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芳燕 曾科學
(1廣東省水電醫(yī)院 廣州511340;2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 廣州510095)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世界醫(yī)療水平獲得了空前的提升,然而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地區(qū)人口高度集聚,流動人口的大量增加較大程度上導致傳染源的擴張,以中華按蚊為代表的瘧疾傳播媒介讓世界瘧疾疫情陷入困境[1]。根據2014年12月發(fā)布的最新情況估計,2013年約有1.98億瘧疾病例(不確定范圍為1.24~2.83億),有58.4萬人死亡(不確定范圍為36.7~75.5萬人)。本研究以168例瘧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嶺南飛針手法單刺合谷治療瘧疾的臨床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1月~2015年1月于我院就診的瘧疾患者16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飛針組和常規(guī)組各84例,飛針組男34例,女50例;年齡 18~46 歲,平均(38.51±1.18)歲;平均病程(7.88±1.58)d。常規(guī)組男45例,女39例;年齡19~50歲,平均(37.11±2.06)歲;平均病程(6.89±2.17)d。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經血液涂片檢查瘧原蟲結果均呈陽性;其中有48例患者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顯示白細胞有增高跡象,158例患者有紅細胞減少跡象。
1.2 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瘧疾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及《實用內科學》[2]制定的瘧疾診斷標準。(1)感冒型:60例,臨床表現為不規(guī)則發(fā)熱、寒戰(zhàn)、乏力、倦怠、打呵欠;(2)非典型:58例,臨床表現為頭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3)胃腸型:28例,臨床表現為腹部不適或腹瀉或血便;(4)腦型:22例,臨床表現為劇烈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可煩躁不安,進而嗜睡、昏迷、抽搐。
1.3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依據全國《抗瘧藥使用原則和用藥方案》[3]給予抗瘧疾治療。飛針組患者在抗瘧藥物治療基礎上根據嶺南飛針取穴特點單刺合谷穴。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好轉時間以及綜合治療效果。
1.3.1 常規(guī)組 根據我院瘧疾常規(guī)治療方法,應用氯喹、奎寧、青蒿素等抗瘧疾藥物。7 d為1個療程。
1.3.2 飛針組 在常規(guī)抗瘧藥物治療基礎上根據嶺南飛針取穴特點結合單刺合谷穴進行治療,7 d為1個療程。(1)取穴:合谷穴(雙)。(2)行針:患者平臥,針刺穴位常規(guī)消毒,進針前刺手拇指指腹與示指和中指橈側夾針柄,進針時拇指后搓內收,使針快速旋轉,其余四指外展、腕關節(jié)旋前、肘關節(jié)內收內旋,做鳥兒展翅飛翔狀,將1.5寸毫針彈刺入合谷穴位。留針30 min,每隔5 min用小幅度捻轉慢按輕提平補法為主,待針下得氣后,捻轉導氣,捻針頻率宜慢,捻轉幅度宜小,使經氣向周圍擴散。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痊愈:經過1個療程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血液涂片檢查瘧原蟲轉為陰性;好轉:經過1個療程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血液涂片檢查瘧原蟲數量明顯減少;無效:經過1個療程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減輕,血液涂片檢查瘧原蟲數量無明顯變化。
2.1 臨床治療好轉時間對比 結果顯示,飛針組患者臨床治療好轉時間更短,與常規(guī)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型瘧疾患者臨床治療好轉時間對比(d,±s)
表1 兩組各型瘧疾患者臨床治療好轉時間對比(d,±s)
組別 n 感冒型 非典型 胃腸型 腦型常規(guī)組飛針組84 84 3.19±0.91 2.61±0.61 3.39±1.11 2.11±0.49 3.27±1.12 2.13±0.59 1.08±1.15 0.79±0.65
2.2 綜合療效對比 常規(guī)組總有效率為88.1%,飛針組總有效率為94.0%;飛針組整體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組,兩組綜合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綜合療效對比
瘧疾,民間俗稱“打擺子、冷熱病”,是一種周期發(fā)作的急性傳染病。染病患者早期一般有發(fā)燒、頭痛、疲倦等類似感冒的癥狀,因而容易受到人們的忽略。在染病一段時間后患者臨床癥狀逐漸加重,開始有高熱、寒顫、頭痛、腹痛、盜汗、惡心、嘔吐等臨床表現,若治療不及時,將引發(fā)患者昏迷、譫語、脖硬、急性血管內凝血等,甚至最終導致死亡[4]。瘧疾的致病原為瘧原蟲,是一種寄生蟲疾病,以蚊蟲為傳染媒介,對自身免疫系統(tǒng)不完善或是免疫力較差的人群有較大危害性[5]。
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該穴妙在陰陽之交錯而不相奪,五行之聚散而不相克,其主陰陽之互生。針刺合谷穴具有疏風解表、清肅肺熱、瀉大腸實熱的作用,針刺退熱效果較好[6]?!镀諠健め樉拈T》載“治身寒熱瘧病,心下煩滿、氣逆,合谷穴……”配合飛針手法使調整寒冷能力更強,寒熱調和,則瘧疾得安。本研究通過病例治療對比法,將收治的168例確診瘧疾患者分別以單純藥物治療方法和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結合嶺南飛針單刺合谷穴治療方法,對不同治療方法取得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通過綜合療效評定和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好轉時間對比,飛針組治療后臨床癥狀好轉速度更快,治療總有效率更高,說明嶺南飛針單刺合谷穴在瘧疾臨床治療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優(yōu)勢。
[1]賀聯印,許熾嘌.熱帶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641-642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0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715
[3]朱江川.青蒿琥酯治療兒童瘧疾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10):1358-1360
[4]張弘,任琳.針刺治療非洲胃腸型瘧疾 46例[J].中國針灸,2003,23(8):483-484
[5]曹西軍.針灸對血液成分及流變性的影響[J].山西中醫(yī),2006,22(4):43-44
[6]張林,李世兵,周曉英,等.針刺曲池、合谷治療外感發(fā)熱(風熱證)的臨床療效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5,3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