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桂香 司徒尚紀
(1.貴州民族大學 民族科學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25;2.中山大學 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
南海海盜文化的歷史演變與價值*
許桂香1司徒尚紀2
(1.貴州民族大學 民族科學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25;2.中山大學 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在海盜文化概念基礎上,闡述南海海盜文化的歷史變遷。海盜文化始于秦漢,代有興衰、復興于明,盛于清中葉而沒落于清末。亦盜亦商為其最大的文化特質(zhì)。海盜文化作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包括它的商業(yè)文化品格,促進航海業(yè),造船業(yè)發(fā)展,利于海島開發(fā),建立海洋制度文化,打擊外來侵略勢力,積累海上作戰(zhàn)經(jīng)驗和啟示等。這對豐富南海海洋文化內(nèi)涵,正確認識海盜文化的價值,對發(fā)展海洋經(jīng)濟、捍衛(wèi)海洋國土等,均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南海海盜文化;歷史變遷;文化價值
海洋文化的主要內(nèi)涵之一是以海為商。這個靠從事海洋商業(yè)活動謀生的群體既包括普通的商人,也包括海盜,他們亦商亦盜,或平時為商、亂時為盜。這個特殊商人群體,他們的部分行為,也是海洋商業(yè)文化的一部分。另外,海盜縱橫海面,橫行無忌,與官府對海洋管理乏力、無能等相關。而在海盜內(nèi)部,也有自己的獎懲、管理、分配等準則,作為其存在、活動于海洋的支持。所以,從海洋制度文化而言,海盜問題可納入這個概念之內(nèi),故海盜文化被視為海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不無道理。
1、明代以前海盜文化初始
歷史上,在貧富不均、社會動亂背景下,陸地居民走向海洋以盜為命,世代不絕,貫穿整部海洋文化史。秦漢時,已有一些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隸、敗北皇室成員、海上疍民等逃亡海上,淪為海盜。如秦始皇進軍嶺南,曾受到土著越人猛烈抵抗,在秦奪取陸梁地(即嶺南)后,部分越人離開陸地,逃入江海,成為疍民。漢武帝平定南越國,丞相呂嘉及末代南越王趙建德連夜帶家屬數(shù)百人亡命海上,散處珠江口及南海一些島嶼上,靠海生活,也有一部分人廁身海盜之列。晉末孫恩、盧循在浙江起義,在官軍鎮(zhèn)壓下流竄廣東沿海島嶼,以海為生,成為廣東疍民的一個主要來源,被稱為“龍戶”,即疍民的一種異稱。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黃巢起義軍從福建海上進攻廣州,城破,有12萬阿拉伯人被害。黃巢兵敗后,一些起義軍從海路逃亡,相信部分人加入海盜隊伍。
盧循轉(zhuǎn)戰(zhàn)兩廣、越南,縱橫海陸于一時,雖然終歸失敗,但從海盜文化史視野,被認為是中國海盜活動的揭幕人。道光《廉州府志·紀事》曰:“孫恩寇溫、臺。恩赴海死,眾推盧循為主,從海道寇廣州。此中原海寇之始也。”因?qū)O恩盧循建船隊,造戰(zhàn)艦,據(jù)海島,開辟海上戰(zhàn)場,反抗官府,積累了豐富的海上用兵經(jīng)驗,為后世所宗,他們甚至成為海盜的代名詞。
海上貿(mào)易致富,招來海盜蜂起。唐高祖李淵曾詔設招討海盜使,負責平息江浙、閩廣一帶海盜。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還派遣特使前往嶺南,“巡視海島”,并在東莞置屯門鎮(zhèn),以防海盜,足見南海是海盜活動最猖獗的海區(qū)。
宋代實行開放政策,海洋經(jīng)濟崛起,但貧富差異日趨擴大,浙閩海盜應運而生。廣東海盜也接踵而起,相互策應,南海海盜活動進入頻繁、熾熱時期,為禍海上比過去更加慘烈。南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年),真德秀奏曰:“比年以來,海盜不時出沒,舶商間遭劫掠?!盵1]南宋理宗淳祐年間(1241—1252年)海盜活動尤為猖獗。福建提點刑獄包恢奏曰:“海盜雖未嘗無之,然未見近年之猖獗;近年雖無歲無之,然未見如今年之兇橫。前乎此,但聞就海劫船,后則敢登海岸而放火劫殺矣。前乎此,猶聞舟小人寡,今則聚眾至數(shù)千而巨艘千數(shù)矣?!盵2]這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賦稅來源減少,但無度揮霍不止,加緊對百姓盤剝,激起官民矛盾所致。尤其東南沿海,土地兼并嚴重,漁民、船戶賴以為生的船只時被征用,這些人無以為生,鋌而走險,下海為盜。也有商人不堪官吏盤剝,不得不放棄合法經(jīng)營,轉(zhuǎn)而武裝走私,亦商亦盜。劉克莊曾指出其根源在于,“愚民以命易貨于鯨波萬里之外,幸登于岸,重征焉,強買焉,或臨陷之罪而干沒焉”。[3]在苛政之下,商人只有冒犯海規(guī),變?yōu)楹1I。
元代海上貿(mào)易制度雖有時禁時開的變動,但開海仍是主流,南海貿(mào)易遠勝趙宋,與廣州有貿(mào)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qū)達140多個,市舶收入仍是朝廷財賦的一個主要來源。但元政苛暴,實行高壓民族政策,南人受壓迫最深,反元斗爭此起彼伏。志稱約在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南行臺御史任格“盛暑乘傳詣廣州,按問省臣盜海舶罪”。[4]這反映了貪官污吏破壞外貿(mào)之事激化社會矛盾,海盜隨而產(chǎn)生。特別是元代福建泉州作為第一大港的外貿(mào)利益甚豐,首先成為海盜劫掠的對象。史稱自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年)三月“福建盜起”,“大者據(jù)州縣,小者雄鄉(xiāng)里”。[5]這必然波及廣東沿海,助長海盜活動。在宋末抗元斗爭中,海盜黎德武裝勢力至為強大,為抗元一支主力軍。另外,元代在廣東洋面活動的海盜有李祖山、盧實善、王一與劉進等人,宋元盤踞沿海島嶼,至明初才為官軍剿平??傮w上而言,元代中國南海平靜時候居多,海盜未成為海洋上的主宰。
2、明代海盜文化復興
明朝廷對海外貿(mào)易,采取“時開時禁,以禁為主”的朝貢貿(mào)易政策,加之明初方國珍余黨仍在東南沿海一帶活動,海禁政策愈加嚴厲。這都嚴重影響了閩廣沿海的商民生計,故商民鋌而走險,有一部分不得不販私或亦商亦盜。明初中國南海海盜已相當活躍。明廷在嚴禁官民下海律令中規(guī)定“奸豪勢要軍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jié)聚及為向?qū)Ы俾恿济裾撸副日罩\叛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fā)邊衛(wèi)充軍”。[6]明中葉以后,隨著新航線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已形成全球性大循環(huán),海盜活動也獲得更廣闊的空間。特別是西方殖民主義者東來,他們實際上亦商亦盜,東南亞諸國相繼淪為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殖民地。中國一部分破產(chǎn)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疍民等也加入這支海盜行列。這樣,中國南海烽火不斷。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葡萄牙一支以迪哥·卡爾烏(Diogo Calvo)為首的遠征隊和另一支以柯亭何(Goutinho)為首的遠征隊抵達廣東洋面進行海盜活動,為廣東海道副使汪鋐指揮艦隊驅(qū)逐。此為有名的“屯門之戰(zhàn)”,葡萄牙人傷亡慘重,被生俘男女111人,僅三只船突圍逃命。英國是繼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之后最強盛的殖民國家,向東擴張不遺余力,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作為其在亞洲殖民活動的大本營。崇禎十年(1637年)東印度公司主任威忒爾(John Weddell)率領艦隊從印度果阿出發(fā),欲登陸澳門未果,遂于八月二十二日強行占領虎門,燒毀當?shù)毓俑瞄T,劫掠鄉(xiāng)民糧食和財物,又暗中賄賂廣東總兵陳謙,行隊開入黃埔和廣州,購得貨物一批,然后“奔走下舡……揚帆離虎門”。[7]此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第一次強行進入廣州通商貿(mào)易,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暴力行徑和海盜角色。
實際上,中國南海的海盜,也有不少是兩廣商人,他們在海上貿(mào)易旗幟下,也從事劫掠勾當。史稱“廣東惠、潮、瓊崖狙獪徒,冒險射利,視海如陸,視日本如鄰室耳,往來交易,彼此無間”。[8]如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潮州商人“駕雙桅船,挾私貨,百十為群,往來東西洋”。[9]嘉靖至萬歷年間(1522—1619年),澄??h海盜商人林道乾,“遍歷琉球、呂宋、暹羅、東京、交趾諸國”。[10]嘉靖末年,林道乾曾為官軍所敗,亡命臺灣北港昆侖島(Polu Condoo)。萬歷六年(1578年),林道乾懾于官軍追剿,率部南航到暹羅大泥(Datni)。史稱:林道乾“擅其邊地以居,號道乾港”,聚集那里的廣東、福建海盜四千余人。[11]林道乾后被暹羅附屬國北大年女王招為婿,用華人為大臣,鼓勵華人移居,北大年成為廣東人移居最多地區(qū)之一。后有論者說北大年之吉蘭丹波賴村,“全村住的都是三百多年前集體移入的華人。他們現(xiàn)在講的還是漢語客語系語言。傳說移入時的領袖張伯才是海盜領袖??既倌昵?,正是明末清初的時候,無須解釋這些移民便是抱著反清復明的華僑先民了”。[12](P452)在印度尼西亞諸國,華人流寓的也很多,廣東人梁道明、陳祖義、施俊卿等在舊港、杜板、新村等地聚居。“嘉靖末年,閩粵??苓z孽逋逃至此,積二千余人。”南??h商人梁道明永樂三年(1405年)貿(mào)易于舊港,“久而情熟,挈家住居,積有年歲,閩廣軍民棄鄉(xiāng)里為商從之者至數(shù)千人,推道明為長”,“雄視一方”。[13]自是海盜之首,當然也是開發(fā)舊港有功之人。
在粵東海面,海盜素來猖獗,前述澄海林道乾、饒平林鳳等即為其昭著者。而粵西高雷廉瓊,也是海盜淵藪。明萬歷年間,“疍戶蘇觀升、周才雄招亡命數(shù)千人,縱掠雷廉間,殺斷州千戶田治”。[14]兩盜來于安南(今越南),他們不僅危害沿海居民,且偷盜北部灣珍珠,直接損害官府利益。志稱,蘇觀升、周才雄一伙“在雷廉間盜珠為生”。[15]《萬歷武功錄》載“蘇觀升、周才雄石城二疍民也。其先皆安南夷,常欵石城塞?!悄?,蘇觀升、周才雄亦以十八艘(船)入合浦犯乾體村,斬疍民林三,焚燒男婦六人,畜產(chǎn)亡算。其后又犯安南永安州,我兵追亡逐北甚急,觀升等乃遁逃還”。[16]這批海盜被官軍平定后,又有疍民海盜梁本豪在珠江口外勾結(jié)倭寇在萬山群島作亂,萬歷十年(1582年)被剿滅,俘斬1600余人,沉舟200余艘,招撫投降者2500人。[17]其他小股疍民海盜散見于沿海各地,如正德六年(1511年),“疍民麥冬仔作耗海上,設法捕之,其黨悉平”。[18]據(jù)諸史不完全統(tǒng)計,明代千人以上規(guī)模的海盜集團主要發(fā)生在萬歷年間(1573—1619年),擁有戰(zhàn)船450艘,從盜近萬人,主要活動于雷州、廉江、珠江口海域。[19]這都與這些區(qū)域法網(wǎng)寬疏,民風剽悍,或經(jīng)濟發(fā)達,吸引海盜前來作案有關。
在明代南海海盜中,又以順德黃蕭養(yǎng)被稱為“海寇之雄”。黃蕭養(yǎng)本為順德縣龍江鄉(xiāng)一位貧苦農(nóng)民,受雇于人,因爭奪田土,毆死人命,被官府拘捕。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越獄成功,流入海洋為盜。廣州官府追捕不舍,黃蕭養(yǎng)乘勢起義,圍攻廣州和佛山,未果。在官軍包圍下,景泰元年(1450年)四月十七日黃蕭養(yǎng)在廣州白鵝潭江面中箭身亡,起義最后歸于失敗。黃蕭養(yǎng)勢力最強時,擁兵十余萬,樓櫓二千艘,盤踞五羊驛,稱“順天王”,建元東陽,在廣州海珠島筑行宮,設置官吏,有比較完善的政權(quán)形式,與一般海盜不同,稱之為海盜文化之典型。事后明政府割南海、新會部分地區(qū)建順德縣,取意“順從德政”,此即為順德縣建置由來。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人語》中專設《黃盜》條稱黃蕭養(yǎng)為“??苤?,莫過蕭養(yǎng)?!?/p>
清初,在抗清斗爭中,鄭成功在粵東一帶很活躍,與潮州抗清軍民相互支援,形成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其中即有海盜加入。如海盜黃海如和陳斌原為明朝官員,聞清兵攻克南京,旋即“逐招亡命,揭竿稱亂,籍命興復”,曾率眾駕船攻打海陽(潮安)南桂都和潮州府城。順治七年(1650年),“成功入潮,探潮州沿海各縣積貯稍饒,歲駕舟索以為?!?。[20]在潮陽縣洋面,則有邱輝、李虎子等打著鄭氏旗號,攻略揭陽、澄海、惠來、普寧等沿海城邑,后失利,亡命臺灣。
在廣州地區(qū),受鄭成功抗清大軍鼓動,番禺周玉和李榮組織武裝船隊抗清。志稱其“鄭成功兵至,輒助剽掠”。[21]最后淪為海盜。
在海南島,朱明政權(quán)副使朱由真、千戶曹軍輔等乘機發(fā)難,打著復明旗號,借海盜王吉之力,合作攻克萬州州城,[22]為禍一方。
在廣州紹武政權(quán)期間,朱明王朝殘部也紛紛利用海盜為抗清效力。在東莞有鄭、石、馬、徐為首的四姓海盜,曾調(diào)動戰(zhàn)船千余艘,進攻香山縣。在新會,有一支稱為“白旗賊”的海盜武裝,兩次圍攻新會縣城。在惠來、海陸豐,在高、雷、廉州粵西地區(qū),海盜也紛紛加入抗清隊伍。包括雷州海盜王之瀚、王之鑒兄弟、欽州龍門鄧耀、楊二(楊彥迪)、吳州人陳上川等,抗清聲勢威壯一時。他們失敗后,不少人流亡海上,重為海盜。
清初這個以抗清斗爭為主流的海盜活動,遍及南海北部省區(qū),既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又不離海盜本性,兩者糅合,顯示在政權(quán)交替時代,海盜文化的復雜性、交叉性。
廣東商品經(jīng)濟到清中葉發(fā)展到興盛階段,珠江三角洲成為著名富庶之區(qū),由此引起海盜垂涎,也勢所必然。且海盜也變換過去的明火執(zhí)仗手法,改為變服潛入市中,探知情報,再另起事。時人曰:“比者,海中奸人往往偽作商賈,厚挾金錢以入省會,而奸牙、愚民之謂其平價與民,毋寧重價與寇,誠養(yǎng)癰之大患也?!盵23]這種新的斗爭方式,說明海盜活動也很注重謀略。
清中葉,華南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很大變化,人地矛盾十分嚴重,尤以廣東為甚,人多地少,人口過剩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據(jù)統(tǒng)計,從乾隆五十二年到嘉慶十二年(1787—1807年),廣東人口以30%的速度遞增,遠遠高于全國平均24%的水平。[24](P31)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壓力,將廣東推上從經(jīng)濟危機、社會危機到生態(tài)危險,且三者相互激蕩的邊緣,逼迫沿海百姓無以為生,唯下海鋌而走險變?yōu)楹1I。
清乾隆年間,安南(越南)發(fā)生黎氏和阮氏政權(quán)的爭奪動亂延續(xù)了數(shù)十年。中國海盜介入事件之中,越南海盜也乘勢進入粵洋海面,造成內(nèi)外海盜為禍華南的局面。投奔越南阮氏政權(quán)的有中國海盜陳天保、莫扶觀(一說莫輔觀),受到國王阮光平接見,并接受二人建議,“乃遣烏艚船百余,總兵官十二,以采辦軍餉為名,多招中國海盜,使為響導,入寇閩、粵、江、浙”。[25]越南由此成為這些海盜的后勤基地和銷金窩。魏源《圣武紀》備述其詳:“嘉慶初年而有艇盜之擾。艇盜者,始于安南,阮光平父子竊國后,師老財匱,乃招瀕海亡命,資以兵船,誘以官爵,令劫內(nèi)洋商船以濟兵餉。夏至秋掃,蹤跡飄忽,大為患粵也。繼而內(nèi)地土盜鳳尾幫、水澳幫亦附之,遂深入閩、浙。土盜倚夷艇為聲勢,而夷船恃土盜為響導。三省洋面各數(shù)千里,我北則彼南,我南則彼北。我當艇,則土盜肆其劫;我當土盜,則艇為之援。且夷艇高大多炮,即遇亦未必能勝;土盜狡,又有內(nèi)應,每暫循而旋聚,而是時川陜教匪方熾,朝廷方面注意西征,未遑運籌島嶼,以故賊氛益惡?!盵18]這股以越南為后盾的海盜,后被阮氏政權(quán)交還清政府法辦。
這股縱橫南海海面的“土盜”,計有鄭七、鄭一、烏石二(麥有金)、烏石三、吳知青等,曾投靠越南,后失勢返回粵洋。經(jīng)過分化組合,這些海盜后以色旗為標志,分為紅、黃、青、藍、黑、紫等六個幫派,其中紅幫主鄭一、黃幫主吳知青、青幫主李尚青、藍幫主麥有金、黑幫主郭婆帶、白幫主梁寶(保),其他小股旗幫,難以計數(shù)。這些幫派“船日夥,黨日益眾,剽掠拼噬之勢日益張寇氛不可制”。[26]他們各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其中粵洋東路潮惠洋面為紅、黑幫,中路(廣州、肇慶府洋面)也為這兩幫地盤;西路(高、廉洋面)為藍、黃、青、白幫共同活動范圍。鄭一所部黑幫兵強馬壯,勢力最大,橫行珠江口一帶至其東西海域。鄭一死后,黑幫分裂成兩幫,一幫為鄭一妻石氏其為首,稱“鄭一嫂”;另一幫為疍民出身郭婆帶(后改名字顯)。這兩幫曾武裝抗拒官府,得到沿海百姓支持,屢敗官軍,甚至深入內(nèi)河,曾攻打香山(中山)、新安(寶安)、番禺、順德等地,與鄉(xiāng)勇惡戰(zhàn)多時,互有傷亡。
鄭一嫂后又成為紅幫首領,也是粵洋各幫海盜之首。盛時擁有大船三四百艘,人員1.6萬余眾,手下有張保(仔)、蕭稽蘭、蕭步螯、梁皮保等悍將。鄭一嫂具有卓越的指揮才干和很強的組織能力,在珠江口、廣州灣(今湛江)等屢敗政府軍,威震華南,甚至攔截西方洋船,在珠江口炮擊英國軍艦,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quán)。鄭一嫂后來接受清政府招安,安置好部眾,自己不為官,閑居廣州終老,備受后人贊譽。而其部將張保(仔)歸降后,曾協(xié)助清政府剿滅其他幫派海盜,被委任為駐澎湖“閩安協(xié)副將”。至此,嘉慶年間粵洋海盜大規(guī)模活動基本停止,由此衍生出的海盜文化也凸現(xiàn)出自己的文化特征。
海盜產(chǎn)生和大規(guī)?;顒?,有深刻的政治、經(jīng)濟、生態(tài)等根源,從海洋管理、海洋貿(mào)易、海島開發(fā)、造船和價值觀念方面評價這一現(xiàn)象,可窺見海盜文化是有多方面歷史價值的,而不能完全囿于海盜即為在海上剽掠財物團伙這一簡單結(jié)論。
1、海洋商業(yè)文化一部分
明清海盜出現(xiàn)的大部分時間為海禁時代,而海盜多數(shù)亦盜亦商,具有鮮明的以海為商的海洋商業(yè)文化色彩,而這又是與封建王朝閉關鎖國政策相悖的。即使康熙皇帝統(tǒng)一臺灣后開海貿(mào)易,仍有許多限制,如不準商民打造二桅海船,壟斷多種貨物進出口等。這些限制商業(yè)貿(mào)易的政策,勢必引起海商的不滿和反抗。他們迫切要求沖破一切妨礙商業(yè)貿(mào)易發(fā)展的羅網(wǎng),自由地從事海上商業(yè)買賣,故一部分海商聯(lián)合海盜,進行武裝販私、走私活動,掀起海上自由貿(mào)易熱潮,使明清政府“海禁愈嚴,賊伙愈盛”“不可勝防,不可勝殺”。[27]所以海禁與反海禁,限制通商與自由通商,實際上是新興資本主義萌芽與古老封建主義之爭,是商品經(jīng)濟與自然經(jīng)濟之爭,也是當時資本主義蓬勃發(fā)展的一種時代潮流。海商聯(lián)合,海盜武力對抗官府,客觀上順應了這個潮流,而且他們在為盜之同時,也直接經(jīng)商。如明嘉靖時,潮州海盜許朝光自稱“澳長”,占據(jù)多個港口,對商船征稅。嘉慶年間廣東各旗幫也在沿海一些港口征收商稅。這對清政府各種貿(mào)易征稅是一種否定和抵制。從制度文化意義而言,海盜之行為,表達他們自由貿(mào)易、發(fā)展海洋商業(yè)文化的訴求,具有積極要求開放的海洋商業(yè)文化品格,有其進步意義。
2、推動航海事業(yè)發(fā)展
海盜要求開放、自由通商,勢必要開辟海外市場,把生意做到商業(yè)利潤所在的一切地方。為此,就要多辟海港和航線,這又是與閉關鎖國政策背道而馳的。而南海海盜,在他們占據(jù)的地區(qū),即積極營建港口,通番貿(mào)易。據(jù)載,海南島南部臨川(在今三亞)在南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年)就為海盜陳明甫、陳公發(fā)據(jù)為海上貿(mào)易基地,每年組織閩廣沿海居民數(shù)百人航海往“外番”貿(mào)易,[28](P392)成為后世海盜從事海外自由貿(mào)易之先河。明清時期,海盜與海商先后開辟廣東南澳、南洋、辟望村、牛田洋、河門渡、鮑浦、甲子所和鋪前港等民間海外自由貿(mào)易港。另外,在東南沿海,還開辟柘林、烈港、岑港、大員和澎湖,以及廣西北部灣龍門港等,經(jīng)營海上貿(mào)易。[28](P398)
新辟港口必須與新辟航線相接,才能發(fā)揮吞吐功能。明代嘉靖至天啟、崇禎年間(1621—1644年),海盜至少開辟南北兩條海外航線。一條從山東、江、浙、閩、粵沿海各港通日本和朝鮮;另一條從江、浙、閩、粵通交阯、占城、柬埔寨、暹羅、彭亨、爪哇、舊港、馬六甲等國家和地區(qū)。[28](P400)海盜在航海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航海事業(yè)發(fā)展也功不可沒。
3、制度文化建立
海盜對內(nèi)部管理,也有自己的制度,有效地約束了海上行為,贏得了百姓支持,實為海盜文化一個有價值的部分,堪可供后世參考。如鄭一嫂所統(tǒng)領的紅幫,就制定了三條幫規(guī):
(1)如有人擅自上岸,就將其逮捕,并當眾刺穿雙耳。如其再犯,立即處死。
(2)戰(zhàn)利品未登記前,不得拿走一針一線。戰(zhàn)利品均分為十份,兩份分給船員,八份當作公共財物入庫。未經(jīng)許可,不得從庫房中拿走任何東西,被抓獲者處以死刑。
(3)未經(jīng)許可,不得私自占有從村落擄掠來的婦女,凡對婦女施暴或強占婦女為妻者,格殺勿論。[28](P306- 307)
因為有這些鐵的紀律,鄭一嫂海盜幫“獨雄于諸部”,每獲大勝,堪為“盜亦有道”典范。
4、開發(fā)海島資源
南海無論是近岸還是海洋,島嶼羅列,多為無人之島,為封建王朝管治所不及,處于荒廢狀態(tài),往往成為海盜巢穴。他們在這些海島上修寮棚,造房屋,建城寨,開田地,辟港口,經(jīng)營漁鹽,開海貿(mào)易,發(fā)展海洋經(jīng)濟,貢獻匪淺。如南澳島,處于閩粵交界海中,為南海南北交通要沖,形勢十分重要,加之山高林密,有淡水,土地肥美,附近是著名的東沙魚場,盛產(chǎn)魚鹽、谷米,可據(jù)險扼守,自耕自食。志稱“歷代居民率致殷富”,[29]也為“內(nèi)洋海盜必爭之地”。[30]明代許棟、許朝光、林鳳、林道乾、曾一本、楊老等海盜曾“先后據(jù)為窟宅”,苦心經(jīng)營,南澳島后成為鄭成功抗清的一個根據(jù)地。在廣東沿海,東從北澎、中澎,經(jīng)黃岡、大澳、放雞、廣澳、錢澳、赤澳到珠江口外小星、沱濘,伶仃山、九洲山、老萬山、大橫琴、小橫琴、三灶島到北部灣龍門島,乃至海南島周邊一些島嶼等,都曾為海盜盤踞,成為亦盜亦商的一個根據(jù)地。他們在這些海島上開發(fā)經(jīng)營,發(fā)展?jié)O鹽業(yè),開展商貿(mào),形成“海島經(jīng)濟”,對海洋經(jīng)濟發(fā)展,不無建樹,也為后人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
5、反對外來侵略
中國海盜,雖然多出身貧苦農(nóng)民、疍民,但他們反對的是封建政治壓迫和經(jīng)濟剝削,并不是無國家、民族觀念的一群。在面對外來勢力侵略面前,這些海盜也表現(xiàn)出愛國主義精神。特別是16世紀以后,歐洲殖民主義者東來,他們西方海盜式的行為,同樣激起中國海盜的義憤和反抗,這些事例史不絕書。
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廣東東莞縣屯門,搶劫商旅,擄掠年輕女子,犯下無數(shù)罪行,后為廣東水師擊潰,收復屯門。與此同時,葡萄牙殖民者,也進攻海南島瓊山鋪前港,為海盜施和擊敗。道光《瓊州府志》云:“(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佛郎機夷船三只泊鋪前港,海盜施和率眾攻之,佛郎機桅折,避入港?!盵31]施和這一痛擊葡萄牙殖民者的壯舉,為后人稱贊。清代詩人程秉釗為此詩曰:孫恩設計未全非,不學弦高犒乘事。猶有中朝雄武氣,夷船能破佛郎機。[32]
潮州饒平海盜林鳳,在明政府軍隊追剿下曾遠走呂宋。當他聞知在呂宋華僑備受西班牙殖民者欺凌、迫害時,義憤填膺,萬歷二年(1574年),組織一支由62艘戰(zhàn)船、武裝男女5500人組成的遠征軍,從澎湖起航,直指呂宋國,討伐西班牙殖民者。林鳳深得華僑和菲律賓人民擁護和配合,堅持與西班牙殖民者作戰(zhàn)數(shù)年之久。后來雖因西班牙殖民者與明朝廷的聯(lián)合進攻而被迫返回潮州,后又亡命海外。但林鳳這一壯舉,是中國人民與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一次重大較量,他所表現(xiàn)的高度民族氣節(jié)和民族情懷,卻為中菲人民稱譽有加,被史學家稱為“東方英雄”。
嘉慶年間,紅旗幫海盜首領鄭一嫂,目睹英國殖民主義者在珠江口洋面的種種罪行,非常憤慨,決意伺機痛擊入侵者。嘉慶十四年(1809年)十月初三,鄭一嫂帶領她的海盜武裝,對珠江洋面英國戰(zhàn)艦發(fā)動攻擊,大獲全勝。光緒《廣州府志》記載了這一歷史事實:“石氏令賊船人內(nèi)河也,自乘大艦浮于海,而守港口,防官軍掩襲。時有夷船三艘歸其國,遇之。賊擊獲一船,殺夷人數(shù)十人。其二船逃回,遇香山知縣彭恕所募罛船百艘,夷人與約擊賊,又自募夷船6船。覘石氏舟少,往圍之。石氏偃旗息鼓,使長龍船入內(nèi)河,呼張保(仔)港合戰(zhàn)。十月初三日,內(nèi)河賊船盡退。夷船與戰(zhàn),大敗,罛船盡逃?!盵33]鄭一嫂把英國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此舉堪為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人民抗英斗爭的第一槍。正是這些海盜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挫敗了英國侵略者的威風。
6、高超的造船技術
海盜縱橫海上,以海為家,舟楫為其實力標志,故造船與海盜生死攸關。南海海盜在這方面的成就,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和文化品位,也是海盜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東晉盧循航海南下,攻克廣州,曾“伐木造船”。史載“盧循新作八槽艦九板,居室四層,高十余丈”。[34]元代,廣東海盜黎德有船7000艘,加上其他海盜船,總數(shù)在萬艘以上。明正統(tǒng)年間黃蕭養(yǎng)起義,有“櫓樓二千艘”,其他黃三、徐海、劉季、鄭芝龍、李九成和廣州鄭、石、馬、徐四姓海盜,各有海船千艘以上。嘉慶時僅粵洋藍旗幫海盜烏石二即有海艦千艘,連同其他各幫,總共達2000余艘。[28](P378)這些海船,除征用民船以外,多為海盜自己打造,這需要很高的技藝水平。海盜王直所“造巨船,聯(lián)舫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為城,為樓櫓,四門其上,可馳馬往來”。[35]林鳳遠征呂宋,在當?shù)冂殍8墼鞈?zhàn)艦30艘;鄭芝龍“造巨艦于五羊城南”,“艨艟高大,堅勁,入水不沒,遇礁不破”,[36]航行迅速,可敵荷蘭夾板船。而官府所用船只短小,破舊,戰(zhàn)斗性能差,較之海盜艦相形見絀。打造如此規(guī)模巨大的戰(zhàn)艦,涉及選材、加工、鑄造、灰料、繩索、帆、碇等材料和技術等問題,加上對導航、海況、天氣等要求,是一項綜合性的龐大工程,顯見海盜中有一批能工巧匠和技術人員才能勝任這樣的制造事業(yè)。他們的成就,對造船業(yè)的發(fā)展,是起了重大促進作用的。
7、積累海戰(zhàn)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經(jīng)驗
海盜活躍于中國南海廣闊洋面,與中外勢力不斷交手,大小戰(zhàn)斗不計其數(shù),積累了豐富的海戰(zhàn)經(jīng)驗,是一筆寶貴的海洋文化財富。海盜“習于風險”,在海戰(zhàn)中屢敗官軍,大顯身手。施和、王直、林鳳、鄭一嫂、鄭芝龍等,雖稱為海盜,實際上也同是海艦統(tǒng)帥、軍事指揮家,有一套成熟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頗具海洋軍事文化意義。
在火器使用上,明清時已使用火藥發(fā)射炮彈的火炮,尤用于海戰(zhàn)。但明政府官兵不敢使用,原因是“中國諸大神器(指火炮),近來臨敵不敢遽用”。[37]恐其威力巨大,傷及自己。而海盜則天不怕、地不怕,不但善于使用這種火炮,而且還能鑄造、武裝自己。黃蕭養(yǎng)船隊所用“神機大炮”,重500斤,攻打廣州“炮聲震地”。嘉慶時粵洋海盜普遍裝備火炮,每船數(shù)門,配置火藥數(shù)百斤,其威力令官軍聞之喪膽。另在海盜船上護以牛皮、漁網(wǎng)、氈絮等,以穩(wěn)固船身、防御對方強弩和統(tǒng)炮襲擊,這種船只稱為“艨沖”。嘉慶時,福建海盜蔡牽,曾打造這樣的船只。道光年間,有人評其“殊難抵御”,可用于海上抗擊英國軍艦,其裝備和戰(zhàn)斗力非同小可。
此外,海盜還在海上活動中不斷變換使用旗號、燈火作為軍事行動規(guī)則。如香港島上的太平山,又名扯旗山,其來歷一說即為鄭一嫂、張保(仔)占港時,在山頂上設置瞭望臺,扯旗導航而得名。
面對強大官軍,海盜到底是弱小的族群,為保護自己,戰(zhàn)勝對方,海盜也很善于用兵,充分利用海洋的地理環(huán)境特點,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出奇制勝。如根據(jù)風濤大小、港汊分布、海流深淺、潮汐高低、時間早晚等,審時度勢,相機而戰(zhàn),幾無不勝。僅明清時期,黃蕭養(yǎng)、張璉、林鳳、林道乾、鄭芝龍、鄭一嫂、張保(仔)等驅(qū)馳海上,打得官軍暈頭轉(zhuǎn)向,自嘆不如。所以海盜這套海上作戰(zhàn)韜略,具有重要的軍事文化價值。毛澤東曾說:“歷史上所謂‘海盜’和‘水寇’,曾演過無數(shù)次的武劇……都是河湖港汊地帶能夠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并建立根據(jù)地的證據(jù)?!盵38](P421)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和很多地方習俗,婦女是不能上船,尤不能參加戰(zhàn)斗的。而中國南海的海盜卻一反這個傳統(tǒng)或習俗,不但女性可以加入這個海上武裝集團,還可成為其首領。上述林鳳遠征呂宋艦隊,即有1500名婦女,約占全軍的27%,這對封建勢力是一個何等嚴重的挑戰(zhàn)。鄭一嫂在其丈夫戰(zhàn)死后,不但統(tǒng)領全軍,成為一名出色的海盜統(tǒng)帥,而且取其養(yǎng)子為丈夫,這對封建禮教又是怎樣一種蔑視和顛覆。從這些女海盜身上,折射了海洋時代新生女性地位的光輝。
正因為如此,海盜的軍事文化倍受重視。明李贄曾認為海盜可利用為政府服務,主張招撫海盜林道乾,若任其為“郡守令尹”,“是可勝兵三十萬”。[39]鴉片戰(zhàn)爭期間,魏源認為海盜首領“皆偏裨將才,其屬皆精兵”,[40]是一支抗御外敵的力量。林則徐在廣州禁煙,也“使人探夷事,翻(譯)夷書,知洋人藐視中國水師,而畏沿海梟徒及漁船疍戶,于是招募丁壯五千人”。[41]這五千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則為海盜。他們在抗英斗爭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完全值得謳歌。
海盜文化是海洋文化一部分,一個主要特征是亦盜亦商,在特定條件下有其存在的某種合理性。自古以來,海盜文化即在南海存在,但代有興衰,明代開始復興,清中葉發(fā)展到高潮,與廣東海洋經(jīng)濟發(fā)展有某種對應關系。基于時代所限,海盜文化對發(fā)展海洋商業(yè)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充分認識海盜文化的價值,對于發(fā)掘南海海洋文化內(nèi)涵、開發(fā)這種文化資源,具有科研和應用意義。
[1] 真德秀.西山文集:卷7[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2] 包恢.敝帚稿略:卷1[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3] 劉克莊.后村大全集:卷68[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4] 蘇天爵.滋溪文稿:卷16[M].北京:中華書局,1997.
[5] 貢師泰.玩齋集:卷6[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5.
[6] 熊嗚歧.昭代王章:卷2[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6.
[7] 明清史料.乙編:第八本[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8] 謝肇淛.五雜俎:卷4[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9] 明史·雞籠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 郁永河.海上紀略[M].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
[11] 明史·渤泥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 臺靜農(nóng),余又蘇.明代中國與馬來西亞的關系[M].廣州:廣東經(jīng)濟出版社,2003.
[13] 嚴從簡.殘域周咨錄:卷8[M].北京:中華書局,1993.
[14] 明史·列傳100[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5] 毛奇齡.蠻司合志:卷1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6] 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3[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17] 朱椿年等修.欽州志:卷8[M].高州:高州登云梯,1834.
[18] 魏源.圣武記:卷8[M].上海:申報館,1878.
[19] 李賢,彭時等纂修.大明一統(tǒng)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20] (乾隆)潮州府志:卷38[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辦公室編印,2003.
[21] 黃佛頤.廣州城坊志:卷5[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22] 胡湍書修.道光萬州志:卷7[M].上海:上海書店,2001.
[23] 沈德潛.防海[A].賀長齡等編.清經(jīng)世文編:下[M].北京:中華書店,1992.2100.
[24] (美)穆黛安著.華南海盜[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5] 魏源.海國圖志:卷5[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6] 溫承志.平海紀略[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27] 章璜.圖書編:卷5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8] 鄭廣南.中國海盜史[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29] 喬遠.閩書:卷40[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1995.
[30] 藍鼎元.潮州海防圖說[A].藍鼎元論潮文集[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31] (道光)瓊州府志:卷19[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32] 程秉創(chuàng).瓊州雜事詩[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3] (光緒)廣州府志:卷81[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34] 李昉.太平御覽:卷77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5] 萬表.??茏h后[M].濟南:齊魯書社,1997.
[36] 兵部題行抄兩廣總督李題[A].明清史料:乙編第七本[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37] 趙士楨.神器譜或問[M].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1.
[3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9] 李贄.焚書:卷4[M].上海:上海南極出版社,1948.
[40] 魏源.海國圖志·籌海篇[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41](宣統(tǒng))東莞縣志:卷34[M].東莞:東莞養(yǎng)和書局鉛印本,1927.
責任編輯:高雪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Value of the Pirate Culture in South China Sea
Xu GuixiangSitu Shangji
(1. Institute of Ethnic Science,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2.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pirate culture concept,the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pirate culture. The pirate culture began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rising and falling in the following dynasties, with its renaissance in Ming Dynasty, its flourish in the mid-Qing Dynasty and its declin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cultural trait of the pirate culture is being both a businessman and a robber. As a part of the marine culture, the pirate culture has a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including its business culture character, promoting the shipping industry, developing shipbuilding industry, being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islands, forming marine institutional culture, fighting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and accumulating naval warfar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whi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ine culture,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the pirate culture, developing marine economy and defending our maritime territory.
the pirate cultur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istorical change; cultural value
2016-08-31
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南海斷續(xù)線的法理與歷史依據(jù)研究(142DB165)階段性成果
許桂香(1975-),女,福建莆田人,貴州民族大學民族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歷史地理研究。
K928.44
A
1672-335X(2016)05-00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