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勝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
論抗戰(zhàn)時期錢基博的殉國情懷
劉大勝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抗日戰(zhàn)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各個階層都參與其中,讀書人也不例外。錢基博作為中國近現代重要的文史大家,以筆做武器,積極投身到抵抗外侮的時代洪流之中??箲?zhàn)后期,日軍兵鋒直抵位于湖南藍田的國立師范學院,師生紛紛后撤。錢基博為了檢驗平生所學,進而喚起國人的抗戰(zhàn)熱情,執(zhí)著地堅守崗位,欲殉國明志。在害不及身的情況下,錢基博有此驚人之舉,一方面是源于對士風與學風的義憤,一方面也是基于理智的判斷。錢基博熟讀儒家經典,一直踐行著儒家文化的仁義道德,正是基于此,才會沿著前賢的腳步,準備為國家、民族拋灑斑斑熱血。雖然最終因為時局的變化得以身存,但是其可歌可泣的英勇行為將彪炳丹青。細致追溯這一段史實,進行思想上的深度解析,將有助于我們理解當事人在當時所做出的堅毅抉擇,并由此挖掘出儒家文化的獨特價值。
錢基博;殉國情懷;儒家文化;抗日戰(zhàn)爭;國立師范學院
錢基博(1887—1957),字子泉,又字啞泉、子潛、潛夫,號老泉,又號潛廬,江蘇無錫人,近現代著名學者,學貫四部,擅長集部之學。青年時曾參與江西司法改革和無錫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后退出政界,專心教學著述,先后任教多所學校,筆耕舌耨40余載。錢基博被后人熟知的主要有兩點:其一是獨出心裁的文學史建構體系,以《現代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為代表;其二是身為錢鐘書的父親,因哲嗣的學術名聲而留在后人記憶中。
在抗日戰(zhàn)爭后期,錢基博有過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1944年5月,日軍進攻長沙、衡陽等地,中國民眾紛紛后撤,錢基博沒有隨國立師范學院西遷,始終堅守在距離戰(zhàn)場不遠的安化縣,欲殞身明志。這一段史實在部分著述和論文中偶有提及,但失之簡略*關于錢基博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行為,主要集中在《錢基博學術研究》中。在這部論文集中,孔春輝的《錢基博在國立師范學院》主要介紹了錢基博在師范學院的教學行為和學術研究;張佩佩的《忠肝義膽 學人楷?!箲?zhàn)時期錢基博的愛國情懷》分析了錢基博在抗戰(zhàn)時期的具體行為,進而論證所體現的愛國熱情、赤子之心以及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人格;吳興星的《錢基博抗戰(zhàn)思想簡論》從抗戰(zhàn)精神層面、具體軍事思想、自身踐行三方面分析了錢基博的愛國熱情。其中,后兩篇略微提及錢基博自愿留守、欲以身殉國的行為。參見王玉德主編:《錢基博學術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20—329、376—397頁。另外,傅宏星編撰的《錢基博年譜》也提及此事,給予高度評價。參見傅宏星編撰:《錢基博年譜》,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170頁。。作為一介文人,錢基博在日軍還有百余里、民眾紛紛后撤時,巋然不動,不為外境所轉,這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深思。是怎樣的思想基礎促使錢基博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有此氣貫長虹的舉動?儒家的倫理道德早已植根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也滲入到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心靈世界。雖然經過晚清民國多次的批判,以仁義為基礎的孔孟之道依然發(fā)揮著維系社會人心、端正世風學風、保持民族自立自強的重要作用。這便是本文探討的主旨。
作為一個著名的文史學者,錢基博為何能夠在國難當頭時堅毅執(zhí)著,展現出非凡的勇氣?這種堅守原地、準備以身殉國的行為究竟是一時心血來潮,還是忖度良久?這需要進行明晰判定,逐層進行分析。
首先,錢基博是出于對士風和學風的義憤。在僑居湖南期間,錢基博撰寫了一本表彰湖南先賢的書,名為《近百年湖南學風》。在這本書中,錢基博尖銳地批評抗戰(zhàn)時期不振的學風:“在道喪文敝之今日,行炫自耀,亦既無聞可尊,抑且何知可行?道聽途說,惑世誣民,無事則聚徒合眾,放言高論,聞警則掉心失圖,逃死不遑?!孕蛉缌?,師生如鯽,幾見有明恥教戰(zhàn),引以己任,見危授命,視曰分內?多難古有興邦,殷憂今未啟圣。而鬧學罷教,紛紜如故,玩日愒月,泄沓如故。既以講學弋聲利,又視曠課為尋常。行身以放濁為通而狹節(jié)信,受任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安得陸顧其人生于今日,義理悅心,行己有恥,樹之坊表以立懦廉頑!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江蘇學風 近百年湖南學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47頁。
從引文可以看出,錢基博的批評異常嚴厲。高校師生未遇敵而膽氣先喪,聞于警而遁地先逃,平時高談闊論,關鍵時候不能挺身而出。這些論述雖然不免偏頗,所言倒也不虛,士林秉承教書育人的重任,不能為國家民族樹立正氣,堪當楷模,令人唏噓感嘆。
錢基博事后回憶:“一隅懸寄,人無固志,各機關學校紛紛播徙避寇。蜂駭獸竄,謠諑繁興,敗兵如潮,人情惴栗。亦有薦紳碩彥,國人之望,平日侈言抗戰(zhàn)必勝者,至是亦沮志奪魄,結舌噤口?!?錢基博:《楊親彥先生傳》,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碑傳合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39頁。遇警則人無斗志,紛紛后撤,謠言峰起,敗象叢生,即使是所謂薦紳碩彥,平時高言暢言抗戰(zhàn)必勝者,在此情形之下也難淡定從容。這本來是亂世的一個正?,F象,但在錢基博看來,此等士風與學風非常不應該,讀書人應該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尤其是在抗戰(zhàn)出現挫敗之際。
在《湖南之橋頭堡壘》中,錢基博寫道:“仆壯不如人,老亦何為,而亡命轉徙以獲托庇于此;愧不荷戈以戍前哨,尚思奮筆以承后衛(wèi)!……嗚呼!書生報國,豈托空言,而無血可流,有腦可用;故曰:‘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伯爾君子,何可弗思!”*⑤錢基博:《湖南之橋頭堡壘》,《湖南日報》1945年6月7日。
錢基博以壯不如人,不能枕戈待旦為愧,打算以一介書生報國。如何報國?只能是:“事變之來,澄心定慮,持一心以持一方,定吾心以定民志;敵人未來,切勿自擾!傳播謠言,互相恐動,擾一心,即以擾一方治安;此敵人之所大欲,而君子之所不為也!動心忍性,知者不惑;天君泰然,壁壘自嚴!”⑤這便是錢基博在抗戰(zhàn)出現挫折時,始終拒絕離開安化縣,堅守在日軍兵鋒所指的原因。
其次,錢基博還有檢驗平生所學的初衷。儒家文化始終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從來不單純是擺放在案頭的高頭講章,更不僅僅是只用于求取功名利祿的書本之學。中國學問歷來強調經世致用和切記體察,重視對于個人身心的提升。按照孔孟的觀點,面對戰(zhàn)亂尤其是危難境況,讀書人更需要做到弦歌不斷,泰然處之,坦然應之,慨然對之。
在《近百年湖南學風》中,錢基博曾高度贊揚胡林翼戎馬倥傯之際還不廢書的事跡:“林翼亦出兵英山,進駐太湖為聲援,調兵籌餉,日不暇給,而委己于學,夜則延老儒姚桂軒會講《論語》,未嘗稍間?!K日危坐,講求兵事吏事之要,汲汲施行,顧左右嘆曰:‘聞道苦晚。今雖稍有所見,而不及行者多矣!’”*②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江蘇學風 近百年湖南學風》,第189、190—191頁。與胡林翼同時代的曾國藩,錢基博也給予同樣的贊譽:“其在軍也,終日凝然,奏牘書札,無不躬親。危城之中,益誦書史。嘗謂:‘軍事變幻無常,每當危疑震撼之際,愈當澄心定慮,不可發(fā)之太驟!’蓋其生平所得力者在此,所以能從容補救,轉危為安也。持己平實,不為矯激,而欲萃諸子百家之長于當躬?!雹?/p>
據吳忠匡回憶,錢基博曾致信說明不能后撤的原因:“我自念赴院未必能為學院有所盡力,不如留此以慰各方父老之意,非寇退危解,不赴院召,亦使人知學府中人尚有人站得起也?!薄拔伊舸素M能真有造于一方,不過藉此練膽練智以自驗所學,無負余生而已矣?!?④⑩吳忠匡:《吾師錢基博先生傳略》,傅宏星編撰:《錢基博年譜》,第301、301—302、301頁。雪峰山大捷后,錢基博再次致信說明個人經此一番鍛煉的體驗心得:“此番堅持不動,亦欲動心忍性,自家作一試驗,不意僥幸以免于難,從前讀書有會,經此一番體驗,乃更進一層認識。”④這正反應了錢基博重視切己體察,知行結合,學以致用的思想。
再次,關于兵法和兵事的研究也成為錢基博自愿留守的原因。年少時,錢基博喜歡閱讀《讀史方輿紀要》和《孫子兵法》,留心關隘險要和古今兵事得失。其弟錢基厚回憶說:“叔兄治兵家言,讀史熟于地理,故凡占今兵事成敗得失,及其形勢厄塞所在,皆能抵掌而談,言之鑿鑿?!?錢基厚:《〈衣缽集〉序》,轉引自傅宏星編撰:《錢基博年譜》,第14—15頁。
抗戰(zhàn)軍興,錢基博重拾舊趣,談兵論武。在浙江大學時,曾與同事顧谷宜合作翻譯出版《德國兵家克勞山維茲兵法精義》。錢基博認為日本軍事學于德國,了解德國重要軍事家的思想,有利于解析日軍的軍事行為。關于抗戰(zhàn)初期中國軍隊失利的狀況,錢基博認為:“吾國抗戰(zhàn)之初,亦既且戰(zhàn)且退,以愛惜兵力而限制消耗,即以轉兵敵后而控吾余力;以進為退,因敗制勝,自古兵家,罕解其用!”*錢基博:《戰(zhàn)局之最后》,《力行日報》1944年12月15日、16日。錢基博認為抗戰(zhàn)必定是持久戰(zhàn),中國所進行的是正義斗爭,而日本則是侵略戰(zhàn)爭,多行不義必自斃,日本雖然短期內占據上風,但是“強弩之末,其力幾何!土崩之期,當不在遠”*錢基博:《〈孫子章句訓義〉序》,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孫子章句訓義》,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頁。。孫子兵法曾記述:“其用戰(zhàn)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參見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孫子章句訓義》,第63—64頁。這是對戰(zhàn)爭現象精準的概括,也是錢基博經常引述的觀點。
1944年,日軍進攻長沙,錢基博積極在報刊上發(fā)表言論,鼓舞抗戰(zhàn)士氣:“連兵不解,亙六七年以迄今歲,中原敗績,而湘繼之,又挫于桂,寇深國危,民亦苦兵;而余獨居深念,私竊以為吾國兵敗地蹙而援日增,日人戰(zhàn)勝攻取而敵日眾,一隅之勝,無救于全局之??;于是《日人何以為戰(zhàn)》一文,以勵喪敗氣沮之吾人,不懈益奮而善承其敝!”*錢基博:《日人何以為戰(zhàn)》,《力行日報》1944年11月21日。錢基博建議:“倘在安化置一師兵,配合外圍兵勢以控制湘中,如曾滌生之駐祁門,只須按兵不動,則邵陽之敵,北進西上,皆受牽制,而地形阻絕,又一時無法取安化,扼吭拊背,看似呆著,其實活勢?!雹?/p>
結合錢基博所寫的其他評論看,其堅信日本在湖南兵勢已竭,不能再進行有效進攻,即使是進攻,規(guī)模也很小,無補大局。書生談兵,不免有紙上之譏,但反映錢基博的一腔熱血,同時也堅定其自愿留守的決心與意志。
最后,《周易》之學也成為錢基博堅決不后撤的原因之一。錢基博精研《周易》,不但寫有《〈周易〉解題及其讀法》、《周易學志》、《〈周易〉為憂患之學》等,而且把《周易》運用于占卜問命。正如錢基博所言:“史之記筮,往往其應如神,論者多疑事后取驗,出史家緣飾!然就余經歷,問焉而以言,遂知來物,真有受命如響者焉!”*錢基博:《光明山齋筮話》,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經學論稿》,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1頁。1939年,長沙會戰(zhàn),日軍威脅到了位于藍田的國立師范學院,錢基博曾進行占筮,得到吉兆,事后應驗也是如此。1944年元旦,錢基博“為師范學院筮……吉!……元吉!
告茂如以為大吉!”*錢基博:《光明山齋筮話》,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經學論稿》,第84頁。這更堅定了此后的留院堅守。雖然這次占筮象數的認知與實際狀況有一定誤差,但對錢基博還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于錢基博自愿留守的原因,傅宏星曾有一段綜合分析:“面對寇難日深,先生義憤填膺,一方面,痛感政府無能,人民茍安,所謂武人不知保家衛(wèi)國、舍生取義,師者不思明恥教戰(zhàn)、為人師表;另一方面,他‘考于兵法,揆諸地理,推乎人事’,堅信日寇兵勢已竭,我藍田必無憂慮。他以一介書生,自請留守,欲以身殉明志?!?傅宏星編撰:《錢基博年譜》,第164頁。這大體能夠闡明錢基博驚人之舉的原因。
吳忠匡回憶說,錢基博在抗日初期,曾贈其好友龍榆生兩句詩詞,“神州能有振,何愛不訾軀”*④吳忠匡:《吾師錢基博先生傳略》,傅宏星編撰:《錢基博年譜》,第301頁。,自明心志??梢?,錢基博堅決不后撤,始終堅守在戰(zhàn)爭波及之地,并不是意氣之舉,而是基于義憤的理智之舉。正如吳忠匡所述,“先生之欲以身殉國,絕非逞一時的意氣,蓋其素所蓄積者如是”④。
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軍民進入全面抗戰(zhàn)時期。錢基博離開工作十余年的上海光華大學,轉進浙江大學,后來避難上海。1938年7月27日,國民政府教育部聘請錢基博的好友廖世承為國立師范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在湖南籌備一所獨立辦學的師范學院。錢基博承好友之邀,也參與到籌備工作中,積極延聘師資,并且與新聘教員自上海過溫州,穿浙贛以入湘,輾轉來到安化縣的藍田鎮(zhèn)。10月27日,廖世承正式受聘為國立師范學院院長,遂邀請錢基博擔任國文系主任。12月1日,國立師范學院正式開學,教學工作步入正軌。從此,在湖南省安化縣藍田鎮(zhèn)這個偏遠地域,錢基博開始了教書育人、著書立說的生活,為抗戰(zhàn)貢獻著自己的心血與熱情。
錢基博自幼熟讀儒家經典,亦以儒家的倫理綱常行事,可以說孔孟之道早已經淪肌浹髓,沁入身心。儒家強調道和業(yè)的繼承與傳承,師范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之人,師范學生作為未來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之人,在國難之際要清楚自己的選擇。
錢基博在《為人師者何以處國難——第二次紀念周與學生講話》中寫道:“寇深矣!國危矣!吾人當此危急存亡之秋,慮無不思所以自處。凡我邦人之有血氣者,慮無不恫心疾首,覆亡是懼;亦且僇力同仇,有死無二。不知吾黨智識份子之身受高深教育者,當此日強寇憑陵,盡人敵愾,將別出于四萬萬人而自有其身份與價值耶?抑亦同其僇力同仇,而有不能以自外于四萬萬之范疇者耶?本院為師范學院,何可不知從古圣賢豪杰之為人師者之所以處國難者為何如耶!”*⑥錢基博:《為人師者何以處國難——第二次紀念周與學生講話》,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精忠柏石室教育文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78、179頁。
錢基博認為知識分子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曾子之于武城,遠避仇寇,立身存道;第二條路是孟勝之于武城,抵抗外侮,不惜性命。關于為人師者如何應對國難,尤其是敵人迫近其身時,錢基博寫道:“吾儕身處師范學院而受國家之作育,亦既寇難煎迫,勢無可逃,雖禮異孟子之賓師,而情同曾子之武城,將飄然遠引,而為曾子之寇至則去乎?抑有師命則不以請,如孟子之于齊,率厲子弟以同仇敵愾乎!凡在吾黨,盍亦反躬以省!儻自問學有心得,道在吾身,身存道與俱存,我亡學亦以亡;則是一身之生死事小,而中華民族德慧術知之所系者大,何可輕身一擲,如曾子之居武城可也。”⑥錢基博在此把身與道相聯(lián)系,為學人提供了一個思考的視角。究竟是堅守以對抗強敵,還是強敵來就遠走,學者應該考慮是否道在其身。就錢基博個人而言,其最后的選擇還是同仇敵愾對抗強敵,而不論道是否存于己身。
1944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到非常關鍵的一年,日軍在太平洋戰(zhàn)場、東南亞戰(zhàn)場頻頻遭受重創(chuàng)。為了打通中國東北到越南河內的大陸交通線,拯救其部署在東南亞的軍隊,同時也為了摧毀在桂林、柳州、衡陽等地的盟軍軍事基地,日軍發(fā)動了豫湘桂戰(zhàn)役。5月,該戰(zhàn)役的第二階段開始,日本集結優(yōu)勢部隊,進攻長沙、衡陽等地。雖然中國守軍經過艱苦斗爭,但是長沙還是于6月19日陷落。日本兵鋒深入湘西腹地,直抵藍田東南140里開外的永豐鎮(zhèn),國立師范學院受到震動。學校遷與不遷,遷往何處,成為全院師生共同關注的焦點。6月20日,國立師范學院召開緊急院務會議,議決從21日起停課疏散。在學院遷移時期,衡陽保衛(wèi)戰(zhàn)還在艱苦進行,局面也有扭轉的態(tài)勢,學院的遷移工作放緩下來。不幸的是,衡陽還是于8月7日陷落。學院緊急撤離到溆浦縣馬田坪,于11月1日開學。
在遷移過程中,慌亂情況始終存在,聞警輒逃也在所難免。錢基博“顧人心失依,士氣餒索,徒以隳軍實而張寇仇,乃剖事折理,為人解諭,嘵口瘏音,欲以撫定一方,而口眾我寡,終鮮聽信”*錢基博:《楊親彥先生傳》,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碑傳合集》,第139頁。。面對國難日深和世風日下,
錢基博“義憤填膺,自請留守,欲以身殉”*③⑨吳忠匡:《吾師錢基博先生傳略》,傅宏星編撰:《錢基博年譜》,第301、301、302頁。。錢基博以魯仲連為榜樣,打算以書生論戰(zhàn)來引導民眾,正如其在《讀仁安先生〈寇犯湖南感事詩〉為之血沸賦題于后》所說:“魯連奮一身,引義秦師卻。征虎三百人,能張秦積弱。感而托新詩,一字一噴薄。豈不在人為,夏風未消索?!?錢基博:《讀仁安先生〈寇犯湖南感事詩〉為之血沸賦題于后》,《力行日報》1945年1月26日。
1945年初,“湘西會戰(zhàn)”爆發(fā),藍田可以聽到隆隆槍炮聲,錢基博同樣堅守不走。當時駐在湘西的國民黨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將軍聞訊,趕緊弛書勸解,并且派部屬護送錢基博轉移到安全地帶。信中說:“抗戰(zhàn)軍興以來,先生播遷四方,逐逐無歸,而悲天憫人之懷,于焉益篤,授徒著書,不求聞達,嚴詞正義,以儆朝野。是以明智之士,咸仰風規(guī)。范文正秀才時以天下為己任,方之先生,何多讓焉。往者曾文正有云,無餉不足深憂,無兵不足過慮,獨人心不振,誠堪痛哭。今日之勢,已復爾爾。幸先生揭舉大義,在正氣于兩間,視屈子之賦《離騷》,賈生之徒有涕淚,卒無補于楚漢之祻亂,又未可同日而語也。惟是臨危不去,至欲以身殉道,尚矣仁人智士之用心也。愚竊有說焉,伏生腹笥入山,非有愛于身也,為存古圣人之道,不得不求免于禍難也。愿以此為法,則所遺于天下后世者,不既多乎?!雹?/p>
這封信非常感人,勸解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古人非愛于己,因為要存古圣先賢之道,所以也會主動避免禍難,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錢基博不為所動,仍然沒有遷往溆浦縣,而是到了同在安化縣的橋頭堡。據其女兒錢鐘霞回憶:“日本帝國侵略軍一九四四年經長沙市大舉南侵,偏師抄寇至湘鄉(xiāng)縣境內,去藍田才百許里,前國立師范學院徙於溆浦。余侍先父暫寓安化橋頭河?!?錢鐘霞:《〈中國文學史〉后記三》,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144頁。
同時,錢基博還積極為當地報刊撰寫討論時局的文章,先后在《湖南日報》、《力行日報》發(fā)表多篇時評。《不為奴即受訓》是一篇鼓勵青年受訓以保衛(wèi)國家的文章,文中寫道:“余,江南之流民也,抑喪家之亡人也!少喜談兵,亦有智略,而東人作慝,家山唱破,不走則滯,逃死作客,遙瞻江南,首丘無日;徒以身之不武,氣遂以沮,而不能操兵以與從事爾!……余力不從心,意有余恫,亦既招親戚,離墳墓之日久,而發(fā)憤一□,撫幾太息,以謂斯世斯人,不能操兵與人戰(zhàn),何差低首為人奴!”*⑥錢基博:《不為奴即受訓》,《復蘇月刊》第2卷第9期,1944年11月1日。
錢基博以江南流民、喪家亡人自稱,言辭中帶著深深的落寞和哀傷。國家處于危急存亡之秋,需要操戈以衛(wèi)疆土,個人老邁無助,所以誠懇希望年輕人積極受訓,以免做亡國奴。在文后,錢基博寫道:“余龍鐘一叟,扶杖而行,而詔青年以軍訓,亦且胡顏之厚!顧以我為青年師,固自慚其衰朽;而以我為青年監(jiān),抑何害于衰朽!詩不云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所謂少壯之努力,勿為老大以傷悲也,掬誠以告,尚監(jiān)吾意?!雹迖顸h第73軍還曾延請錢基博到前線,為將士演講,鼓舞士氣。
就這樣,錢基博一方面堅守在安化縣,一方面發(fā)表文章鼓勵抗戰(zhàn)。直到雪峰山大捷后,敵寇的侵略受到遏制,錢基博才前往溆浦縣。據《國立師范學院旬刊》第121期“院聞”所載《名教授繼續(xù)在校》:“國文系錢基博教授當去歲藍田形勢緊張時,不肯做避寇之舉,現經本院一再督促,也已來溆?!貫橥瑢W所愛戴,聞此消息,莫不歡忭逾恒?!?《名教授繼續(xù)在校》,轉引自傅宏星編撰:《錢基博年譜》,第170頁。雪峰山大捷后,錢基博撰寫《陸軍五十一師保衛(wèi)龍?zhí)端娟囃鰧⑹抗贡摹?,“以慰父老之思,而彰?zhàn)陣之勇”*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碑傳合集》,第314頁。。
對于錢基博準備以身殉國的舉動,其弟子吳忠匡高度評價:“這是先生生命史上最見肝膽,銳志獻身,愛國意識強烈煥發(fā)的重要一頁。在全民族生死存亡、大災大難的關頭,那份堅韌執(zhí)著,那份大智大勇,表現了那個時代中極少數正直知識分子的極可矜貴的志節(jié)和傲岸精神。對于先生當年的志尚和勇氣,作為他的一個學生和歷史的見證人,我至今懷有深切的敬意?!雹徨X基博的另一位學生楊家興先生有《紀念錢基博夫子百年誕辰》四首,其四云,“敵來浩氣貫長虹,倡導守城志最雄。敦品力行惟夫子,百年日月永當空”*轉引自傅宏星編撰:《錢基博年譜》,第166頁。,即指此事。編撰《錢基博年譜》的傅宏星認為:“先生此舉,在我看來,不啻為‘驚天地、泣鬼神’之壯舉,……當年親歷者鮮少記述,或羞于啟齒,目前知者更少,故不憚煩引,特為表彰之?!?傅宏星編撰:《錢基博年譜》,第166頁。
既然錢基博自愿留守,欲以身殉國的行為不是心血來潮,那么是怎樣深厚的思想認知促使其有此一舉?通覽相關著述并結合時代背景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尤其是以仁義道德為根基的孔孟程朱之道是錢基博行動的原則,也是其不畏強寇,即使殞身也毫不退縮的思想基礎。
在無錫教書之時,錢基博寫道:“吾國數千年來教育政治所視為折衷者,靡不以孔孟為依據。而其言論尤最平實檃括。探六經之奧,得乎人心所同,然此經之所以不可不治。曩嘗謂人有知覺運動,其作用全系于魂?;瓴桓狡?,頹然一軀殼而已。國家者,軀殼也。所以行使此國家之作用,則必有一魂在,且必有共同之魂在?!酌现?,即中國之魂也。”*錢基博:《孟子約纂》,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子部論稿》,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118頁。錢基博在此把孔孟文教提升到政治教育之魂的新高度,認為正是有了儒家文教,中國才成其為中國,沒有了儒家文教,中國將失去內核。
1925年5月30日,五卅慘案爆發(fā)。當時,錢基博“恰路過工部局,看見中國人的血汩汩沾衢;三道頭帶領著印度阿三,三三兩兩,騎著馬,背了槍梭巡,耀武揚威,心中有些氣不過;然而回到校,中國同事相看著不發(fā)一言!”*③錢基博:《自我檢討書》,傅宏星編撰:《錢基博年譜》,第271頁。6月1日上午,錢基博去圣約翰大學,在第一堂課上開口就說:“我提議我們今天靜默十分鐘,自己想一想!我們中國人講孔孟之道,不過‘仁’‘義’二字!現在我們眼看著許多自家人無緣無故被打死了;我們自管自讀書,心里沒有一些同情,不得算做‘仁’!我們眼看著外國人打死我們自家人,不開一句口,不伸一伸手,‘義’氣何在!”③看到同胞被殺,外國人在中國耀武揚威,錢基博既傷痛又憤慨。作為一名教授,只能以孔孟的仁義之道來教導學生。
當同事孟承憲詢問關于罷課的意向時,錢基博更是以儒家的“禮”說明為死難的同胞抗爭的理由。其后,圣約翰大學召開教授會,看到外國籍教員言有不遜,而中國籍教員斂聲屏氣,錢基博直接抒懷暢言,提出罷課要求。隨后在罷課過程中,中國籍師生與校方發(fā)生沖突,悲憤離校,在千難萬苦中創(chuàng)辦光華大學。在很多次的公開講話和在報刊發(fā)表的文章中,錢基博都不忘以孔孟的仁義道德警示師生和國人勿忘國恥、奮發(fā)圖強以有所作為。
在《為人師者何以處國難——第二次紀念周與學生講話》中,錢基博就“勇士不忘喪其元,志士不忘在溝壑”發(fā)表一段深刻的感慨?!叭松D難惟一死;如勇士不忘喪元,志士而在溝壑,不難一死,何志之挫!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此則中華民族之精神,而古圣昔賢之所留貽,以世世詔我子孫而立國于不敝者也。匹夫慕義,何處不勉!當此喋血抗戰(zhàn),再接再厲,勇士前仆后繼之喪其元者何限!”*⑤錢基博:《為人師者何以處國難——第二次紀念周與學生講話》,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精忠柏石室教育文選》,第180頁。
對于“智識階級”,即高校師生,錢基博評論道:“特是吾黨智識階級之身受高等教育者,是否能為不忘溝壑之志士,則殊未敢以信!夫富貴逸樂,人之所欲;而在溝壑,則人人所畏沮也。然而不安于溝壑,則必耽富貴逸樂;而智識階級之吾黨,亦既養(yǎng)尊處優(yōu),若固有之,不安溝壑,亦固其所;此今日漢奸之所以多智識階級,而為國人之大垢也!如能安于溝壑,富貴不淫,志節(jié)自堅,何有漢奸!然而安于溝壑,談何容易!未在溝壑,且求不忘。請自今始,忍嗜欲,甘粗糲。所以不忘在溝壑,即所以預備作志士也?!雹輳囊闹锌梢钥闯觯X基博確實有“預備作志士”的想法,這包含著深厚的思想基礎,也是其自身認知的自然發(fā)展。
錢基博及其同道中人的具體行為不能為多數人效仿,在兵亂和抗戰(zhàn)中才顯得尤為可貴。仁義道德為基礎的孔孟文教始終是他們長存心間的價值取向,發(fā)揮著維系社會人心、端正學風士風、保持民族自立自強的重要作用。
首先,維系社會人心。強敵當前,社會人心總是浮躁不安,畏難情緒也會自然蔓延擴散。這就需要一批國人力挽狂瀾,迎難頂上。中國抗戰(zhàn)一方面需要軍隊的頑強抗爭,另一方面也需要人民的大力支持,軍隊偶有失利,民眾手無利器,這都需要學人發(fā)報發(fā)刊鼓勵軍民不懈怠不放棄。孔孟文教的仁義道德即是理論來源之一。
1944年,堅守在安化縣的學人并非只有錢基博一個人,另一位學人楊執(zhí)端也堅決不后撤,與錢基博“必資同氣,時相過從”,欲有所作為?!胺街鳌读π腥請蟆酚谒{田,而在危不撓,披露戰(zhàn)訊以辟謠惑,且著論力陳寇勢之已竭,以振垂喪之軍聲,固已潰之民志。”*⑦⑧錢基博:《楊親彥先生傳》,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碑傳合集》,第138、139、139—140頁。對于楊執(zhí)端所發(fā)揮的作用,錢基博后來回憶道:“日刊三千紙,展轉流傳,方廣垂千里,百余萬人賴《力行日報》為耳目喉舌。湘鄉(xiāng)、寧鄉(xiāng)以延長沙一帶,其已淪陷或逼處火線者,為我政府政令之所不及,而四方風動,一紙傳誦,無不資《力行日報》以激我敵愾?!雹哌@段話對好友不吝贊美,略有夸大,但《力行日報》所發(fā)揮的的重要作用確實存在。
當時喪亂方殷,物力并不充足,楊執(zhí)端曾說“長沙一日未復,我報不可以一日綴刊”,于是“竭力維持,外則奔走呼號,內則拮據經度,心神罷憊,猶復編排新聞,撰次論文,晷刻不足,至廢寢饋,劬苦兼人,曾無怨懃”⑧。1946年6月25日,事情已經過去一年有余,《江蘇民報》還對楊執(zhí)端等人的行為贊譽有加:“茲得先生近著《楊親彥先生傳》,其人儉以約己,滂以彍仁,亦足風世。其哲嗣執(zhí)瑞(端),主持《力行日報》,凜于大義,劬苦立業(yè),亦有足多者?!?錢基博:《楊親彥先生傳》,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碑傳合集》,第138頁??梢?,以錢基博、楊執(zhí)端為代表的一些學人在當時還是發(fā)揮著維系社會人心的重要作用。
其次,端正學風士風。學風士風是一個社會的風向標,也是國家賴以存在的根基之一。知識分子尤其是師范院校教師應該勇敢擔當起端正學風士風的主體,在亂世波瀾中盡顯英勇本色??酌系娜柿x道德即是端正學風士風的理論來源之一。不幸的是,很多讀書人并沒有承擔這個重任,也似乎對此了無措意。抗戰(zhàn)時期,中國主要高校紛紛內遷,知識分子在國家危難之際做出一定的表率,值得歌頌。但在一些細節(jié)方面,知識分子還有諸多不盡完善的地方。
錢基博批評道:“嗚呼!古人以憂患動心忍性,今人以憂患幸生喪志;平日侈談之學問經濟,文章道德,一旦大難當前,未有詞組只字,可以鎮(zhèn)得心定,振得氣壯!”*③錢基博:《〈孫子章句訓義〉卷頭語》,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孫子章句訓義》,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7—8頁。錢基博認為這是因為“物腐而蟲必生,志疑而間以入”,所以才會出現一系列不利于抗戰(zhàn)的情形?!皢蕷饩谥?,以疑于戰(zhàn);此固日人之所大欲,而間之可得入也!……嗚呼!吾儕士夫,讀書明理,豈有賣國以為間;徒以罷于奔命,厭戰(zhàn)情深,談吐之間,張皇敵勢,而不知不覺,播散謠傳,以為間用者,吾見亦多矣!此吾之所大懼也!”③
國立師范學院院長廖世承則是另外一種類型。1938年,正值日軍進攻湖南之際,當時人有虞心、士無靖志,他卻積極創(chuàng)辦學院,并且在教育部電令遷址的情況下,依然堅守,不退初衷。廖世承也是秉承儒家道德的學人,在此危難之際為學人做出了表率,端正了學風士風。正如錢基博所評論的那樣:“獨廖院長處變若定,一以寧靜出之,籌辦開學,不震不戁,誠以國立學院,觀聽所系,儻圖避地,而一搖足,則閭閻震動,宵小生心,寇未至而亂先長,寧不貽誤國家抗戰(zhàn)之大計!而長沙各中學,違寇來此,亦恃無虞而以安定。顧地逼前線,風鶴頻傳,五年以來,一歲數驚;而院長內斷于中,矢以不搖;同仁咸有一德,教學如恒;而課未輟以一日,教不懈于一息;向風慕義,多士喁喁,圖書漸備,規(guī)模以定;此則院長‘寧靜以致遠’之明效大驗,彰彰可睹者也?!?⑤錢基博:《國立師范學院五周紀念慶祝致詞》,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精忠柏石室教育文選》,第207頁。
錢基博進而對學人提出期望:“若乃剛健篤實輝光,以日新其德者日新本院,盛德大業(yè),不懈益健,竊有望于諸君子之能矣!則非吾所能也,敢以祝諸君子之日新其德,而致頌于本院德業(yè)之日新焉!”⑤
1947年,《社會評論》曾對錢基博等人的行為有非常高的評價:“名宿錢基博、熊夢飛兩先生,三十三、四年戰(zhàn)亂中,講學安化,危疑震撼之際,屹然不動,討論時局,洞識機先,一方賴以鎮(zhèn)定,湘省公私立學校弦誦賴以不息。”*錢基博:《論時局書》,《社會評論》1947年第41期。
再次,保持國家民族自立自強。自立自強是國家民族賴以生存的前提,只有自立自強,國家民族才能展現蓬勃生機和頑強斗志。當然這需要很多個體的努力,才不至于成為一句虛言,正所謂“我不自亡,誰則亡我;人不自強,何能強國”*⑧⑨⑩錢基博:《國立師范學院成立記》,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精忠柏石室教育文選》,第171、170、170、170頁。。如前面引文所述,錢基博認為孔孟之道是國家民族的魂,在自立自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錢基博在《國立師范學院成立記》中曾經感慨道:“於戲!惟天無親,克強惟親。國無常強,民奮則強。知恥攸勇,尚欽念以枕。天其永我命于茲役,殺敵致果,克從先祖之大烈,底綏諸夏。尚其明恥教戰(zhàn),罔攸餒于厥衷!惟師有學,用誕啟民暝。亦惟師克范,用式四方。于戲!尚置學院以作之師!”⑧天道無親,惟德惟強是輔,國人需要明恥教戰(zhàn),這也是錢基博所要闡明的道理。
對于個體,尤其是國立師范學院如何能夠為國家民族自立自強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錢基博寫道:“誠竊以為此一役也,非造人何以善后!勝,則惟造人可以奠復興之基;敗,則惟造人乃能圖報吳之舉。而造人之大任,微師范學院誰與歸!亦既以大任降于吾黨;當仁不讓,思之,何可不重思之!”⑨錢基博接著以傳統(tǒng)中生聚教訓的典故論述道:“《傳》不云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偃鐜煻环?,教訓無方,何以造人,亦將何以造國!經師人師,孰為難易?尚其宏此遠謨,百年樹人;推亡固存,豈異人任!基博雖為執(zhí)鞭,所忻愿焉!”⑩
在錢基博等人的行事中,儒家文化確實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導他們的具體行為。同時,以仁義道德為基礎的孔孟之道發(fā)揮著維系社會人心、端正世風學風、保持民族自立自強的重要作用。這些作用通過錢基博等人的自愿留守可以體現出來。
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歲月,每一個知識分子的內心都會掀起波瀾。生于斯,長于斯,面對山河破碎,誰又能繼續(xù)按照原來的生活軌跡前行?錢基博離開淪陷區(qū),來到湖南省安化縣藍田鎮(zhèn),為國立師范學院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汗水與辛勞。書生報國,只能以筆和舌做武器,耕耘在三尺講壇,馳騁于筆墨之間。但是,錢基博卻并非只有這些,他憤慨于國土的淪陷,看不慣學界、政界、軍界的諸多行為。在嚴于律己的同時,錢基博未曾寬以待人,這終究是個人性情的展現。
1944年,當日軍再次進攻長沙等地,附近民眾大規(guī)模后撤,國立師范學院也在搬遷之列。錢基博從開始就不贊成后撤,雖然不能改變大局,卻能做出個人的抉擇。人生艱難惟一死,而在各類就義中,以慷慨赴死為易,從容捐軀為難。錢基博不曾想過西遷溆浦,堅守在安化縣數月之久,投書報刊,鼓舞軍民士氣。因為時局的轉換,錢基博得以身存,動心忍性之中卻不曾有動搖甚至僥幸。
儒家的仁義道德是錢基博一生信守的生活準則,早已深入到他的內心世界?!翱自怀扇?,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雹傥奶煜椋骸蹲再潯?,文天祥著、熊飛等校點:《文天祥全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4—395頁。這是文天祥留給后人的名言,也是孔孟的堅定信徒在應對國難的共同選擇?!八慕级鄩?,亦士之辱。效死勿去,何必軍人!”②錢基博:《〈孫子章句訓義〉卷頭語》,傅宏星主編、校訂:《錢基博集·孫子章句訓義》,第2頁。晚清民國是傳統(tǒng)的士人向現代知識分子轉變的時代,很多讀書人都有士人的情懷,傳承著孔孟之道。如何面對敵國外患,不妨如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的士人一樣,整理衣冠,為國殉難,成仁取義。“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③鄧拓:《江南吟草·過東林書院》,鄧拓著、常君實編:《鄧拓全集》第4卷,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頁。”,讀書人絕不是只會空發(fā)議論,湘竹青節(jié)舞動著無限的傷感,湘水清波流淌的也有血淚斑斑。
不必苛求所有讀書人都堅守在抗日前線,那樣也不現實,文化教育事業(yè)終究還是要靠更多的學人延續(xù)下來。在多數人進行學術傳承時,更需要部分讀書人能夠挺身而出,不畏強敵,殞身喪命在所不惜。國民政府曾號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多少學生與教師奔赴疆場,多少忠魂埋骨他鄉(xiāng)。魯迅講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雹荇斞福骸吨袊耸У糇孕帕α嗣础罚遏斞溉返?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頁。與錢基博一樣留守在前線的軍民也是中國的脊梁,抗擊著日軍猖獗的進攻。70余年過去,有必要送給當時自愿留守、欲以身殉國的人一些掌聲,給予仁義道德為基礎的儒家文教一些公允評價。
責任編輯:汪謙干
The Study of Qian Ji-bo’s Martyred Feelings in China’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LIU Da-sh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stor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The China’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s behavior of justice against Japanese imperialist aggression.All classes are involved and the scholar is no exception.Qian Ji-bo as important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devoted to resist foreign aggression of The Times with a pen as a weapon.In late War,the Japanese soldiers reaches contribution to the normal university of nation,teachers and students retreat.Qian Ji-bo want to test for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my life,arouse people’s Anti-Japanese War enthusiasm,and dedication to hold and martyred.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harm is less than the body,it is rare to have this outrageous.On the one hand is due to the outrage of wind and style of study,and on the one hand is based on rational judgments.Qian Ji-bo perusal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and have been practicing the morality of Confucian culture.It is based on this,so he want to prepare for the national spilled blood will only along the steps of the predecessors.Although he survived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to save,but the stirring deeds of heroism have filled painters.To excavate detail of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make a ideological depth analysis,it is to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parties at the time of determined choice and dig out the unique value of Confucian culture.
Qian Ji-bo;martyred feelings;Confucian culture;China’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the normal university of nation
K265.9
A
1005-605X(2016)06-0049-08
劉大勝(1985- ),男,滿族,內蒙古赤峰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后,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