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橋
(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
享樂主義與倫理危機:愛德華·阿爾比的《欲望花園》
張連橋
(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欲望花園》是一部描寫享樂主義的倫理悲劇,劇中的男女主人公因為追尋物質欲望的滿足而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理性,并最終在獸性因子的控制下實施謀殺他人的倫理犯罪。通過故事講述,作家刻意渲染一個幸福的家庭是如何在物質欲望的支配下一步一步走向毀滅的,最終代表非理性意志的“享樂道德觀”戰(zhàn)勝了代表理性意志的“行善道德觀”。論文援引文學倫理學批評為研究方法,逐一分析作品中戲劇人物理性喪失、道德墮落、倫理缺位等倫理問題,以此窺視作家的倫理圖景:通過書寫戲劇人物的極端的“享樂道德觀”及其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以此寄寓人們對于“行善道德觀”的向往與追求。
文學倫理學批評;《欲望花園》;倫理選擇;道德寓言
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1928-)在美國戲劇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不僅因為他曾先后獲得三次普利策戲劇獎,也因為他對美國戲劇所做出的貢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在1996年授予阿爾比“國家藝術勛章獎”的頒獎儀式上盛贊阿爾比:“今晚我們的國家——在反叛中重生的國家——高度贊美你,愛德華·阿爾比。在你的反叛中,美國戲劇獲得重生”[1]。阿爾比戲劇長期以來被貼著“荒誕派”的流派標簽,其戲劇主題更多地是體現(xiàn)了“殘酷的現(xiàn)實主義”,正如哈桑所言:“殘酷、仇恨或是惡意損害著人類的自滿情緒;野蠻的謾罵、荒謬的陳詞濫調,或是在大難臨頭時的幽默態(tài)度刺激著觀眾,使人感到日常生活的兇暴”。[2]根據(jù)賈爾斯·庫珀*賈爾斯·庫珀(1918—1966)是英國富有才華的一個劇作家,原著劇本于1962年首演于倫敦。由于賈爾斯·庫珀英年早逝,美國普利茅斯劇場(Plymouth theatre)為紀念他于1967年上演了阿爾比改編版本,由彼得·格倫維爾(Peter Glenville)執(zhí)導。(Giles Cooper)同名劇作所改編的《欲望花園》*此作品首次翻譯過來的名字為《屋外有花園》,全文由吳朱紅翻譯,由高惠彬執(zhí)導于2000年在我國演出,另有王曉鷹執(zhí)導于2001年在我國演出,我國戲劇研究者多采用此名?!队▓@》的譯名由胡開奇所譯,由韓杰執(zhí)導于2011年、2012年分別在我國演出。根據(jù)劇本內容和阿爾比改編的特點,本文采用《欲望花園》為譯名,特此說明。(EverythingintheGarden)正是這樣一部表現(xiàn)“日常生活的兇暴”的作品,該作品于1967在美國上演,正值美國“享樂主義”的盛行。阿爾比試圖通過《欲望花園》對這種享樂主義的泛濫提出道德警示,因為這部作品旨在展示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為了追求金錢而犧牲自尊、道德和精神價值”。[3]
根據(jù)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作品的價值一方面在于通過具體的事例對時代的道德進行歌頌與弘揚,另一方面在于揭示時代轉變時期社會觀念變化引發(fā)的種種道德問題……人類的文明史表明,只有文學才能通過一系列道德事例和榜樣達到教誨、獎勵和懲戒的目的,從而幫助人完成擇善棄惡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倫理選擇過程”。[4]248《欲望花園》向我們展示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如何在享樂主義的驅動下,對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的欲望是如何逐步升級的。隨著欲望的無限膨脹,《欲望花園》的男女主人公們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理性,在獸性因子的支配下實施了倫理犯罪,代表非理性意志的“享樂道德觀”戰(zhàn)勝了代表理性意志的“行善道德觀”。本文援引文學倫理學批評,試圖窺見阿爾比在《欲望花園》中所凸顯的倫理情懷:通過書寫這則“道德寓言”中人物的道德觀念及其善惡交鋒來寄寓人們對至善至美的向往和追求。
《欲望花園》的英文名為“Everything in the Garden”,意為一切盡在花園中,其中“欲望”這一核心內容貫穿全劇始終,圍繞著欲望的膨脹和劇情的升級,討論著受“享樂主義”觀念所驅動的人們如何處理欲望與節(jié)制之間的關系?!队▓@》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理查德(Richard)和詹妮(Jenny)由于自己的節(jié)儉和勤勞,千辛萬苦積累財富,終于通過“按揭貸款”(mortgage loan)的方式購買了一套位于富人區(qū)郊區(qū)花園別墅(suburban house)。作品向我們展示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在享樂主義的驅動下,對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的欲望需要逐步升級。根據(jù)劇情的發(fā)展,《欲望花園》的主人公理查德和詹妮夫婦的欲望膨脹主要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積累階段。理查德夫婦經過艱苦奮斗終于購買并搬入別墅居住,這個時期,他們的欲望是基于一個普通中產階級最基本的需求: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戲劇開篇就展示了理查德和詹妮目前的瑣碎嘮叨:由于理查德忘記了撕下劣質煙盒上的優(yōu)惠券而受到詹妮的責罵。這一切和他們居住的別墅區(qū)內其他戶主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這種反差正是推動劇中人物欲望升級的內在動因。理查德作為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科技人員,在一家政府化學研究所工作,多年拿著固定的薪水,這一背景也為后面的劇情埋下伏筆。為了購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理查德夫婦長期省吃儉用、精打細算。正如詹妮所訴說:“我愿意,我愿意節(jié)省著過日子,大多數(shù)時間,我吃著不愛吃的東西,穿著像20世紀40年代電影里的人物穿的過時的舊衣服”。[5]132
從開篇的角色對話中,我們能感受到詹妮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保守的、賢惠的女人,為他們的家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也享受這種和諧的婚姻生活。一方面理查德夫婦為購買這棟別墅,勤儉、謹慎與克制地生活,為他們購買房產提供了內在動力;另一方面,理查德夫婦通過個人努力實現(xiàn)個人理想和突出個人價值,這為他們成功購買并入住別墅提供了外在動力。有趣的是,劇中淡化了理查德夫婦的發(fā)家史和婚姻史,這種面具化戲劇人物的敘述策略使得理查德夫婦具有普遍意義的代表性。阿爾比作品中的所有戲劇角色都來自美國的普通家庭,作家力圖通過日常生活細節(jié)展示這些人的人生百態(tài)。
第二個階段是攀比階段。理查德夫婦搬入別墅后發(fā)現(xiàn),這一帶住著的人們“全是猶太人和大款”。[5]135自從進入高檔住宅小區(qū)后,他們處處攀比,自我要求越來越多。這一階段他們的欲望需求是以富人區(qū)的鄰居為標準。為了維持自己的面子,他們不僅更加省吃儉用完成每月貸款,還要增加不少開支維持他們的花園?!队▓@》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是理查德夫婦關于如何提高自己別墅生活質量的對話,如何打點別墅和提高生活質量成為他們討論的主要內容。如何實現(xiàn)這些理想,唯有進一步緊衣縮食,開源節(jié)流。然而他們盡管居住在郊區(qū)別墅,卻負擔不起別墅的配套設施。
很顯然,理查德的實際收入與他們居住的地方不相符合。正如詹妮所抱怨的那樣:“我們過著寅吃卯糧的生活,我們不配住在這里,到目前為止,我們已身無分文,除非你去搶銀行或其它什么事情,我們……”。[5]132受到別墅區(qū)富人家的影響,理查德夫婦自己動手安裝了一個日光室(sunroom),這與花園構成一個整體,作為現(xiàn)代別墅門庭別院里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詹妮在他們的花園里種植了一些諸如蜀葵、郁金香等名貴花草,這是詹妮欲望攀比階段的象征。自從搬入別墅以后,詹妮多次聲稱,寧可省吃儉用也不能沒有花園。此外,詹妮還構想著有朝一日能像其他鄰居家一樣擁有自己的溫室。對理查德來說,他所期待的首先是要購買一套電動的割草機,以此減輕維護花園草坪的勞累,他甚至構想著請專業(yè)園丁專門打理他們的花園,并像每一個鄰居家一樣請一個保姆來照顧他們的生活。對理查德夫婦來說,與鄰居的交往是他們欲望升級的重要誘因。理查德要參加鄰居們組織的俱樂部,作為男人炫耀自己、證明自己的場所。而詹妮與鄰居主婦們的交往,花園的打理、別墅的裝飾等作為她們的重要談資。別墅配套設施的構想、與鄰居交往的談資等都為理查德夫婦受享樂主義所支配,其欲望不斷升級,最終為悲劇的發(fā)生做好了鋪墊。
第三個階段是享樂階段。由于經不住金錢的誘惑,詹妮成為圖絲太太(Mrs.Toothe)“精神病醫(yī)生診所”里的“姑娘”。之后,他們的欲望除了滿足物欲的需要,開始關注社交,參加高級俱樂部,舉辦宴會等。一開始,面對圖絲太太的誘惑,詹妮本能地反對,從內心里認為,一個賢妻良母將出賣自己的肉體是十分惡心的事情。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詹妮最后向金錢妥協(xié),出賣自己的肉體和自己的靈魂。受物欲的驅使,詹妮在出賣自己的半年里,獲得了大量的金錢。為了匿藏這些金錢,她在抽屜里、電視柜等地方塞滿了一捆又一捆的大鈔。在這半年里,詹妮過得十分快活,因為不為金錢所困擾,他們的別墅在詹妮的布置下越來越漂亮、精致,居家用品也更換一新,詹妮的花園的花草開得無比燦爛。不僅如此,詹妮還通過郵局給理查德郵遞了五千元現(xiàn)金,企圖編制一個謊言:一個好心人郵遞給理查德的金錢,天上掉下了餡餅。物質上的富有、生活上的安逸,這一切在理查德看來,以為都是賢惠的妻子勤儉持家,精打細算所安排的。當理查德知道妻子從事色情工作后,先是大吵大罵、傷心絕望。但之后,在詹妮的說服下,理查德被金錢所俘虜,失去了最后的廉恥,逐漸接受這種物質所帶來的虛榮和滿足。
在文學倫理學批評實踐過程中,要構建一套完整的批評范式,批評原則與批評策略是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構建過程不可不提及的問題。尚必武在梳理文學倫理學批評在中國的接受與應用的過程中,建設性地提出文學倫理學批評需要構建自身的批評原則,“第一步是重建倫理環(huán)境,人物的倫理身份,重構虛構世界里的倫理秩序。第二步是描述人物的道德變化身份、倫理道德秩序的破壞,以及他們各自的后果等。第三步是評價道德傾向的作品投影并揭示其在當代社會的道德含義?!盵6]其中,通過重構倫理環(huán)境,分析人物的倫理身份,揭示人物道德變化及其產生的后果作為判斷其倫理選擇過程的重要依據(jù)。倫理選擇是人類經歷生物性選擇之后的選擇,倫理選擇使人從獸中區(qū)別開來、成為倫理的存在,人的一生都在經歷倫理選擇。“在倫理選擇的過程中,由人性和獸性因子組合而成的斯芬克斯因子通過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間的倫理沖突,既決定著人類的倫理選擇在社會歷史和個性發(fā)展中的價值,也決定著文學作品的基本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4]49
理查德夫婦由于深受享樂主義觀念的驅使,在購置了屬于自己的別墅之后,理查德和詹妮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也隨著他們欲望的升級而發(fā)生了改變:之前他們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是謹慎的,是節(jié)制的,希望通過勤勞致富,購置自己的房產;當獲得了大量金錢之后,他們的態(tài)度是及時行樂,充分享受這種物欲帶來的快樂。金錢,像水銀一樣,滲透進了他們兩個人的生活,也侵蝕著他們以前所擁有的純潔的心靈。正如杰克所說:“不,錢既是它本身,又是一種象征。一種印了油墨的紙……紙加上油墨不值四分之一美分,后者更少……然而我們沒有了它,整個世界都要癱瘓”。[5]180在搬入別墅區(qū)居住之后,理查德夫婦逐漸被這種虛榮所牽絆,他們的理想和他們的生活也發(fā)生了諸多的變化。理查德夫婦失去理性判斷的過程是隨著欲望的升級而逐步發(fā)生的。
詹妮失去理性判斷源于圖絲太太通過鄰居知道詹妮手頭緊張,找上門來給詹妮介紹從事妓女的工作,并給了詹妮一筆現(xiàn)金作為預付工資。面對天上掉下的“餡餅”,一開始詹妮激烈反抗,她拒絕這種赤裸裸的金錢誘惑,不禁大發(fā)雷霆,把圖絲太太痛罵一頓;但是在圖絲太太假裝要把一疊疊鈔票丟進壁爐燒毀的時候,詹妮又下意識地動手搶回。在圖絲太太走后,詹妮心神不定,對著突然擁有的一筆現(xiàn)金發(fā)呆,然而慢慢地,詹妮的防線被擊垮,最終被金錢沖昏頭腦,成為金錢的俘虜。由于此時詹妮的理性被物欲所控制,對自己的愛情、婚姻和家庭的倫理責任視而不見。隨著金錢越來越多,多得無處所藏,假裝通過郵局為自己的丈夫郵遞一筆現(xiàn)金,企圖掩蓋自己從事色情行業(yè)所獲取的金錢。在理查德的追問下,詹妮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此時的詹妮,對金錢的看法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同時也失去了基本的理性判斷:不為自己所從事的色情行業(yè)所羞恥,反而用圖絲太太的“享樂主義”理論來說服理查德。正如她所說:“我所討論的錢——它讓我們反目成仇。錢是一個標準,一個衡量男人價值的尺度”。[5]205詹妮認為自己沒有錯,通過出賣肉體換取金錢是理所當然、合情合理的。理查德被詹妮成功說服讓他接受事實并理所當然地享受金錢。之后詹妮放下了一切思想包袱,甚至于對自己所付出的勞動津津樂道,慫恿她丈夫舉行花園晚會,盡情吃喝玩樂。
與此同時,理查德失去理性控制的過程也是隨著他欲望的攀升而發(fā)生變化的,只是與詹妮失去理性控制的起點不同步。結婚多年,理查德一直履行著他所應該履行的各種倫理責任和倫理義務。然而,這一切被突如其來的“餡餅”所打亂:意外中收到了一筆現(xiàn)金。當他知道這些錢是自己賢惠、善良的妻子背地里從事色情工作所換取的“贓款”,他幾乎瘋狂。一開始理查德痛罵詹妮不守婦道。然而,理查德的理性判斷逐漸被這突如其來的金錢所遮蔽,他的虛榮心完全被激發(fā)出來,其理性的判斷力已經非常虛弱。之后理查德知道別墅區(qū)鄰居們的太太都是圖絲太太的“姑娘”,他在吃驚之余內心竊喜:原來這些趾高氣昂的鄰居先生們都是和他一樣“吃軟飯”的男人,都是一群外強中干的虛偽之徒。這些鄰居先生們恬不知恥地談論著妻子賺取的金錢,以及由于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這些金錢又是如何改善了他們的家庭生活和社會地位,還盤算著他們何年何月就可提前退休。此時,理查德的精神包袱徹底放下,理性意志的約束力也徹底松懈。“一個人一旦聽憑原始本能的驅使,在理性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各種道德規(guī)范就會被摧毀,人又將回到獸的時代,這不僅不是人性的解放,而是人性的迷失”。[7]
在圖絲太太的主持下,理查德被推選為“主席”先生而召開了一個簡短的會議,商議重新選擇“診所”的地段和租金價格,一切準備就緒。正當他們?yōu)樾逻_成的協(xié)議而舉杯的時候,鄰居杰克闖入了他們的花園晚會。因為杰克提議他們舉行晚會,因而他從俱樂部回來后參加他們的晚會也是理所當然的。在杰克的指認下,圖絲太太曾經在倫敦組織賣淫的過去,和現(xiàn)在正在組織的賣淫活動都被揭穿。圖絲太太擔心杰克說出去而吩咐眾人攔住杰克。此時詹妮也跟著說杰克會說出去,因為詹妮十分了解杰克的性格:心直口快、保守不住秘密。在圖絲太太的指使下,眾人把杰克按倒在地,試圖不讓杰克跳出去泄露他們的秘密。緊要時刻,理查德從沙發(fā)上抓起一個靠枕和眾人一起按在杰克的頭上,試圖讓他不再喊叫,活活地把杰克悶死在地上。理查德已經完全失去了理性判斷,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實施了倫理犯罪。詹妮作為女主人,非但沒有按照常規(guī)招待杰克的到來,反而默認了眾人所采取的殺死杰克以滅口的行為,詹妮此時的理性判斷已經完全喪失而淪為殺死他人的幫兇。此外,理查德夫婦非但沒有悔改而報警,反而聽從了圖絲太太的安排心安理得地把杰克埋在了花園的角落,企圖瞞天過海。
根據(jù)文學倫理學批評,“人作為個體的存在,等同于一個完整的斯芬克斯因子,因此身上也就同時存在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4]45人性因子如果成功控制獸性因子,則人的倫理意識發(fā)揮作用,使人成為具有了倫理的人,做出符合倫理要求的言行。如果人性因子沒有控制住獸性因子,則獸性因子發(fā)揮作用,使人身上的本能欲望被激發(fā)出來,受到動物原欲驅動做出不符合倫理要求的言行。理查德夫婦本是一對樸實、勤勞、善良的普通夫妻,由于經不住物質欲望的誘惑,他們終究成為享樂主義的俘虜?!绑w現(xiàn)獸性因子的人體感官能夠產生強大的欲望和情感,即自由意志,因此在強大的肉欲面前,人的理性意志往往也顯得無能為力?!盵7]我們知道,代表人性因子的理性意志是人做出正確的倫理選擇的意志體現(xiàn),而代表獸性因子的自由意志是人做出錯誤的倫理選擇的意志體現(xiàn)。
理查德夫婦和他們的鄰居由于受到欲望的驅使,為了維持奢華的享樂主義生活,竟然一起殺死了杰克以試圖滅口,讓這一群原本只是虛偽和貪圖虛榮的“有錢人”淪落為“集體罪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杰克被眾人埋在了花園角落后,他們竟然若無其事地繼續(xù)談論著他們“診所”的開張事宜,似乎杰克的死去只是一個玩笑。圖絲太太作為指使眾人實施倫理犯罪的主謀,她的出現(xiàn)作為“惡”的象征意義而對劇情發(fā)揮作用。杰克由于揭發(fā)圖絲太太“老鴇”的身份,和揭露圖絲太太組織良家婦女賣淫的事實,因而受到圖絲太太的報復。這是因為圖絲太太擔心杰克會說出去而讓眾人的丑聞泄露于世。當善惡交鋒的時候,如果人的理性意志沒有有效地控制人的自由意志,代表“惡”的自由意志就會發(fā)揮作用,進而壓制和遮蔽人的理性意志,使“惡”戰(zhàn)勝“善”。“人性因子借助理性意志指導、約束和控制獸性因子中的自由意志,讓人棄惡從善,避免獸性因子違背倫理。但是,一旦人身上失去了人性因子,自由意志沒有了引導和約束,就會造成靈肉背離?!盵8]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在《資本主義文化危機》(TheCulturalContradictionsofCapitalism,1976)中把具有享樂主義、放蕩不羈和游戲人生的道德規(guī)范稱作為“消費倫理”(consumption ethic)。[9]63理查德夫婦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理查德夫婦搬入別墅區(qū)后,深受其倫理環(huán)境的影響,一味攀比,注重感官享受,而忽略了他們自己長期以來形成的勤勞、節(jié)儉的生活品質。理查德夫婦在搬入別墅區(qū)的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原因在于搬入別墅前他們信奉的是強調克制和節(jié)儉的“清教倫理”,而搬入別墅區(qū)后,隨著物質欲望的不斷膨脹和虛榮心理的不斷攀升,他們逐漸開始信奉“消費倫理”。然而,在他們擔心杰克會泄露他們的秘密的緊要關頭,竟然選擇謀殺杰克以此換來他們繼續(xù)享受奢華的物欲生活。這正是享樂主義替代了清教主義的后果,正如丹尼爾所強調的那樣:這是“‘娛樂道德觀’取代了強調干涉沖動的‘行善道德觀’”。[9]71美國資本主義的傳統(tǒng)價值觀與其清教道德傳統(tǒng)是分不開的,清教思想把工作視為神圣的任務,把通過勤勞、節(jié)儉換取的報酬視作上帝的榮光。然而,這一切都被鼓吹追求物質享受、追求感官快樂的享樂主義所遮蔽?!爸挟a階級的生活方式被享樂主義所控制,正是這種享樂主義顛覆了為社會提供道德根基的新教倫理”。[9]84
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文學作品中描寫人的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的交鋒與轉換,其目的都是為了突出理性意志怎樣抑制和引導自由意志,讓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盵4]42《欲望花園》正是試圖告訴我們,美國家庭由于享樂主義的盛行而受到了金錢的腐蝕:傳統(tǒng)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如今卻淪落為瞞著丈夫孩子的廉價妓女;一個溫情的丈夫、一個合格的父親,卻淪落為一個殺人的兇手。正如杰克在劇中“靈魂出竅”后告訴我們的那樣:
杰克哦,現(xiàn)在什么也別想了。我死了,相信我吧。死讓你們感到多么嚴肅,這很奇妙。我當然沒有想到我會這么死去。我想象過從俱樂部吧椅里輕輕往下一滑,或者哪天夜里一頭栽進鐵軌,但是從沒想到是這樣。天有不測風云!上天?。∧阆嘈艈?,這竟然是圖絲太太、貝羅、辛西婭、露易絲她們干的?還有可憐的詹妮?我沒法相信,不過,是我太自私,太自我。是我過去這樣,我要習慣用過去式。可憐的理查德和詹妮,他們是唯一讓我難過的人,那老女人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其他的……管她們呢??墒钦材莺屠聿榈隆懿煌?。我替他們擔心。[5]253
死后的杰克“靈魂出竅”,站在舞臺上面對觀眾表達著自己的道德憂慮,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是一則有關道德失控的寓言,象征著“善”的他死后都依舊替理查德夫婦擔憂,沒有譴責殺死他的兇手反而是為理查德夫婦惋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杰克在自己的遺囑里注明,把自己350萬元的財產全部留給理查德夫婦。但由于杰克突然死去,理查德夫婦不僅得不到這筆遺產,還會因為謀殺他人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理查德夫婦實施倫理犯罪的原因在于他們身上的物質欲望和享樂欲望的膨脹,其人性因子因為被欲望所遮蔽,獸性因子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因而欲望不斷膨脹,驅使著他們做出錯誤的言行,最終獸性因子發(fā)揮作用,理性意志失去了控制力,他們竟做出了異同尋常的舉動,實施了倫理犯罪。
綜上所述,《欲望花園》向我們展示了理查德夫婦作為中產階級夫婦通過勤勞、節(jié)儉多年而購置了屬于自己的房產,然而他們在購置了房產之后,受到享樂主義觀念的驅動,與別墅區(qū)的其他鄰居處處攀比,想盡辦法開源節(jié)流,裝飾他們的別墅。由于虛榮心作祟,他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的欲望逐步升級,隨著欲望的無限膨脹,《欲望花園》的男女主人公們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理性,并最終在獸性因子的支配下實施了倫理犯罪,代表非理性意志的“享樂道德觀”戰(zhàn)勝了代表理性意志的“行善道德觀”。實際上,作家為何要改編這樣的作品?人作為倫理存在,自知之明是作為社會化的人應有的認知,一旦任憑非理性意志的失控,勢必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劇作家旨在告訴我們,“只有經過倫理的洗禮,人才能把自己同獸區(qū)別開來,認識到自己同獸的不同,建立起倫理觀念,變成理性的人”。[10]由此,可以窺見阿爾比在《欲望花園》中所凸顯的倫理情懷:通過書寫這則“道德寓言”中人物的道德觀念及其善惡交鋒來寄寓人們對至善至美的向往和追求。
[1]GUSSOW M.Edward Albee: A Singular Journey—A Biography[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99:385.
[2]伊哈布·哈桑.當代美國文學:1945-1972[M].陸凡,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225.
[3]BIGSBY E. Edward Albee[M].New York:Chip’s Bookshop,1978:109.
[4]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ALBEE E.The Collected Plays of Edward Albee(Volume 2,1966-77)[M].New York:Overlook Press,2005.
[6]SHANG BIWU.The Rise of a Critical Theory: Reading Introduction to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J].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2014,4:26-36.
[7]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J].外國文學研究,2010(1):12-22.
[8]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倫理選擇與斯芬克斯因子[J].外國文學研究,2011(6):1-13.
[9]BELL D.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M].New York: Basic Books,1976.
[10]劉建軍.文學倫理學批評: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建構[J].外國文學研究,2014(4):14-18.
(責任編輯楊文歡)
Hedonism and Ethical Crisis:A Study on Edward Albee’sEverythingintheGarden
ZHANG Lian-qiao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JiangsuNormalUniversity,JiangsuXuzhou221116,China)
Edward Albee’sEverythingintheGardenis an ethical tragedy caused by hedonism. Both the hero and heroine lost their rationality for the sake of pursuing the satisfaction of desire, who finally committed the fearful ethical crime, murder, under the control of animal factor. Through the play, the playwright deliberately emphasizes the process of how a happy family moves towards abyss step by step due to the domination of material desir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amily means that the “fun morality”, which represents the irrational will, finally defeats the “goodness morality”, which represents the rational will. This paper uses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s the study method, through analyzing the ethical issues in the play, such as characters’ rational loss, moral turpitude, and lack of ethics, intending to seek the ethical prospect of Albee: by writing characters’ pursuit of extreme “fun morality” and the serious result brought by it, Albee attempts to arouse people’s yearning for “goodness morality”.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EverythingintheGarden; ethical choice; moral fable
2016-01-02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愛德華·阿爾比戲劇詩學研究”(15NDJC072YB);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研究”(13&ZD128)
張連橋,男,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文學倫理學批評與歐美文學研究。
I106
A
1009-1505(2016)04-00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