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 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搜集資料的空間和形式,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在實踐中,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探究意識和能力,集體討論和協(xié)作的意識與能力都得到培養(yǎng)。
關(guān)鍵詞:學生;搜集資料;思考;探究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的能力目標明確規(guī)定:“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但在教學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學生根本不會搜集、整理資料,每次布置這樣的作業(yè),學生也很難完成;聽過的一些觀摩課、優(yōu)質(zhì)課中也很難學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而這種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又非常重要。不但對學好功課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更對他們將來的工作和研究都是終身受益的。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呢?我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了有關(guān)的活動。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意識,使他們樂于去做?下面我就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和個人理解,對如何激發(fā)學生搜集資料的意識作初步的探討:
一、教師示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jīng)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興趣在人的行動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觀因素。對于年齡小、自制力較差的小學生來說,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讓小學生主動去搜集資料,只是形同虛設(shè),難以達成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我執(zhí)教《少年閏土》課題研討課之前,通過上網(wǎng),翻閱書籍、報刊,裁剪舊書籍、掛歷等途徑,制作了一份剪貼報,還在電腦上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上課時,我運用課件導入新課,效果從學生的眼睛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那種驚嘆不言而喻。我順勢引導“同學們,你們周圍的許多資料中也有很多關(guān)于魯迅的名言、作品、生平簡介。想不想也做一份這樣的資料?”一部分學生在躍躍欲試,可絕大部分學生的神情有些沮喪。于是,我又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剪貼報,并一一訴說這張是在哪里剪得,那張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這時教室里沸騰了,同學們都在激烈地討論。我看火候已到,就抓住機會給學生布置了搜集任務(wù):搜集有關(guān)各個不同角度魯迅的資料,可以是魯迅的作品、魯迅的故事、魯迅的名言等,模仿是人的天性,也是學習知識能力最基本最簡單的方法。不用我再多說什么,學生已明白怎樣去做。我用實際行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課外搜集扎扎實實地開展了下去。而學生的興趣一旦被調(diào)動起來,就會產(chǎn)生無比神奇的力量。第二課時學生進行展示,效果非常好,學生都做許多漂亮的剪貼報,學生的畏懼心理消除了,再布置新的搜集任務(wù)就容易多了。
二、方法指導,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農(nóng)村電腦還不是家家戶戶都有,學生搜集資料的途徑太少。教師布置搜集任務(wù)后,因為各種原因往往不能完成。久而久之,課堂就成了教師補充材料,學生熟悉材料的過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使學生能樹立信心繼續(xù)搜集資料。
1.及時解決學生在搜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教給學生方法
學生每次搜集資料時,我都會讓學生順便交上自己在搜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經(jīng)過匯總,在課上集中解決,個別問題就私下處理。學生遇到的困難大體有這幾種:家長或周圍社區(qū)村委不支持、搜集途徑少、有些材料無法裁剪、不會在網(wǎng)上下載或制作等。針對以上問題我曾經(jīng)開過家長會,親自拜訪過村委會。至于技術(shù)方面,我曾專門對學生進行過電腦培訓。在課上通過大家集思廣益,找到了更多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利用有線電視上的好節(jié)目、搜尋新舊報紙、翻找自己以及親戚朋友家的藏書、學校的圖書室、身邊的事物環(huán)境等等。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2.拓寬學生搜集資料的空間和形式,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
學生家庭條件,背景、來源差異較大。有的學生家里條件優(yōu)越,家長也非常重視,甚至可以為了完成任務(wù)特地為孩子做許多事情;而有的學生連一本象樣的課外書都沒有,家長根本不重視甚至還會抱怨老師不讓孩子學習。如果我們不管學生的實際困難,硬性規(guī)定資料的內(nèi)容和形式,那么不僅資料會顯得單一,貧乏,而且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結(jié)果事倍功半。于是,我從不要求學生展示資料的形式,學生可以用自己能完成的形式來匯報。通過交流,同學們都覺得原來搜集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三、激勵為主,培養(yǎng)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搜集資料能力的培養(yǎng)是長期的,所以必須讓學生始終保持一定的動力,才能讓學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內(nèi)部動力。高爾基說:“在生活中,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行動動機更珍奇了?!边@是因為動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行動的性質(zhì)和水平。小學生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習動機密切相關(guān)。因此,要使之變?yōu)樗麄兊膬?nèi)在需要,就應該借助各種外部條件來刺激學生的求知欲。針對這一情況,我在班上開展了搜集資料接力賽活動。全班分成3個小組,每個小組準備一本搜集資料本,每人輪流收集,一星期評比一次,搜集資料最多的為優(yōu)勝小組,加五分分數(shù),作為期末的總評分數(shù)。我把一學期教科書上要求收集的資料列表給學生,看哪個小組先收集齊這些內(nèi)容為冠軍,每人加10分。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激發(fā)出來了。我還讓每個小組根據(jù)課題把搜集來的資料做成手抄報或剪貼報在課上展覽,評出優(yōu)秀小報,評為優(yōu)秀小報的小組每人也加5分。這樣有了競爭,有了展示,又給他們加分,學生收集資料的勁頭很高。由于是小組之間開展競賽,還增進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有的學生找不到資料,有資料的同學就借給他們摘抄,有的同學忘記摘抄了,組長就會督促他。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漲,一學期下來竟興趣不減,搜集資料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時也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
不是學生能力有問題,而是教師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在實踐中,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探究意識和能力,集體討論和協(xié)作的意識與能力都得到培養(yǎng)。同時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開始慢慢養(yǎng)成。
當然,這只是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最初的做法,學生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中還有更多的地方需要教師的指導,需要教師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案。我的探索還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胡國樞,《陶行知新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