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鄂北地區(qū)小麥隱性自然災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研究

2016-01-12 14:18:00凌冬劉先斌唐清張鵬飛
湖北農業(yè)科學 2015年24期
關鍵詞:鄂北防控技術小麥

凌冬 劉先斌 唐清 張鵬飛

摘要:分析研究了鄂北麥區(qū)階段性干旱、土壤濕害、低溫冷凍害、干熱風、爛場雨等隱性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并從品種選擇、耕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生產環(huán)節(jié)提出綜合防控的技術體系,旨在為鄂北地區(qū)小麥生產抗災減災和高產穩(wěn)產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inn.);隱性災害;防控技術;鄂北

中圖分類號:S512.1+1;S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4-617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4.019

Abstract: The law of the wheat recessive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periodical drought, water logging, heat stress, cloudy and drizzly weather and frost chilling in the north of Hubei were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and from production processes of the variety selection, soil preparation, planting, field management, harvesting and so on, the technical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a technical support for fighting and reducing natural disasters in wheat production of northern Hubei.

Key words:wheat; recessive natur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northern Hubei

鄂北麥區(qū)是中國夏糧主產區(qū)和湖北省糧食增產核心區(qū)。近些年,伴隨全球氣候變化,鄂北地區(qū)小麥生育期間階段性干旱、土壤濕害、干熱風、爛場雨、低溫冷凍害等隱性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率和影響范圍呈不斷上升趨勢,逐步演變?yōu)楸镜貐^(qū)小麥大面積均衡增產的重要制約因素?!笆濉遍_始,在開展多點調查和多項試驗的基礎上,對鄂北地區(qū)小麥隱性自然災害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防控技術體系進行了研究,通過示范推廣,為該區(qū)域小麥抗災減災,連年增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 鄂北地區(qū)農業(yè)生態(tài)特點

鄂北地區(qū)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性、大陸性氣候過渡區(qū),年均氣溫15~16 ℃,10 ℃以上積溫4 750~5 060 ℃,年均降水量820~1 200 mm,年均日照1 800~2 100 h[1]。四季氣候總體表現(xiàn)為春季冷暖無常,大風多;夏季氣溫高,降雨集中;秋季降溫迅速,陰雨連綿;冬季寒冷時間短,干燥少雨[2]。鄂北麥區(qū)主要集中在襄陽-隨州的北部崗地和東南河畈丘陵地帶。其中北部崗地屬于溫和少雨多旱類型區(qū),耕地以崗地為主,田地寬闊肥沃,地表水不足,降水少且穩(wěn)定,易發(fā)生低溫冷害;東南及漢江兩側河畈丘陵屬于溫暖濕潤易澇類型區(qū),耕地以水田為主,降水適中,但分配不均,易澇易旱[3]。近些年,隨著氣候因子變幅加大,區(qū)域性氣候與小麥生長發(fā)育的不吻合性加劇,直接誘發(fā)隱性災害頻繁發(fā)生[4]。

2 鄂北地區(qū)小麥隱性自然災害的危害及發(fā)生規(guī)律

根據(jù)多年氣象資料分析和生產調查,對鄂北地區(qū)小麥生產影響較大的隱性自然災害主要有階段性干旱、土壤濕害、爛場雨、高溫熱害和低溫冷凍害5種類型。這些災害基本上每年都會不同程度交叉重疊發(fā)生,不僅直接影響小麥正常生長,而且加重病蟲害、倒伏等次生災害,導致小麥產量和品質下降。

2.1 階段性干旱

鄂北地區(qū)屬于雨養(yǎng)農業(yè)區(qū),小麥生育期間降水總量較多,但由于時空分布不均,降水與小麥生長需水期之間耦合程度差,導致小麥生育期出現(xiàn)水分虧缺,抑制正常生長發(fā)育,影響產量和品質。由表1可知,2007-2015年小麥生長期間,降水量每三年出現(xiàn)一次峰值,年際間最大極差234.6 mm,相差達2.3倍。由圖1可知,小麥生長期間的12月至次年2月降水偏少,平均降水不到25.0 mm,秋、冬季干旱是本區(qū)域最主要的災害之一。

2.2 土壤濕害

濕害主要是由于田間含水量達到飽和造成根系缺氧,從而根系活力降低,對植株正常生長發(fā)育造成的傷害。本區(qū)域東南部的稻茬麥田以及其他地下水位高、排水不暢的低洼地是漬害的多發(fā)區(qū),全市常年發(fā)生面積在3萬hm2以上。2007-2015年小麥生育期間平均降水量約為340 mm,70%集中在4、5、10月份,平均降水量分別為66.5、110.1、47.1 mm。4月初至5月上中旬是該區(qū)域小麥抽穗、揚花、灌漿、成熟的時期,此期間常遇到持續(xù)降雨或強降雨天氣引發(fā)漬害,導致結實率、千粒重下降,對減產影響較大。如2014年秋播前降水多,土壤濕度大,耕整播種困難,大部分麥田播種期推遲7 d左右,11月10日后遲播面積超過10%,歷史比較少見。2014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襄陽持續(xù)降雨達134.8 mm,東南部部分水田小麥漬害較重,最高減產超過56%。

2.3 爛場雨

鄂北地區(qū)小麥收割期主要集中在5月25日前后10 d,此期間遭遇陰雨或強降雨天氣概率較大,影響收獲進程,造成部分小麥穗發(fā)芽或霉變,影響小麥的品質和生產效益。由表1可知,2008-2015年小麥生育期內總降水量與收獲期降水量基本呈正相關,收獲期間(5月下旬)降水量超過25 mm、爛場雨明顯成災的年份超過一半。如2009年小麥收割期間降水量達到115.9 mm,是常年的2~3倍,連續(xù)強降雨導致主產地襄州區(qū)小麥平均穗芽率達到50%,霉變率超過10%,當季小麥產量、品質下降,秋播用種極度短缺。2013年5月23日前收獲的小麥質量好,經(jīng)歷5月24~25日的強降雨后,在田小麥出現(xiàn)大面積穗發(fā)芽和倒伏。因此,本地區(qū)爛場雨發(fā)生頻繁,為害重,是“龍口奪糧”、增加效益的重要威脅。

2.4 低溫冷凍害

低溫冷凍害是指氣溫低于小麥生長發(fā)育最低極限溫度,使生育期推遲,甚至發(fā)生生理障礙造成減產的氣象災害[5]。近些年冬季積溫偏高,因春性品種早播旺長、發(fā)現(xiàn)大量弱苗等原因導致的小麥冷凍害面積高達10%,對產量影響大。小麥冷凍害發(fā)生區(qū)域以鄂北崗地較重,主要發(fā)生在兩個時期:一是越冬期驟然大幅度降溫,造成葉片受凍,分蘗弱小或莖蘗凍死;二是起身拔節(jié)后氣溫回升快、起伏大,易發(fā)生“倒春寒”,導致小麥死莖、死蘗。如2004年冬季低溫,2008年元月的罕見雨雪、冰凍天氣,2010年的春季低溫多雨天氣等都引發(fā)了不同程度的凍害,造成小麥黃苗,成穗數(shù)不足,穗粒數(shù)減少。

2.5 高溫熱害

當氣溫超過作物生長發(fā)育上限溫度時,會發(fā)生高溫熱害,傷害植株組織,降低光合速率,降低光合同化物輸送能力,導致灌漿期縮短,子粒不飽滿,嚴重時導致小麥植株迅速死亡[6]。本區(qū)域小麥灌漿階段(5月上中旬)常會出現(xiàn)連續(xù)多日高溫低濕或高溫高濕天氣,引發(fā)不同程度的高溫逼熟為害。如2008和2011年5月上中旬都曾出現(xiàn)過30 ℃以上的高溫,其中2011年5月8日和18日最高氣溫分別達到33 ℃和36 ℃,連續(xù)3 d平均氣溫超過25 ℃,高溫熱害導致小麥子粒灌漿不充分,千粒重下降。

3 小麥隱性自然災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

3.1 防御技術體系

3.1.1 選擇適宜的抗逆穩(wěn)產品種 小麥的抗逆穩(wěn)產性能主要由品種內在的遺傳基因決定,因地制宜選用抗逆穩(wěn)產品種是小麥隱性災害防控最直接、最有效的技術措施。針對鄂北麥區(qū)隱性災害發(fā)生特點,在品種選擇上,應以半冬性和弱春性紅粒品種為主,除了滿足高產、優(yōu)質,抗病能力強、灌漿速度快、分蘗成穗率較高等要求外,還要對漬害、凍害、高溫逼熟和穗發(fā)芽有較強的抗耐性[7]。具體品種可參考當年湖北省小麥主導品種公告,目前可供選用的品種主要有襄麥25、襄麥55、鄂麥596和鄭麥9023等[8]。

3.1.2 應用標準化耕種技術 實踐證明,采用標準化耕種技術,提高整地和播種質量,對一播全苗,培育壯苗,提高小麥的抗旱、抗寒、耐漬、抗倒伏能力,爭取高產穩(wěn)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精細耕整地。鄂北麥區(qū)素有“種好的小麥管好的秋”的農業(yè)諺語,精細耕整地是高質量播種的基礎。為緩解近年來因麥田連年旋耕作業(yè),土壤耕層變淺、緊實度增加,保肥、保墑能力下降的問題,可采用遇足墑每隔3~4年機械深翻耕1次,其他年份實行機械少免耕(含旋耕或淺耕)的耕地方式,既可破除犁底層,改善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下扎[9],又能降低耕作的成本。耕后要根據(jù)土壤墑情及時進行1~2次耙地或鎮(zhèn)壓,以破碎土塊,踏實耕層,達到上虛下實的標準。

2)施好底肥。據(jù)2012年襄陽市土壤肥力調查,全市有機肥平均施用量為7 900 kg/hm2,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含量僅為1.56%,不到國家中等地力水平。要通過有機肥與化肥結合施用,不斷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地力水平。具體要求是,前作秸稈全量還田后,在底施小麥專用復合肥或配方肥的基礎上,再底施優(yōu)質有機肥15 000 kg/hm2,中高產田氮肥底施量一般占到氮肥總量的60%。

3)普及藥劑拌種。吡蟲啉拌種對麥蚜危害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和超長的持效期,可有效控制小麥生育期內蚜蟲危害[10],殺菌劑拌種可以降低一些病害越冬菌源基數(shù),減小春季病害流行的壓力。近些年,鄂北麥區(qū)堅持大力推廣粉銹寧、吡蟲啉等藥劑拌種技術,對小麥銹病、白粉病、紋枯病、黑穗病和蚜蟲的防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搶墑適期播種。凡耕之本,在于適時。對小麥產量的影響因素中,播期﹥品種﹥播期×播量互作﹥播量,適期播種產量高,過早或過遲播種產量均降低[11]。根據(jù)小麥冬前形成壯苗需要0 ℃以上有效積溫530~670 ℃的標準推算,本地區(qū)小麥適宜播種期通常在10月18日至11月5日之間,最佳播種期為10月20~30日。應根據(jù)土壤適耕性,靈活采用播種方式,力爭在適播期內播種。適播期間土壤濕度大、整地困難時,稻茬麥地可采用少免耕技術播種;適播期內干旱時,有條件的灌溉播種,無灌溉條件的可搶墑早播或干播等雨,確保出苗充足,但正常年份提前播種出苗不要早于10月20日。近年來,秋季作物收獲完畢后,農民朋友因急于外出打工,搶墑早播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常年10月10日前早播面積超過10%,發(fā)生冷凍害的風險較大,必須引起重視。

5)適量播種。正常情況下,鄂北地區(qū)旱茬麥播種量為150 kg/hm2左右,稻茬麥播種量為180 kg/hm2左右,基本苗保持為230萬~300萬/hm2,實際播種量應根據(jù)土壤墑情、整地質量、種子發(fā)芽率、播期、播種方式等因素增減。現(xiàn)在,隨著農業(yè)機械的廣泛運用,整地質量較以前有所提高,但受“稠麥產量高”的習慣影響,不少麥田播量仍處于220~370 kg/hm2。播量太多,群體過大,不利于冬前壯苗的形成及產量的提高。

6)采用機械條播。機械條播可以做到播深一致、出苗均勻整齊,麥苗素質高、抗逆能力強。要根據(jù)茬口和墑情,因地制宜選用不同機型機械進行條播。土壤條件適宜時采用聯(lián)合播種機條播;土壤濕度較大、適耕性差時,可采用少免耕和機械開溝覆土方式條播,確保播種進度和播種質量。值得注意的是,秸稈還田麥地播后務必進行1~2次鎮(zhèn)壓,促進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其保墑、防旱、防凍的效果也比較明顯。

7)提高溝渠水平。提倡使用機械開溝機開好廂溝、圍溝、腰溝,做到溝渠配套,溝溝相通,降低地下水位,確保排灌暢通。春季要注意加固溝廂,清理溝廂,預防濕害發(fā)生。

3.1.3 落實好日常田管措施

1)看苗追肥,促弱控旺。具體來講,一類麥田前控后促,提高分蘗成穗率,促進穗大粒多;二類麥田促苗穩(wěn)健生長,提高分蘗成穗率;三類弱苗麥田以促為主,促苗早發(fā)快長,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數(shù)。麥田追肥可分2~3次進行,冬前針對晚弱苗,在三葉期前后看苗追施平衡肥;小麥第一節(jié)間達到定長時,根據(jù)苗情普施拔節(jié)孕穗肥(氮肥),占氮肥施用總量的25%~30%;揚花、灌漿期結合“一噴三防”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肥。

2)科學防控病蟲草害。根據(jù)病蟲害預報和發(fā)生情況,重點做好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和蚜蟲、麥圓蜘蛛等病蟲害的防控工作。要搶在小麥抽穗至開花初期積極主動落實好“一噴三防”措施,可采用多酮+菊酯類農藥+磷酸二氫鉀等藥肥組合普遍噴霧1~2次,既可減少頻繁用藥次數(shù),減少農藥殘留,節(jié)約生產成本,又可增強小麥后期抗逆能力,提高粒重。此外,要在冬前或春季氣溫較高和土壤墑情較好時,選用高效低毒除草劑科學防除田間雜草。為提高防效、減少藥害,最好由配備有高效植保機械的專業(yè)化服務組織進行統(tǒng)防統(tǒng)治。

3)搞好災前應急預防。密切注意天氣變化,在災害天氣來臨及隱性災害形成前,根據(jù)災害類型及時主動采取預防措施。如干旱時及時灌溉或噴灑防旱保水劑;旺長田塊及時鎮(zhèn)壓或噴施生長調節(jié)劑,控制生長進程,培育壯苗;低溫來臨前及時噴施生長調節(jié)劑或鉀肥增加抗寒性;雨前清溝排漬,蠟熟期搶晴機收等,有效減輕災害天氣對小麥生長、生產的影響。

3.2 補救技術體系

小麥受災之后行之有效的補救技術措施就是加強肥水管理,養(yǎng)根護根,延長麥株功能期,促進弱苗轉壯、壯苗更穩(wěn)健,盡快實現(xiàn)恢復性生長。補救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盡快消除直接障礙因子,避免危害持續(xù)加重;二是因天、因地、因苗進行中耕培土,及時噴施速效氮肥、葉面肥或促根劑,促進植株恢復性生長;三是密切關注病蟲害發(fā)生發(fā)展情況,及時選用合適的高效低毒藥劑進行防治,避免加重對受害小麥的不利影響。

4 小結

隱性自然災害具有發(fā)生初期隱蔽、發(fā)展緩慢、恢復正常生長較慢和累積危害大的特點。鄂北麥區(qū)隱性災害防控應構建起“防御為主、補救為輔”的技術體系,要遵循災害發(fā)生規(guī)律,在進一步加強適宜本地區(qū)種植的抗逆穩(wěn)產小麥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步伐的同時,科學運用栽培集成技術,培育強壯個體,構建合理群體,增強抗逆能力,達到高產穩(wěn)產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湖北省襄樊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襄樊市志[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4.54-64.

[2] 徐樵利.湖北農業(yè)地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21-130.

[3] 葉向斗.襄樊綜合農業(yè)區(qū)劃[M].襄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68-75.

[4] 韓天富,張衛(wèi)建,胡國華,等.隱性自然災害對中國作物生產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農學學報,2013,3(2):44-49.

[5] 薛桂莉,唐文俊,劉治權,等.低溫冷害對農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J].農業(yè)與技術,2004,24(1):85-86.

[6] 趙廣才,常旭虹,王德梅,等.農業(yè)隱性災害對小麥生產的影響及對策[J].作物雜志,201l(5):2-3.

[7] 陳橋生,張道榮,周芳菊,等.鄂北地區(qū)小麥抗逆穩(wěn)產品種對隱性災害的防控[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2,51(22):4989-4990.

[8] 劉先斌,凌 冬,徐崢艷,等.襄陽市小麥耐濕、抗穗發(fā)芽高產穩(wěn)產品種篩選[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4,53(17):3998-4000.

[9] 王法宏,王旭清,任德昌,等.土壤深松對小麥根系活性的垂直分布及旗葉衰老的影響[J].核農學報,2003,17(1):56-60.

[10] 劉愛芝,陶嶺梅,韓 松,等.吡蟲啉拌種控制全生育期小麥蚜蟲有效劑量評價[J].植物保護,2009,35(2):10-12.

[11] 程順和,郭文善,王龍俊,等.中國南方小麥[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1.

猜你喜歡
鄂北防控技術小麥
丹心潤鄂北 清泉惠民生
黨員生活(2024年9期)2024-10-21 00:00:00
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鄂北二期工程初步設計獲批復
主產區(qū)小麥收購進度過七成
孔令讓的“小麥育種夢”
金橋(2021年10期)2021-11-05 07:23:28
葉面施肥實現(xiàn)小麥畝增產83.8千克
哭娃小麥
茶樹炭疽病的研究進展
楊顯東與“鄂北抗大”
蘋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分析
鄂北農民銀行壹圓券探析
中國錢幣(2016年4期)2016-05-17 06:11:55
乐业县| 株洲县| 松滋市| 龙岩市| 昔阳县| 常山县| 桃园县| 英德市| 河西区| 齐河县| 无极县| 如皋市| 济南市| 马山县| 景东| 海兴县| 沾益县| 苗栗县| 墨江| 察哈| 留坝县| 峨边| 雷波县| 内黄县| 团风县| 绩溪县| 隆化县| 北海市| 启东市| 天峻县| 浦北县| 沿河| 亳州市| 蒙自县| 阜平县| 济阳县| 大方县| 舟曲县| 城固县| 合山市| 桃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