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青
語文課堂的本真是應該靈動的,靈動的課堂具有一定的生成性。但是,應試教育卻嚴重地壓抑了語文課堂的本真。學生的學習完全是為了在中考中取得高分,課堂中學生的思維完全在教師的牽引之下。這樣的應試教育模式,導致語文課堂失去了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因此,我們應該踐行新課改理念,讓師生共同來品味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味。
一、打破常規(guī)教學設計,構建動機型語文課堂
動態(tài)生成學習觀認為,課堂教學過程是為學生學習獲得服務的過程。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教學設計指導下進行的。這樣的教學模式抑制了學生的動機,不可能有生成的出現。因此,教師應該打破常規(guī)的教學設計,在預設的教學設計沒有生硬的環(huán)節(jié),隨機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這樣,課堂動態(tài)生成就出現了。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一改傳統的教學方式,首先帶領學生了解作者生平與創(chuàng)作背景。當了解到老舍在濟南的生活情況時,就從這個角度入手來品讀文本。這樣,就能很容易理解作者筆下的濟南在寒冷的冬天是如此的“溫情”。原來,這是作者對曾經生活的溫馨回憶。接著,就帶著這種溫馨的回憶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學生表達了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讓他們在課堂中充分地享有了自主選擇、自主發(fā)揮的的權利,從而培養(yǎng)了思維的獨立性。
二、營造動態(tài)生成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需
課堂中動態(tài)生成是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產生的,和諧的氛圍能調動學生的內需,從而解讀文本內容,搜集與課文相關的材料。輕松氛圍的營造,既能拓寬閱讀空間,又能讓學生對文本產生獨特的見解,從而讓課堂生成隨時出現。因此,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質疑、思考、歸納的機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需。例如,在教學《背影》時,因為在過去的教學中發(fā)現很多學生不能理解作者筆下的背影為什么會如此的感動作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背景資料。其中包括朱自清生平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等資料,并以此作為課堂探究教學的鋪墊。然后,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再現父親買橘子時過月臺的感人場景。最后,請學生談談觀看課件后的感受。這樣的場景喚起了學生內心的震撼,原來生活中一個不起眼的細節(jié)都表達父親疼愛兒子的感情。于是,學生很快能說出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爸爸是如何關心自己的。實踐證明,調動學生的內需就會讓其思維馳騁縱橫。這樣的課堂,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生成運用而
生了。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思維在碰撞中生成
解讀文本的過程是師生交流的過程,更是思維碰撞的過程。這期間學生的大膽質疑可以讓解讀文本變得更為透徹,學生大膽地質疑,不僅能讓課堂充滿活力,更讓師生的思維圍繞文本而展開碰撞。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很多學生就圍繞“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展開談論:“大約”與“的確”不是很矛盾嗎?作者用錯了還是故意而為之?因為這句話正是課文主旨的關鍵句,于是引導學生質疑。他們認為:孔乙己當時的地位與處境決定了他是個無名的小人物,他是死是活是沒有人關心的。因而作者用“大約”,而孔乙己卻又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只要他沒死就會爬到咸亨酒店來喝酒。長時間沒來了,可能是孔乙己已經死了,但還不能十分肯定,所以用也許是死了。作者這樣的表達是非常合乎邏輯的。于是,這看似矛盾的詞語卻更加含蓄地表達了舊社會知識分子的悲劇遭遇。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傳統的課堂教學并非一無是處,但是它單一、僵化、不變通,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教師應該多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