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銀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基于存在主義探討音樂的審美體驗
王 銀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存在主義是盛行于20世紀西方的一種非理性的意識主義思潮,它活躍在西方的很多國家中,涉及了西方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文學藝術方面。本文從存在主義出發(fā),基于存在主義的觀點來探討音樂的審美體驗,強調(diào)個人的主觀意識對個人音樂審美的重要性。
存在主義;主觀意識;音樂審美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曾經(jīng)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音樂越來越成為人們?nèi)粘I钪斜夭豢缮俚囊徊糠?,音樂使人感到愉悅和放松,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和體驗。由于個體存在差異,人們的音樂審美也各有不同,正是因為這些差異的存在才使得音樂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
存在主義,20世紀中期在西方國家廣泛流傳的一種強調(diào)主觀意識的唯心主義哲學觀點,偉大的人文主義哲學家尼采和基爾克果(被后世尊稱為“存在主義之父”)是存在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更是存在主義大師中的佼佼者。讓·保羅·薩特把存在主義定義為人道主義的深化,他認為存在主義剝?nèi)チ巳说浪^“階級性”或“社會性”,也撇開各種社會規(guī)范等一切外在的事務,從人的本性和人的主觀意識出發(fā),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他強調(diào)自我,認為“他人是地獄”。在1945年,薩特為反駁外界對存在主義的批評而作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著名講演,指出“存在先于本質(zhì)”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1]。同時,讓·保羅·薩特認為存在主義的落腳點和歸宿是“人的絕對自由”。在薩特看來,人通過意識對自己的不斷否定而展現(xiàn)自己,他認為人就是依托這樣一個展現(xiàn)的過程存在著的。他利用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方法把人的意識分為了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為“反思前”的意識,這是一種虛無、純粹的意識;第二個等級是“我思”的意識,即對諸物的意向性的意識;第三個等級就是“反思”的意識,即對人自身的反思意識[2] 。
總而言之,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注重人的主觀意識和自我存在。
(一)存在主義中的人的主觀意識與音樂審美體驗
存在主義強調(diào)個人的主觀意識,尊重人的個性。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對待事物的想法和意識也是不一樣的,“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因為每個人的主觀意識是有區(qū)別的,因此,每個人的音樂審美體驗也是不同的。有人喜歡古典樂,認為古典樂優(yōu)雅柔和,高貴華麗;有人欣賞流行音樂,認為其朗朗上口,極其富有生活氣息;更有甚者,偏愛搖滾音樂,在其強有力的節(jié)奏和熱烈的氣氛中深深陶醉。我們不能簡單的判斷誰是誰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主觀意識,都有專屬于其個人的音樂審美存在主義強調(diào)個人的主觀意識,尊重人的本性,基于此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音樂審美,不能因為個人之間的音樂審美的差異就簡單的批判他人的音樂審美,堅持自己的音樂審美觀點的同時尊重他人的音樂審美觀點。
(二)存在主義中的“排他意識”與音樂審美體驗
“排他意識”源于“排他主義”,普蘭丁格對排他主義的定義是:
一是對其他的信仰深有體會,并且他們的主張引起過你的注意和反思。反例,如果對于其他信仰不了解,也沒有反思,就不是一個排他主義者。二是問心無愧的認為有充足的論據(jù)證明一個論證,并且認為大多數(shù)理智而誠實的人如果了解之后也會承認這一命題的真理性。即不僅相信命題是對的,并且與之不相容的命題都是錯的[3]。簡而言之,排它意識是基于個人意識的基礎上的不同于他人的觀點。
唯物主義哲學觀點認為物質(zhì)決定意識,認為先有物質(zhì)后有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存在主義則認為個人的主觀意識是獨立于社會存在之外的,是不受社會框架的影響的,是孤立的,是排他的?,F(xiàn)代社會上很多人具有很深的從眾心理,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認為大眾認可的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就是他應該欣賞并追求的,然而在很多時候人們追逐的熱捧的往往都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不是自己內(nèi)心所真正喜歡的,自己喜歡它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大眾喜歡。
每個人都應該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尊重并遵循自己的主觀意識,不要害怕獨特,不要擔心不合群,勇敢的做自己。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審美,這個審美完完全全的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審美決定,真正意義上的從音樂中得到快樂與滿足。喜歡古典樂的不要因為流行音樂的大行其道而退縮,喜歡搖滾音樂的不要因為世俗的觀點而隱藏,喜歡通俗音樂的不要因為大家的嘲諷而放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音樂審美都是獨立存在的,不受其他外在的影響,堅持做自己,堅持自己的音樂審美,音樂是讓人感到真正的幸福、愉悅和滿足的,不是迎合社會和他人的工具,不是心靈與耳朵的負擔。
(三)存在主義中“存在先于本質(zhì)”與音樂審美體驗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人的審美觀。人的價值觀是貫穿于人的一生的極其重要的主觀意識,是人很多意識的基礎。人的價值觀在其人生經(jīng)歷和知識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逐漸形成的,很多人是先有了價值觀才有了審美觀,有了審美觀才有了喜歡和欣賞的對象。存在主義認為“存在先于本質(zhì)”,也就是說在某件物品真正出現(xiàn)之前,他的本質(zhì)就已經(jīng)存在在了人的主觀意識中,同理,也就是說人喜歡和欣賞的音樂或者音樂類型是在其音樂審美觀形成之后才出現(xiàn)的。個人的音樂審美因其自身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接觸具體的音樂,從而系統(tǒng)的形成個人的音樂審美,與此同時也有了自己喜歡和欣賞的音樂及音樂類型。
(四)存在主義中“人的絕對自由”與音樂審美體驗
人的意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存在主義認為人是通過自身主觀意識的不斷發(fā)展而得到發(fā)展的。也就是說人的音樂審美也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人處于少年時期,精力旺盛,好勇爭先,標新立異,喜歡激進的搖滾樂,喜歡處于潮流的流行樂;到了中年時期,變得成熟穩(wěn)重,樂與守成,不再激進好勝,安于平穩(wěn),可能就不再欣賞搖滾樂與流行樂,轉(zhuǎn)而喜歡華麗高貴、優(yōu)雅柔和的古典樂;老年時期,已知天命,生命中該經(jīng)歷的該嘗試的都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嘗試了,生活與時間的閱歷在其身上留下來智慧的光芒,音樂對這個年紀的智者來說已經(jīng)不在存在特定的選擇,每一首歌每一部曲他都能從其中聽出或青澀或成熟的記憶,都能從中體會到獨特的味道。人的意識在不斷變化發(fā)展,人的音樂審美也在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不要害怕變化,更不要抗拒變化,用勇于接受變化。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用自我的主觀意識營造了整個世界。我思故我在,存在主義的影響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在文化藝術審美的方方面面。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做獨特的自己顯得尤為的重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尤為的重要,有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尤為的重要。
[1]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方麗華.淺析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3).
[3]謝一玭.多元主義與排他主義的相悖與相容[J].學理論,2013(17).
王銀(1990—),男,甘肅人,碩士,研究方向: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