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煒
〔關(guān)鍵詞〕學霸;學習習慣;品德教育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類反派角色:他們來自西部邊疆,功夫很高,名氣很大,卻又很喜歡耍陰謀詭計,搞破壞。這類人往往執(zhí)迷于武功,但頭腦簡單,智商不高,可恨,但也有可愛的一面。比如《射雕英雄傳》里的歐陽鋒,《神雕俠侶》里的金輪法王,《鹿鼎記》里的桑結(jié)喇嘛等等,在《天龍八部》里,這類人物的代表就是鳩摩智。
鳩摩智在正史中確有其人,是一位西域高僧。在小說中,他是吐蕃的國師。此人天資聰敏,高傲自負,醉心于天下武學?;蚴歉呱畹奈涔?,只要是對練武有用的事物,他都會費盡心機、不擇手段地據(jù)為己有,儼然就是一個“學霸”。這樣一個人,我們沒有覺得他很成功,反而會覺得他活得很累,甚至會為他產(chǎn)生一些擔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仔細審視這個人物形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一些東西。
一、科學的學習習慣
鳩摩智對武學的癡迷到了瘋魔的狀態(tài)。以至于他每聽到一種高深的武功,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搞到手。所以他很忙,一會兒忙著去大理找六脈神劍,一會兒跑到蘇州慕容家學“斗轉(zhuǎn)星移”,一會兒到王夫人家偷“小無相功”,一會兒又跑到少林寺找和尚們搞個競賽……他對武功的要求,不重質(zhì),只重量,不看是否適合自己,只要是所謂的高深武功,就一股腦學來,以為這樣就可以稱霸天下,唯我獨尊。誰想,這種填鴨式的“狂學”,沒能讓他稱霸武林,反而走火入魔,武功盡失。學習,不應(yīng)該是單純的知識的積累,而應(yīng)是一個不斷系統(tǒng)化、內(nèi)化的過程。一個人不可能成為全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豐富自己建立起來的知識架構(gòu),才是最有效、最科學的學習。
二、良好的品德教育
鳩摩智這家伙雖貴為國師,但品行不端,為了搞到武功秘笈,經(jīng)常干些小偷小摸的勾當,做了不少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你看他,潛到王夫人家里偷小無相功,騙段譽的六脈神劍譜,在少林寺與虛竹搞競賽的時候,公然作弊,竟用刀來暗算……這些所為,真給這位“學霸”國師丟臉。想一想,這是其小時候的德育工作沒抓好啊。我們可以想象他的童年,老師和家長一味地要求他“在班里考第一,在年級考第一,在全校考第一,在全縣考第一……”一定沒有告訴他,“小朋友的東西不能隨便拿”“要懂得謙讓”“借了東西要記得還”……要不,長大后的鳩摩智絕不會是這個樣子。司馬光曾有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這話放在鳩摩智身上,再合適不過。又有俗話說,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走火入魔前的鳩摩智,就是危險品。
三、與才能相匹配的健全人格
書中,掃地僧曾經(jīng)對鳩摩智說過一段話:“如練本派上乘武功,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調(diào)和化解,則戾氣深入臟腑,愈隱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厲害百倍……如不存慈悲布施、普渡眾生之念,雖然典籍淹通,妙辯無礙,卻終不能消解修習這些上乘武功時所種的戾氣?!边@慈悲佛法,就是心靈的成長,人格的健全。這就是說,在追求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心靈的成長不容忽視。越高深的學問,越需要有健全的人格來支撐。掃地僧的一句話,不僅點破了鳩摩智對武學的困惑,也點出了一條很重要的成長密碼?,F(xiàn)實生活中,我們越來越需要這樣的提醒。馬加爵,藥家鑫,用硫酸潑傷黑熊的清華學生……他們是現(xiàn)實版的鳩摩智。
所以,千萬別把孩子培養(yǎng)成鳩摩智式的“學霸”。這樣的“學霸”著實讓人擔憂。
好在,書中的鳩摩智后來走火入魔,武功盡失,于枯井底、污泥處豁然明白了“去貪、去愛、去取、去纏,方有解脫之望”的佛家真理,大徹大悟,從此改邪歸正,宣揚佛法,終成一代高僧。至此,寓意彌勒佛化身(佛家稱“忿化身”)的“大輪明王”方才實至名歸。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創(chuàng)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濰坊,261031)
編輯/曹朦升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