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勝
【關鍵詞】 新課改;語文教學;小組討論;課堂活動;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4—0076—01
新課程改革為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中,孩子們可以盡情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自由地展示自我的風采,超常地張揚自己的個性,暢想美好的未來。語文教學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品味著語文課本散發(fā)著清新而悠長的馨香。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出現(xiàn)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既不像傳統(tǒng)教學中那樣扎實地講授語文基礎知識,又沒有落實新課程的精神實質(zhì)!課堂教學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1. 小組討論形式運用不當。新課程極為關注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小組學習是體現(xiàn)團隊精神的良好渠道,它能使學生學會參與、傾聽、尊重、團結他人,但是在小組討論運用中往往出現(xiàn)一些偏差。
討論內(nèi)容不合理。討論的內(nèi)容沒有什么含金量,沒有思維的價值。學生一聽即會,但是為了老師的要求,在不值得討論的地方開始了討論,造成時間的浪費。討論時間不合理。要么是討論時間過少,只是蜻蜓點水,要么是討論時間過多,造成時間過剩,討論成了學生的休閑聊天機會。
討論分工不明確。小組成員之內(nèi)沒有具體的分工,討論沒有組織,小組成了開小會的場所。小組內(nèi)成了優(yōu)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遠是聽眾。老師成了旁觀者。討論中,需要老師科學點撥,幫助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探索。否則,其討論必定是無序和低效的。
2. 課堂活動流于形式。主要表現(xiàn)有:其一表演不適合中學生的身份。比如讓學生表演見到“羅敷”的神情;讓學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沒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課堂中的不是思維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態(tài),無益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其二活動脫離語文本身。有些語文課堂中,非語文化現(xiàn)象突出,上成了思品課、自然課、法律課等?;顒臃绞絾我弧,F(xiàn)在有些語文課堂中,只要是活動,總是生硬地表演課文內(nèi)容,造成了學生的視覺疲勞。根據(jù)課文及課堂情形,老師可靈活、恰當?shù)倪\用比賽、點評、欣賞等形式。
3. 信息技術運用泛濫。主要表現(xiàn)為:課件是板書的復制。鼠標取代了粉筆,老師所要寫得東西全部輸入電腦,在“請君入甕”式的引導下,依次將課件展示。這違背了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圖片取代了語言文字。大部分老師在課堂中將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成了圖片,致使學生體會不到文字的無窮魅力。錄音代替老師的朗讀。課堂中,再也聽不到老師朗讀課文的聲音,再也看不到學生聽朗讀時的如醉如癡的眼神。多媒體手段貫穿教學始終。從始至終,圖片、文字交替著在學生的眼前晃動,取消了老師、學生動筆,動口的權利。學生成了觀看表演的觀眾,而不是學習的參與者。
4. 課堂教學評價欠客觀。新課改提倡多鼓勵、多表揚和多肯定學生,幫助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當表揚鼓勵在課堂中發(fā)揮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時候,不當?shù)默F(xiàn)象又隨之發(fā)生了。在課堂中有些老師評價語言單一,蒼白,經(jīng)常是你答的“太對了”、“真棒”、“好極了”、“了不起”、“哎,真不錯”!濫用表揚。新課程強調(diào)對學生的尊重、賞識,并不意味著課堂上教師脫口而出的隨意表揚。過多的表揚會導致學生隨意應付,評價形式單一。
5. 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不夠。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關系。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部分老師忽視了自己應有的地位,從而出現(xiàn)了一種 “自主”變 “自由”的不正?,F(xiàn)象: 老師不敢提出問題。課堂上,學生自由提出問題,不管問題是否有價值,老師也和學生進行著無意義的討論。老師不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生怕一提問題就會違背了新課程的精神。新課程強調(diào)教師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當學生無法深入研究時,教師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老師不敢講授。新課程將教學本質(zhì)定位于交往,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形式。課堂上是不是講,并不一定是教學觀念落后與先進的標志,真正的問題在于講什么,怎么講,什么時候講。作為一名實施新課程的初中語文老師,在學習和實踐中前進著,問題曾出現(xiàn)在平時的教學中,讓我們不得不反思一些傳統(tǒng)教學和新課程教學之間的繼承與破除的問題。我們有的太急躁冒進、有的走了極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舊的……這些現(xiàn)象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這就需要我們重新領會新課改的本質(zhì)思想,重新思考傳統(tǒng)教學和新課改教學的關系。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