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郁卉
精神到處文章老 學問深時意氣平
——讀羅國杰教授新著《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探索》
姚郁卉
今年10月,在剛剛結束的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上,與會學者深深感到:馬克思還活著,馬克思的靈魂一直與我們同在;世界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看中國,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看青年。這讓我們感到歡欣鼓舞,但也有些人尤其是青年對馬克思主義漠不關心甚至嗤之以鼻。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與傳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組織策劃了“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叢書。羅國杰教授的新著《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探索》作為本論庫第一輯的第一本,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遺憾的是,在本書出版前3個月,羅國杰教授駕鶴西去,沒能看到本書的出版。本人有幸成為羅國杰教授的學生兼學術助手,先期讀過本書收錄的大部分文章。今天重新品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老師一生知行合一的追求。用老師掛在書房的勵志名言——“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來評價本書最為貼切。
羅國杰教授是一名有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馬克思主義是其一生堅定不移的信仰,并在學術研究中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探索》為名,“馬克思主義”這個定語不僅不可缺少,而且正是彰顯了本書最大的特色。具體來看,這一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靈活運用歷史的方法、階級分析的方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等。在《倫理學的對象、方法與任務》等文章中,羅國杰教授指出,倫理學的研究有三個層次的方法,即一般的科學方法、社會科學的方法和倫理學的特殊方法,并把這些方法自覺運用于自己的研究。這就避免了片面強調或忽視道德的作用,避免了形而上學、片面地、簡單地理解道德與經濟關系之間的作用,避免了把道德同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特定的階級割裂開來。正是因為有了正確方法的指導,他所嘗試構建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體系才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逐漸在中國倫理學界處于主導地位。
第二,在理論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倫理學置于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在馬克思主義以前,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一切倫理學說都是建立在唯心史觀的基礎之上的。這些倫理學說,雖然包含某些民主性的精華和真理性的顆粒,但從總體上還不能被稱為科學。羅國杰教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來分析社會道德現(xiàn)象,使道德的歷史發(fā)展類型、起源、本質、社會作用等從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得到了科學的解釋。羅國杰教授的探索,雖然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但與以往的倫理學體系相比,具有不可比擬的開創(chuàng)性。
第三,在道德原則上,始終堅持集體主義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曾經指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羅國杰教授在本書收錄的《論無產階級道德原則和資產階級道德原則的根本對立》、《對整體與個人關系的思索》、《倫理學的回顧與發(fā)展》等文章以及未收錄的數十篇文章中,堅持并進一步完善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對集體主義的內涵、內容等從各個層面加以論述,系統(tǒng)闡述了集體主義原則的主要內容。同時,積極回應與此向左的觀點,用透徹深入的理論分析批判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思潮。集體主義是羅國杰教授一生堅持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原則,并且正是由于他的建議,這一原則被寫進了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
第四,在對待實踐的態(tài)度上,堅持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的統(tǒng)一。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根本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一個重要特征。用我國古代的話來說,它是一門知行統(tǒng)一的科學。因此,羅國杰教授把道德教育、道德品質、道德行為、道德評價、道德修養(yǎng)以及人生觀的培養(yǎng)等涉及道德實踐的問題,都納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的內容,從而克服了以往的倫理學體系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傾向。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羅國杰教授斷言:“崇高的理想和共產主義道德的‘閃光’,一旦射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靈,就必然會產生巨大的作用”[1](P100)。
羅國杰教授一直主張,研究和探討一門科學,絕不能從一般的原則、概念、范疇出發(fā),而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有的放矢。對于倫理學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來說,尤其應當如此。從本書來看,主要表現(xiàn)在聯(lián)系倫理學學科建設的實際、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學生的思想實際等三個方面。
第一,知難而上,探索教材體系,以解教學之需。從我國倫理學學科建設的實際出發(fā),選擇研究的課題。1960年,羅國杰教授授命組建了我國第一個倫理學教研室。當時的情況是,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教材、西方的教材、蘇聯(lián)的教材都無法適應我國當時的教學需要。因此,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編寫一本教材,以解決倫理學教學的燃眉之急。從那時開始,倫理學的學科建設、教材編寫等關系倫理學學科發(fā)展的問題從來沒有離開過羅國杰教授的視野。在本書第一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概說”,第二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一些基本問題、體系結構與學科定位”,第十一編“關于倫理學的學科發(fā)展”,第十二編“學術自述與訪談”等欄目的文章中,羅國杰教授對倫理學的對象、方法、任務、類型、特征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討,對于進一步編好倫理學教材、倫理學學科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等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但對倫理學教材的編寫和倫理學學科的發(fā)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二,勇挑重擔,直面現(xiàn)實,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隨著人類實踐的發(fā)展、科技的發(fā)展,必將產生一系列新的倫理道德問題,需要從理論上給予回答。如,本書第八編“應有倫理學的有關問題”收錄的文章,對人工生殖技術的應用產生的倫理問題以及生態(tài)倫理問題進行的思考,對于加強相關的應用倫理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羅國杰教授主張,倫理學者應該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避免倫理學應走純學術路線、不應過分關注現(xiàn)實道德生活等思想的影響,堅持聯(lián)系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和思考,為我國社會道德建設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本書第三編、第九編、第十二編的部分文章以及附錄等,對于倫理學研究中的熱點、難點,如道德的社會作用、如何評價我國的道德現(xiàn)狀以及評價的標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還要不要堅持集體主義、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問題、效率與公平的問題等,都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和探索。這些問題和思考具有濃郁的時代性,反映了羅國杰教授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探索的思想軌跡。
第三,關注思想道德實際,解疑釋惑,以正視聽。羅國杰教授認為,“倫理學是一門改造人類靈魂、提高人們的品德、培養(yǎng)人們的情操、陶冶人們的氣質的一門特殊學科,因此,倫理學的理論必須能感化人們的‘思想’,影響人們的‘感情’,培養(yǎng)人們的‘情操’,打動人們的‘心靈’。一句話,改造靈魂的理論,必須要觸及人們的靈魂”[1](P423)。因此,他注重研究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實際和困惑,寓道德教育于理論教育,注重從知識形態(tài)和徹底的理論分析中回答他們的困惑。如,本書中提到的關于“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人生觀,自由化思潮、“底線倫理”和普世價值等,他都撰文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旗幟鮮明地觸及和揭示問題的實質,以廓清蒙在人們思想上的迷霧。
羅國杰教授對倫理學的探索既不是照搬照抄前人的思想,也不是完全拋棄前人的理論成果閉門造車,而是博覽群書,含英咀華,批判繼承,同時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革故鼎新,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
首先,兼收并蓄,借鑒西方倫理思想的合理成果。在西方,倫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常新的學科,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爾以及當代的羅爾斯等倫理學家,都有豐富的倫理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受到思想家們的重視。羅國杰教授對西方倫理學的體系結構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借鑒規(guī)范倫理學、描述倫理學、理論倫理學、分析倫理學等不同類型倫理學的有益成果,為其探索建立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提供豐厚的養(yǎng)料。為了更好地借鑒這些有益的成果,從20世紀60年代,他就開始研究西方倫理思想家的著作,并且一邊讀一邊作筆記,用了兩三年的時間,逐漸形成了西方倫理思想史的教學大綱和十幾萬字的講稿。在此基礎上,他與宋希仁教授撰寫了《西方倫理思想史》上、下卷?;?0多年的時間,主持翻譯了十幾本“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對于我們認識和了解西方倫理學的成果,批判其錯誤思想,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次,棄糟取精,批判繼承中國豐富的道德資源。在如何對待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問題上,羅國杰教授既反對復古論,也反對虛無論,而是主張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真正做到“綜合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哪些應該批判,哪些應該繼承?如何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些都是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踐意義的重大問題。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羅國杰教授鉆進卷帙浩繁的故紙堆里,如饑似渴地苦讀經典,一干就是幾十年。通過這幾十年的學習和研究,初步把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內容概括為十個方面,即道德原則同物質利益的關系問題、道德的最高理想問題、人性問題、道德修養(yǎng)問題、道德品質的形成問題、道德評價問題、人生的意義或人生的價值問題、道德的必然和自由的關系問題、道德規(guī)范問題、德治和法治問題。同時,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特點概括為六個方面,即重視人倫關系、強調精神境界、提倡人本主義、凸顯整體精神、重視道德修養(yǎng)、力行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維方式。他非常重視中國古代在道德修養(yǎng)、道德人格等方面的獨特貢獻,并把這些有益的思想吸收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體系中來。在本書收錄的文章《試論道德修養(yǎng)》、《論道德人格》等文中可見一斑。同時,羅國杰教授強調,“我國特有的革命道德傳統(tǒng),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仍然可以發(fā)揮重要的精神支撐作用?!盵1](P484)他的這些思想和觀點,使其探索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體系具有濃重的中國元素,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
再次,敢于超越,吸收馬克思主義的進步成果。為了編寫適應當時需要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羅國杰教授組織教研室的老師分工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典著作,摘出其中有關倫理道德的段落,匯編成一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道德》。它的基本內容大體上包括倫理道德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對過去道德遺產的批判與繼承、道德的原則和規(guī)范、共產主義道德是歷史上舊道德的革命變革、道德的教育和修養(yǎng)等,經典作家對這些問題的論述為編寫《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借鑒和研究了蘇聯(lián)倫理學教科書的兩本代表作——施什金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原理》和季塔連科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吸收了他們在體系結構方面的進步思想。
在批判繼承前人合理性因素的基礎上,他嘗試建立了一個與以往有本質區(qū)別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體系,并將對這一體系的探索持續(xù)到他生命的終點。因為我國倫理學教育的實際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日新月異,如何使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更大程度上滿足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和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從他主持編寫《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講義》、《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教學大綱》到出版《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教程》、《倫理學》,以及已經完成初稿尚未出版的《倫理學新編》,他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探索從未停止過。他這種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為學精神,嘔心教育、鞠躬盡瘁的高尚師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探索》體現(xiàn)了作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作風、嚴謹深邃的理論水平、勇挑責任的高尚品格和深入淺出的樸實文風。書中提出的思想觀點,或許有其不夠完善的地方,或許還不能被所有的人理解,但從總體上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它的理論價值、社會價值和實踐價值必將為更多的人所認可。
[1]羅國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探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姚郁卉,高等教育出版社社政出版事業(yè)部高級編輯,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