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忻
今年清明節(jié)后,筆者應邀專程陪諸天覺先生赴其父諸聞韻先生老家浙江安吉,商量捐贈作品和文獻資料等事宜,當地政府已決定為這位英年早逝的著名中國畫家、現代中國畫教學開創(chuàng)者之一,正式設立諸聞韻紀念館。適逢諸聞韻先生誕辰120周年,逝世76年,建立個人紀念館誠然是一個姍姍來遲的喜訊。
諸聞韻(1895年-1939年)浙江安吉人,20世紀書畫大家吳昌碩人室弟子,擅長花鳥又精山水、人物,畫路頗寬。尤喜畫竹,瀟灑清逸,涉筆成趣,筆墨秀潤酣暢,渾古樸茂。擅長寫意,又兼善工筆,能詩能畫,書法篆刻均出手不凡近些年書畫幣場佳作偶有所見,常能為撿漏者所獲。
諸者聞韻出生在安吉鶴鹿溪一戶耕讀傳家的書香門弟,父親諸獻莊為清光緒年間秀才,通曉琴棋書畫、詩詞金石,聞韻白幼受家學熏陶、砂盤習字、頌讀詩文、雕竹刻木,聰慧過人先后人私塾、進公立吳興高等師范學校學習,于文學功底、書畫才能方面在鄉(xiāng)間已小有名氣。
聞韻先生是潘天壽先生交往最早的藝術同道,兩人相識于杭州。諸聞韻長潘天壽2歲,1915年從吳興師范畢業(yè)不久便去了上海,因愛好詩畫又與吳昌碩有著姻親關系而入吳府擔任吳昌碩孫子孫女的家庭教師。
也是湊巧,他寫生赴杭看望三弟諸文藝,與同在浙江第一帥范求學的潘天壽邂逅相遇,論及詩畫,二人志趣相投。
幾年以后,潘天壽應同學之邀在浙江安吉孝豐任教,回家鄉(xiāng)探親的諸聞韻與潘天壽又有緣切磋藝事。當時潘天壽與沈遂貞(浙江第一師范老同學)在孝豐舉辦書畫聯展,諸聞韻就鼓動潘天壽去上海發(fā)展。
1923年春,潘滅壽由一師的生物教師介紹終于來到了上海,在女子工校任教。同年暑期在諸聞韻的推薦下進上海美專任教,遂共同創(chuàng)辦全國第一個中國畫系,開啟了高等院校中國畫教學的體制。吳茀之、顧坤伯、來楚生、陳大羽等名畫家均出于他們門下。至1928年潘天壽被聘為國立藝術院主任教授,此后仍然有好多年兼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等校的中國畫教席,與諸聞韻關系甚密。
在滬期間,潘天壽通過諸聞韻拜謁吳昌碩,并得到缶廬的指點和高度贊賞。1932年潘天壽倡議成立書畫研究會——白社,并推年長的諸聞韻為社長。潘天壽在杭州國立藝專主持中國畫教學,初與李苦禪合作,后李苦禪離杭赴京,1937年他便薦聞韻來校任教。同年抗戰(zhàn)爆發(fā),學校內遷,他們又隨??途雍祥L沙后又轉到沅陵小幸的是1938年諸聞韻因病無法隨校再度內遷,行之貴陽折同家鄉(xiāng)安吉,于次年病逝,享年僅45歲。
諸聞韻天資聰慧,自21歲住在吳昌碩先生家里多年,其間一邊教授吳昌碩的孫輩文化知識,一邊潛心向老人討教中國畫的畫技畫理。缶廬老人身邊不乏青年才俊,但老人思鄉(xiāng)心切,又頗重親情,待諸聞韻自然就親,視如家人。諸聞韻與老人的關系與眾不同,可謂得天獨厚。老人作畫他經常侍奉左右,不但在作畫期間可以發(fā)問求教,有時老人還讓他獻策甚至作詩。
一次缶老作《墨梅圖》(1920年),不多時只見一樹老梅冒寒怒放,墨酣氣足,用筆老辣如虬龍,不同濃淡的3桿梅枝姿態(tài)各異,又呈斜勢統(tǒng)一向右上方伸展。真可謂“苦鐵畫氣不畫形”,筆力氣勢逼人,是“寫”是“掃”均天然自得。諸聞韻盯著老人以大篆草書筆法一氣呼成,敬佩不已。
又見老人揮毫在左側落下一首長詩:“菜根咬不飽,枯腸生杈芽。吐向剡溪藤,俄作羅浮花。羅浮山隔數千里,傾刻飛來雪色紙。鐵虬屈曲蟠墨池,縞衣翩翩舞仙子。老夫畫梅三十年,天機自得非師傳。羊毫禿如堊墻帚,圈花顆顆明珠圓。寫成換得玉壺酒,醉看浮云變蒼狗。明朝更寫百尺松,海上風來怒濤吼。”書至“老夫畫梅三十年”時,聞韻笑了笑道:“公公儂寫錯了,應是老夫畫梅四十年了。”
昌碩老人只管繼續(xù)書寫,既不生氣,也不回答,而在寫完題詩以后,接著又寫上“聞韻詩人笑笑”6字,然后落上“庚申六月朔,跛叟吳昌碩年七十七”,并出其不意將此幅佳作拱手相送給了諸聞韻。
諸聞韻受寵若驚,后來曾將此懸掛于安吉老家的新屋中堂,珍愛之至。抗戰(zhàn)時諸聞韻隨國立藝專退避沅陵,也曾將此作為教材典范讓學生臨摹,不少老學生見過此作。此畫流傳又平添出一段佳情?!赌穲D》既是一件藝術品,又是一件頗有內涵的難得的文物。
是年,昌碩老人又贈集獵碣文字對聯一副:“抱有弓矢簡邋戶,棕迪鱧鯉識漁舟?!?/p>
又于仲冬為其親筆書寫“鶴谷仙館潤例”,也就是為學生諸聞韻訂立潤格,使后生的字畫有了買賣的市場價格,這是當時老師提攜門生的一般做法。吳昌碩也常替人訂立潤格,吳昌碩給諸聞韻、王一亭訂的潤格時間早,且規(guī)格高。
諸聞韻潤格標準(均以銀元計),3尺18八元,4尺28元,5尺36元,6尺48元,條屏減半,冊頁6元;另外人物、山水、花卉、篆隸行書、刻印一一標明。1920年這樣的標準,價格實屬不菲,超過了同輩甚至許多長者,此時諸聞韻才區(qū)區(qū)25歲,自然令海上畫壇同仁刮目相看。
更讓人欣羨的是老人開頭那一段美言:“聞韻諸兄,家倚鶴溪,挹天目之靈秀,所作書畫雖襲復堂之芬跡、白陽之軌而純乎天籟。間作古篆刻,亦饒有秦漢雋趣。來滬訪道、同好求之紛沓,苦無偏酬,為訂立于左,將以饜所求也,更以限所求也!”“限所求”者,輕輕3個字,既表示了藝術不為金錢所囿,亦寬釋和解除了畫人同行生嫉。(此95年以前的潤例原件連同上述作品史料,現已列入捐贈清單)
此后,吳昌碩在諸聞韻的不少作品上題字勉勵,特別是一些墨竹圖尤為贊賞。如墨竹《曉露》,昌碩師觀之題跋同:“聞均寫竹,涉筆成趣,家法流傳,于此益見,曦庵有知必大笑曰吾道大行矣!”后又鈐印“苦鐵觀喜”,加以鼓勵?諸聞韻作《風竹》,昌碩師觀之又題跋曰:“郁勃縱橫,風格時露,如篆如隸,如金錯刀,板橋復堂無此能力也,讀竟書之,聞韻知音以為然不?”
諸聞韻于吳府浸潤近10年,又于藝術類院校任教18年,與潘天壽先生有過多年交往,這是他從藝之路和藝教生涯中最重要的經歷。他們在中國畫發(fā)展和教學方面經常磋商,有著許多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詩書畫印的關系問題,潘天壽主張詩書畫印四全,后來曾兩次做出重大舉措。一是在1938年國立藝專原來的繪畫系分出獨立的中國畫系之時,另一次是在1959年復出擔任浙江美院院長把彩墨畫系恢復為中國畫系時,均立即增加書法篆刻、詩文題跋、畫論畫史等課程;至1963年又開創(chuàng)了中國第一個書法篆刻專業(yè),這些舉措在中國書畫教育史上意義非凡。
而當我們在研究上海美專諸聞韻與潘天壽共創(chuàng)中國笫一個國畫系的時候,可以發(fā)現,上世紀20年代他們的中國畫教學就已經十分重視書法篆刻、詩文題跋、畫論畫史等修養(yǎng)。那時的中國畫科必修課,既有中國畫、中國畫史、中國畫理論,又有書法、題跋、金石學,以及美學、藝術論、詩學、國文等各門課程。諸聞韻是首任國畫系主任,后來又兼任新華藝專國畫系主任。1927年,吳昌碩在滬逝世,諸聞韻提議辦一所藝校,專以傳播吳派藝術,1930年,昌明藝專辦成,諸聞韻出任教務長,王一亭為校長,吳東邁為副校長。新華藝專和昌明藝專的中國畫教學與上海美專的課程幾乎完全一樣,都十分強調綜合修養(yǎng)。
在1935年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制第15屆畢業(yè)紀念冊》里,時任國畫系主任兼校務委員的諸聞韻,根據歷年教學經驗總結發(fā)表過一篇《國畫漫談》,其中談到:“國畫上最主要之條件,為筆、墨、氣三者,此猶人體之有骨肉血氣也。有筆無墨,則骨露肉削;有墨無筆,則肉肥骨陷;二者均失諸偏,而神氣不全。要有筆有墨,自然骨肉調勻,氣韻豐美?!辈P、墨、氣一一具體分析,十分精到。
其中論及“氣”云:“所謂氣者,即空氣,即六法中之‘氣韻生動;此全在筆墨中求得之。用筆得其法,則中、側、逆、順,均極自然,無臥筆、拖筆之?。挥媚闷浞?,則五色六彩,極盡變化之妙,無團積板滯之病;筆墨神化,則畫自活脫,而氣韻自全。雖然,氣為筆墨之所歸,亦畫者性靈之表現,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盡發(fā)乎心,自然各有面目各具氣韻。文達之土,曠懷恬淡,胸無點塵,其氣清以遠,所作畫自高人一等;下焉者,俗人如村女涂脂,則不免俗氣;匠人工而無韻,則不免匠氣;其有粗率過甚者,不免草氣;鋒芒太露者,不免火氣;苗條軟弱全無骨力者,則近閨閣氣;此外又有初學不求法度,動主性靈,信筆直下,潑墨亂涂,則滿幅沾染蹴黑氣(黑氣非墨氣謂也)。同是氣也,一清一濁,因人之質不同,所發(fā)之氣亦異;筆墨之道,寧可強乎?”
又云:“吾以為研究國畫之線條,必須從研究篆刻、書法人手。……篆刻、書法功深之輩,其練氣也厚,其運氣也渾。一筆著紙,郁勃縱橫,其風格時露,如篆、如隸、如金錯刀,筆筆是筆,無一率筆,筆筆非筆,俱極自然?!敝赋?,“篆刻、書法與國畫有直接關系。且篆刻學最高深,書法次之,繪畫更次之。蓋能畫者未必能書,能書者未必能篆刻。反言之,篆刻家書法必佳,以篆刻書法家學畫,未有不事半功倍而出人頭地者。良以篆刻書法之筆,為繪畫上線條之最有價值者也?!薄秶嬄劇吠ㄆ允窞殍b剖析畫理畫法,篇幅不長卻闡明了中國繪畫藝術意境神韻和缶廬畫學精神。
1932年4月,諸聞韻、潘天壽、吳弗之、張書旃、張振鐸5人組織國畫研究會——“白社”。宗旨也是以研究國畫創(chuàng)作為主,兼攻與國畫有關的其他課目,如書法、詩詞題跋、金石篆刻、畫論畫史等等。每人除了國畫外,再選定兼攻課題,一定期間內,必須交作業(yè),甚至規(guī)定過期不交者罰款1元。
諸聞韻本人諸方面修養(yǎng)全面,白社每次畫展均出佳作參加展覽,《白社畫冊》二集均有他的作品。他撰寫的《畫竹法理》在1934年《申報》《新聞報》連載發(fā)表,又著有《中國畫論》,在歷年的教學中推廣運用。他的《聞韻花卉畫冊》,由經亨頤題簽,共20幅刊版,很受書畫愛好者歡迎。
蔡元培在杭州倡建國立藝術院之初曾擬請諸聞韻赴杭籌辦中國畫系。睹聞韻因時任上海美專和新華藝專兩校國畫系主任,又在籌建昌明藝校自然脫身不得,遂推薦潘天壽赴杭當擔此任。
1937年5月,諸聞韻在滬出版《聞韻近墨》畫輯后仍奔波于南京(中央大學藝教系)及滬上各校講學授課。秋天,經潘天壽推薦受聘于杭州國立藝專,不料日軍火肆入侵,國立藝專奉命內遷,他們隨校陽遷。那時他所作的《看爾橫行到川時》《‘天風雨欲飛鳴》等均為抗戰(zhàn)作品至湖南長沙后轉至湘西沅陵,時值長子諸兆高中畢業(yè),遂命其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15期,抗擊日寇。
上世紀二二十年代諸聞韻活躍在寧、滬、蘇、杭一帶,辦學校,開畫展,結社團,出畫冊,藝術交往頻繁,除了海上題襟館以外,曾與黃賓虹、王濟遠、吳夢非等發(fā)起創(chuàng)立百川書畫會,被推為理事,還參加了經亨頤、何香凝、于右任等老一輩同仁組織的寒之友、榆園畫友等書畫活動。結識了于右任、經亨頤、王一亭、俞語霜、黃賓虹、陳師曾、章梫、諸宗元、任堇、陸恢、商言志、賀天健、熊庚昌、劉海栗、曹家達、劉山農、丁甘仁、嚴蒼山、沙盂海、謝海燕等文化人。而又有一大批藝術家曾在上述三所學校接受過中國畫教育,如:吳茀之、張書旃、張振鐸、李可染、頤坤伯、肖士龍、于希寧、黃葆芳、來楚生、陳大羽,彭友賢、邱及等后來都成了著名的畫家。萬萬想不到戰(zhàn)亂罹難僅僅2年以后,他短暫的藝術人生也走到了盡頭,1939年4月29日是他的忌日。
臨終前他托付弟弟諸樂三為他保管作品,出版畫冊,因種種原因他的愿望遲遲未能實現。1984年著名書畫家諸樂三過世,l991年經聞韻次-‘睹天覺提議舉辦畫展,得到了中國美院肖峰院長的大力支持,劉江教授具體領導和諸樂三的5位子女諸涵等的合作,在各方共司努力下,由浙江美術學院、浙江省美協、浙江省花鳥畫研究會、諸樂三藝術研究會聯合在浙江美術學院陳列館舉辦“諸聞韻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展出作品86件。同年,由安吉縣政協、吳昌碩紀念館等單位聯合舉辦諸聞韻教授畫展,展出作品61件,使得諸聞韻遺作在半個世紀后以饗讀者。
1999年10月,經筆者推薦,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畫名家作品精選——諸聞韻作品》;2001年,湖北美術出版社也出版了《當代中國畫名家從譜一諸聞韻畫竹》。
2005年,聞韻先生誕辰110周年,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和潘天壽紀念館在杭舉辦諸聞韻畫展,筆者擔任策劃并主編《諸聞韻畫集》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同年,諸天覺、周飛強撰寫的《藝術大師之路——諸聞韻》在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潘天壽基金會出版?zhèn)€性化郵票《大筆淋漓——潘天壽和他的藝術同道》也收錄諸聞韻專版。
與同時代畫家研究相比,諸聞韻研究明顯滯后,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早逝,另外也有政治方面的因素。國民黨CC頭領陳立夫先生的夫人孫祿卿是他學生,1934年,諸聞韻的次子諸天覺的名字便是陳立夫給取的,兩家關系一直甚好?!疤煊X”由來為:“孟子日: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1936年他兼任南京中央大學藝教系國畫客座,常受孫祿卿之邀赴陳府家教,而陳立夫又愛書畫,相互切磋,稱聞韻為其秘書,外界相傳稱“聞韻先生”。是年夏天孫祿卿又赴孝豐鶴鹿溪拜訪聞韻老師,并作《荻浦漁歌》扇面圖一幀,上款云“我?guī)熌纲n正”(原作真跡為諸天覺保存)。但諸聞韻畢竟一介書生,他與軍政無緣,1937年又到杭州藝專就任中國畫教席。然而有了這段經歷,新中國建立后便成了“污點”,他的無聲無息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實諸聞韻愛圍愛家,聰慧善學,藝術感覺特好,一生勤奮刻苦,傳統(tǒng)功力扎實,又得吳昌碩和潘天壽這樣的師友浸潤,藝術成就卓著。尤其是寫意花鳥畫賞心悅目最為精采,他的作品可謂惜墨如金,筆筆凝練,無一贅筆。畫而明豁,設色古雅,筆簡意深。虛實相間,枯濕濃淡,狀物平實而不刻意描摹,輕松隨意,自自在在,取似與不似之間,妙得神韻天成,意境空靈。因其筆墨老辣有老箭遺風,作品自然耐得尋味。
1936年被時人稱為歲寒三友之一的曹家達先生(另二位為吳昌碩、任伯年)曾為諸聞韻畫冊寫下一首古詩代序,詩末句云:“獨留微妙在毫素,大聾(吳昌碩)以后君代興?!睂χT聞韻寄予了莫大的厚望。任堇先生(任伯年之子)也于同年題聞韻畫室云:“天下滔滔,將誰適從,如有復我,必在汶上。聞韻名廬之旨豈在此乎,辟世辟人胥視此廬矣!”可見聞韻先生當年的聲譽之隆,然而天妒奇才,頃刻,畫壇梁柱遭夭折,無可奈何花落去。
聞韻先生當年經浙、贛、湘、黔隨校輾轉積勞成疾,缺醫(yī)少藥而英年早逝。潘天壽先生雖年過七句但橫遭迫害,含冤而死。今天期待成立諸聞韻紀念館,2位老友,2個紀念館無疑是可更好交流切磋,弘揚我國文化和加強兩岸藝術交流。
聞韻病故4年以后,1943年深秋的一天,國立藝專老校友蔣風白先生從友人處覓得一幀《墨梅》尺牘,上有聞韻先生題跋:“自讀西湖處士詩,年年臨水看幽姿,晴窗畫出橫里影,絕勝前村夜雪時,宋人墨梅句,二十五年秋日客秣陵,孝豐諸聞韻。”畫未蓋章,故持畫求見潘天壽師。潘先生見畫竟然動情命筆:“年來誰有如椽筆,寫此寒冰雪姿(寒上脫歲字)。此系韻兄二十五年所畫而未加章,想為應酬之品。鴻達學弟得之于友人,曾加題於予相壽(壽),如見故人,不禁潸然(相下多一壽字)。三十三年深秋壽并記?!倍潭虜凳志箖商幷`筆,全因真情激動之故。被潘天壽稱之為“年來誰有如椽筆”,讓人一睹潘先生心中的諸聞韻藝術地位實屬不低,也為吾輩閱讀諸聞韻畫作有了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