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昊
(西安非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
簡談文學語言審美的模糊性
李昊
(西安非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陜西西安710000)
【摘要】文學語言審美的模糊性在整個作品欣賞的過 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學作品是真實環(huán)境的寫照,其中的模糊性也是真實情景的體現。文章對文學語言審美中模糊性進行了簡述,旨在通過對藝術表現手法的探究,提高人們對文學語言的認識,掌握模糊性的審美藝術。
【關鍵詞】文學語言;審美藝術;模糊性
通過對文學作品藝術表現形式的分析可以發(fā)現,文學語言在創(chuàng)作到鑒賞的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定模糊性的特點,在模糊性語言審美藝術運用的過程中,可以提升人們對文學語言特點的認識,強化讀者的審美能力。文學語言是人類語言體系中更高層級的文化形式,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形式只有讀者通過審美分析才可以體會到作品中的藝術特點,因此可以發(fā)現,文學中的審美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觀存在的,通過模糊美的體現,可以提升文學作品的基本內涵,實現語言藝術的深層次表達。
對于文學作品而言,其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語言的表述是文學作品中最基本的藝術形式,如果缺少語言藝術,文學作品也就失去其藝術美的表達。在作品創(chuàng)作及藝術表達的過程中,一些符號的運用并不能顯示最真實的語言情境,而通過模糊語言的運用,可以提升藝術表達的真實性,也就是說,文學語言中模糊性語言藝術的運用,可以體現作者的內心世界,實現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流。文學語言中的詩歌、散文等,與一般的語言藝術存在一定的差異,文學語言追求的是藝術的傳遞,并為讀者營造良好的語言情境,通過與審美模糊性的融合,可以使這種藝術表達得到完美的展現。因此可以發(fā)現,模糊語言是文學語言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征,同時也是文學作品藝術價值形成的核心,如果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缺失了審美模糊性的特點,整個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就不能得到完整的體現。
(一)文學語言中用詞的模糊性
在文學作品分析的過程中,其文學作品中語言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模糊性的特點,其所形成的語義外延接線相對不明確。例如,在人物特點描寫的過程中,作品用“她年輕、她眉清目秀”這一模糊性手法,可以體現主人公的肖像特點,如果在該作品描寫的過程中,直接介紹主人公的年齡以及外貌特征,就會使整個作品顯得呆板,也就不能展現整個作品的藝術性。而且,在文學作品中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也被作者廣泛運用,例如,李白在創(chuàng)作《望廬山瀑布》的過程中,利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充分顯示了瀑布奔流而下的壯觀景象。[1]
(二)文學語言中句意的模糊性
在文學語言欣賞的過程中,對于不同的句子其理解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例如,在《紅樓夢》創(chuàng)作中,當寫到黛玉臨終前的語言時,運用了“寶玉!寶玉!你好......”的省略句式,在這種模糊性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可以使讀者結合語境進行想象,體會黛玉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其含義可能是:你好無情、也可能是你好狠心等等。通過這種模糊性語言的表達,可以將人們帶入到文學語言的情境之中,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可以使讀者在作者的引導下進行作品的探究,從而實現模糊語言運用的核心目的,使讀者認識到,黛玉這一無奈的吶喊,飽含了無奈與悲傷,從而使文學作品的價值得到了永恒性的展現。
(三)文學作品中意境及主旨的模糊性
對于不同的文學語言而言,其在藝術表達的過程中,模糊性的主旨及意境會使人們在審美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受。例如,在一些詩詞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對于一些作者難以用詞語表達的情感,就會采用模糊性的語言形式,進行意境的營造,并通過模糊語言可以展現作品的主要意圖。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就采用了模糊性的藝術表現形式,使人們的視覺、聽覺等充分地融為一體,產生一種朦朧性的意向,升華了作品的主要意圖,使讀者通過對作品的閱讀,體會到作者作品創(chuàng)作的中心思想,提高了對作品意境的分析。[2]
(一)文學語言中的悖論模糊美
對于文學語言中的悖論而言,主要是一種邏輯學中的術語,將其運用在文學領域之中,可以實現情感的交替性變化,通過作品意象的相互合成、情景融合等,使文學語言的基本價值得到了充分性體現。但是,在實際的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同的物象之間既存在著相互對立的特點,又存在著相互抗衡的現象,所以,很多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作品設計的過程中,會運用相對獨立的思維進行相互矛盾的分析,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語言藝術之間的沖擊,也有一些作品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通過模糊美的合理運用,充分彰顯了作品的藝術價值。在詩詞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悖論模糊美的運用也相對廣泛。如,杜甫的《登高》中,通過“花近高樓傷客心”的描述,充分體現了作者當時的創(chuàng)作心情。這首詩是杜甫在吐魯番入侵以及宦官專制的環(huán)境下所創(chuàng)作的,當時的朝代正處于內憂外患的發(fā)展狀態(tài),通過情境的充分交織,體現了模糊體驗在復雜環(huán)境下的藝術展現。[3]
(二)文學語言中的辭格模糊美
通過對不同文學作品的分析,辭格在模糊美的創(chuàng)作中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修辭效果以及審美功能,主要是在文學語言審美的過程中,辭格并不是將聲音、形體等進行直觀性的表達,而是通過詞語的運用,使人們在作品欣賞中產生一種語言之外的藝術感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升華讀者的潛在情感。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藝術家常常采用比喻、雙關、夸張等藝術手法,從而提升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展現作品中模糊性的審美情趣。例如,李煜的《相見歡》,該作品是作者在亡國之后的幽囚之作,作品的前兩句對人們生活中的動作進行了介紹,而后句運用了極為抽象的表現形式,使作品的模糊價值得到了充分性的體現,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將“可剪斷”的具體內容描述成“虛象”的抽離現象,通過這種模糊性的藝術表達,將具體的事物進行了模糊化的處理,從而形成一種撲朔迷離的藝術情境,進一步彰顯了作品的潛在藝術價值。[4]
(三)文學作品中模糊手法的不同運用
通過對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藝術的分析,在不同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其模糊手法的運用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其具體的內容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敘事性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由于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等創(chuàng)作手法存在著不同,其模糊性的藝術手法也就不同,在人物描寫的過程中,由于人們的特點存在著一定的鮮明性,所以,與模糊性的藝術表達存在著一定的互動性,通過其藝術特點的合理運用,可以充分彰顯任務的鮮明特點。例如,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阿Q正傳》,其筆下的阿Q就是一種雙重性的人物形象,他質樸愚昧,且又奸詐狡猾;雖然爭強好勝,且又忍辱屈從;狹隘又保守等等,這些相互矛盾的表現手法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地體現出人物的基本特點。在文學作品中,通過模糊性創(chuàng)作手法的運用,可以體現個性化的人物形象,從而使敘述性的文學作品的環(huán)境、故事情節(jié)得到有效烘托,為故事背景的設計提供了模糊性的藝術表現手法。第二,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人們會習慣對一些事物進行細致的描述及分析,并通過客觀事物的講解,實現作品創(chuàng)作的合情合理,充分展現作品創(chuàng)作的確定性特點。而通過模糊手法的運用,可以使作者在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完善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例如,在《紅樓夢》中,鳳姐以借琉璃瓶做為借口,故作嬌嗔,充分暗示了嬸侄之間的亂倫關系。第三,在抒情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通過對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可以采用一種模糊性的藝術手法,在很多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其具體性、真實性以及確定性是相對較強的,但是,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也要求具有虛擬性及模糊性的藝術表達手法,通過這兩種藝術的表達及分析,充分體現了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模糊性的意境表達。[5]
總而言之,在文學語言審美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學語言中模糊性的藝術特點,通過不同語言創(chuàng)作手法的運用,實現語言創(chuàng)作的基本價值。其中的模糊性作為文學語言的特征,具有獨特性的審美功能。因此,在現階段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模糊性作為特征性的藝術審美功能,在其文學語言創(chuàng)作的運用中,應該保證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在含蓄表達的基礎上彰顯模糊性語言的基本特點。如果模糊語言運用中失去了其運用的核心理念,會使整個語言的表達失去其功能性。所以,在文學語言審美的模糊性運用中,人們應該認識到精確語言與模糊語言的統(tǒng)一性,使語言的運用達到較高的創(chuàng)作境界,從而為文學價值的展現提供有效依據。
參考文獻:
[1]孫曉青.傳記文學中模糊語言的審美再現——以《史蒂夫·喬布斯傳》和《賈伯斯傳》為例 [J].山花,2014(16):161-162.
[2]年曉萍.文學語言的模糊審美考量[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8):50-52.
[3]陳海敏.淺論文學語言的模糊性[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5):98-100.
[4]孫媛.論文學語言的審美特質[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98-103.
[5]劉曉萍.生態(tài)翻譯視角下的詞曲翻譯[J].赤峰學院學報,2011 (11):113-114.
作者簡歷:李昊(1988-),江蘇省邳州市人,南開大學碩士,美國麓鹿出版社特約作家、美國麓鹿出版社中國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新聞雜志特約專欄作家,中國國家收藏協會理事,中國散文詩研究院院士,現任西安非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出版《一本通》一書。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