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靜敏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20世紀50年代河南墜子在開封發(fā)展的調(diào)查研究
于靜敏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開封是河南墜子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至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是河南墜子在開封發(fā)展的成熟期,其發(fā)展有自身獨特的特點。本文著重從田野調(diào)查的角度出發(fā),對河南墜子的傳承方式、演唱要求等方面進行闡述。
20世紀50年代;河南墜子;發(fā)展;田野調(diào)查
河南墜子(以下簡稱“墜子”),俗稱“墜子書”、“簡板書”、“響板書”,是發(fā)源于河南開封本土的民間曲藝,至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墜子在流傳過程中,因受地域、語言、風土人情等影響,清末有“上路河南墜子”和“下路河南墜子”之分,后來又劃分為東路、西路、北路河南墜子。百余年來出現(xiàn)的墜子名家數(shù)不勝數(shù),如人稱“鄭州三劉”的劉桂枝、劉明枝、劉宗琴,還有曹元珠、王玉蘭、馬玉萍等。此外,還形成了具有獨特唱腔風格的多個流派,如“喬派”、“董派”、“程派”、“趙派”等。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墜子逐漸傳入蘭州、武漢等地,一躍居于全國眾曲藝之首,成為中國流行最廣的曲藝形式之一。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是對墜子的一種保護,更是倡導后人對河南墜子的重視和傳承。20世紀50年代開封的墜子發(fā)展處于成熟穩(wěn)定時期,也是墜子發(fā)展繁榮期與衰敗期的交叉期,這一時期墜子的發(fā)展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
在調(diào)查期間采訪到的王紅寶老藝人,13歲開始學習墜子,是50年代在開封相國寺一位唱長篇墜子的老人。老藝人的唱腔也是開封最淳樸的腔調(diào),是50年代最傳統(tǒng)的一種唱腔形式。墜子有長篇和短篇之分,兩者篇幅相差比較大。演唱短篇一次約二十分鐘左右,長篇則需兩個多小時,完整的長篇演唱至少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稍短的篇幅也需兩三天的時間。唱長篇的藝人登臺演出時間較長,這是導致很多藝人不喜唱長篇墜子的主要原因。
通過對開封本地墜子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墜子在傳承方式、演唱要求、演奏形式、唱詞、服裝等要求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一)墜子的傳承方式。墜子最主要的傳承方式是口傳心授。由于缺乏正規(guī)的傳承曲譜,學徒學習的所有曲目皆是由師傅逐句親自傳授。據(jù)王紅寶老藝人回憶,學藝時年齡小且不識字,簡單的四句詞都記不牢固,必須反復的記詞和練習曲調(diào)。剛開始學唱的都是短篇墜子,會唱四、五小段時就隨老師到新鄉(xiāng)、安陽等各地演出。
當時傳授曲藝的師傅都比較嚴厲,對唱詞、腔調(diào)、韻味等都有嚴格要求。正因為是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老藝人回憶說挨罵以及體罰是常有的事兒,學藝之路很艱辛。但老一輩藝人勤奮刻苦的精神成就了他們自己,也值得我們代代傳頌和敬仰。
(二)墜子的演唱要求
1.靈活的唱腔方式。長篇墜子的演唱要求是唱與說相結合,即念白與唱腔兩者相配合。墜子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的靈活性,由演唱者自由發(fā)揮,即念白和唱腔無固定的模式限制,演唱能展現(xiàn)出墜子的韻味即可。然而,墜子的韻味兒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體會到的,它要求演唱者必須有一定的演唱功底,能在念白與唱腔之間隨意轉換。比如說演唱者認為演唱內(nèi)容過多,一般唱長篇墜子的藝人都會把念白的內(nèi)容安排的多一些,以減輕自身演唱的負擔。
2.“冒頭”的藝術處理。民間藝人稱長篇墜子段落的結尾處為“冒頭”,這是演唱墜子最精彩的一個片段。墜子結尾處對觀眾要留有懸念,吊足觀眾的胃口,吸引觀眾欣賞完整個長篇墜子的內(nèi)容。典型的段落結束處如《包公案》唱段中,演唱到即將斬人、救人的細節(jié)時,演唱者都會在此處暫停表演,之后的精彩內(nèi)容待隔日再欣賞,這都是能吸引觀眾的亮點之處,為下一次演唱埋下伏筆。
3.默契的表演形式。墜子通常有兩位藝人現(xiàn)場表演,一位藝人持簡板邊唱邊打節(jié)奏,另一位藝人拉墜琴伴奏,這種墜子的表演形式稱為“單口”墜子。正因為墜子唱腔的靈活性,因此表演時演唱者跟琴師的默契是至關重要的。演唱過程中,琴師的伴奏必須與演唱者保持一致,根據(jù)唱腔的改變進行選擇伴奏音型,這對琴師是一種技術性挑戰(zhàn),也是對表演者之間默契的考驗。跟長篇演唱相比,短篇演唱只有唱腔,無念白,比長篇要簡單一些,所以演唱短篇的藝人更多。
4.通俗易懂的唱詞。初學者學曲子都是師傅逐句教唱,詞調(diào)都是老師口傳心授,學唱也比較容易一些。但有一定基礎唱功之后,師傅的要求也就相應的提升,只說書中大致的故事內(nèi)容,唱詞和曲調(diào)都由學者自己任意編排,除一些固定的描寫類詞句外。因大部分學藝的人都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文化教育,他們的唱詞都通俗易懂,這一點正好符合當時大部分聽眾的品味,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河南墜子的廣泛傳播。
曲調(diào)、唱詞是由故事中的人物所決定的,同一類的人物曲調(diào)是一樣的,只是唱詞內(nèi)容不同,需稍加改動。比如演唱不同曲子中的人物中都有書生的角色,那么人物的曲調(diào)固定不變,只按照故事情節(jié)要求稍微改變一下唱詞內(nèi)容即可,這也減輕了藝人演唱的難度。
5.簡單的服飾要求。最初的演唱服裝是演員自備服裝,只要求干凈、整潔便可,沒有因演唱人物的不同而調(diào)換服裝,再加上當時條件是不允許的。人們在欣賞時較注重墜子的演唱內(nèi)容,對演員的服裝未過多關注。因墜子的故事情節(jié)皆與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漸漸地成為人們最喜愛的一種娛樂方式。
對墜子劇中人物穿衣打扮的描述很有講究。劇中同一類人物的服裝樣式是相同的,但對于服裝顏色可靈活改變,這樣就可把故事中人物唱活。一方面不至于對同一人類物的描寫太單調(diào),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提升聽眾視覺和聽覺上的新鮮感,其余的形態(tài)和動作針對同一個人物的描寫大都一樣。
從起源到20世紀50年代,墜子已經(jīng)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特點,一腔一調(diào)都是從祖輩那里傳承下來,是一代代藝人們用心血澆灌而成。開封的大街小巷都回蕩著熟悉的旋律,襯托了人們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墜子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僅有100余年的歷史,但它自身所具有的價值不可估量。它的發(fā)展需要我們后人將其共同努力傳承下去,旨在把我們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發(fā)揚光大。■
[1] 張凌怡,劉景亮,李廣宇.河南曲藝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8.
[2] 開封王紅寶老藝人的口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