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劉和珍君》是1926年魯迅先生為了紀念在“三一八”慘案中犧牲的劉和珍烈士創(chuàng)作的文章,如許廣平女士所言“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作為經(jīng)典,此文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便收錄于高中語文課本中。本文試從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對1980年至2015年《紀念劉和珍君》教學進行綜述。
一、帶有時代特色的教學內(nèi)容
(一)1980至1990年間的教學通常是站在悼念性文章的角度進行解讀,包括人物形象、重點段落及語句、思想內(nèi)涵等。如全文分為三個部分,一二段講述作者寫作緣由,三至五段講述作者與劉和珍相識的四個事件及慘案經(jīng)過,六七段是全文重點,是死難的意義和教訓。文章贊揚了愛國青年的英勇不屈,揭露了反動軍閥的暴戾兇殘,痛斥了走狗文人的陰險無恥,激勵革命人民繼續(xù)戰(zhàn)斗。同時也會穿插一些本文表現(xiàn)手法運用的分析即記敘、抒情、議論的三者結合??偨Y出文本的結構即采用螺旋式的層層探入的方式來寫,按照“悲痛的沉靜——憤怒、嚴正的斥責——冷靜的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發(fā)展變化展開。對于重點語句的理解也帶著時代的印記,如龔燦光在《怎樣理解<紀念劉和珍君>中的兩個句子》中重點分析全文的第五段“當三個女子……被抹殺了”時,著重點落在了此句的結構上,是贊頌還是反諷?“中國軍人”指的誰?“八國聯(lián)軍”是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的八國聯(lián)軍,還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最后通牌的八個國家?屠戮婦嬰的是誰?但是這樣的分析往往流于表面,并距今年代久遠,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二)1990至2000年間的教學視角拓寬,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更加多元化,注重從細節(jié)作為切入點進行文本解讀,能夠一課一得而非面面俱到。教師盡量縮短甚至消除文本與讀者、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用深入淺出的語句引導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句子和復雜的情感。如畢人柱在《找準切入點——<記念劉和珍君>例析》中,讓學生找出作品中幾乎完全重復的語句之后,引導學生思考魯迅為什么要這樣“啰嗦”?三次“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中“必要”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正”怎么理解?然后指導學生結合語句出現(xiàn)的前后語境,反復閱讀,對照分析。如此分析文章大家的“悖謬”之處,以此為切入點迅速解讀全文,從整體上準確追蹤作者思路,體會感情。
(三)2001至2015年間的教學在以上基礎上文本解讀更加深入,重在培養(yǎng)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引起學生反思。教學內(nèi)容不僅僅是教師備課時準備的資料,而是依據(jù)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結合,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边@為教師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與確立樹立了參考標準。如侯喜君、李紅亞在《讓學生在“幸?!敝写┬小?lt;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一文中獨出心裁地帶領學生從文本中尋找劉和珍的幸福,體悟其崇高的思想境界,感受自己的幸福,加深學生對劉和珍形象的理解,從而激發(fā)愛國情感。又如李征在《<紀念劉和珍君>審美教育》中提出教師要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充分挖掘本篇課文的人物美、情感美、哲理美和悲劇美。
二、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
(一)1980至1990年間,《紀念劉和珍君》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和學生背誦為主。教師在開課前介紹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講述“三一八”慘案的經(jīng)過來導入新課。教師通常將文章分為三段進行分析,概括每段大意,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調(diào)。要求學生學習文中的敘述、議論、抒情三者結合的寫作手法,領會多種表現(xiàn)手法的好處并且模仿第五段進行仿寫。課后背、默出經(jīng)典語句。
(二)1991至2000年間,《紀念劉和珍君》的教學注重切入點的運用和情境的渲染。很顯然這一階段的教學包括引導學生更加注重細節(jié)以及對語境的重視,強調(diào)對文本的不過度解讀。深句淺說,淺句深說。越來越注重小組討論,傾聽學生觀點,語文這一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一定的展現(xiàn)。這一階段涌現(xiàn)出的教學方法包括人文教學法、整體——部分——整體教學法、逐步引導教學法、詞句內(nèi)涵探究法、小點切入法等。
如魏中華在《<紀念劉和珍君>以整體—部分—整體教學》一文中這樣描述整體——部分——整體教學法:這種教法既順應了部分(三個問題)到整體(全文內(nèi)容)的認識規(guī)律,強調(diào)了迅速把握整體,站在整體的高度鳥瞰各個部(三對“矛盾”)的戰(zhàn)略思想,使閱讀教學有可能成為高效率的閱讀。王嚴在《<紀念劉和珍君>備課四題》中提出:在實踐語文教學人文教法的時候,介紹一下與文章有關的民俗風情,幫助解答學生的一些疑問:為什么魯迅先生在追悼會上獨自出來徘徊?為什么先生的悼文面世延宕?薛冬芳在《抓住悲憤之情,滲透學生思維——我教<記念劉和珍君>》中認為應抓住關鍵詞“悲憤”作為理解全篇的切入點,圍繞這一詞分步推進教學,分別是:1.抓住標題;2.抓住相關段落;3.激發(fā)情感;4.抓住激越的感情;5.讓激越的感情暫得平穩(wěn);6.把平穩(wěn)的感情再次推向高潮;7.畫出作者的感情曲線。這七個步驟相輔相成,使作者的悲憤之情滲入學生思維。
(三)2001年至2015年間由于新課改的實施,在“一切著眼于學生的能力的培養(yǎng)”的理念指引下,教學方式有了突破。課后拓展訓練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增添辯論賽、角色扮演等形式。以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注重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有機結合,關注課堂學生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重視教學活動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這一階段涌現(xiàn)的教學方式包括比較閱讀教學法、四步自讀教學法、主問題教學法、審美主體誘導法、標題導學法等。
如王見在《“四步自讀教學模式”在<紀念劉和珍君>教學中的運用》中這樣描述該教學法:1、復讀導入,用5分鐘復習識記點,鞏固所學的重點;2、自讀質(zhì)疑,就是在復讀教材之后用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尋找適合自己學情的疑難點;3、辨讀釋疑,就是在自讀課文之后,用20分鐘的時間讓師生一起辨析文本;4.練讀拓展,就是在辨讀課文之后,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拓展練習,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練習。
周玲在《用比較閱讀法教學<記念劉和珍君>》中認為:將課文與魯迅先生的學生石評梅的《痛哭和珍》、當代北大學者余杰的《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慘案七十二周年祭》放在一起對照閱讀,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互為補充,互為印證??悼藘€《魯迅雜文教學漫談》中,將《紀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兩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較,不僅看到共同處更要知道它們的不同點,從魯迅先生思想處在兩個不同的時期作為切入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呂秀勛在《語文教學中審美主體的誘導——從<紀念劉和珍君>說起》中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通過閱讀、點撥、想象、思維這四個方面進行審美主體的誘導。
綜上所述,三十五年來在廣大一線教師的細心鉆研與實踐的基礎上,《紀念劉和珍君》的教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令人欣喜的變化。無論是教學內(nèi)容還是教學方法都越來越成熟而豐富,內(nèi)容貼近學生實際,注重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的結合;方法豐富多彩靈活多變,不再是教師一味地灌輸而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解讀能力。
(張笑 ?江蘇師范大學泉山校區(qū)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