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文獻是文化學術的載體,也是文化學術發(fā)展的基礎。重視文獻,擁有文獻,學術即走向興盛;忽視文獻,文獻匱乏,學術則必然衰敗。近代學術的變遷,充分昭示了這個規(guī)律。新世紀以來,政府與學界對于文獻研究有了更深更新更正確的認識。從國家到學校,各級人文社科研究立項,文獻的整理與研究開始占有一席之地;從國內(nèi)到域外,文獻的編目、流布、輯錄、考辨,蔚然可觀。文獻研究的內(nèi)容,包括文獻的編撰、流傳、刊印、???、典藏、修復、輯佚、辨?zhèn)巍⑹吩?、?shù)字化以及著者行跡等諸方面,其構成的知識體系稱之為文獻學。而以古代文獻的分類與著錄,版本的鑒定與源流,文字的是非與異同,史料的真?zhèn)闻c來源,古文獻的整理與檢索以及文獻學史等為研究重點者稱之為古典文獻學,前人或稱之為治書之學、校讎之學。因其歷史沿革與所屬學科的差異,又稱之為歷史文獻學。雖然功用、范圍、重點有所不同,但其實質與宗旨并無區(qū)別,即在于考察揭示文獻的特質與可信度。學術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文獻研究尤其重視“新”材料。新材料帶來新發(fā)現(xiàn),新材料開啟新學問。域外漢籍,出土文獻,自是新材料之淵藪,而傳世文獻如方志、家譜之類亦多有之,即使常見書中也能發(fā)現(xiàn)新材料。我們于新材料,一則臨之以喜,一則處之以慎,切忌觀點先行,穿鑿附會,而皆當以實證驗之,正所謂是"有一分證據(jù)說一分話"(胡適語)。我們新開辟此"文獻學研究"專欄,即企盼廣大專家讀者,不吝惠賜"信而有征"(見《左傳·昭公八年》)、“毋意毋必”(見《論語·子罕》)而又有新材料新發(fā)現(xiàn)的好論文,以與同人分享,并共同為建構我們新時代的宏偉的文獻學殿堂略盡綿薄之力。
(武秀成)
【主持人簡介】
武秀成,安徽利辛人。1959 年出生于江西東鄉(xiāng)。1982 年畢業(yè)于江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4 年入四川大學中文系學習,師從楊明照教授,攻讀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1987 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供職于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后師從徐有富教授專攻目錄學、??睂W,獲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文學博士學位。1998 年任韓國慶州東國大學客座講授。2006 年至2012 年任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文獻學系主任。2013 年任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專任外國人教授。現(xiàn)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獻學系主任。已出版專著《舊唐書辨證》、《陳振孫評傳》、《玉海藝文校證》(與趙庶洋合作),擔任《冊府元龜》校訂本副主編等。發(fā)表論文《〈大唐新語〉佚文考》、《〈舊唐書〉至樂樓抄本與葉石君校本考略》、《〈舊唐書〉點校本承襲殿本臆改例說》、《〈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探源》、《兩〈唐書〉宦官傳校誤及其啟示》、《〈資治通鑒〉誤改〈新唐書〉辨析》、《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義例新探》、《〈直齋書錄解題〉佚文辨正》、《〈漢書·儒林傳〉梁丘易傳承祛疑》、《〈漢書·百官公卿表〉史例發(fā)覆及史文訂誤》等30 余篇。目前主持“二十四史與《清史稿》點校本修訂工程”之“《新唐書》點校修訂”項目。主要講授文獻學意識、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古籍??毖芯康日n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