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闡述了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內涵,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缺失的原因,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我教育三個方面提出了加強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對策。
【關鍵詞】 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現狀;原因;對策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大環(huán)境下,以及我國社會的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都呈現出新特點和新問題,這也對人的生命提出了空前的挑戰(zhàn)和機遇。尤其是大學生,他們追求自我發(fā)展的理想與日俱增,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有著不同的價值追求。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敬畏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正視生命,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從總體上看,我國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呈現良好態(tài)勢,大學生都能熱愛生命,健康生活。但是,據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2014年底的一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自殺人群中,大學生群體的自殺率居高不下,是同齡人的2到4倍,而且還在逐年上升。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大學生錯誤地看待自己的價值;二是抗挫折能力差;三是信仰迷失;四是生命價值觀教育不足?!?/p>
一、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內涵
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是目的性與規(guī)律性相統(tǒng)一的特殊教育實踐活動,它是社會及其所屬教育工作者對高等學校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使命遵循與理想追求的行動過程,也是當代大學生追求價值理性、培育豐富情感、堅定終極信仰的實踐過程。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是引導大學生如何對待生命的觀點和看法,加強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實際上是回歸人的本真,以人為本,真正回歸到現實生活的本來狀態(tài)。
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命倫理思想,它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本質所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對生命意義的解讀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一個重要維度,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這一明顯特征集中體現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他認為,“道”這一概念的原初意義“既指人的一切行為應當遵循的基本的、最高的準則;也是人的生命活動展開以及藉以生長發(fā)展的憑據”。[1]回到現實實際,2014年五四青年節(jié),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倡導廣大青年朋友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希望青年大學生:“一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二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四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習近平主席的殷切期望,是引導大學生如何對待生命,實現人生價值,讓當代大學生向上向善,敢于承擔責任,更好的奉獻于社會。
二、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缺失的原因
1、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導致大學生錯誤的生命價值觀,這是直接原因
中國傳統(tǒng)生命觀,都是重“生”而避諱“死”,自古以來都存在,傳統(tǒng)道家思想認為死是對生的否定,是生的終結,是在世俗世界的徹底消亡。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有著直接影響,起著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父母在子女面前一談到死亡,覺得會給人恐懼和不詳之感,抵觸死亡。例如,父母都能夠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生活,子女就能夠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反之,如果父母對待生活是消極避世,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那么子女也會受其影響,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在行為和生活方式上體現出來。時有看到這些新聞見諸報端,某高校學生因為畢業(yè)論文和就業(yè)問題自殺、某學生因為情感問題結束生命等。這些事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家庭教育缺乏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現狀,尤其是“挫折教育”。當今大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過得順心順意,經不起挫折打擊,遇到困難和打擊,就有輕生想法。產生這些結果的重要原因是大學生認不清自身的價值,思想長期處于壓抑和焦慮自卑狀態(tài)?,F實的殘酷與理想的美好不切合,心理產生大的落差,長期的心理壓力堆積,得不到釋放,使得大學生在自我價值實現上迷茫徘徊,不知所措,從而選擇死亡。
2、學校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對生命價值觀的認識不清、態(tài)度不明、方向不定,這是其主要原因
死亡觀是生命觀的一部分,人應該如何面對死亡?我們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是什么?由于死亡是傳統(tǒng)教育避諱的話題,加上我國生命價值觀教育起步晚,可以說理論體系還不健全。教育的缺失,致使部分大學生誤讀了人生,不能科學的理解死亡,把自殺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走上不歸路。在我國現階段,由于對生死的忌諱,加上封建迷信,家庭教育很少提及生死觀,家長對孩子的生死教育一般采取回避的方法。同樣,學校也很少有專門涉及生死話題的討論,沒有系統(tǒng)的開設生命價值觀教育的課程以及專門的師資隊伍。因此,建構好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理論體系尤為重要,學校要積極建立平臺,教師運用具有操作性和針對性的教育方法,我們可以通過開設生命教育課程、開展“走出宿舍、走下網絡、走向操場”的實踐活動,改善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現狀,以彌補不足。因此,我們要積極探索符合大學生接受心理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大學生的獨特個性,體現時代特色,讓生命價值觀教育真正體現生命的特點,造就出一批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積極向上的大學生。
3、大學生自身問題是生命價值觀缺失的根本原因
社會變革時期,一些大學生的信仰缺失,市場經濟時代,文化多元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影響著大學生的“三觀”。當學校學的文化知識,正面思想與社會不良現象產生博弈和對立,大學生失去了信仰,也就沒有了對生活的方向和動力。當失去對未來的寄托和向往,沒有了精神追求,后果不堪設想。如果這種心理長期滋生,導致大學生消極悲觀、厭世、嫉惡如仇,最終走向不歸路。而互聯(lián)網是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缺失的催化劑。在虛擬世界,不少大學生沉溺其中。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就去把精力放在網絡社會。根據心理學家的測試,所有有網癮的人,就像吸毒者一樣,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焦慮、緊張、憂郁等。因此,虛擬網絡世界對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生命的價值影響,不容小覷。而互聯(lián)網上的一些負能量消息,也導致大學生的兩種極端思想:或者是過度恐慌,或者是漠視死亡。
三、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方法運用
1、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要多加強死亡觀教育。讓大學生對死亡的認識不再只是停留在書面上,要讓大學生在思想觀念上發(fā)生轉變,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幫助他們正確面對死亡。家長要根據家庭自身情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教會子女正確認識死亡,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課老師,如果一個家庭給予子女積極和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價值觀就表現出積極、珍惜生命的特點;家庭若給予子女消極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子女的生命價值觀則呈現消極和狹隘的特點。[2]首先,家長充分運用新媒體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微博微信和手機客戶端,通過分享手機上健康向上、啟迪思維的文章內容,在微信上點贊、在微博上轉發(fā)等形式引導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正確認識挫折,勇于面對挫折,從而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其次,努力營造利于子女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家長應為孩子生命價值的實現創(chuàng)造有利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有研究表明,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能給家庭成員帶來快樂,能使他們體驗生命美好,喚醒他們愉悅的生命情感,從而樹立珍愛生命的信念,體察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最后,家長整合各種親戚的資源,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在家庭中體驗親情和責任,言傳身教,通過共同努力實現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
2、學校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帶來的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壓力下,人們的身體也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說的“現代病”。對于自我意識不斷發(fā)展、心理逐漸開始成熟的大學生來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必然遇到許多現實問題和矛盾沖突,比如人際交往障礙,選擇困惑,學業(yè)和愛情壓力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合理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專業(yè)知識、技術或者實踐經驗,利用語言和文字媒介、在特定的場合對咨詢對象的心理、行為進行引導和疏通,讓其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解決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出現的心理疾病,甚至輕生的問題。我們把生命教育價值觀作為一門課程引入大學課堂,從專業(yè)理論的視角向學生展現生命的價值,可以通過運用“對話交流法”、“藝術陶冶法”、“情景教育法”等實踐教育法,讓同學們對生命有更加科學、系統(tǒng)、理性的認識,明確生命對于個人、他人、社會的意義,積極樂觀的對待生活。
3、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大學生把自己同時當作教育的主體與客體,根據社會的要求和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運動所進行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活動;是個體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進行的自我選擇、自我激勵、自我調控和自我完善。[3]如何進行自省,檢查自己?首先,大學生要學會正確認識自我。大學生要實事求是,通過自我的觀察和內省,以及他人的態(tài)度和評價,認識自我,查漏補缺。其次,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反思、客觀公正的評價自我。遇到事情,多對自己進行反省,從而改善自我,取得不斷進步。最后,大學生自己要積極加強自我修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學習,充分掌握生命價值的有關知識和原理,真正體會生命與生存的不同,為未來的社會生活打下基礎,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因為內部與外部多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錯綜復雜。如何幫助大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有哪些影響因素;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等。帶著這些疑惑,我們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研究,總結國內外經驗,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教育道路,為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提供有效指導。
【注 釋】
[1] 易連云.傳統(tǒng)道德中的生命意義解讀[J].教育學報,2005.5.64.
[2] 歐巧云.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3] 李興偉.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作者簡介】
李培銘(1990-)男,重慶人,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發(fā)展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