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態(tài)富
【摘要】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學校教育缺位、家庭教育缺失、社會教育缺乏。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要從學校、家庭、社會等層面進行分析并尋找對策,共同關注和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fā)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5-0051-02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yè)化與城市化的進程,催生了特殊的中國農民工群體,他們的子女絕不多數(shù)別無選擇地留在了農村,成為留守一族。由于這些留守兒童在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遠離父母、親情,容易產生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他們中的有相當一部分存在著任性、孤僻、情感淡漠、合作意識差、行為習慣差等問題,輟學、失學現(xiàn)象嚴重,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教育和管理留守兒童不僅是教育,更是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解析
遠離父母、臨時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不夠, 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沒人輔導,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調查顯示,有49.8%的留守孩子學習信心不足或沒有信心,有21.4%的留守孩子學習成績較差,他們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心不在焉,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不認真,不完成作業(yè),并經常擾亂課堂秩序。厭學,成績較差是留守兒童的一大特點。其次是教養(yǎng)模式的變化,親子關系疏遠。導致“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上出現(xiàn)了難以彌補的缺陷。據(jù)調查,56%的父母半年和孩子聯(lián)系一次,12%平時很少聯(lián)系,只有在農忙或過年時回家看看,長期不在孩子身邊;34%的父母感覺孩子與自己產生了隔閡;27.6%感覺孩子變得不愛說話,性格孤僻;22%的孩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經常惹事;33.2%的孩子有不良行為;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43.7%的兒童表示遇到煩心事或困難會悶在心里,只有8%表示會和父母聯(lián)系。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不力,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引發(fā)了許多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再次,“留守兒童”多與祖輩一起生活,由于祖輩們文化層次較低,對孩子比較縱容溺愛,往往在物質生活上給予滿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導少,容易造成“留守兒童”行為上的放任自流。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成因剖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的欠缺,使兒童喪失基本的心理歸屬和心理依戀。農村家庭不能為兒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加之受農村中的 “教育無用論”、“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影響, 導致教育以家庭利益作為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取向于追求急功近利的教育價值,從而造成留守兒童教育環(huán)境的進一步惡化。
2.農村文化教育環(huán)境的制約
我國區(qū)域發(fā)展極不平衡,農村邊遠山區(qū)經濟落后、文化貧困。人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難以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導致人文環(huán)境的不足,制約著農村教育健康發(fā)展,影響了留守兒童對教育選擇的傾向。加之我國農村地區(qū)的教育尚存在種種問題和弊端也使得教育缺乏鮮活的動力。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
3.社會大環(huán)境的沖擊
留守兒童被社會視為弱勢群體,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在教育系統(tǒng)中同樣也處于弱勢地位,得不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留守兒童承受著經濟上和精神上的“雙貧困”,他們在身心發(fā)展中所需的環(huán)境被無意識地剝奪。在學校中,留守兒童經常受到其他兒童的歧視和排斥,使他們產生自卑、孤僻等情緒。大眾傳媒中充斥著媚俗思想泛濫,暴力、頹廢、色情和其他低級不健康的內容,加上自控力較差,臨時監(jiān)護人無暇監(jiān)督和管束,他們極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
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研析
(一) 重視親情關懷,打造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平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對于孩子的個性發(fā)展、人格形成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父母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變重物質輕精神,重智育輕德育的傳統(tǒng)觀念,在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多的關注其思想、行為及心理的發(fā)展變化,使其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其次,要加強父母與子女、學校、代管人之間的溝通,強化父母在子女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了解子女在學習、思想、心理、行為等方面的動態(tài),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溝通、早解決,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二) 轉變教育理念,打造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平臺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學校的教學活動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增強留守兒童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所有教師均應根據(jù)留守兒童的年齡和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發(fā)揮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情感交流,增強他們的集體主義責任感,使留守兒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身心方面也得到培養(yǎng)。改善農村薄弱學校的軟硬件設施。通過各級各類培訓提高農村教師的政治素質和業(yè)務素質,發(fā)揮他們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作用。嘗試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室。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及時疏導留守兒童困惑心理,增強對留守兒童教育的針對性,給留守兒童以特殊的關心和監(jiān)護,促進其全面健康發(fā)展。
(三) 營造育人環(huán)境,打造全社會關愛的共建平臺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實質上是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護和親情上缺失的問題,要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發(fā)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通過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斷完善保障農民工和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需要職能部門的長期不懈努力。發(fā)揮大眾傳媒的輿論引導作用,加強宣傳,動員全社會都來關心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為他們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整治校園周邊小環(huán)境,營造和諧的社會大環(huán)境。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可以使留守兒童免受不良風氣的影響,對他們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