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梅英
摘要:怎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教學做到更加有效。經(jīng)過實踐,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2.學生活動的有效性。3.數(shù)學概念的有效性。4.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26-02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引起了課堂教學的變革,但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nèi)容如何變化,教學方式如何改進,其最終目的都必須指向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怎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教學做到更加有效,應該引起老師們的反思。
1.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時間內(nèi)達到最佳效果
課堂教學有效性設計應該一直致力于營造開放、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還課堂于學生。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tài)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課堂教學要實現(xiàn)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必不可少。許多卓有成效的教師之所以取得教學的高效率,其訣竅之一正是貫徹教學民主原則,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自覺學習的熱情就越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就越高。
教學設計是否有效,關鍵在課堂教學的基點是基于教學的學習,還是基于學習的教學。一切為了學生,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學生達到一個應該達到的水平層次。所以學生的學是主要的,教師的教也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應該從學生如何"學"的角度,而不是單純從如何"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來進行教學設計。教什么內(nèi)容,為什么這樣教,怎么教,都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和理解需要來確定。 有效的課堂是互動的,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獨白",走向師與生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因而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在這些對話中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使我們的教學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精神。
2.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現(xiàn)在課堂上呈現(xiàn)了較多的學生活動,我們要關注它的有效性。首先,讓學生樂于活動,獲得積極體驗,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然后通過教師悉心指導,讓學生善于活動,這是提高有效性的保證。最后,通過評價激勵,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這是提高有效性的落腳點。
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少老師因此就將課堂活動落腳在了學生合作探究上。合作探究是課堂教學很好的學習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啟發(fā),可全班討論,可小組討論,可學生之間討論,也可師生之間討論。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幾種耗時低效的討論現(xiàn)象:一是討論內(nèi)容不合理,對沒有必要討論的內(nèi)容討論,浪費了課堂寶貴的時間;二是討論時間不足,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三是討論沒有扣緊目的要求,成了"放羊",聽之任之,老師不作為,名為討論,實為閑扯;四是由于小組內(nèi)沒有明確分工,沒有具體要求,使得一些學生等、靠,自己不動腦,參與度不高。
3.數(shù)學概念的有效性
從心理學上看,學生的認知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是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的,兒童認識規(guī)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恰恰符合這一規(guī)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fā)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如我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可先讓學生把8個梨(圖片)分成兩份,通過分圖片,出現(xiàn)四種結果:一人得1個,另一人得7個;一人得2個,另一人得6個;一人得3個,另一人得5個;兩個人各得4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個數(shù)"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通過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使學生悟出"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本質(zhì)特征――每份"同樣多",并形成數(shù)學概念。
4.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強調(diào)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因具有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fā)現(xiàn)等優(yōu)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在教學中運用。而"合作學習"有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往往交織在一起,即探究中有合作,合作中有探究。要提高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有效性,教師首先要發(fā)揮自身主導作用。在合作探究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有估測: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時候進行?問題怎么提?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xiàn)哪些情況?其次分工要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和合作探究的主人。探究合作學習是小組成員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著明確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活動。每個學生都應該承擔不同的任務,在合作探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每人在小組學習和合作探究中都有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從而提高合作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除了從教學設計、學生活動、課堂作業(yè)上進行優(yōu)化設計外,其實還可以有更多的關注角度,有待于我們更多地探索。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也是一名教師永遠追求的目標。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課堂教學勢必將呈現(xiàn)出形形色色的教學方式,只要對教學有益,都有可嘗試的價值。讓我們一起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