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瑜伽師地論》系列敦煌殘卷綴合研究①

2016-01-31 03:58張涌泉,徐鍵

?

《瑜伽師地論》系列敦煌殘卷綴合研究①

① 本文的圖表處理系由浙江師范大學(xué)幼教學(xué)院張宇制作完成,謹(jǐn)致謝忱。

張涌泉,徐鍵

摘要:敦煌文獻中《瑜伽師地論》及其疏釋之作共有200多號,包括敦煌僧徒記錄唐代高僧法成講述《瑜伽師地論》的聽課筆記《瑜伽師地論手記》和《瑜伽師地論分門記》,后者多未見歷代藏經(jīng)收載,是解讀《瑜伽師地論》內(nèi)容的第一手資料。但這些寫本以殘卷或殘片為主,不利于進一步的整理研究。通過內(nèi)容、裂痕、行款、書風(fēng)等方面的分析,對這些殘卷或殘片作了初步的“復(fù)合”工作,可以把其中的26殘卷或殘片成功綴合為11組。

關(guān)鍵詞:《瑜伽師地論》;敦煌殘卷;綴合

《瑜伽師地論》,簡稱《瑜伽論》,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xué)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大論?!拌べぁ笔嵌U定或止觀的代名詞,“瑜伽師地”指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唐貞觀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647—648),玄奘法師于東都洛陽弘福寺譯出,凡一百卷,是該論最完整最權(quán)威的譯本,影響很大。其后出現(xiàn)了一些推演疏釋玄奘譯本的著作,如窺基撰《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卷,遁倫(新羅)撰《瑜伽論記》四十八卷,清素撰《瑜伽師地論義演》四十卷,等等,均有傳本。

敦煌文獻中也有大批《瑜伽師地論》寫本及其演繹之作。其中有《瑜伽師地論》寫本151號,這些抄本離玄奘譯本成書時間不遠,較傳世刻本更多地保存著譯本的原貌,是研究《瑜伽師地論》譯本流傳的珍貴文獻。此外,還有一批敦煌僧徒記錄唐代高僧法成講述《瑜伽師地論》的聽課筆記,包括《瑜伽師地論手記》寫本35號、《瑜伽師地論分門記》寫本36號,前者是略解,后者是大科,均未見歷代藏經(jīng)收載,更是解讀《瑜伽師地論》內(nèi)容的第一手資料。但這些寫本以殘卷或殘片為主,對進一步的整理研究造成了不利影響。寫卷殘缺或破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敦煌藏經(jīng)洞文獻入藏時及發(fā)現(xiàn)后人們翻檢整理時有意無意撕裂造成的。這些殘卷或殘片有的本來是完整或相對完整的,現(xiàn)在的“骨肉分離”是人為造成的,它們分離各處,有著復(fù)合的可能性。本文就是試圖通過內(nèi)容、裂痕、行款、書風(fēng)等方面的分析,對《瑜伽師地論》及其疏釋之作的殘卷或殘片作“復(fù)合”工作。

一、北敦9665號+北敦1324號

(1)北敦9665號(湯86),見《國圖》106/176A*斜杠“/”前的數(shù)字為冊數(shù),其后的數(shù)字、字母為頁數(shù)及欄數(shù)(引用《大正藏》欄數(shù)后另標(biāo)出行數(shù))。下仿此。。首尾皆殘。2紙。如圖1右部所示,存26行,行約17字。首行僅存中上部三四字左側(cè)殘畫,第16行下端殘缺三至四字,第17~26行上下皆殘(殘泐程度逐漸加劇),末行僅存中部3字(完整者僅一“置”字,其上下一字僅存殘形)??瑫?。有朱筆科分。有烏絲欄。原卷缺題,《國圖》擬題“瑜伽師地論卷二一”?!秶鴪D》敘錄定為9—10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

(2)北敦1324號(北7193;張24),見《國圖》20/62A~63B。首殘尾全。3紙。存68行,行約17字。前部如圖1左部所示,前5行上部殘,6~11行中部殘(殘泐程度逐漸減少)。尾題“瑜伽師地論卷第廿一”??瑫?。有烏絲欄?!秶鴪D》敘錄定為7—8世紀(jì)唐寫本。

按:上揭二號行款格式相同(天頭地腳等高,皆有烏絲欄,字體大小相似,字間距及行間距皆相近,行均約17字),書風(fēng)相似(墨跡較重,捺筆出鋒,橫筆收頓明顯),字跡相同(比較二號共有的“入”“不”“者”等字),可以綴合。如圖1所示,綴合后二號斷痕吻合無間,原本分屬二號的“法”“毗”“門”“趣”“蟲”“之”“那”“奈”“過”“身”等字皆得復(fù)合為一,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見此二號確為同一寫卷之撕裂。二號綴合后,原文始“而未能證最勝第一阿羅漢果”句后三殘字,訖尾題“瑜伽師地論卷第廿一”,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400C5~401C7。

又,上揭二號既可綴合為一,而《國圖》敘錄稱北敦1324號為7—8世紀(jì)唐寫本,北敦9665號為9—10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必有一誤。

二、俄弗71號+斯4370號

(1)俄弗71號,見《俄藏》2/265B—266A。首全尾殘。存38行,行約17字。首題“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詔譯”。后部如圖2右側(cè)所示,末行所存下部12字左側(cè)殘缺??瑫S袨踅z欄。

(2)斯4370號,見《寶藏》35/525A—526B。首殘尾缺。存70行,行約17字。前部如圖2左側(cè)所示,首行僅行首一“故”字;次行上端5字完整,第6字“聚”下部略有殘泐,再以下10余字僅存左側(cè)殘畫??瑫?。有烏絲欄。原卷缺題,《敦煌遺書總目索引》*王重民等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泛題“佛經(jīng)”;《敦煌寶藏》擬題“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按:上揭二號行款格式相同(天頭地腳等高,行間皆有烏絲欄,字體大小相似,字間距及行間距皆相近,行均約17字),書風(fēng)相似(墨跡較重,橫畫起筆出鋒明顯),字跡相同(比較兩號共有的“一”“所”“色”等字),可以綴合。如圖2所示,綴合后二號斷痕密合,原本分屬二號的“中”“略”“有”“十”“四”“種”“事”“謂”“地”等字皆得復(fù)合為一,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中無缺字,可見此二號確為同一寫卷之撕裂。二號綴合后,所存內(nèi)容始首題“瑜伽師地論卷第三”,訖“謂處所極遠”句前三字。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289C23~291A19。

三、斯4224號+斯8762號+俄敦1610號

(1)斯4224號,見《寶藏》34/541A~550B。首全尾殘。卷中有補寫修改。存403行,行24字左右。首題“瑜伽師地論卷第卅四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后部如圖3右部所示,倒數(shù)第二行下殘缺五字,末行僅存“過百劫已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之“已出無佛世,無”六字,其中“已”字殘缺上半,“無”字殘缺左下部。楷書。有烏絲欄。

(2)斯8762號,彩色照片見IDP網(wǎng)站。如圖3左上部所示,殘片,存9行,且下部殘缺??瑫?。有烏絲欄。原卷無題,未見定名。

(3)俄敦1610號,見《俄藏》8/254B。如圖3左下部所示,殘片,存18行(第16~17行所存下部圖版無文字),且上部殘缺。末行題“大中十一年九月七日比丘張明照隨聽寫記”。原卷無題,《俄藏》擬題“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獨覺地第十四”。

按:后二號應(yīng)亦皆為《瑜伽師地論》卷三四殘片,且上揭三號內(nèi)容先后銜接,可以綴合。如圖3所示,斯4224號倒數(shù)第二行“謂有一類”之下殘缺部分在俄敦1610號首行,二者拼合,連成“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句,該行完整無缺;斯4224號末行上部殘缺部分在斯8762號首行,下部殘缺部分在俄敦1610號次行,三者拼合,該行完整無缺,銜接處原本分屬二號的“已”字“無”字復(fù)合為一;斯8762號與俄敦1610號上下相接,銜接處原本分屬二號的“至”“梵”“者”“覺”“樂”“苐”等字復(fù)合為一。且此三號行款格式相同(皆有烏絲欄,字體大小相似,字間距及行間距皆相近),書風(fēng)相似(墨跡較重,缺少鋒芒),字跡相同(比較三號共有的“無”“二”“脩”“苐”等字),可資參證。三號綴合后,原文始首題,訖張明照題記,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 470C8~478A27,全卷除尾部略有殘泐外,該卷主體部分得以保全。

圖3斯4224號(局部)+斯8762號+俄敦1610號綴合圖

四、北敦2149號+北敦9596號…浙藏170號…浙藏171號

(1)北敦2149號(北8613;藏49),見《國圖》30/135A~136A。3紙。首尾皆殘,存49行,行約17字。前三行上部殘,后四行下部殘泐漸次加大,末行僅存首字右半。后部如圖4右部所示??瑫S袨踅z欄。原卷缺題,《國圖》擬題“瑜伽師地論卷一九”。所存內(nèi)容始“愛非不愛語第二”句后六字,訖“大苦寂靜涅槃”句殘字“寂”。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381B24~382A18?!秶鴪D》敘錄稱此為8—9世紀(jì)吐蕃統(tǒng)治時期寫本。

(2)北敦9596號(湯17),見《國圖》106/114B。首尾皆殘。1紙。存19行,行約17字。如圖4中右部所示,前后三行下部皆有殘泐,首行首字右側(cè)殘泐??瑫S袨踅z欄。原卷缺題,《國圖》擬題“瑜伽師地論卷一九”。所存內(nèi)容始“大苦寂靜涅槃”句后四字(“寂”字右側(cè)殘泐),訖“修無相心三摩地時”諸字右側(cè)殘畫。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382A19~382B8?!秶鴪D》敘錄稱此為9—10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

(4)浙敦171號(浙博146),見《浙藏》222B。首尾皆殘。1紙。如圖4左部所示,存16行,行約17字。首行底部三字略有殘泐,末行底部二字殘缺。楷書。有烏絲欄。原卷缺題,《浙藏》稱作“佛經(jīng)殘片”;黃征、張崇依《浙藏敦煌文獻校錄整理》擬題“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可從。所存內(nèi)容始“不能自然趣佛世尊或弟子所”句后五字,訖“調(diào)順柔和易可共住”句前六字。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383A28~383B16?!墩悴亍窋浄Q此卷為唐寫本。

按:黃征、張崇依《浙藏敦煌文獻校錄整理》稱后二號紙高、框高、欄寬、天頭、地腳等基本要素相同,且二者筆跡一致,應(yīng)本為同一寫卷,惜中部殘缺無法直接綴合*黃征、張崇依:《浙藏敦煌文獻校錄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74頁。,其說可從。此二號均為張宗祥舊藏,可見其來源同一,且浙博列于同一號23280·21之下,說明原收藏者本已視其為同一寫卷之?dāng)嗥?。此二號綴合如圖4左部所示,據(jù)完整經(jīng)本,二號間約缺12行。

又北敦2149號與北敦9596號亦可綴合。此二號內(nèi)容先后銜接,北敦2149號末行僅存的首字右半正可與北敦9596號首行首字左側(cè)殘字拼合為一完整的“寂”字,二號撕裂之處吻合無間。

進而論之,“北敦2149號+北敦9596號”與“浙藏170號…浙藏171號”應(yīng)亦為同一寫卷之撕裂。上揭四號行款格式相同(天頭地腳等高,行間皆有烏絲欄,字體大小相似,字間距及行間距皆相近,行均約17字),書風(fēng)相似(墨跡粗重,橫畫起筆向上出鋒明顯,豎畫頓筆明顯,露出鋒芒),字跡相同(比較兩號共有的“上”“不”“此”等字),有許多相似的風(fēng)格特征。試比較表1所列例字:

表1 北敦2149、北敦9596號與浙藏170、浙藏171號用字比較表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此四號在典型字的寫法上非常相似,如“了”形部件的入筆均有出鋒,“不”字撇筆和豎筆均帶有回鉤,“心”字中部的點和右部的點有牽連之勢,“此”字右側(cè)的豎彎鉤也帶有回鉤,“彼”字右部的豎和下面的“又”連筆而寫,等等,結(jié)體運筆均趨于一致,可證確應(yīng)出于同一人之手。不過北敦9596號與浙敦170號也不能完全銜接,據(jù)完整文本,其間應(yīng)缺約40行。

又,上揭四號既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國圖》敘錄稱北敦2149號為8—9世紀(jì)吐蕃統(tǒng)治時期寫本,而北敦9596號為9—10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顯然有誤;《浙藏》敘錄又稱浙敦170、浙敦171號為唐寫本,則失之寬泛。有必要根據(jù)這四號的總體特點,重新考慮它們的抄寫時代。

五、北敦5655號+北敦5500號

(1)北敦5655號(北7189;李055),見《國圖》76/69。局部如圖5右部所示,首全尾缺。1紙。存26行,行約17字??瑫?。下部有水漬痕跡。有烏絲欄。所存內(nèi)容始首題“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詔譯”,訖“四無色三摩缽底”句的“四”字。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328C2~329A2。《國圖》敘錄定為9—10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

(2)北敦5500號(北8612;菓100),見《國圖》74/121A~122A。局部如圖5左部所示,首尾皆缺。2紙。存56行,行約17字??瑫S袨踅z欄。下部有水漬痕跡。原卷缺題,《國圖》擬題“瑜伽師地論卷十一”。所存內(nèi)容始“四無色三摩缽底”句后六字,訖“何緣不往如是國土”句前五字。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329A2~329C3?!秶鴪D》敘錄定為9—10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

按:上揭二號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如圖5所示,北敦5655號末行行末的“四”字正好可與北敦5500號首行的“無色三摩缽底”銜接成“四無色三摩缽底”句。二號綴合后,其水漬痕跡也恰好吻合。且此二號行款格式相同(天頭地腳等高,行間皆有烏絲欄,字體大小相似,字間距及行間距皆相近,行均約17字),可資參證。

不過此二號的字體并不出于同一人之手。北敦5655號前22行(以下稱甲)出于同一人之手;北敦5655號的后4行(以下稱乙1)和北敦5500號(以下稱乙2)則似出于另一人之手。具體可參見表2。從表2不難看出,甲明顯受過書法訓(xùn)練,用筆較為準(zhǔn)確,結(jié)構(gòu)較為嚴(yán)謹(jǐn),轉(zhuǎn)折頓挫節(jié)奏強烈分明,常用連筆,略帶行楷意味;而乙1、乙2風(fēng)格相近,用墨較濃,結(jié)體相似,用筆皆缺乏力度,控筆能力欠佳,重心失衡現(xiàn)象明顯,均屬于初學(xué)者水平。甲與乙的結(jié)體也存在一定差異,如“復(fù)”字右中部甲卷作“目”形,而乙1、乙2則皆作“日”形。所以我們推測上揭二號是兩個抄手輪流抄寫而成的,甲是一個抄手,乙1、乙2則可能出于另一抄手。如果這個判斷成立,那就更可證明這二號確是同一寫卷之撕裂。

圖5 北敦5655號(局部)+北敦5500號(局部)綴合圖

六、北敦15173號+斯4165號

(1)北敦15173號(新1373),見《國圖》140/154B~162B。14紙。局部如圖6右部所示,首全尾缺。存383行,行約17字??瑫?。有朱筆標(biāo)識符號。有烏絲欄。所存內(nèi)容始首題“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訖“審諦圓滿無諸放逸”句前五字。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335A13~339C14。《國圖》敘錄定為9—10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

(2)斯4165號,見《寶藏》34/281A~282B。局部如圖6左部所示,首尾皆殘。存66行,行約17字??瑫?。有朱筆標(biāo)識符號。有烏絲欄。原卷無題,《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泛題“佛經(jīng)”;《寶藏》擬題“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是。所存內(nèi)容始“審諦圓滿無諸放逸”句后三字,訖“牟呼栗多”的“多”字。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339C14~340B24。

按:上揭二號內(nèi)容前后相承,應(yīng)可綴合。二號綴合后如圖6所示,北敦15173號末行的“審諦圓滿無”與北敦5500號首行的“諸放逸”先后銜接,中無缺字。且二者行款格式相同(天頭地腳等高,皆有烏絲欄,字體大小相似,字間距及行間距皆相近,皆有朱筆標(biāo)識符號,以“復(fù)次”起首的段落前多有“△”形標(biāo)記,行均約17字),書風(fēng)相似(墨跡較重,橫畫收筆頓挫明顯),字跡相同(二號共有的“立”“第”“脩”等字字跡近同,參見表3所列例字),可以判定二號確為同一卷之撕裂。

圖6 北敦15173號(局部)+斯4165號(局部)綴合圖

七、斯3526號+北敦14031號

(1)斯3526號,見《寶藏》29/283B~292A。局部如圖7右部所示,首全尾缺。存342行,行約17字??瑫?。有朱筆標(biāo)識符號。有烏絲欄。所存內(nèi)容始首題“瑜伽師地論卷第廿八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詔譯”,訖“修彼二品勝光明想,是名想修”。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435C21~439C18。首題之前另行下端有“一真”字樣,當(dāng)是抄寫者題名。

(2)北敦14031號(新231),見《國圖》119/82B~88A。局部如圖7左部所示,首缺尾全。9紙。存199行,行約17字??瑫S兄旃P標(biāo)識符號。有烏絲欄。所存內(nèi)容始“云何菩提分修”,訖尾題“瑜伽師地論卷第廿八”。后有“凈土寺藏經(jīng)”長方形墨印。方印后有“一真本”三字,“一真”或是抄寫者題名。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439C18~442A18?!秶鴪D》敘錄定為9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

圖7斯3526號(局部)+北敦14031號(局部)綴合圖

表4 斯3526號與北敦14031號用字比較表

附帶指出,北敦14032號《瑜伽師地論》卷三一尾題后有“丁丑年七月十日說畢,沙彌一真隨聽本”,這應(yīng)是“一真”聽法成講《瑜伽師地論》所用的底本,其中的丁丑年當(dāng)為857年。如上所說,斯3526號+北敦14031號首題、尾題后分別有“一真”、“一真本”題署,這個“一真”與北敦14032號的“一真”很可能是同一個人*北敦14026號《瑜伽師地論》卷四末尾有“學(xué)問沙彌一真本”題署,這個“一真”與上揭二卷的“一真”可能也是同一個人,但論文字體書風(fēng)與上揭二卷大異,“一真”大約也僅是使用者而已。。如果這樣,那么二者的抄寫時間當(dāng)不會相差太遠,《國圖》敘錄稱北敦14031號為9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庶幾近是?!秶鴪D》敘錄稱北敦14031號、北敦14032號皆為日本大谷探險隊所得,這是二者有可能同出一源的旁證。不過,斯3526號+北敦14031號與北敦14032號用字頗有不同,如后者“因”字作“”或“”,“我”字作“”,“解”字作“”,“七”字作“”,均與斯3526號+北敦14031號寫法殊異。又如斯3526號+北敦14031號“色”字作“”,北敦14032號則作“”或“”;又如斯3526號+北敦14031號“前”字,北敦14032號則作“”;斯3526號+北敦14031號“瑜”字,北敦14032號作“”,結(jié)體亦頗不同。如此看來,斯3526號+北敦14031號與北敦14032號未必出于同一抄手,它們之所以同署“一真”,“一真”也許僅僅只是使用者而已。斯6788號《瑜伽師地論分門記》卷二五至二八、斯333號《瑜伽師地論分門記》卷四三系“一真”聽法成講《瑜伽師地論》的聽課筆記,確出于一真之手(該二號卷中或卷背皆有“一真”題署,字跡與正文同)。而斯3526號+北敦14031號、北敦14032號論文的字體與之明顯不同,這就進一步證明前者確非出于一真之手。

八、北敦2403號+北敦5825號

(1)北敦2403號(北7211;成3),見《國圖》34/10A~17B。首殘尾缺。15紙。局部如圖8右部所示,存387行,行26字左右??瑫?。有烏絲欄。原卷缺題,《敦煌劫余錄》*陳垣:《敦煌劫余錄》,《敦煌叢刊初集》第3~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定作“瑜伽師地論卷卌八”。所存內(nèi)容始“若興若衰等無差別”句后五字,訖“隨時正舉令其覺悟”句前六字。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556C23~564A16?!秶鴪D》敘錄定為8—9世紀(jì)吐蕃統(tǒng)治時期寫本。

圖8北敦2403號(局部)+北敦5825號(局部)綴合圖

按:上揭二號內(nèi)容前后相承,應(yīng)可綴合。二號綴合后如圖8所示,北敦2403號末行行末“隨時正舉令其”六字與北敦5825號首行行首“覺悟”二字相連成“隨時正舉令其覺悟”句,先后銜接,中無缺字。且二號行款格式相同(天頭地腳等高,行間皆有烏絲欄,字體大小相似,行27字左右,行末字皆多有超出欄線者),字跡近同(比較二號共有的“經(jīng)”“共”“棄”等字),可以判定二號為同一寫卷之撕裂。為進一步說明問題,茲列出部分字形比對如下:

表5 北敦2403號與北敦5825號用字比較表

從上表可知,上揭二號“經(jīng)”字右部作“圣”形,“共”字上部作“業(yè)”形,“棄”字中部作“世”形,“於”字左部作“才”形,等等,字形結(jié)體呈現(xiàn)出極大的一致性,可見它們確應(yīng)出于同一人之手。

又,今既知此二號可以綴合為一,《國圖》敘錄據(jù)敦5825號末尾題記稱其為858年歸義軍時期寫本,是;但又稱北敦2403號為8—9世紀(jì)吐蕃統(tǒng)治時期寫本,則顯然有誤,宜比照前者一并定作858年歸義軍時期寫本。

九、羽518號+羽183號

(1)羽518號,見《秘笈》6/444~447。首全尾缺。7紙。局部如圖9右部所示,存210行,行33字左右。行間有校改文字及朱筆句讀。細字小楷。有烏絲欄。所存內(nèi)容始首題“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訖“若毗缽舍那而為上首”句前五字。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328C2~333C6。

(2)羽183號,見《秘笈》3/172~174。首缺尾全。2紙。局部如圖9左部所示,存58行,行33字左右。行間有校改文字及朱筆句讀。細字小楷。有烏絲欄。所存內(nèi)容始“若毗缽舍那而為上首”句后四字,訖尾題“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相應(yīng)文字參見《大正藏》T30/333C6~335A10。

按:上揭二號內(nèi)容前后相承,應(yīng)可綴合。二號綴合后如圖9所示,羽518號末行行末的“若毗缽舍那”與羽183號首行行首的“而為上首”相連為“若毗缽舍那而為上首”句,先后銜接,中無缺字。且二號行款格式相同(天頭地腳等高,行間皆有烏絲欄,字體大小相似,行33字左右),字跡相同(比較二號共有的“作”“者”“脩”等字),可資參證。為進一步說明問題,茲列出部分字形比對如下:

表6 羽518號與羽183號用字比較表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二號“作”字最后一橫皆有回筆出鋒的寫法;“者”下部的“日”皆作草書;“脩”字左部從亻從彳并見;“能”字左上部的“厶”多略去點,等等,用筆結(jié)體均極相似,可見確應(yīng)出于同一人之手。

十、北敦3482號+斯6440號

(1)北敦3482號(北7192;露82),見《國圖》48/176~190。12紙。首全尾缺。局部如圖10右部所示,存375行,行28字左右。原卷內(nèi)容始首題“瑜伽論第廿一卷隨聽手記”,訖“如食者,生不堪吃用,熟已方名離生也,此亦如是。見道已”。行書。有烏絲欄。有朱筆科分、句讀及校改。卷背騎縫處有“沙門洪真”朱筆題名3處。《國圖》敘錄稱其為9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

圖10北敦3482號(局部)+斯6440號(局部)綴合圖

按:上揭二號均系比丘洪真聽法成講《瑜伽師地論》所做的筆記,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如圖10所示,北敦3482號最后部分解說《瑜伽師地論》卷二一初瑜伽處趣入地品第二,此處講至“第廿明未成熟人分三”。最后一行解釋“離生”,言“如食者,生不堪吃用,熟已方名離生也,此亦如是。見道已”,末三字正與斯6440號首行“前行未淳熟皆名為生”組成完整一句“見道已前,行未淳熟皆名為生”,解說“生”之義。且北敦3482號言“第廿明未成熟人分三,一問可見,二答分二”,缺少所分之三,斯6440號前兩行解說完“二答分二”之后,即有“三結(jié)可見。第廿一明已成熟”,正與北敦3482號內(nèi)容相承。又上揭二號均題有“沙門洪真”四字,行款格式相同,字跡書風(fēng)近似,應(yīng)均出于洪真“手本”,其為一卷之撕裂無疑。

十一、北敦2072號+北敦1857號+北敦2298號

(1)北敦2072號(北7199;冬72),見《國圖》29/46~86。34紙。局部如圖11-1右部所示,存1215行,行25字左右。原卷依次題“瑜伽論卷第卅三手記”“瑜伽論卷第卅四手記”“瑜伽論卷第卅五手記”“瑜伽論卷第卅六初手記”“瑜伽論卷第卅七手初記”。前四卷全,后一卷至“瑜伽論卷第卅七手初記”之“七明遠清浄成熟方便等,中言違緣者,以自加行相違”句止,有殘缺。每卷篇首或篇末及卷背各紙接縫處多有“沙門洪真本”“沙門洪真手本”字樣,其中卷三三末尾有“八月卅日說畢記”題記。有朱筆科分及句讀。行書。有烏絲欄?!抖鼗徒儆噤洝妨杏凇拌べ煹卣摗敝?,《國圖》定名為“瑜伽師地論手記”卷三三至三七?!秶鴪D》敘錄定為8—9世紀(jì)吐蕃統(tǒng)治時期寫本。

(2)北敦1857號(北7202;秋57),見《國圖》25/344~359。13紙。前部如圖11-1左部所示,后部如圖11-3右部所示,首尾皆缺。存455行,行25字左右。所存內(nèi)容始卷三七“之緣也。言清浄者,謂涅槃果也”云云,至卷三九“第六明略義分二”。卷中有“瑜伽論卷第卅八初”“瑜伽論卷第卅九初”字樣。行書。有烏絲欄。有朱筆科分及句讀。背面各紙接縫處有押縫簽名“沙門洪真本”字樣?!抖鼗徒儆噤洝妨杏凇拌べ煹卣摗敝?,《國圖》定名為“瑜伽師地論分門記”卷三七至三九?!秶鴪D》敘錄稱卷三七為9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卷三八至卷三九為8—9世紀(jì)吐蕃統(tǒng)治時期寫本。

(3)北敦2298號(北7205;閏98),見《國圖》32/295A~303B。16紙。局部如圖11-3左部所示,存451行,行25字左右。所存內(nèi)容始卷三九“一明前三能治勝利”“二明后一能治勝利”云云,卷中依次有“瑜伽論第卅九卷手記竟”“瑜伽論卷第卌手初”“瑜伽論第卌卷手記畢”“瑜伽論卷手記第卌一初”字樣,末題“瑜伽論第卌一卷手記竟”,尾題后空二行有朱筆題記:“戊寅年后正月廿二日說卌一卷手記竟。”行書。有烏絲欄。有朱筆科分及句讀。背面各紙接縫處有押縫簽名“沙門洪真本”字樣。《敦煌劫余錄》列于“瑜伽師地論”之下,《國圖》定名為“瑜伽師地論手記”卷三九至四一?!秶鴪D》敘錄稱卷三九、卷四十為9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卷四一為858年歸義軍時期寫本。

圖11-1北敦2072號(局部)+北敦1857號(前部)綴合圖圖11-2伯2036號(局部)

按:上揭三號均系比丘洪真聽法成講《瑜伽師地論》做的筆記,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前二號可綴合,《國圖》敘錄已發(fā))。前二號綴合后局部如圖11-1所示,北敦2072號最后部分解說《瑜伽師地論》卷三七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卷末“明成熟方便等分五”,其四“別釋分廿七”,依次為一明界增長成熟方便、二明現(xiàn)緣攝受[方便]*“方便”二字底本無,茲據(jù)伯2036號比丘法鏡《瑜伽師地論手記》卷三七所記同一段講經(jīng)文補。本段以下補字同此。、三明趣入成熟方便、四明攝樂成熟方便、五明初發(fā)處成熟[方便]相、六明非初發(fā)處成熟方便相,至“七明遠清浄成熟方便相”止,而其后的“八明近清浄[方便]者”至“廿七明俱成熟[方便]相”在北敦1857號之首;北敦2072號末行釋“七明遠清浄成熟方便相”云“言違緣者,以自加行相違”句正與北敦1857號首行“之緣也;言清浄者,謂涅槃果也”先后相接,中無缺字。二號綴接后文字正與伯2036號比丘法鏡《瑜伽師地論手記》卷三七所記同一段講經(jīng)文文字完全契合(參圖11-2)*“以自加行相違”句末“違”字法鏡手記作“遠”,疑“遠”字義長。?!惰べ煹卣摗肪砣咴疲骸霸坪纬墒旆奖??當(dāng)知此有二十七種:一者界增長,二者現(xiàn)緣攝受,三者趣入,四者攝樂,五者初發(fā)處,六者非初發(fā)處,七者遠清浄,八者近清浄……二十七者俱成熟界?!蹦耸钟浹堇[所本,可資參證。

后二號綴合后局部如圖11-3所示,北敦2298號始卷三九“一明前三能治勝利”“二明后一能治勝利”云云乃上承北敦1857號“第六明略義分二”而言,先后銜接,不缺一字。二號綴接后文字正與伯2036號比丘法鏡《瑜伽師地論手記》卷三九所記同一段講經(jīng)文文字完全契合(參圖11-4)。伯2190號《菩薩地第十五分門記》卷二云:“第六明略義分二:一明前三能治勝利,二明后一能治勝利?!币嗫少Y參證。

圖11-3北敦1857號(后部)+北敦2298號(首部)綴合圖圖11-4伯2036號(局部)

又上揭三號均屬“沙門洪真本”,行款格式相同,字跡書風(fēng)近似*北敦1857號第1行和第28行以后文字筆跡與北敦2072號、北敦2298號全同,當(dāng)皆出于洪真之手;但北敦1857號第2~27行字跡有所不同,或因洪真臨時有事請人代筆所致。,應(yīng)均出于洪真“手本”,其為一卷之撕裂可以無疑。

據(jù)前賢研究,高僧法成在敦煌開元寺講解《瑜伽師地論》,經(jīng)始于大中九年(855)三月,每月大約講一至二卷。到大中十一年六月廿二日,已講畢第三十卷(斯5309號《瑜伽師地論》卷三十末比丘恒安題記);同年九月七日、十月十日,則已分別講至卷三四(俄敦1610號《瑜伽師地論》卷三四比丘張明照題記)、卷三五(中村81號《瑜伽師地論》卷三五比丘明照題記)*參看榮新江、余欣《敦煌寫本辨?zhèn)问纠苑ǔ芍v〈瑜伽師地論〉學(xué)生筆記為中心》,《辨?zhèn)闻c存真——敦煌學(xué)論集》,第91~101頁;[日]上山大俊《敦煌仏教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90年,第219~240頁。。北敦2298號卷四一末尾的“戊寅年正月廿二日”,《國圖》敘錄定為858年(大中十二年),這無疑是正確的。北敦2072號卷三三末尾的“八月卅日”,顯然應(yīng)是其前的大中十一年;該號卷三四、卷三五的抄畢時間,可以根據(jù)上揭比丘張明照題記比定為大中十一年九月七日、十月十日;其后的卷三六至四十,其講解時間則應(yīng)在大中十一年十月十日以后至十二月底之間。據(jù)此,我們可以把上揭三號各卷的寫畢時間框定在大中十一年八月卅日至大中十二年正月廿二日之間*參看上山大俊《敦煌仏教の研究》,第220頁。。《國圖》敘錄把北敦2072號卷三三至三七定為8—9世紀(jì)吐蕃統(tǒng)治時期寫本;北敦1857號卷三七定為9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卷三八至卷三九定為8—9世紀(jì)吐蕃統(tǒng)治時期寫本;北敦2298號卷三九、卷四十定為9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卷四一定為858年歸義軍時期寫本,多有乖互錯亂,亟待統(tǒng)一改正。

又上揭三號各卷題名有“瑜伽論卷第卅三手記”“瑜伽論卷第卅四手記”“瑜伽論卷第卅五手記”“瑜伽論卷第卅六初手記”“瑜伽論卷第卅七手初記”“瑜伽論卷第卅八初”“瑜伽論卷第卅九初”“瑜伽論第卅九卷手記”“瑜伽論卷第卌手初”“瑜伽論第卌卷手記”“瑜伽論卷手記第卌一初”“瑜伽論第卌一卷手記”等不同。所謂“手記”近似于“筆記”;“初”應(yīng)是指該卷之初始,而與書名無關(guān)?!笆钟洝钡木頂?shù)與《瑜伽師地論》原文的卷數(shù)是一致的?!秶鴪D》把北敦2072號、北敦2298號各卷定名為“瑜伽師地論手記”是正確的,而把北敦1857號各卷定名為“瑜伽師地論分門記”,則是不妥的。

上面我們通過內(nèi)容、裂痕、行款、書風(fēng)等方面的比較分析,把26號《瑜伽師地論》及《瑜伽師地論手記》殘卷或殘片綴合為11組。這些殘卷或殘片的綴合,使原來失散的“骨肉”回到了娘家,也有助于我們對相關(guān)寫卷的性質(zhì)作出更為客觀準(zhǔn)確的判斷。如《國圖》敘錄稱北敦1324號為7—8世紀(jì)唐寫本,北敦9665號為9—10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然而根據(jù)上文第1組的綴合結(jié)果,此二號乃同一寫卷之撕裂,可以完全綴合,則《國圖》敘錄對寫卷的斷代顯然有誤。又如《國圖》敘錄稱北敦2149號為8—9世紀(jì)吐蕃統(tǒng)治時期寫本,北敦9596號為9—10世紀(jì)歸義軍時期寫本;《浙藏敦煌文獻》敘錄稱浙敦170號、171號為唐寫本;然而根據(jù)上文第4組的綴合結(jié)果,上揭四號應(yīng)出于同一人之手,可直接或間接綴合,則各家關(guān)于各號抄寫時間的判斷有必要再作斟酌。又如上文第11組指出北敦2072號、北敦1857號、北敦2298號均系比丘洪真聽法成講《瑜伽師地論》做的筆記,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綴合后可定名為《瑜伽師地論手記》卷三三至四一,其抄寫時間可框定在大中十一年八月卅日至大中十二年正月廿二日之間,從而糾正了《國圖》敘錄對各卷定名和斷代的諸多疏失。如此等等,做好散失在中、英、法、俄等世界各地的殘卷碎片的匯集綴合,對敦煌文獻的進一步整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責(zé)任編校:徐玲英

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5.03.010

作者簡介:張涌泉,浙江大學(xué)“一帶一路”合作與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資深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徐鍵,浙江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浙江 金華32100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4AZS001)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019(2015)03-0072-16

政和县| 辛集市| 鞍山市| 庄河市| 哈巴河县| 长葛市| 界首市| 贺兰县| 南溪县| 长春市| 兴义市| 新绛县| 凯里市| 太原市| 天门市| 个旧市| 西吉县| 鹿泉市| 民和| 彩票| 平凉市| 通渭县| 孟村| 洞口县| 海盐县| 武川县| 商都县| 贵定县| 屏南县| 微博| 余干县| 清原| 黑山县| 老河口市| 平顺县| 北碚区| 二连浩特市| 丁青县| 宕昌县| 冷水江市|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