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胡氏家藏系《永樂大典》正本考辨

2016-01-23 16:25:32邢慧玲

邢慧玲

(河南大學(xué) 圖書館,河南 開封 475000)

胡氏家藏系《永樂大典》正本考辨

邢慧玲

(河南大學(xué) 圖書館,河南 開封475000)

摘要:在《永樂大典》流傳與研究史中,嘉、隆年間之錄副研究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筆者經(jīng)過認真的研究和考證,認為胡青蓮的父親胡維新在行人司作行人時有大量的機會攜出《大典》,《永樂大典》正本在重錄前可能已有殘缺,重錄之《永樂大典》副本并非與正本完全相同。這些為進一步深入考證《永樂大典》在重錄時可能有所??焙途幾?,并可能增錄永樂至嘉靖年間作品的觀點提供一點線索和證據(jù)。

關(guān)鍵詞:胡青蓮;胡維新;《永樂大典》;錄副;正本

古今中外對《永樂大典》(下文有時以《大典》指稱《永樂大典》)研究之著述不可勝數(shù),永樂大典學(xué)也越來越為學(xué)界所重視。從明代沈德符、劉若愚、張岱等對史實的追述,到清代全祖望、繆荃孫、紀(jì)曉嵐等的研究考證,再到民國前后郭伯恭、袁同禮、李正奮、鄭振鐸等的深入考索,直至現(xiàn)當(dāng)代學(xué)者的系統(tǒng)研究,蔚為大觀,碩果累累。但這些研究多集中于對永樂年間大典的修纂或大典輯佚等方面,對嘉靖年間的錄副研究稍嫌不足。郭伯恭、顧力仁、洪湛侯、李紅英、汪桂海等在著述中均對錄副進行了研究,無疑有篳路藍縷之功,但仍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有待深入探討,詳細考證。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式的類書?,F(xiàn)存《永樂大典》均為嘉靖年間錄副本,所以對錄副過程及詳情的研究尤為重要。對錄副諸問題的澄清,將有利于歷史、文學(xué)諸領(lǐng)域許多課題的研究。在《永樂大典》流傳與研究史中,嘉、隆年間之錄副研究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大典正本至今只字未見,與《永樂大典》相關(guān)的史料又存在諸多疑問,大典正本之下落問題曾一度成為國內(nèi)外學(xué)術(shù)研究熱點之一。胡青蓮家所藏《永樂大典》是否正本曾引發(fā)相關(guān)學(xué)者的爭議,筆者在關(guān)注《永樂大典》嘉、隆錄副研究的過程中,注意到這個問題,并有所思考和查證,借本文略抒己見,就教于方家里手。

一、 關(guān)于胡氏家藏《永樂大典》問題學(xué)者的討論

明末清初著名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張岱在其《陶庵夢憶》卷六《韻山》一文中寫道:

大父至老,手不釋卷,齋頭亦喜書畫、瓶幾布設(shè)。不數(shù)日,翻閱搜討,塵堆硯表,卷帙正倒參差。常從塵硯中磨墨一方,頭眼入于紙筆,潦草作書生家蠅頭細字。日晡向晦,則攜卷出簾外,就天光熱燭,檠高光不到紙,輒倚幾攜書就燈,與光俱俯,每至夜分,不以為疲。常恨《韻府群玉》、《五車韻瑞》寒儉可笑,意欲廣之。乃博采群書,用淮南子“大小山”義,摘其事曰《大山》,摘其語曰《小山》,事語已詳本韻而偶寄他韻下曰《他山》,膾炙人口者曰《殘山》,總名之曰《韻山》。小字襞積,煙煤殘楮,厚如磚塊者三百余本。一韻積至十余本,《韻府》、《五車》不啻千倍之矣。正欲成帙,胡儀部青蓮攜其尊人所出中秘書,名《永樂大典》者,與《韻山》正相類,大帙三十余本,一韻中之一字猶不盡焉。大父見而太息曰:‘書囊無盡,精衛(wèi)銜石填海,所得幾何!’遂輟筆而止。以三十年之精神,使為別書,其博洽應(yīng)不在王弇州、楊升庵下。今此書再加三十年,亦不能成,縱成亦力不能刻?!盵1]

張岱在回憶祖父張汝霖一生勤奮讀書著述,到老仍孜孜不倦。讀書過程中,常常遺憾《韻府群玉》、《五車韻瑞》寒酸,過于簡單,想要擴大其規(guī)模。于是就博采眾書,將事類歸于《大山》,將語錄類歸于《小山》,事、語在本韻中已有詳細介紹,偶然在其他地方出現(xiàn)的,歸于《他山》,膾炙人口者歸于《殘山》,總書命名為《韻山》。辛辛苦苦編著了三百余本,一個韻下就累積有十幾本,比《韻府群玉》、《五車韻瑞》多到不止千倍!大功告成之際,儀部胡青蓮帶著其父從宮中攜出的中秘書三十余本來拜訪,正與《韻山》雷同,而且比《韻山》還要多!三十余本尚不能囊括一韻之中之一字,祖父嘆息說“書囊無盡,精衛(wèi)銜石填海,所得幾何!”于是停止了《韻山》的編纂工作。張岱感嘆說如果用三十年的精力撰著別的書,其博洽應(yīng)該不在王世貞和楊慎之下,現(xiàn)在此書就是再加上三十年,也編不成,即使編成也沒有力量出版。

文中“尊人”系張岱對胡青蓮父親的尊稱。所謂“中秘書”,此處指宮廷秘藏書?!稘h書·成帝紀(jì)》中就有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的記載。

為世人熟悉的明末清初著名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散文家張岱(1597-1679),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于茶藝鑒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最擅長散文,著有《瑯?gòu)治募贰ⅰ短这謮魬洝?、《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xué)名著。

其祖父張汝霖也是著名文人,晚明江南士林頗有影響的人物,與徐渭、陳繼儒、陶奭齡、黃汝亨、王思任等名流過從甚密。張岱曾為其寫過《家傳》。根據(jù)傳中內(nèi)容大致可知其字肅之,號雨若,晚年號研園居士。約生于嘉靖四十年(1561),卒于天啟五年(1625),隆慶狀元張元忭之子,萬歷時大學(xué)士朱賡之婿。

儀部胡青蓮何許人也,其家尊又何許人也,為何能從宮廷秘藏中攜出《永樂大典》?這是什么時間發(fā)生的事,是在嘉靖重錄《永樂大典》之前還是之后?胡青蓮及其家尊胡維新與張氏父子同為山陰人,胡維新比張汝霖還要年長二十多歲。胡氏父子的知名度遠沒有張氏家族高,信息也相對較少。但所查已足以為證,下文見詳。

最早關(guān)注到張宗子此說的是施蟄存,他在重讀陶庵二夢時發(fā)現(xiàn)了張宗子的一些問題,認為《永樂大典》在明代始終藏于宮中,未聞有三十本被盜出宮之事。《永樂大典》雖然按韻目編次,卻是一部大規(guī)模的叢書,不是一部辭書。張宗子祖父編的《韻山》是一部辭書,不能與《永樂大典》相比[2]。施蟄存的觀點未必正確,施未聞三十本被盜出宮并不等于就沒有發(fā)生過此事,再說我們不是已經(jīng)聽張岱說了么?至于說張汝霖所編《韻山》是辭書,不能與《永樂大典》相比,是施蟄存沒有和張岱一樣把其祖父所編纂的《韻山》和《永樂大典》一樣視為類書。

民國著名學(xué)者郭伯恭先生在其《永樂大典考》第七章《清乾隆年間之永樂大典》第13條注釋中談到:“但據(jù)明張岱《陶庵夢憶》卷六《韻山》條認為:“是大典在明時已散佚矣。按此雖未明言正本副本,但文淵閣處在禁中,地甚嚴密,正本恐不易盜出;胡青蓮所攜者,殆為皇史宬之副本無疑。然則此副本所缺之什之一,散佚久矣?!盵3]郭伯恭先生認為此為副本的立論根據(jù),也是因過于相信皇宮內(nèi)禁令之嚴密了,判斷正本恐不易盜出,但不易盜出并非完全不可能被盜出。下文所列舉之楊慎就曾成功地在大典重錄前“盜取”過《永樂大典》。

北京師范大學(xué)張升教授對《永樂大典》研究用功甚勤,成績卓著。他在《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0年第2期發(fā)表論文《關(guān)于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4],又在《〈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一書中進行了深入探討與研究[5],功績斐然,令人贊嘆。

張教授從張岱作品中找出另外兩條相關(guān)史料,同樣很有研究價值。一是張岱《瑯?gòu)治募肪硪弧霸婍嵈_序”所云:“大部如先大父《韻山》,多至數(shù)千余卷,冊籍浩繁,等身數(shù)倍。踵而上之,更有《永樂大典》一書,胡儀部青蓮先生尊人,曾典禁中書庫,攜出三十余本,一韻中之一字,猶不盡焉。世宗蓋一便殿以藏此書,堆砌幾滿。烈皇帝時,廷議再抄一部,計費十萬余金,遂寢其議。”[6]另一條史料系張岱《石匱書》藝文志序所載:“自《大典》一成,謂古今事物莫不備于此,后子孫朝遂不復(fù)以積書為事,籀軒之使不復(fù)再出?!一实勖俪徊浚M不支,遂爾中止。且聞管庫官吏多私竊攜歸,簡其卷數(shù),遺失必多。余于儀部胡敬辰家所見有二十余本,而四支韻中一字尚不能完,其書之汗牛充棟可勝計哉!”[5]33

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分析,張教授認為:1.張岱在胡敬辰家看到的《永樂大典》是正本;2.《永樂大典》本不可能用來殉葬,因為張岱所看到的《永樂大典》正本是在重錄完成相當(dāng)一段時間后被別人竊出,而為胡氏所得的,胡青蓮尊人沒有機會竊出《永樂大典》;3.《永樂大典》正本的一部分,至少到明末仍存于世間,而且從張岱所述可以看出,《永樂大典》正本在明末被竊出的情況還很嚴重,因此《永樂大典》正本殘本目前仍存于世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筆者認為胡青蓮家所藏《永樂大典》為正本的觀點是可信的,但也仍然認為《永樂大典》正本殉葬有可能。

二、 胡青蓮父親胡維新有機會攜出《永樂大典》

胡儀部青蓮即胡敬辰,除其所列舉之兩條證據(jù)之外[5]35,筆者還在北京市東城區(qū)第一圖書館的網(wǎng)站《科舉輯萃》中找到了胡敬辰的信息:“胡敬辰:浙江余姚縣人。字直卿,號青蓮,治禮,丁酉生”[7]。明確指出胡敬辰號青蓮,我們還可以就此知道胡敬辰的生辰年是丁酉年,即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

當(dāng)然,我們更關(guān)心的是胡儀部青蓮的尊人是否有可能從宮中攜出《永樂大典》。胡維新(1534-1606),字云屏,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年進士,后歷任:行人司行人、江西巡按御史、宣大巡按御史、福建巡按御史、寧州通判、揚州推官、南京刑部廣西司主事、南京刑部員外郎廣東司主事……陜西布政使司右參政、肅州兵備副使等職。張教授認為“從胡氏生平看,其并未曾掌管禁中書庫,因此,張岱說其曾典禁中書庫并不準(zhǔn)確?!边€認為《永樂大典》是在隆慶元年(1567)四月才完成重錄,而胡維新自嘉靖四十五年(1566)六月剛到福建任巡按,就開始著手刊刻《文苑英華》,至隆慶元年正月才完工,此時《永樂大典》尚未完成,因此其不可能自己從宮中竊出《永樂大典》。因此張教授推測“《永樂大典》重錄完成后過了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大家注意力已不在此,有人趁機竊出部分《大典》正本,然后才輾轉(zhuǎn)流到胡氏手里。”[5]36筆者經(jīng)過查證相關(guān)史料,覺得此觀點值得商榷。

胡儀部青蓮的父親胡維新是否“曾典禁中書庫”呢?從其生平履歷來看,自任江西巡按御史之后,多在京外任職,雖也曾任北京巡街御史,也只是負責(zé)京都外城治安,不可能典禁中書庫。唯有在行人司任行人期間有機會掌管禁中書庫。

胡維新,除字云屏外,亦字文化、文隆,系明代中后期余姚燭溪湖塘下(今慈溪市橫河鎮(zhèn)伍梅村)人。燭溪胡氏是當(dāng)?shù)氐拿T望族,世代簪纓,書香傳家。胡維新的祖父胡軒、父親胡安二代高中進士,到胡青蓮輩僅直系已經(jīng)一門四進士。胡維新的母親是謝閣老謝遷的孫女,禮部員外郎謝正之女。

《余姚縣志》卷二十三、列傳十一中有胡安傳:“胡安,字仁夫,兄完,嘉靖間貢士,官句容教諭,與安并有異質(zhì),好讀書,所得見之躬行。安幼穎異,讀書一目數(shù)行,嘉靖二十三年進士,知衡州府,興起斯文,擇士秀者與辯論經(jīng)義,于石鼓書院月課之士為歌曰:‘前有白石,后有樂山?!资^蔡汝柟,樂山安別字也,終陜西參政。著有《說約篇》、《鉤玄篇》、《趨庭集》、《樂山集》。”[8]胡安在《趨庭集》卷四《客館》七言律詩十二首中有詩云:“閑中詩卷愁中酒,不向殘春惜落花。栽柳已多陶令宅,藏書未及鄴侯家。莓痕受雨初行屐,潮候兼風(fēng)欲泛槎。歷歷青山湖上路,似從游子共年華?!盵9]胡維新的父親胡安閑愁中欣然自夸,將自家宅院與陶淵明相比,家中藏書僅未趕上韓愈的“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之多,可見藏書之豐,愛書之癖是何等可觀可嘆,胡氏幾代人與書的緣份又何等深厚!

胡維新受家學(xué)淵源浸潤,自幼嗜書如命,勤學(xué)不輟。嘉靖三十八年(1559)考中進士后,曾有幾年為行人司行人。對行人司的職掌與行人司的功能國內(nèi)研究者不多?!睹魇贰?4卷載:“行人司。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司副各一人,從七品;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職專捧節(jié)、奉使之事。凡頒行詔赦,冊封宗室,撫諭諸蕃,征聘賢才,與夫賞賜、慰問、賑濟、軍旅、祭祀,咸敘差焉。每歲朝審,則行人持節(jié)傳旨法司,遣戍囚徒,送五府填精微冊,批繳內(nèi)府?!盵10]

行人司也習(xí)稱“使署”,行人稱“使臣”。由于行人位卑權(quán)重,經(jīng)常代表皇帝在國內(nèi)外行使權(quán)力,所以他們必須知識淵博,能力超人。萬歷年間徐圖等行人司行人刻有《行人司書目》一冊,賀燦然《行人司重刻書目序》中云:“使署多藏書從來矣。先是怡堂黃公曾梓書目一編,稿三易而后就,其臚列甚具,迄今七閱歲于茲矣。前書不無一二散佚者,新貯書亦漸富。時明宇徐公以薦史移視篆謀,與諸同寅共檢之而屬不佞系凡例,如尤分部柝類稿,不啻三易云?!盵11]雖然黃怡堂所編行人司藏書目錄已失傳,但所幸徐圖所編《行人司書目》原北平圖書館甲庫有藏。行人司藏書之富遠勝翰林院,是“明代官署藏書最富者”[11]徐敘,行人奉使之余,可飽覽禁中圖書。正如序中所云:“然則仕而優(yōu),宜莫如使署矣!使臣奉宣綸綍,驅(qū)馳道路,咨諏詢度,每懷靡及,至不遑將父將母,不可謂閑適也。然采風(fēng)問俗,登山臨川,探幽吊古,皆問學(xué)之助,迨還朝益優(yōu)閑無職掌,得從容沉濡載籍,即東觀不過已。故昔署中先達有詩會、有講學(xué)會,有讀律會,所稱仕優(yōu)而學(xué)非耶?”徐圖還在《行人司書目敘》中說:“昔人云‘皋夔稷契,無書可讀’,夫皋夔稷契所為寅亮展采者無一不可筆之于書,而后世有能舉其空言,見諸行事,斯所窮二酉之藏者也。我朝唯館職讀中秘書備,尤右頦問其它,揚歷內(nèi)外自一邑而上,皆有政焉,案牘簿書不暇,即袖中八九云夢,半以牢騷集之,又安盡取古圖書檢校為也?”[11]徐敘皋夔稷契,指傳說中的舜時賢臣:皋陶﹑夔﹑后稷和契。亦借指賢臣。可見《永樂大典》雖禁中秘書,但行人是可以飽讀的。行人司里經(jīng)常組織詩會、講學(xué)會、讀律會。為能勝任替國家代言之使命,也為日后升遷,他們要熟典故、通國體,要取會典、各衙門職掌、國朝諸史、名臣奏議、郡縣邊鎮(zhèn)圖志而洞究之,參互之,博綜之,遍讀之,披閱之,通其務(wù)貫,掣其要領(lǐng)。以至一些行人司官員離開使署后,仍然懷念行人司之美差:“方居使署時,不知其美也;既遷去,而后知無若使署者!”[11]徐序

行人司有書庫,胡維新為行人期間,是否曾掌管禁中書庫鑰匙,可以隨便出入禁庫呢?我們不得而知。但從明代亢思謙所著《愼修堂集》卷二中的一首詩《送胡云屏督學(xué)云南》(代作)中,我們可以知道,胡維新曾在“蘭臺”工作過:“蘭臺聯(lián)歩侍明光,憲府褰帷共晉陽。十載封章欣灑潤,一時文教羨敷揚。宮衣色映姚江麗,桃李陰連僰道長。行見西南富材美,早掄楨干捧巖廊?!盵12]“蘭臺”原指漢代中央檔案庫,位于宮中,隸屬于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置蘭臺令史,“掌圖書秘書”。后世也一直將古代圖書館稱為“蘭臺”。

由此可知,胡維新在行人司曾出入宮禁,蘭臺聯(lián)步,工作性質(zhì)決定他獲取《永樂大典》的機會很多,將《大典》“私竊攜歸”家中的可能性也很大。那么他攜回家中的三十多冊《永樂大典》是正本還是副本呢?其考中進士是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在行人司作行人的時間應(yīng)該距此不遠,應(yīng)該是在北京。后來一直外任為官,而《永樂大典》在隆慶元年才錄副完成,所以胡氏攜出之《永樂大典》應(yīng)是正本。

既然《永樂大典》在宮中錄副之前已經(jīng)被私自“攜”出,就不可能再老實送回。那么嘉、隆年間所錄之大典還能完整無缺么?張教授也比較了胡維新所竊之二支韻中的三十或二十多冊大典,現(xiàn)在居然僅缺十冊,許多已經(jīng)保留了下來,這又如何解釋呢?筆者試另解如下。

三、 《永樂大典》正本在重錄前可能已有殘缺

張教授認為胡青蓮家所藏《永樂大典》是正本而不是副本的另一依據(jù)是,《永樂大典》是依照原本完整重錄的,所以“《大典》正本不可能在重錄前或重錄時被竊出宮中。”這也是目前學(xué)界普遍認同的觀點。究竟《大典》在重錄之前正本是否有可能殘缺呢?

其實還有一個有名的案例可作參考,證明《大典》可能在重錄前已被攜出宮外。明清至今,已經(jīng)有多處明清文獻引用楊慎曾“偷竊”《永樂大典》之事。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祖籍江西廬陵,丞相楊廷和之子,弘治元年(1488年)出生于北京孝順胡同,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為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預(yù)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guān),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jīng)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于云南永昌衛(wèi)。著述數(shù)百種,詩詞曲賦、戲曲、小說、歷史演義、文史考證,無所不精。知識之博、文采之美,歷數(shù)世而燁然。但其“偷竊”《永樂大典》之事也隨同他的傳奇經(jīng)歷一起流傳至今。

此事從正德至萬歷年間始終被廣為傳播,無人置疑,直到萬歷時期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先朝藏書》一文中才提出疑問:“祖宗以來,藏書在文淵閣,大抵宋版居大半。其地既邃密,又制度卑隘,窗牖昏暗,雖白晝亦須列炬。故抽閱甚難,但掌管俱屬之典籍。此輩皆貲郎幸進,雖不知書,而盜取以市利者實繁有徒,歷朝所去已強半。至正德十年乙亥,亦有訟言當(dāng)料理者,乃命中書胡熙、典藉劉祎、原管主事李繼先查對校理。由是為繼先竊取其精者,所亡益多。向來傳聞,俱云楊升庵因乃父為相,潛入攘取,人皆信之。然乙亥年則新都公方憂居在蜀,升庵安得闌入禁地?至于今日則十失其八,更數(shù)十年,文淵閣當(dāng)化為結(jié)繩之世矣[13]。沈德符提出疑問,大概是因其認為禁中偷書者皆為貲郎幸進不知書者,而楊升庵卻是明代大儒,怎么可能做這種事呢?而且他還提出了證據(jù),說正德十年乙亥(1515),楊廷和憂居在蜀,楊慎不可能進入禁地??墒菞钌髟诒本┏錾?、長大,由于父親位高權(quán)重,出入宮禁自然是家常便飯,何況楊慎已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高中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身為翰林,又是楊廷和之子,入宮禁中讀書并將喜愛之書攜回家中,并非難事,父親在與不在又有何妨?

至明天啟年間,秦元方《熹廟拾遺雜詠》中《偷書官兒》載:“司禮監(jiān)、大藏經(jīng)廠貯累朝書籍,弘、正后漸淪散。相傳半為楊用修太史攜歸。當(dāng)六月六日奏請曬書,上忽問:‘嘉靖年間偷書的姓楊官兒何處人?’眾莫能對。疑上在青宮受命光廟者也。”[14]之后,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話》[15]、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16]、于敏中《日下舊聞考》[17]、汪康年《雅言錄》等書中均引用過此事,直至當(dāng)代研究《永樂大典》的學(xué)者也多次提到。

雖然宮中失竊之《永樂大典》未必是楊慎所為,但在明代嘉靖重錄之前的正德年間,宮中禁書已經(jīng)多被盜竊卻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說嘉靖重錄《永樂大典》前全書已有缺失,定有人會責(zé)問:為什么重錄之后的《永樂大典》卻是一字不缺呢?

四、 重錄之《永樂大典》副本是否與正本完全相同有待商榷

張教授陳述了胡青蓮家所藏《大典》是正本的理由:“首先,《大典》是被完整重錄的,而且是完全依照正本進行重錄的(包括版式、分冊),也就是說,正本與副本的冊數(shù)與分冊是完全相同的。其次,張岱祖孫所看到那部分《大典》正本是二支韻中的,有三十(二十)余冊,而乾隆時期《大典》副本二支韻一共只缺十冊,因此,重錄時這些《大典》應(yīng)該都在宮中。另外,重錄之時,有明確的管理制度,收發(fā)《大典》十分嚴格;而重錄剛結(jié)束之時,肯定會對《大典》正、副本做清點,若當(dāng)時有遺失,必然很容易追查到。因此,這些《大典》正本流失于外,只能是重錄完成之后的事情。”[4]37

筆者以為,首先,雖然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大典》是完整的,但因正本至今未見,我們無法斷定其確如高拱所言,從始至終都是完全照錄的。而且高拱等所說樣式和分冊與正本完全相同,也不等于說內(nèi)容一字不差,不能將??背晒c新的內(nèi)容錄入。即便開始是這樣計劃的,但落實到人,最后也不一定十分嚴格,特別是嘉靖去世之后,大典仍未完成,是否仍然嚴格把握,不加減一字,不見到正本,就無法證實副本完全與正本相同。

其次,張岱祖孫所看到的那部分《大典》確實是二支韻中的,有二三十冊,而乾隆時期《大典》副本二支韻中只缺十冊,也不能證明重錄時這些《大典》就在宮中。一種可能是張岱作為明末清初知名學(xué)者,其著作流傳廣泛,宮中必有人讀過相關(guān)記載,若遇適當(dāng)?shù)臅r機,張岱所見胡青蓮家的部分《大典》也可能在乾隆年間為編纂《四庫全書》而清點《大典》前已重回宮中。這等事情在張岱看來值得記載,在宮中卻是小事一樁,無須專記。另一種可能是,雖然當(dāng)時《大典》已經(jīng)有所損失,被竊不全,但宮中仍然能夠找到可以參考代替的底本。雖然我們知道永樂年間《大典》只有一部,但底稿是否全部消亡不得而知。

《大典》在永樂五年(1407)修好后,當(dāng)時曾清抄一部,自然有底稿在,而在編纂過程中的一些未成手稿也可能會在編修人手中留存下來。永樂十七年(1419)三月,奉皇帝之命,侍講陳敬宗等曾至南京,起取文淵閣所貯包括《永樂大典》在內(nèi)的古今一切書籍各一部到北京。但底稿并未北上。明萬歷年間周應(yīng)賓《舊京詞林志》卷三載:“(弘治)十一年(1498)三月,復(fù)命守備查訪南京《永樂大典》遺稿奏之(圣旨:恁司禮監(jiān)寫帖子去說與南京內(nèi)外守備并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傅容等知道,彼處內(nèi)外各衙門、各庫備查先年《永樂大典》遺稿,打點有了,星馳奏來。其后裝盛柜扛,差委得當(dāng)人員管送來京)”。張教授在引用此材料后,隨即談到:“不過,正統(tǒng)年間南京宮殿已遭大火,《萬歷野獲編》卷一“訪求遺書”條載:‘至正統(tǒng)十四年,英宗北狩,而南京所存內(nèi)署諸書,悉遭大火,凡宋元以來秘本,一朝俱盡矣?!肚逑竟P》亦載:‘正統(tǒng)己巳,南內(nèi)火災(zāi),文淵閣向所藏者,悉為灰燼’,其原稿本可能即于此時遭焚毀。”筆者以為,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南京宮殿大火是否如萬歷年間沈德符所說已將宋元以來秘本全部燒毀,值得懷疑,如已全部燒毀,即便皇帝無知,宮中大臣怎會無一人知道,還會在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專門派人去南京尋找《大典》遺本?再說即便宮內(nèi)文淵閣所藏書全部燒毀,其他各衙門、各庫也可能存有,聽皇帝語氣,也不像不容易找到的樣子,還安排了“其后裝盛柜扛,差委的當(dāng)人員管送來京”。此次行動是否有所收獲,是否已將《大典》遺稿送往北京,我們不得而知,但所差守備有可能不辱使命。

雖然筆者同意張教授關(guān)于胡青蓮家所藏《大典》是正本的觀點,但對其所述證據(jù)持有異議,特此提出,以就指教。張教授的相關(guān)研究資料及著作曾是筆者案頭常備之物,不時學(xué)習(xí),日有所進,斗膽直言,還請見諒。

另外,筆者認為嘉、隆重錄《永樂大典》時并非完全照錄了永樂正本,而是有所???、修改的,甚至可能插入了自永樂至嘉靖間一百多年內(nèi)的作品。加拿大UBC大學(xué)博士胡令毅先生曾告知筆者,《永樂大典》中《夢斬涇河龍》和卷13991所載三個劇本中的兩個均可能為嘉靖年間作品,期待他的研究文章問世。

結(jié)語

《永樂大典》是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類書,明代早期及以前的諸多典籍都賴以流傳和存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傳播和弘揚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許多相關(guān)研究均須引用和參考。但由于《大典》正本至今未能發(fā)現(xiàn),圍繞正本的諸多疑問無法獲解。比如《大典》中的一些文獻與存世的古代版本內(nèi)容之差異、關(guān)系到《大典》內(nèi)容的時代界劃等問題,均由于正本的杳無蹤影而難以定論。雖然有高拱、徐階等人的存世文獻認為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是按原樣重抄,但重錄之真相仍然撲朔迷離,相關(guān)研究與關(guān)注度也不夠,需要當(dāng)代學(xué)者更深入的挖掘與發(fā)現(xiàn)。

如果胡青蓮家所藏《大典》確為正本,無疑會為消失已久的正本之謎提供一絲線索,有助于更深入的探討。筆者認真研讀了明代以來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對此問題進行了自己的研究和考證,認為胡青蓮的父親胡維新在行人司作行人時有大量的機會攜出《大典》,并提出《永樂大典》正本在重錄前可能已有殘缺、重錄之《永樂大典》副本并非與正本完全相同的見解,為進一步深入考證《永樂大典》在重錄時可能有所??焙途幾耄⒖赡茉鲣浻罉分良尉改觊g作品的觀點提供一點線索和證據(jù)。

參考文獻:

[1] 張岱.陶庵夢憶[M].蔡鎮(zhèn)楚,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03:154-156.

[2] 陳子善,徐如麒.施蟄存七十年文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708.

[3] 郭伯恭.永樂大典考[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8:151-152.

[4] 張升.關(guān)于《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J].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2):132-135.

[5] 張升.《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30-37.

[6] 張岱.瑯?gòu)治募痆M].長沙:岳麓書社,1985:45-46.

[7] 科舉輯萃.[EB/OL]http://www.bjdclib.com/subdb/exam/ examthesis/200908/P020090819489139535364.pdf.[2014-08-18]

[8] 邵友濂,修,孫德祖,等,纂.余姚縣志:卷二十三[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9] 胡安.趨庭集六卷[M]//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四庫未收書輯刊 第5輯20冊,第598頁

[10] 張廷玉,等.明史:卷51-101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157.

[11] 徐圖.行人司書目[M].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第458冊-第459冊

[12] 亢思謙.愼修堂集:卷二[M].萬歷刻本.

[13]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一[M].道光七年姚氏刻同治八年補修本.

[14] 秦元方.熹廟拾遺雜詠[M].天啟鈔本.

[15] 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七[M].光緖十四年本.

[16] 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七[M].道光振綺堂刻本.

[17] 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卷六十二[M].文淵閣四庫書本.

[18] 周應(yīng)賓.舊京詞林志:卷三[M].清華大學(xué)圖書館藏民國三十年輯玄覽堂叢書影印明萬歷刻本.

Textual Study ofTheYongleCanonCopy Treasured by Hu Family

XING Hui-ling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Institut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The recording study of The Yongle Canon during Jiajing and Longqing Era was very important in its history of spreading and research. Through deep study and serious demonstr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Hu Qinglian's father Hu Weixin, who serves in the Xingren Department, had a lot of opportunity to take the original copy of The Yongle Canon away. The original edition may have been incomplete before it was recorded, therefore, the recorded version is not possibly identical with the original.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Yongle Canon was probably collated and codificated when being recorded, and some works during Yongle and Jiajing Era may have been added.

Key Words:Hu Qinglian; Hu Weixin; The Yongle Canon; recording; original copy

收稿日期:2015-11-02修回日期:2016-03-02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永樂大典》嘉、隆錄副之考證與研究”(項目編號:2014-GH-56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邢慧玲(1957-),女,河南大學(xué)圖書館研究館員。

中圖分類號:Z12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05X(2016)04-0078-06

邵阳市| 南川市| 台江县| 攀枝花市| 穆棱市| 武威市| 惠来县| 乌什县| 平原县| 来宾市| 瑞丽市| 杭锦旗| 团风县| 巴中市| 连南| 永州市| 长武县| 禄丰县| 安宁市| 蒲城县| 定日县| 尉氏县| 灵石县| 金昌市| 四会市| 广元市| 徐汇区| 泸定县| 望奎县| 班玛县| 清丰县| 宁强县| 牙克石市| 泸定县| 磐石市| 湘阴县| 吕梁市| 江山市| 通辽市| 博乐市| 芒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