的東洞庭湖保護區(qū)水禽棲息地的分布狀況和變動進行研究,了解棲息地變化對越冬水禽的可能影響,為東洞庭湖棲息地保護及珍稀水禽保護提供依據。
1.1 研究區(qū)概況
東洞庭湖位于長江中游荊江江段南側,介于北緯28°59″至29°38″,東經112°43″至113°15″之間,全區(qū)總面積19萬hm2。由于洞庭湖承納湘、資、沅、澧四水,吞吐長江,因此水位變化特征不但受到自身流域降雨徑流功能強弱的影響,而且還與長江的水情息息相關(王旭等, 2012)。每年4月開始,四水流域進入汛期,洞庭湖水位因之上漲,7-8月達到最高峰,9月開始下降,進入平水期,12月到翌年3月為枯水期,水位達年內最低值。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qū)記錄到魚類12目23科114種,鳥類13目50科306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的有白鶴、白頭鶴、白鸛、黑鸛、大鴇、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7種,Ⅱ級保護的有小天鵝、鴛鴦、白枕鶴、灰鶴、小白額雁等37種(鐘福生等, 2007)。洞庭湖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僅存的兩個自然通江湖泊之一,在調節(jié)長江洪水徑流、保護物種基因或生物多樣性方面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竇鴻身,1991)。
1.2 數據來源退田還湖和三峽工程是近20年對洞庭湖水禽棲息地影響最為劇烈的人類活動。1995年、1996年和1998年的洪水促使國家1998年出臺了洞庭湖退田還湖方案,并得到了良好的實施。2002年三峽正式開始高水位蓄水,研究考慮該工程實施的時間節(jié)點和工程效果的滯后作用,選取1989年、2000年和2013年的遙感影像作為研究時間截面。1989年的遙感影像來自于landsat5,2000年和2013年的遙感影像均來自于landesat7,2013年的遙感影像因為衛(wèi)星受損而出現了條帶問題,經過條帶修復后進行分類解譯。洞庭湖在平、枯水期差別比較大(趙淑清等,2003),而且大多數水禽為越冬物種,本研究采用的遙感影像都集中在2月左右(TM1989-02,ETM2000-02,ETM2013-01)。
1.3 水禽適宜棲息地變化的判定
本研究將洞庭湖土地利用類型分為深水區(qū)、淺水區(qū)、泥灘地、草灘地、蘆葦灘地、林地、旱地和建成區(qū)8類,深水區(qū)、淺水區(qū)、泥灘地和草灘地歸為水禽適宜棲息地,將蘆葦灘地、旱地、建成區(qū)、林地歸為不適宜棲息地。若某地在1989年間為不適宜棲息地,在2000年轉化為適宜棲息地,則視這種變化為適宜地的增加類;在1989年為適宜棲息地,到了2000年轉化為不適宜棲息地,則視這種變化為適宜地的減少類;若這10年左右,適宜地未發(fā)生改變,則是適宜地不變類;若這10年左右,不適宜地未發(fā)生改變,則歸為其他類。
2.1 水禽棲息地分類解譯標志的建立
各類棲息地都有不同的水禽分布特點,參照方精云(趙淑清等,2003)對洞庭湖濕地的分類方法,并通過實地調查當地1月和2月的實際情況,根據各種地物的分布規(guī)律和遙感影像下各種地物的色調、紋理和大致特征,建立水禽棲息地的分類解譯標志。
2.2 水禽主要棲息地
東洞庭湖的泥灘地和淺水區(qū)水生生物豐富,是鶴類、鷺類、鸛類、鴨類、鷸類和鵜鶘等越冬水禽的主要覓食和棲息場所,大約全區(qū)近43%的鳥類棲息于此。在東洞庭湖的草灘地和水田區(qū)有鴻雁、白額雁、灰鶴等鳥類在此覓食(鐘福生等,2007)。林地為部分保護區(qū)中繁殖鳥類的棲息地,但因為在東洞庭湖區(qū)域的林地范圍太小,故不算做水禽主要棲息地。由于本次研究采用的是1月和2月的遙感影像,冬天的洞庭湖蘆葦都已經收割,故分布水禽少。旱地和建成區(qū)不適合水禽棲息,因此水禽分布極少(趙淑清等,2003)。故本次研究水禽棲息地變化的對象主要是泥灘地、草灘地、深水區(qū)及淺水區(qū)。
2.3 水禽棲息地遙感反演
結合目視解譯和實地踏查,勾畫各類地物的感興趣區(qū)。使用ENVI軟件下的監(jiān)督分類方法分別對1989年、2000年及2013年2月左右的影像進行大氣校正、幾何校正等預處理(Janssen et al, 1994;鄧書斌,2010),影像合成方式為RGB4,5,3三波段假彩色合成。通過監(jiān)督分類中的最大似然法將研究區(qū)棲息地類型分為深水區(qū)、淺水區(qū)、泥灘地、草灘地、蘆葦灘地、林地、旱地和建成區(qū)8類。
2.4 景觀指數計算
利用景觀分析軟件FRAGSTATS4.2對研究區(qū)不同年份棲息地景觀格局進行分析。本文通過計算最大斑塊所占景觀面積比例(largest patch index)、蔓延度指數(contagion index)、散布與并列指數(interspersion and juxtaposition index)、香農多樣性指標(shanmon’s diversity index)、香農均度指數(shanmon’s evenness index)對研究區(qū)變化格局進行分析。
(1)最大斑塊所占面積比例
(2)蔓延度指數
(3)散布與并列指數
(4)香農多樣性指標
(5)香農均度指數
注:aij—最大斑塊面積的平方;A—景觀面積;Pi—類型斑塊所占的面積百分比;gik—i類型斑塊和k類型斑塊毗鄰的數目;m—景觀中的斑塊類型總數目;eik—景觀中i斑塊與k斑塊的邊緣總長;m—景觀中斑塊總數量;E—景觀總長度。
3.1 東洞庭湖水禽棲息地類型分布
使用ENVI下的精度分析功能對研究區(qū)水禽棲息地的遙感解譯結果精度進行評價,1989年、2000年及2013年東洞庭湖保護區(qū)中各類型棲息地的總體遙感解譯精度均達到了94%以上,基本能滿足本次研究和使用者的需求(Janssen et al,1994)。
1989年、2000年和2013年東洞庭湖水禽棲息地分類及分布情況如圖1。1989年,2000年、2013年中深水區(qū)所占比例分別為13.9%、13.6%、9.9%;淺水區(qū)所占比例分別為12.9%、11.4%、7.8%;泥灘地所占比例分別為5.0%、6.1%、11.5%;草灘地所占比例為16.8%、26.3%、15.0%。蘆葦灘地面積均占最大比重,1989年為28.1%,2000年為30.8%,2013年為34.2%。除蘆葦灘地外,2013年水體面積達到最大值,深水區(qū)占全區(qū)的13.8%,淺水區(qū)占全區(qū)的12.9%。1989年泥灘地面積最大,占全區(qū)的11.5%。
3.2 近20年來東洞庭湖水禽棲息地的轉移格局
轉移矩陣可表明各棲息地類型在一定時間段的轉移率和保留率。由表1可以看出,1989-2000年深水區(qū)的保留率最高,為88.12%,有1.32%的深水區(qū)轉化為泥灘地。淺水區(qū)轉化為深水區(qū)的概率為41.19%,這應該與該年的降水有關。泥灘地的保留率僅為37.87%,33.88%的泥灘地轉化為淺水區(qū),由于泥灘地和淺水區(qū)都是越冬水禽良好的繁殖地和棲息地,故此變化應該引起相關部門重視。泥灘地、旱地和林地分別有8.4%、28.44%、32.23%轉化為蘆葦灘地,另外依次有4.09%、14.96%、51.67%轉化為草灘地。可以看出人工濕地有所減少,自然濕地有所增加,但自然濕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蘆葦灘地和草灘地這類直接經濟價值較大的地類,水體面積小幅增長,泥灘地并沒有明顯增加。
由表2可以看出,2000-2013年15.06%的淺水區(qū)轉化為泥灘地,3.62%的淺水區(qū)轉化為蘆葦灘地,9.4%的轉化為草灘地,14.73%的轉化為旱地。淺水區(qū)為水禽適宜棲息地,為水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棲息環(huán)境,這一變化顯然不利于水禽的繁殖。2000-2013年50.20%的草灘地轉化為蘆葦灘地,草灘地的保留率僅為28.03%,這一變化的原因是因為蘆葦的經濟價值上升,使得蘆葦灘地的面積增長,為當地人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但冬季是蘆葦的收割期,故大面積的蘆葦被收割以及草灘地這一水禽適宜棲息地的面積減少必定會對洞庭湖水禽的棲息繁殖造成較大影響。
表1 東洞庭湖1989-2000年水禽棲息地的轉移概率 %
表2 東洞庭湖2000-2013年水禽棲息地的轉移概率 %
圖1 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qū)1989年、2000年及2013年水禽棲息地分類圖
由表3可以看出,1989-2013年洞庭湖的大體變化,由于觀測期間可能受到當年降水量的影響,故我們將深水區(qū)、淺水區(qū)以及泥灘地合并來觀測洞庭湖水域面積的增減情況,可以看出深水區(qū)、淺水區(qū)、泥灘地三類中泥灘地的保留率最低,僅為24.01%,淺水區(qū)和泥灘地是越冬水禽主要的棲息地,此變化如果不加以制止,可能導致未來洞庭湖越冬水禽的減少。蘆葦灘地和草灘地之間存在相互轉化的現象,蘆葦灘地的14.74%轉化為草灘地,草灘地的48.27%轉化為蘆葦灘地,總體來看,蘆葦灘地面積增長,草灘地面積減少。
3期數據對比發(fā)現,國家在實行退田還湖的政策后,自然濕地面積有所增加,但增加的主要是蘆葦灘地這類可帶來經濟價值且易于生長的濕地類型,泥灘地等水禽適宜棲息地面積并沒有出現明顯增長。水體面積稍有增長,原因是三峽工程的建成擴大了洞庭湖的湖面面積(李海彬 2008),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洞庭湖的蓄水量,使得枯水期水位增加,豐水期水位降低。
3.3 水禽適宜棲息地轉移情況
圖2(a)中,適宜棲息地增加的比率為21.9%,減少的比率為8.7%,不變的比率為35.6%,其他的比率為33.8%,即1989-2000年,洞庭湖水禽適宜棲息地還是保存的比較好,出現了棲息地較大幅度的增長,這與當時的“退田還湖”的政策有關,將水田等耕地還原為泥灘地,為水禽的棲息繁衍創(chuàng)造了空間。
圖2(b)中,適宜棲息地增加比率為12.2%,減少比率為21.0%,不變的比率為36.5%,其他的比率為30.4%,說明在2000-2013年,水禽棲息地稍有減少,這是由于蘆葦灘地面積增加,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積造成三角洲不斷發(fā)育,并受水流影響逐漸淤高,使適合濕地發(fā)育高程的灘地面積增加。雖然蘆葦灘地能夠容納多種水禽,但冬季是蘆葦收割期,大量蘆葦被收割,不利于水禽在此過冬,所以水禽適宜棲息地總體來看呈減少趨勢。減少的適宜棲息地主要是水體和泥灘地,由于氣候變化,導致洞庭湖流域面積變窄,人類活動加劇,影響了洞庭湖的蓄水能力,使適宜棲息地面積減少。
圖2(c)中,適宜棲息地增加比率為19.1%,減少比率為14.7%,不變比率為29.5%,其他比率為36.6%,1989-2013年水禽適宜棲息地總體來看稍有增長,這可能與國家采取的一系列濕地保護政策有關。
表3 東洞庭湖1989-2013年水禽棲息地的轉移概率 %
景觀空間格局分析作為景觀生態(tài)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Bojie,1995),是研究景觀格局與生態(tài)過程相互作用的基本方法。從表4可以看出,1989-2013年最大斑塊所占景觀面積比例逐漸增長,近20年政府限制了東洞庭湖保護區(qū)的人類活動,進行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使得斑塊面積增長。研究區(qū)蔓延度指數稍有增長,說明在東洞庭湖保護區(qū)內斑塊的團聚程度上升,人類活動減弱的現象;區(qū)域內散布與并列指數稍高,說明各斑塊類型的相鄰度較高,研究區(qū)均為濕地的原因,使得散布與并列指數沒有很大的波動。從香農多樣性指標及香農均度指數可以看出,東洞庭湖保護區(qū)的各拼塊類型分布均勻,多樣性高。1989-2013年香農多樣性指標及均度指數有所下降,即破碎化程度降低,優(yōu)勢度升高,說明水禽棲息地聚集度升高,有利于水禽在此的生存及繁衍。
東洞庭湖是整個洞庭湖中面積最廣,資源最多,也是越冬水禽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個保護區(qū),研究東洞庭湖的水禽棲息地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由遙感解譯可知,從1989年到2013年水體面積小幅增長,這與近年來政府對洞庭湖的保護措施有直接關系,更重要的原因是三峽大壩的建成,增加了洞庭湖枯水期的蓄水量。湖區(qū)自然濕地面積有所增長,這與退田還湖政策(張光貴,2003;李麗平等, 2012)以及三峽大壩的建成(李海彬,2008)有關。在自然濕地中蘆葦灘地面積增長較大,草灘地和泥灘地面積減少,這是因為泥沙淤積使適合濕地發(fā)育高程的灘地面積增加,而蘆葦灘地正是屬于這類灘地。
表4 東洞庭湖保護區(qū)1989至2013年總體景觀指數狀況
由于一系列保護措施和自然條件的改變,使東洞庭湖在近20年最大斑塊所占景觀面積比例與蔓延度指數逐年升高,1989-2000年香農均度指數有所下降,可以認為東洞庭湖近20年濕地破碎化程度降低,團聚度增高,種類優(yōu)勢度增高,有利于處于不同斑塊上的群落進行信息交流,有利于水禽優(yōu)勢種的繁衍;并且破碎化程度降低使景觀對外界干擾的阻抗能力和恢復力將增強,有助于保護東洞庭湖的棲息地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
1989-2013東洞庭湖林地保留率一直較低,2000-2013年處于最高峰,僅為13.62%,這一變化應引起林業(yè)部門的重視。濕地蘆葦灘地面積一直呈增長狀態(tài),泥沙淤積是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趙淑清等, 2002),三峽大壩的建成,將對洞庭湖起到凈化作用(李海彬,2008),也就是減少泥沙的淤積,故蘆葦灘地面積不斷增長的現象有望在日后得到改善。淺水區(qū)、泥灘地和草灘地是水禽的適宜棲息地和主要棲息地,所以目前的變化趨勢不利于洞庭湖的越冬水禽生存和繁殖,照此發(fā)展可能造成來年洞庭湖越冬的水禽數量減少,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洞庭湖當地管理部門應對此給予足夠重視,可采取人工干預或其他方法來合理地增長洞庭湖水禽的適宜棲息地。
圖2 水禽適宜生存地在1989-2000年(a)、2000-2013年(b)、1989-2013(c)年間的轉變
鄧書斌2010.ENVI遙感圖像處理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
李海彬2008.三峽工程運行對洞庭湖濕地資源影響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
李麗平,鐘福生,王德良.2012.退田還湖對洞庭湖濕地鳥類的影響[J].四川動物(1):64-67,70
牛振國,宮鵬,程曉,等.2009.中國濕地初步遙感制圖及相關地理特征分析[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188-203
王旭,肖偉華,朱維耀,等.2012.洞庭湖水位變化對水質影響分析[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5):59-62
謝永宏,王克林,任勃,等.2007.洞庭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演變、問題及保護措施[J].農業(yè)現代化研究(6):677-681
余莉,何隆華,張奇,等.2010.基于Landsat-TM影像的鄱陽湖典型濕地動態(tài)變化研究[J].遙感信息(6):48-54
張光貴2003.退田還湖對洞庭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生態(tài)學雜志(3):94-96
趙淑清,方精云,陳安平,等.2002.洞庭湖區(qū)近50年土地利用/覆蓋的變化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6):536-542
趙淑清,方精云,陳安平,等.2003.東洞庭湖保護區(qū)1989-1998年水禽棲息地動態(tài)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6):726-733
鐘福生,顏亨梅,李麗平,等.2007.東洞庭湖濕地鳥類群落結構及其多樣性[J].生態(tài)學雜志(12):1959-1968
Bojie F. 1995. The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loess are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 113-120
Desgranges J L, Ingram J, Drolet B, et al. 2006. Modelling wetland bird response to water level changes in the Lake Ontario–St. Lawrence River Hydrosystem[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13(1/3): 329-365
Janssen L L, Van der Wel F J.1994. Accuracy assessment of satellite derived landcover data: a review[J].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60(4): 419-426
Mitsch W J, Gosselink J G. 2000. The value of wetlands: importance of scale and landscape setting[J]. Ecological economics ,35(1): 25-33
Wilson E O. 1999. The diversity of life[M]. WW Norton & Company
Changes in Winter Habitat for Waterfowl in Eastern Dongting Lake Nature Reserve Nearly Two Decades
TAO Yan-Yu ZHAO Yun-Lin XU Zheng-Gang LIU Shi-Shi WU Liang LI Kuan (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 413000 )
利用衛(wèi)星遙感技術和GIS空間分析功能對1989年、2000年、2013年東洞庭湖的水禽棲息地變化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1989-2013年水體面積有小幅增長,泥灘地保留率僅24.01%,蘆葦灘地和草灘地之間存在相互轉化;20年間自然濕地增加明顯,其中草灘地演變?yōu)樘J葦灘地的變化最為突出。1989-2013年適宜棲息地增長率為12.2%,減少率為21.0%,總體呈退化趨勢。分析了近20年東洞庭湖濕地變化的原因以及對濕地水禽帶來的影響,為東洞庭湖濕地水禽生境保護提供依據。
東洞庭湖;水禽棲息地;濕地;變動;遙感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wetlands will ultimately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fowl, and it even affects the entire ecosystem. In this paper,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was integrated to detect the changes of Eastern Dongting Lake waterfowl habitat in 1989, 2000, 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ater area increased slightly during the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mudflats retaining rate was only 24.01% and there were inter-transform between grass beaches and marsh reeds. There was evident increase of natural wetland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most significantly the transition of grass beaches to marsh reeds. The annual growth rate of habitat area was 12.2%, and the annual decrease rate was 21.0% during 1989 to 2013, indicating an overall trend of degradation. The analysis of changes and underlying reasons of wetlands in Eastern Dongting Lake in the past 20 years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n waterfowl habitat of the wetland.
Eastern Dongting lake; waterfowl habitat; wetland; change; remote sensing
10.3969/j.issn.1673-3290.2015.02.12
2014-08-06
國家林業(y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304310)、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創(chuàng)新性項目資助
陶彥妤(1991- ),女,本科生,研究方向遙感科學與地理信息系統。E-mail: 527656370@qq.com
徐正剛,碩士,助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鳥類生態(tài)學。E-mail:rssq1986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