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宇英 張鐵
【摘要】熊十力認為西洋思辨精密,然不能以析物之知見測萬化真源;印度佛法極論空有,卻于人道有缺;本土儒家則能于人倫日用之中,體神化不測之妙。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歐洲、印度、中國分別以基督教、種姓制、禮教約束人性,規(guī)范秩序,而中國之禮教又與歐印的宗教不同。近代西方啟蒙成功,人性脫開樊籬,發(fā)展遠超中印,文明沖撞融合,然究其極,中國儒家最近人倫,于人倫中方能體味神化之妙,得究萬化真源。
【關鍵詞】人倫;萬化真源;熊十力;奧古斯丁
熊十力以如此語言來概括他的哲學:“尊生而不可溺寂,彰有而不可耽空,健動而不可頹廢,率性而無事絕欲”。生命不可輕棄,現(xiàn)實不可回避,人要積極向上,人性不能壓抑,這話語的中心似在“人性”兩個字上。在此觀念下,他入佛而又出佛,尊儒而又推崇西方和印度,他是這樣認為的:“夫思辨精密,莫善于西洋;極論空有,莫妙于印度佛法;體神化不測之妙,于人倫日用之中,莫美于中國?!比欢诖涡蛏纤沁@樣安排的:“宜始乎西洋,中涉梵方大乘,而歸宿此土儒宗。”在他看來,西洋的學問思想規(guī)范,論議甚精,然而“以析物之知見,而測萬化真源”,這是作繭自縛,是妄執(zhí);印度佛法高妙超脫,恰能破執(zhí)存真,為析物之知見另開新路:至中國哲學則盡人事合天道,把學問從天上神佛拉到地上人倫之中,所謂“神化不測之妙”,盡在其中。三者互補,方見圓滿?!八急婢堋薄皹O論空有”“神化不測”等詞是熊十力對西洋、印度、中國三大文明的漫畫式勾勒,而“人倫日用”方是學問之歸宿。
一、人倫的尷尬
人倫,《百度百科》解釋為“封建社會中人與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及各種尊卑長幼關系?!庇⒆g為human relations,當然,中國的“人”字必不同于英國的human,而“倫”字更與“relations”的關系遠甚。而且從定義的組詞用字來看,這人倫兩個字分明是貶義,里面蘊蓄的是受西方思潮或革命思潮洗禮的人們對過去中國的濃濃恨意。事實上在新文化運動中,這“人倫”便象征著束縛,追求解放的男女青年甚至將之視為寇仇,比如聞一多先生當時便主張廢姓叫“一”,革命青年都把“棄家報國”當成時髦。
在中國,人倫是禮所規(guī)范的對象。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笨鬃又囟Y,這是眾所周知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禮于人是如此重要的物事,下面我們看一看禮是如何用在民生人情之上的。
“話說人生在世,不過是成立覆敗兩端,而成立覆敗之由,全在少年時候分路。大抵成立之人,姿稟必敦厚,氣質必安詳,自幼家教嚴謹,往來的親戚,結伴的學徒,都是些正經(jīng)人家,恂謹子弟。譬如樹之根底,本來深厚,再加些滋灌培植,后來自會發(fā)榮暢茂。若是覆敗之人,聰明早是浮薄的,氣質先是輕飄的,聽得父兄之訓,便似以水澆石,一毫兒也不入:遇見正經(jīng)老成前輩,便似坐了針氈,一刻也忍受不來;遇著一班狐黨,好與往來,將來必弄的一敗涂地,毫無救醫(yī)。所以古人留下兩句話:‘成立之難如登天,覆敗之易如燎毛。言者痛心,聞者自應刻骨。其實父兄之痛心者,個個皆然,子弟之刻骨者,寥寥罕覯?!?/p>
以上選自清人小說《歧路燈》,小說開篇便是濃濃的說教,語重心長,充滿正能量。依司馬遷的看法,“人道經(jīng)緯萬端,規(guī)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笔ト诵傩談t之,上下和諧,為應有之義。
司馬遷前觀三代而知禮對人群的積極作用,然而兩千年后魯迅先生再前觀,卻發(fā)現(xiàn)在那禮教長河里只有兩個字:“吃人”。這是何等的悖反啊!
黃仁宇在其《中國大歷史》中寫道:“人類之行動在大范圍內展開,只循著若干因果關系,不能由各個人意愿左右,更難因著他道德上的希望而遷就。”那么,“緣人情而制,依人性而作”的禮儀是循著何種因果關系而頹變成為“吃人”的惡獸,且導致中國人人倫疏遠?
我們再說說西方的human relations。奧古斯丁在其《懺悔錄》中說,上帝是至高、至美、至能,無所不能,至仁、至義、至德,無往而不在,上帝是美的本體,上帝的美不能觀照,但又不是虛幻的。上帝把他的美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世活動中,因此世界上的一切無不體現(xiàn)上帝的光輝。在此話頭上,人類正確的行為當然就是追求上帝的美,但是一般人是達不到的,因為他有“原罪”,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種下了惡的種子,所以人生下來就趨向丑和惡,惡是肉體支配的,肉體的欲望使人趨向下流和罪惡,使靈魂不能支配人的行動。于是,人類的行為被規(guī)范為“信才美”。中世紀歐洲百姓大概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套套里:在上帝的榮光下,心里謹守faith,時時刻刻告誡自己有罪,最親的人是上帝,最愛你的人是上帝。然而千年之后,在美國人霍桑的小說里,好人goodman和他的愛人faith雙雙進入魔鬼森林,拋棄了美麗的上帝。
然后我們看看印度。據(jù)法典記載,梵天大神用嘴造出了婆羅門,用手臂造出剎帝利,用腿部挺出了吠舍,用腳踩出了首陀羅,“人體自臍以上被宣布為比較清凈的部分,而口被自存神宣布為最清凈的部分。婆羅門因為從最高貴的肢體所生,因為首先被產(chǎn)生,因為掌握經(jīng)典,理應為一切創(chuàng)造物的主人。無上尊主對首陀羅只規(guī)定了一種本務,即服役于上述種性而不忽視其功績。”然后印度河恒河邊上的居民們就在這樣的等級體制里安靜地生老病死。高貴的婆羅門從小便受著帶有潔癖的教育,他們親近上師甚于父母,他們守護種姓的純潔如守護生命,或者說他們對生命毫不在意,一心只想脫卻皮襄回歸大神的懷抱。
以上對中、西、印度的羅列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拘于禮,西方人仰于上帝,印度人受制于種姓,三方人群各自負著自己的框框前行,顛簸跋涉,淌出各自的歷史河流,期間破損增補,或積漸默化,或明悟掙扎,自不消說。
三方對比,相同之處在于皆以洗腦方式約束人們的行為,穩(wěn)定其秩序,以善、虔誠、奉獻等來對治奸惡、邪淫、自私等人性負面的東西。不同之處在于西方、印度以宗教統(tǒng)治人心,而中國則以綱常倫理來經(jīng)緯人性。
歷史在革命的車輪中前進,歷史家卻應盡量減少用革命的情緒做褒貶。人的歷史本身就是人類共同的前進奮斗過程,所謂的剝削壓迫亦是人類成長的必然陣痛。就如漢語字典里說:民者,眾萌也。又說:民者,在上所以御之。這樣我們就知道了,生民一直是被先覺者當成嬰兒或者牛羊看待,既無知又軟弱,自然要被蒙騙欺壓,要之,在于普遍知性的醒覺,于人倫日用之中體味生命的愉悅。
二、哲學與人
人群的福樂與苦楚,最終要賴到哲人身上。他們的思辨冥想,他們的言出法隨,他們或者蒙蔽了或者開示了人群。古代的先覺者們?yōu)槿祟愰_出三條道路,所謂的三大文明,其實更像三個圈圈,三種不同顏色,不同土壤,不同等等相切了,相交了,三個圓心相互接近,相互吸納吞噬同化,當然,最可悲的是相互排斥。
西方人最為自豪的或許就是希臘文明的成就。如他們所說,哲學和科學都是希臘人的發(fā)明,“短短的兩個世紀里,希臘人把一股杰作的洪流,傾注入藝術、文學、科學和哲學,這些杰作樹立了西方文明的普遍標準?!蔽鞣饺说男疫\之處在于其封建社會只經(jīng)歷短暫的千年人們便覺醒起來,其后的希臘文明復興運動再次把科學與哲學推至峰頂,人的覺醒首先便是要進行命運的抗爭,其次便是對人性的保護。當然這種幸運還源于歐洲文化的外向特性,他們善于開拓冒險,崇拜金錢,并兼具日神阿波羅的秩序和理性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失控和本能雙重人格,這也就是中國五四運動中引進的所謂“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
西方人擺脫中世紀的陰影,卻也并未完全將上帝拋棄,他們張揚自由,人性,推崇個人本位,也還需要善與愛來約束秩序,宗教情緒在某種程度上仍能鎖住個人內心中躁動的野狗。當然,也只是某種程度而已,他們的進化觀念、叢林意識導致他們只能不停地尋找快感,然后疲勞厭倦,再去尋找,如此如此,其侵略破壞的本性根深蒂固。
印度因其優(yōu)渥的地理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了休閑的宗教,種姓制度雖然惡劣,然印度人總體是悠然懶惰的,這種悠然讓印度的智者們能夠追求更多物質之外的東西,他們的心無比高遠,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更加超脫。印度當代圣人阿羅頻多說:“人類知識的古代黎明,給我們留下了這恒常地企慕之見證。今天我們是見到人類是饜足了對‘自然界外物的勝利的分析,但是不滿意,準備回到他的原始的想望中,明智的最古的公式亦自許為最后的公式,是——‘上帝‘光明‘自由‘永生?!睘橹钠竽剑穼び郎?,是這些圣人的夙愿,但同時他又說:“教已得知識的人,不去擾動無知之人的生活基礎和思想基礎,因為,為他的先例所撼動而不能了解他的行動之原則,他們會失去他們自有的價值系統(tǒng),卻又達不到一較高的基礎?!背摰娜孙w升了,未超脫的人留在地上。也許正因此,印度人不善于保護自己,十世紀伊斯蘭教入侵,幾百年后英國人也來掠奪,之后印度人終于鼓起勇氣發(fā)動民族獨立運動,采用的卻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這可敬的行動卻是讓惡人發(fā)笑,善人慨嘆。由于印度種姓統(tǒng)治太過漫長,民智壓抑太過深刻,宗教太過多元,地域太過封閉,在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下,超脫僅限于隱世修者,廣大民眾卻處于不知所措之中。
中國與印度的命運有某種相似之處:漫長的封建社會,在與西方對接中處于挨打狀態(tài)。然在西化方面,中國要比印度更加激烈和極端,對傳統(tǒng)的怨憤比印度更加強烈,舍棄得更加決絕。比如印度人一方面接納西方民主思潮,另一方面卻能以政府的行為保護梵語為官方語言,雖然真正懂梵語的人僅僅是那些學院的學者們。而中國先是以白話文取代古文,新中國成立后更是大力推行簡體字而禁用繁體漢字。儒家思想演變了兩千多年,統(tǒng)治者需要它來長治久安,而哲人們也在不斷推演實證,經(jīng)營人倫。然而在西方思潮的沖擊下,中國傳統(tǒng)搖搖欲墜。
三、結語
如前所說,無論生民的歡樂還是苦痛,都要賴在哲人身上。而哲學的思考,思想的實踐,都要反饋在人的身上才算有了價值。
熊十力認為西洋人以“析物之智見”不能“體萬化之真源”。按照儒家的看法,人的存在必須以在世界上實現(xiàn)最高的善(至善)為必然目的。熊十力在這里強調的儒學之“本體”,尤其是心學之“本體”,不是超絕的本體,而是合天地萬物于一體、將宇宙人生打成一片之整體。這樣的“一體之仁”,可以推廣到鳥獸、草木、瓦石。也就是說,通過內在千人的“仁心”或“明德”之體,即人的精神生命與道德意識的運動或感通,人的生命與宇宙大生命能夠回復成一體。但是,人之生命與宇宙大生命回復成一體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用”,也即是工夫,即是道德實踐或社會實踐,熊氏強調的就是道德(或社會)踐履與良知、仁心的一致,工夫與本體的一致,外王與內圣的一致。這就是所謂的人倫日用中,體神化不測之妙。
英國哲學家羅素這樣說過:“我們必須把哲學和別種玄想?yún)^(qū)別開來。哲學本身既不給我們解決困難,也不會拯救我們的靈魂。正如希臘人指出的,哲學是為其自身需要的一種獵奇活動。所以大體上沒有教條、禮儀或任何神圣存在的問題?!逼湓掝}初衷應當是出于務實學問考量,所體現(xiàn)的便是西方的科學與哲學精神。然而正如熊十力所言,這種“思辨精密”固然是學者必備的品格,然若不能脫然神解,則不能“測萬化真源”。無論思辨,玄想,思想者們既是為求知,抑或者按羅素所說是“獵奇”,總易陷入作繭自縛或是惑亂心神的結局。尤其是在諸種文明交會碰撞,各種名相惑人眼目,再加上種種情緒上的偏激或政治上的陰謀,想要求得清明,何其難也。在此情況下,以熊氏的辦法,踏踏實實格物求知,以大智慧大胸懷剔除妄執(zhí),最后積極投入人群,感受生命的愉悅,人群的悲歡,孔子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誰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