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倡導學生的自主優(yōu)勢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生活在高速發(fā)展的現代化科技文化氛圍中,教書育人者不得不改變老一套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的受教育者的需要。這就是我要談到的開放語文課堂,倡導自主學習。
一、倡導自主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fā)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創(chuàng)新總是與自主結合在一起的,沒有學生自己支配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由教師主宰一切,創(chuàng)新也無從談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做到了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住重點內容自主學習
例如《灰雀》教學中抓住課文中列寧和男孩對話的部分,首先要求學生在讀中發(fā)現問題,再引導學生用一個字來表達這段文章,那就是“愛”,在此基礎上提出自主學習要求:你看出誰對誰的愛?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體驗感悟,理解列寧愛灰雀給它自由;男孩愛灰雀但使它失去自由;列寧更愛男孩,極力保護著男孩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最終使男孩被打動將自由還給灰雀。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fā)展了邏輯思維能力,積累了語感。
2、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
一般說一節(jié)課要給學生三分之二的時間去讀讀、想想、劃劃、說說、寫寫讓所有的學生充分活動起來,當學生有足夠表現自己的機會時,他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創(chuàng)新的熱情。如教學《偉大的友誼》這一課,教師出示討論題:為什么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是偉大的?圍繞這個問題(1)學生自由讀課文。(2)在讀文中理解“熱忱、關懷、親密等詞語的意思。(3)劃出體現馬克思、恩格斯互相關心、幫助的語句。(4)想象40年間兩個人都做了些什么?(5)用合適的成語說出兩個人的親密程度(6)談談馬克思、恩格斯為什么共同寫《資本論》?你認為這本書恩格斯是否要署名,針對這一觀點組織學生自由辯論。以上內容設計弱化了教師在課堂上顯形作用,強化了學生課堂的自主學習
3、給學生足夠的學習主動權
如教學《軍神》這一課,在學生自主學習時就應當鼓勵他們調動自己已有的經驗,試用多種方法感受、理解、體會課文。學生們有通過小組成員角色朗讀理解課文的;有聯系自己生活實際感受課文的;有通過質疑再查閱資料體會課文的,還有借助插圖聯想,與文本對話,等多種方法,這樣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終生學習語文有很大的幫助。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在課堂上開展研究性學習,應以教材為憑借,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作適當的擴展延伸,開拓研究的空間,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思維,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里探究知識的奧妙。
如講《赤壁之戰(zhàn)》,可讓學生圍繞周瑜、黃蓋、曹操等人物的思想性格展開討論,這樣課堂上學生首先讀懂文章內容,理解內涵掌握課本知識之后,再超越課文闡述對人物的了解,把自己的想法交給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便是在創(chuàng)新的路上邁出的可喜一步。這樣的課堂精彩不單在于學生見解的全面、科學、準確,而更體現在用理性的眼光去認識人物,研究性學習的大膽嘗試,指點人物,評說歷史,小小少年,意氣風發(fā)!
三、組織實踐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同學們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常常與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加以融合所以有時學得快忘得也快,自主地實踐要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地實踐,把學到的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把感性知識轉化成理性知識,通過親身體會,去驗證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比方說同學們學了《井底之蛙》后,主動地走出課堂去河邊、稻田親眼看看,不研究學生怎么能教好他們呢?教學是為育人服務的,身為語文教師,要想上出不乏個人味的語文課,就要努力體現“書要滾瓜爛熟,上課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現優(yōu)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的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如有的教師個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學中,就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生在濃濃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于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那么,在教學中就應用開放的教學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傊瑸榱苏Z文課的個人味,每位教師都要善于發(fā)現和發(fā)揮自己教學上的優(yōu)勢。善畫的要運用插畫的優(yōu)勢:善讀的要運用范讀的優(yōu)勢:善唱的要運用吟唱的優(yōu)勢;如此等等,讓教語文課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讓學生兩節(jié)課下來說“呀,怎么這么快就結束了?這樣的語文課哪能沒有個人味?
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里,“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