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弘欽 張華君 趙海靈
〔關鍵詞〕共情;教師;教學效果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社會、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不斷升溫。在中學,心理輔導活動課的開設已趨于普及化。由于心理課程具有活動性、互動性、生成性的特點,其與傳統(tǒng)課堂有很大不同。在心理輔導課中,學生打開心扉,暢所欲言,深入互動,在自主探究、體驗、感悟中實現(xiàn)成長。心理活動課中,運用共情和團體動力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團體動力與共情
共情(empathy)最早由羅杰斯提出,是指咨詢師體驗他人內(nèi)心世界的能力。教師共情是指教師能真誠地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考慮問題,能對學生的感受與想法進行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體會與思考,從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教學,以適切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業(yè)與情感等方面的成長。教師共情能有效促進團體動力的發(fā)展。有研究認為,共情既是動機成分,受到個體偏好的影響;也有能力的成分,受到培訓的影響。一節(jié)優(yōu)秀的心理輔導活動課,需要教師保持共情,從而推動團體動力發(fā)展,最終將活動推向既定的目標。教師共情還可以幫助學生改善學習態(tài)度,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
團體動力( group dynamics)由勒溫提出,是指在任何時間內(nèi),發(fā)生在團體內(nèi)的驅(qū)動力量,包括顯性因素(如團體成員的溝通模式、團體規(guī)范)和隱性因素(如團體凝聚力、團體文化等)。積極向上的團體動力可以提高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質(zhì)量。團體成員圍繞活動展開的自由溝通方式能營造開放的溝通環(huán)境,推動團體動力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綜上所述,教師共情能提高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學效果。具體的作用機制是:教師共情通過改善班級溝通方式引導團體動力向積極方向發(fā)展,進而影響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學效果。
既然教師共情是影響心理輔導活動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那么心理教師應如何運用共情?教學該如何評價?這兩個問題就成為實施與評價心理輔導活動課的關鍵。
二、教師共情推動團體動力發(fā)展
共情既具有能力成分,也具有動機成分。心理教師不僅要注意平時的修煉,提高理解學生內(nèi)心的基本技能,更要提高與學生交流的主動性。心理教師應密切關注課堂師生溝通方式,推動團體動力向積極方向發(fā)展。
(一)理解學生意圖,及時表達共情
共情的基礎是傾聽。教學過程中,心理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想法與感受。把對學生當下狀況的所思所想用適切的方式表達出來,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從而推動團體動力,提升輔導效果。
在一節(jié)主題為“與父母說成績”的心理輔導活動公開課上,A學生在表演情景劇時說道“我不要學習”,招來旁觀學生的哄笑聲。正當聽課教師為現(xiàn)場著急的時候,只見心理教師不慌不忙轉(zhuǎn)向發(fā)出笑聲的學生,輕聲問道:“你們的笑聲代表什么?”有學生說:“覺得有意思?!苯處熅o跟一句:“因為你也遇到過類似的情境,所以你們覺得有意思,以笑聲表示支持與贊同,是嗎?”隨后,表演者認真再演情境,觀看的學生開始認真反思情景劇的意義。顯然,“不要學習”這句話被學生理解為“與學校要求相沖突”。當教師將這些感想合理表達后,學生們的溝通方式得以明顯改善,團體動力向積極方向發(fā)展,這讓情景劇的效果得到了升華。
(二)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及安全、平等的溝通方式
良好的師生溝通關系是共情有效進行的關鍵。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思維,放低姿態(tài),客觀對待每個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在此基礎上,教師善加引導,從而調(diào)動團體動力。
在“校園暴力”主題海峽兩岸同課異構(gòu)研討會上,謝曜任博士的課以教師不懂如何問候?qū)W生開場:“我不知道在大陸如何問候大家,請這位同學教教我。”一句請教,頓時轉(zhuǎn)變了師生各自在課堂中的地位,學生更加愿意暢所欲言。學生在課后訪談中提出:“老師很真誠,似乎我們變得和老師一樣了。”
同樣,在陳曄軍老師的課上,“沒關系啊”“你為什么會這樣認為”“這樣也很不錯啊”“大家有什么補充”之類引導學生生成知識的言語頻頻出現(xiàn)。一句引導,頓時肯定了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知識。學生在課后訪談中提出:“老師沒有評價我,他站在我們一邊,我們覺得很自由,什么都可以說?!痹诎踩?、平等的溝通環(huán)境中,同學們對團體的認同和凝聚感逐漸提升,推動了團體動力向積極方向發(fā)展。這為后續(xù)的輔導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淡化教學目標的重要性,關注成員之間的關系
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教師應淡化教學目標的重要性,在安全、平等的溝通環(huán)境中更關注團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注重引導團體生成目標。
一位教師在“尋找不同的‘我”個性輔導活動課后認為教學效果不理想。在教學反思中他提到:學生雖然對主題很感興趣,但是在互贈評語環(huán)節(jié)參與度不高,收獲普遍不多。由于學生認為個性涉及一些隱私,同學之間的關系會影響相互間的自我暴露。經(jīng)過研討,小組規(guī)范、組長職責、相互坦誠等被視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而教學目標的具體化程度被降低。最后,學生小組討論,圍繞“自我評價和朋友評語之間的差異”談活動收獲。有學生談到“我們覺得有些詞語既可以是褒義詞,也可以是貶義詞,比如‘壯字”,“朋友的評語帶有主觀色彩”,“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我,兩者間的差距還可以接受”,“我們會調(diào)整自己今后的目標”。一句句精辟的感悟博得了其他同學的掌聲。積極的成員關系能促進團體生成向上的驅(qū)動力,深化輔導效果。
三、以系統(tǒng)評課思維評價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效果
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學效果受到教師共情的影響。因此,課程的評價應該圍繞教師共情和團體動力展開。根據(jù)李偉健教授所提出的“以學論教”思想指導下的系統(tǒng)評課思維,課程評價應兼顧“學生如何學”和“教師如何教”。
(一)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
教師既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情況,熟悉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還要幫助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后建立其與舊知識的聯(lián)系。所以教師需要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運用共情技術,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洞悉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與父母說成績”一課中,教師及時使用眼神關注、語言支持,給發(fā)出笑聲的學生予以支持;使用提問技術、情感反應技術梳理學生的感受,支持他們使用元認知策略(即在不懂“不要學習是否與學校要求相沖突”的地方分配更多的學習實踐)并進行寬容的等待和傾聽,給學生消化新知識創(chuàng)造空間。
可見,教師是否關注學生的“學”,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
(二)教師要關注自身的“教”
“教”既包括教師對過程的監(jiān)控:如對教學策略的選擇、對教學氛圍的營造,還包括教師對結(jié)果的管理,如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對教學評價的實施。
在謝曜任博士的課上,教師的一句句請教化解了學生在公開課上的緊張情緒,教師輕松的面部表情、溫暖的問候語讓學生緊緊凝聚在一起。
在陳曄軍老師的課上,教師在簡短的理論講解之后將時間交給學生進行表決、辯論,這種合作探究的教學策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在課后訪談中,陳老師說,有如此多的學生選擇了“與朋友一起想辦法”,并且通過合作討論得到了如此深刻的收獲,是出乎預料的,但是這也符合心理課強調(diào)學生生成的本質(zhì)。有很多學生提到,我知道了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我應對校園暴力。
由此而知,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監(jiān)控和對教學結(jié)果的管理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
教師共情是影響心理輔導活動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共情通過改善班級溝通方式引導團體動力向積極方向發(fā)展,積極的團體動力則影響著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效果。對兩者關系的梳理,能夠為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提供依據(jù),也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能,促進心理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第三中學,溫嶺,317500)
編輯/王晶晶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