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
【摘 要】課堂教學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中一個全新的熱點觀念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我院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和所存在的問題,并且分析了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運用方式,以此來提升高校大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更好地為社會培養(yǎng)可用型人才。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 ? 模式
一、引言
伴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對此,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成長和維護越來越重視。同樣,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教育部門也陸續(xù)出臺了多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和意見的文件。本文主要通過對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進行一定深度的分析,希望能夠帶給相關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啟示作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以前已經(jīng)有了較大的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所用的軟件配套和硬件建設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和規(guī)模。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是按照國家所頒布的相關教育文件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據(jù)。在實際的教育中,高校教育者都比較重視學生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的預防,特別是心理危機的預防。許多高校圍繞著心理危機的預防開展了許多課堂教學、日常心理輔導和咨詢、講座和心理健康作為核心的宣傳活動等。這些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都能夠幫助大學生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對心理危機能夠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但是這種預防心理危機和心理疾病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把教育核心放在大學生心理問題上,可以說成是一種比較消極的心理教育。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消除學生心理疾病和治療學生心理疾病,但是并未達到培養(yǎng)和鑒別人才、讓學生的生活更加有意義的效果。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偏重于心理疾病的干預和預防,讓工作核心集中在少量的已經(jīng)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身上,對大部分并沒有患心理問題的學生而言并沒有產(chǎn)生教育意義。
三、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
(一)樹立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所有教育中的核心和靈魂,教育理念是人們在親身體驗或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價值和價值實現(xiàn)途徑及教育事物本身的根本性看法和判斷,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工作中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教育理念能夠直接引導教學的方向,體現(xiàn)教育的未來發(fā)展趨勢,是教育行為的思想先導。傳統(tǒng)的心理教育理念是緩解和消除心理問題,在這種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基本定義為心理危機和心理問題的預防,是非常典型的以問題作為取向的教育目標。對此就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給全校師生普及積極心理學知識,讓師生都清楚積極心理學是什么,為什么需要學習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能夠對自身有什么幫助等。教育理念的轉變,需要全校師生重新理解和定義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過相應的手段重新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側重發(fā)展和適應性目標,注重學生積極心理素質培養(yǎng)
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融入課程教育之后,該課程不僅僅會關注少數(shù)已經(jīng)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還會關注更多心理健康的學生,對這些學生起到一定的心理疾病預防效果。在課程的教學工作中,除了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原理、知識和調節(jié)方式等,更需要幫助學生更多地面對以往的經(jīng)歷和分析目前的狀況,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讓學生正確地了解自我,勇敢地面對和接納自我,積極正面地完善自我。利用積極心理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格品質,例如創(chuàng)造性、積極樂觀、善良、寬容、感恩和愛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
(三)改善教學內(nèi)容,讓其具備針對性和實用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具備較強實用性的課程,教學內(nèi)容必須要貼合實際,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點出發(fā),選擇和高校大學生實際生活有關聯(lián)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教學。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擬定教學內(nèi)容之前利用談心、訪談或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學生進行了解,了解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與此同時,教育者可以實時掌握一些學生所關注的事件和熱門話題等。另一方面,提升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參與程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內(nèi)容的擬定工作中,這樣也能極大地提升教學內(nèi)容的實用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構建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學模式,是今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發(fā)展方向。對此,需要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加強對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滲透到高校心理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并且加強在實踐中的運用和創(chuàng)新,進而提升高校心理教育的教育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J].心理科學展,2009,15(5):810-815.
[2]曹新美,劉翔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與積極心理學取向[J].教師教育研究,2006,18(3):65-69.
[3]叢波.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經(jīng)驗與啟示[J].教育探索,2013(5):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