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互聯網+”寫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互聯網+”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
阿里研究院《互聯網+:從IT到DT》深度解析了“互聯網+”的內涵及其與云計算、大數據、新分工網絡的關系。世界正從IT走向DT(數據技術)。IT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DT以服務大眾、激發(fā)生產力為主,未來屬于DT時代。
“互聯網+”的過程也是傳統產業(yè)轉型升級的過程,IT企業(yè)與傳統企業(yè)的完美融合,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本書分為升維與變革兩個部分,詳盡地闡述了“互聯網+”行動將以夯實新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原有工農商業(yè)基礎設施、創(chuàng)新互聯網經濟、滲透傳統產業(yè)為指向,為中國經濟實現轉型與增長開辟新路。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
阿里巴巴有一個“農村淘寶服務站”團隊,專幫農民朋友“觸網”。他們發(fā)來的“戰(zhàn)報”是這樣的:浙江桐廬,張大伯打算開個“農家樂”,他上網買了6張床、6個空調、6個電視,還定制了廚房用的不銹鋼架子。貴州銅仁謎路村,楊大叔打算做土石方運輸生意,在阿里巴巴平臺采購2輛重型卡車。浙江昌化鎮(zhèn)白牛村,村民在淘寶購入6700個山核桃鉗子,當地不少農民身為淘寶賣家,購買核桃鉗子搭配自家的“山核桃套餐”在網上銷售……
這些故事讓我感覺特別踏實。
過去20年,互聯網產業(yè)做得非常成功,但我發(fā)現很少有互聯網公司能健康地、平靜地活過3年。問題在哪里?缺了什么?
無論你是否喜歡,過去20年互聯網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許多傳統企業(yè)討厭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毀掉了他們的生意。與此同時,那些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如Google、Facebook、Amazon、eBay和阿里巴巴,我們所有的人天天都在擔心。
如果一個行業(yè)中的公司常常不能活著超過3年,那這個行業(yè)永遠無法成為主流,永遠不可能深深根植于社會經濟。我們要做什么才能找到解決方案,讓公司能夠活得長久而健康?
今年3月份我在德國曾有一個演講。我認為,互聯網必須找到那個缺失的部分。這個缺失的部分就是鼠標和土地、水泥攜手合作,找到一個方法讓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能夠結合。只有“互聯網+”,互聯網公司才能活下來,才能開心地活30年。
世界正在快速改變,很多人還不知道IT是什么,今天IT已經在向DT(數字科技)時代快速跨越。IT科技和數字科技,這不僅僅是不同的技術,而是人們思考方式的不同,人們對待這個世界方式的不同。
IT時代是方便自己控制和管理,“信息”是一種權力。而DT時代是利他、激活大眾活力為主,DT是一個數據更充分流動的時代,會更加透明、利他,更注重責任和體驗。
我們設想,在未來,經濟將不再由石油驅動,而由數據驅動;商業(yè)模式將是C2B(Customer to Business)而不是B2C;機器不僅會生產產品,還會說話、思考,還會自我完善;企業(yè)將不再關注規(guī)模,不再關注標準化和權力,而會關注靈活性、敏捷性、個性化和用戶友好;企業(yè)與企業(yè)、國家與國家之間不會那么注重對抗,而會在競爭的同時增加合作,并重視對整個社會的關懷和責任。
如果說第一次和第二次技術革命釋放了人的“體力”,那這次技術革命釋放了人的“腦力”:夢想、激情、想象力、科技信仰、創(chuàng)新沖動……
我一直認為,不是每一次工業(yè)或技術革命改變了世界,是技術背后的夢想改變了世界;不是單個的夢想推動世界改變,而是一群人、無數人的夢想,以及背后一整套的技術基礎、制度安排推動世界改變。
我相信,中國在線的6.5億人口和尚未在線的另一個6.5億人口,不僅是全球最蔚為可觀的消費市場、最靈活的智能化制造基地、也是“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最活躍的試驗場。這些力量不僅會滲入中國的農村,滲入所有人的思想意識,也將同步促進知識、資源、制造、服務在全球價值鏈上的整合——這是“互聯網+”,這是與數字化同步進行的全球化。
阿里巴巴首席戰(zhàn)略官曾鳴:
互聯網的“器”與“造”
隨著互聯網技術一浪又一浪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yè)面臨巨大挑戰(zhàn)。這些傳統企業(yè)在強調自身優(yōu)勢的時候,最常提到的一個觀點是“互聯網是工具。商業(yè),金融的本質不會變。”言下之意是,我們對商業(yè)/金融的本質理解很強,只要把互聯網這個工具用好,未來還是我們的。(最新的爭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前者以互聯網為主體,后者以互聯網為工具。)
這種觀點最大的問題在于,對“互聯網工具”的理解過于工具化?;ヂ摼W是工業(yè)革命后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人類在工業(yè)文明這兩百年創(chuàng)造的財富遠遠高于以前幾萬年的總和。互聯網技術進步的速度和影響力將大大超過工業(yè)革命。
任何重大技術革命的背后都有科學、哲學,甚至是世界觀的巨大變化。不理解這背后深刻變化的本質,根本不可能利用好這樣的工具。沒必要在邏輯層面去爭辯什么是“本質”,什么是工具。要把互聯網這個工具使用好,就必須理解互聯網思維。這是互聯網的本質。這兩者本來就是沒法割裂的一體?!胺植际健奔仁腔ヂ摼W技術的基本架構特征,也是未來商業(yè)的基本模式。云+端、機器學習、快速迭代等,都在快速從技術范式演變成商業(yè)范式。
技術和商業(yè)模式是共同演進的。最前沿的技術和最創(chuàng)新的商業(yè)模式往往是共同演進的。成功的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才能最終把技術創(chuàng)新的價值最大化。淘寶的電子商務生態(tài)圈和云計算、大數據的技術進步是緊密相連的。谷歌的成功同時是商業(yè)和技術的成功。一個“引進”互聯網工具的企業(yè),基本沒有可能接觸到技術的前沿,即使是引進的技術,優(yōu)勢能發(fā)揮多少都是個問題,又如何靠它形成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呢?未來,一個成功的企業(yè),不論在什么領域,肯定都是能同時服務海量客戶的。光這一點的技術挑戰(zhàn)就是巨大的。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觀念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個時候空談“商業(yè)/金融的本質不會變”,只會讓自己更加被動。
當一百年前汽車取代馬車的時候,雖然這只是交通工具的改變,甚至我們可以說“交通的本質并沒有變”,但交通的變化大到改變了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幾乎所有一切。
當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讓一切在線,甚至虛擬和現實的邊界都越來越模糊的時候,努力去理解互聯網將給我們這個社會帶來的根本性變化,從而在本上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遠比僅僅把它當作工具,要重要得多。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涂子沛:
近幾年來,由于互聯網企業(yè)的興起,中國的企業(yè)界如同一池春水,水面被吹皺、甚至攪亂了,傳統企業(yè)紛紛提出要向互聯網轉型,即企業(yè)要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來開展業(yè)務活動。今年1月份,中國的企業(yè)界甚至成立了“中國企業(yè)互聯網化推進聯盟”,來推動傳統企業(yè)向互聯網化轉型。
但傳統企業(yè)究竟如何才能實現互聯網化?一個企業(yè)的線上業(yè)務和線下業(yè)務又怎樣才能融匯貫通?盡管業(yè)界已經探討了一兩年的時間,面對這些問題,很多企業(yè)的領導人還是一籌莫展,感覺象天狗吃月亮、無處下手。
我認為,這個切入點,現在正在變得越來越清晰,它就是“數據”,信息技術發(fā)展到今天,互聯網化的本質和核心,其實就是“數據化”。
不妨以互聯網的典型企業(yè)——電商為例。
和傳統的線下實體店相比,電商的經營模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先撇開互聯網,我們會發(fā)現,電商跟實體商店最本質的區(qū)別,是電商每賣出一件產品,都會留存一條詳盡的數據記錄。也正是因為可以用電子化的形式保留每一筆銷售的明細,電商可以清楚的掌握每一件商品到底賣給了誰,此外,依托互聯網這個平臺,電商還可以記錄每一個消費者的鼠標點擊記錄、網上搜索記錄,所有這些記錄形成了一個關于消費者行為的實時數據閉環(huán),通過這個閉環(huán)中源源不斷產生的新鮮數據,電商可以更好的洞察消費者,更及時的預測其需求的變化,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因產生了很強的黏性。
線下實體商店卻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你要問任何一家實體店的老板:你的貨都賣到哪去了?他可能只知道一個省、一個市或者一個地區(qū)賣了多少,卻無法回答他所生產、經營的每一件商品究竟賣到了哪一個具體的地方、哪一個具體的人、這個人還買了其它什么東西、察看了哪些產品、可能喜歡什么?換句話說,線下店即使收集了一些數據,但其數據的粒度、寬度、廣度、深度都非常有限,由于缺乏數據,實體店對自己的經營行為、對消費者的洞察以及和消費者之間的黏性都十分有限。
就此而言,一家電商和一家線下實體店最本質的區(qū)別,是是否保存了足夠的數據。其實,這正是互聯網化的核心和本質.即“數據化”。當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據化,而是所有業(yè)務的過程都要數據化,即把所有的業(yè)務過程記錄下來、形成一個數據的閉環(huán),這個閉環(huán)的實時性和效率是關鍵的指標。這個思想,也可以簡單的概括為:一切業(yè)務數據化。
可以設想,如果今天有一家實體店可以把自己所有的生產行為、經營行為和管理行為全部都數據化的話,理論上,它就可以和電商比翼齊肩了,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其目的是數據化,通過數據化,讓一切業(yè)務都變得可以分析,從而更好的掌握市場和用戶。
阿里巴巴公司是全世界電子商務的領頭羊,擁有比美國兩家電子商務翹楚“亞馬遜”和“Ebay”加起來還大的數據,但這樣一個大數據公司,今天仍然在強調“一切業(yè)務數據化”,即認為自己的“數據化”工作還沒有做深、做透,還要用更多的數據記錄更多的商業(yè)過程。
其實不止傳統企業(yè)的轉型,撲面而來的整個信息經濟,無論是互聯網金融、在線教育(M00c)、還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數據化,人類將通過越來越普及的電子記錄手段建構一個和物理世界相對應的數據世界。這個數據世界在時間、空間二個維度上不斷衍生、擴大,形成一個和真實世界對應的鏡象和映射,因為這個數據世界可以隨時被重構、被分析,人類因此可以更好的了解過去、把握未來。
換一個角度,我們甚至還可以斷言,隨著數據化的不斷深入和擴大,整個人類的歷史都將以數據的形式而存在,數據就是靜態(tài)的歷史,歷史就是動態(tài)的數據。因為人類記錄歷史的手段,無非就是數字、文檔、圖片、音頻、視頻等等,所有這些形式,都是數據。數據越豐富,就可以更好地再現昨日的社會、分析當時的情境。就此而言,歷史的碎片,就是游離的數據;歷史的迷霧,就是模糊的數據;歷史的盲點,就是缺失的數據。當歷史和現實都可以用數據重建、分析和解構的時候,我們就像有了一個水晶球,可以更好的在迷霧中看清問題、發(fā)現盲點、把握未來。企業(yè)如此,社會治理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