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曲藝 翁 季 楊林川
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的人性化營造*
龔曲藝 翁 季 楊林川
地下商業(yè)入口是城市公共空間和地下商業(yè)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面空間與地下空間過渡、融合的中介。本文從實地調研出發(fā),提出入口空間存在的問題,總結出基于行為和環(huán)境需求的四大人性化設計要素,包括“良好的過渡:引導消費人群自然進入地下”、“精致的景觀:使入口醒目又易于被人發(fā)現(xiàn)”、“清楚的標識:方便人們對方位的尋找”和“地域特色:使入口具有城市歸屬感,讓人感到親切”。針對以上每一種要素,提出相對應的人性化營造策略方法,如過渡銜接的合理化、景觀設施的引入、標識系統(tǒng)的完善、地域文化的滲透等,為地下商業(yè)入口的人性化發(fā)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人性化營造
“19 世紀是橋的世紀,20 世紀是高層建筑的世紀,21世紀將是地下空間的世紀”[1]。伴隨城市立體化開發(fā)的迅速發(fā)展、地下交通網絡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們購物模式的日益多元化,地下空間的發(fā)展到達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地下空間已經成為城市發(fā)展中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逐漸形成“緊縮、生態(tài)、高技”的場所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2]。而作為地下商業(yè)空間名片的入口空間,也隨著地下商業(yè)的興盛得到廣泛的關注。它的設計被認為是地下空間設計的關鍵[3]。入口空間的人性化營造,可吸引人流、誘導消費、提高購物的愉悅程度、提升地下公共空間的品質。
國內外學者對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進行了大量研究,如師曉靜闡述了改變入口環(huán)境質量的途徑和方法[4]。潘永峰提出了出入口設計的主要條件和設計的規(guī)律性,建議以基本組合方式為主[5]。李博為我國商業(yè)建筑入口空間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分析體系,提出了商業(yè)建筑入口空間設計的策略和方法[6]。劉丹以城市地下空間的入口節(jié)點為切入點,探討了地面上下公共空間豎向的融合及轉換關系,并提出入口節(jié)點的設計原則及手段[7]。池魏楠總結了在城市整體設計的背景下進行入口空間設計的方法[8]。上述研究大多從規(guī)劃、建筑和立體化形態(tài)出發(fā),比較偏向于工程和數(shù)據(jù)板塊,缺乏對城市中心區(qū)地下空間與地面空間進行一體化城市設計的探討[3],更缺乏對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的探討。
盡管很多學者對環(huán)境與心理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實際設計中,就地下商業(yè)入口這個課題,如何通過具體設計手段來減少使用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影響;如何塑造健康、愉快、美觀、安全、人性的空間;如何滿足使用者對空間提出的種種需求,仍然沒有得到重視和解決?;诖?,本文從實地調研出發(fā),總結現(xiàn)狀中存在的問題,對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處的人群行為模式進行觀察整理,分析人的行為與環(huán)境需求,提出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的設計要素,并通過案例分析針對各要素提出人性化的營造策略。本文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由于入口空間是連接內外空間的重要節(jié)點,具備過渡、誘導、標志、展示等功能,因此應該對其采取“功能明確、空間模糊”的原則來進行設計,引導人流自然進入地下[9]。但是,筆者對多個地下商業(yè)空間入口進行了實地調研,發(fā)現(xiàn)目前入口空間規(guī)劃設計存在諸多問題,歸納如下:第一,內外空間過渡不佳(圖2)。由于前期規(guī)劃的缺乏,很多入口選址隨意,設置生硬,與周圍環(huán)境不協(xié)調,地下空間與地面公共空間聯(lián)系不緊密。因此在環(huán)境過渡上易讓人覺得生硬,心理也容易產生消極反應。第二,景觀設置單一(圖3)。入口空間缺乏綠化、水體、藝術景觀等富有設計感的空間,或者單一使用某些元素,使得空間意境全無、單調乏味、缺乏活力與生機。藝術效果的缺席,使得人員的停留性差。第三,標識設施不明確(圖4)。標識不清楚,指示不醒目,大多數(shù)標識不統(tǒng)一不規(guī)范,有的甚至漏標、錯標,使得指示方位難以理解,再加上出口處魚龍混雜,致使人們方向感差,造成行人交通擁堵現(xiàn)象,不利于人流根據(jù)指示快速分流。第四,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缺失。沒有融入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空間設計也失去了植根于當?shù)氐母R恍┤肟诳臻g忽視了與周圍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沒有注重風貌的統(tǒng)一,因而成為城市環(huán)境中的“不和諧”因素。千篇一律、機械重復的形式泯滅了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的“個性”。
地下商業(yè)出入口空間的設計,應從人本主義出發(fā),以體現(xiàn)出對空間使用者——人的尊重和關懷,從人群的行為及行為所提出的環(huán)境需求出發(fā)進行空間設計,以滿足人在空間中的活動為最終目的?!拔覀冎車囊磺芯褪黔h(huán)境,而環(huán)境的核心是人,它為人而設,因人而變。既然人是環(huán)境的主角,那么要創(chuàng)造高品質的人性化的空間環(huán)境首先要考慮人”[10]。因此,在前期調研中,本文從人的行為、需求、環(huán)境三者的關系出發(fā),對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處的人群行為模式進行了細致觀察,整理出發(fā)生頻次較高的行為活動,分析與行為相對應的環(huán)境需求(表1)。
圖2 重慶三峽廣場地下購物中心入口設置生硬Fig.2 the stiff entrance of the underground commercial center in Three Gorges Square, Chongqing
圖3 重慶三峽廣場新世紀百貨地下商業(yè)入口景觀匱乏Fig.3 lack of favorable landscape at the entrance of New-century Department Store in Three Gorges Square, Chongqing
圖4 重慶觀音橋佳儂商業(yè)街入口標識不明,人流擁堵Fig.4 lack of sign and traffic congestion at the entrance of Jianong Commercial Street in Guanyinqiao, Chongqing
表1 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處行為與其對應的環(huán)境需求Tab.1 behaviors and demands of people at the entrance space
通過對入口空間行為需求的梳理,本文認為人群的環(huán)境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空間的過渡銜接、景觀設置、標識設施、地域特色四方面:良好的過渡銜接能引導消費人群自然進入地下空間,誘導購物行為的產生,同時利于減輕身處地下空間的不良反應,削弱封閉、均質、單調的地下空間帶來的壓迫感;精致的景觀有利于塑造入口形象,增強入口的可識別性,用于吸引、招徠潛在顧客,方便人們在較遠距離迅速識別入口;清晰的標識和便利的設施有助于人們對方位的尋找及為入口外部環(huán)境使用者提供方便的服務;鮮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在入口空間得到體現(xiàn),以展示城市文化,復興城市特色和精神內涵,也使得人們對入口空間有更多的認同感和親近感。由此,本文將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的人性化要素定義為:第一,過渡銜接;第二,景觀設施;第三,標識系統(tǒng);第四,地域文化。
3.1 過渡銜接的合理化
出入口對地下空間和城市公共空間(即內外空間)起著過渡銜接的功能,使得入口空間給人以過渡性場所感,主要體現(xiàn)在空間過渡感和心理過渡感兩方面。人們通過入口空間往地下行進時,不僅感受到環(huán)境上的變化——從地面寬敞通透的空間到地下狹窄封閉的地下空間;也有心理上的變化——地面的寬敞明亮帶來的舒適感到地下的局促幽暗帶來的不安感。只有與周圍的空間充分銜接交融,才能營造出良好的入口空間,如采用尺度適宜、顏色明亮、裝飾細膩、光線柔和的出入口,能減輕內外空間的強烈對比,讓人們以更自然、舒適的狀態(tài)進入地下空間。
最常見有效的過渡方式是下沉廣場的使用,如法國巴黎的巴黎大堂(Les Halles,其前身是巴黎中央市場)。這是巴黎市中心再開發(fā)地下空間規(guī)模最大的項目。改造前的巴黎大堂,地下空間猶如迷宮,道路系統(tǒng)曲折蜿蜒、盤根錯節(jié),地面景觀雜亂無章、含糊不清。改造后的巴黎大堂西面設一個下沉式廣場,不僅通過臺階和自動扶梯連接地面和地下,并且設置了垂直交通連接地面和地下。一進入地下商業(yè)入口,人們既可以選擇使用垂直交通快速進入地下,也可以選擇通過樓梯緩慢進入地下。下沉廣場的引入使得交通立體化,增強了環(huán)境對人流的吸納能力,提高了塞納河畔的環(huán)境質量(圖5-6)。如果沒有足夠的場地來建設下沉廣場,也可以采用下沉式過渡空間——利用綠化、水體、鋪地、高差、色彩等來劃分入口與公共空間[11],如日本大阪的貿易中心(圖7)。它的入口臨海,海岸與入口之間的空間規(guī)劃,采用了不同標高、不同尺度、不同形狀的空間限定,用以區(qū)分穿越區(qū)、停滯區(qū)和活動區(qū)[12]。采用下沉手法在入口前形成人流往來的核心空間,是入口空間重要的過渡方式(圖8)。
圖5 巴黎大堂的下沉式廣場改造前后對比Fig.5 the ex-post comparsion regarding the renovation of the sunken square at Les Halles
圖6 巴黎大堂的下沉式廣場Fig.6 the sunken square at Les Halles
除了下沉空間的過渡方式之外,另一常用的良好過渡方式是在入口空間的頂部采用玻璃和網架等通透的材料,在視線上弱化人們進入狹小空間的局促感。引入天然光,也能營造更加明快的入口空間,削弱地下與外部的明暗區(qū)別。另外,引入人們熟悉的景觀,也消除了陌生空間給心理帶來的不利影響。如上海世紀廣場地鐵站的出入口(圖9),以拱形玻璃為頂,周圍配置了水池,很好地實現(xiàn)了出入口空間與廣場的融合。此外,還應采用適宜的空間尺度來實現(xiàn)良好過渡。較之地面公共空間,地下空間要狹小局促得多。因此,在入口設計時,應將小品、植物作為參照對象與空間形成對比,采用精巧親切的尺度,減小地下和外部的反差。地下商業(yè)建筑內部空間與外部城市空間的柔性過渡,是改善環(huán)境品質和體現(xiàn)商業(yè)氛圍的有效手段。
3.2 景觀設施的引入
入口是人們進入地下的開端和第一序列,除了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能緩解地下空間的消極情緒。地下商業(yè)空間的入口空間應適當退后,留出一定的空間供人們集散,引入植物、水體等自然景觀和鋪地、彩繪、雕塑、座椅、小品等人文藝術景觀,使人們能夠在空間中駐足停留、觀望欣賞和休息閑談。這些親近自然和富有藝術性的自然及人文景觀,在視覺上給人美的感受,同時在心理上給人放松愉悅的體驗,還可以起到限定空間的作用。良好的景觀設計有助于增強入口的標志性,使得出入口更加醒目,便于人們在一定的距離內快速地識別。
人流從地上到地下的過程中,宜采用序列性景觀要素,如統(tǒng)一的植物、字幕等來加強景觀氛圍,同時增強導向性,引導人流進入地下。不可缺少的是自然元素的使用,譬如利用水體的活潑形態(tài),緩沖、柔化地下空間給人的過重的人工感,在入口廣場或下沉式廣場上布置跌水、水池、噴泉等形式,還可以營造不同風格的水景,制造景觀節(jié)點,吸引人氣。比如西安鐘鼓樓廣場的噴泉景觀(圖10),為地面廣場服務的同時也為地下商業(yè)空間服務,中庭采用三角錐造型的玻璃采光形式,在三角錐附近遍布小型噴泉,噴出的水順著玻璃頂流動。從地下空間往上看,好似置身于水底世界。這種景觀細節(jié)給人不同的心理體驗。此外,在水景中布置各種動植物,如荷蓮、蘆葦、鯉魚等,實現(xiàn)小環(huán)境的生物多樣性?!肮胖V‘流水不腐’,是水景設計的‘座右銘’”[13]。自然元素運用較多的還有植被,巧妙合理地運用植被既可以成功營造出人們熟悉的環(huán)境,還可以改善空氣質量,為空間使用者完成購物、交談、駐足觀賞等活動提供實現(xiàn)的條件。
注重入口建筑的形體和色彩設計,使其迅速抓住人的眼球,激起人的注意和興趣。如斯德哥爾摩某地下空間出入口采用的藝術景觀(圖11)。彩繪的裝飾方式和石材的使用,讓人仿佛置身于洞穴之中,自然景觀效果與現(xiàn)代空間需求進行了有機結合,使得人們愿意更加主動、積極地親近空間。還可以采用動態(tài)景觀,在人的活動過程中充分考慮景觀與人的視線關系,實現(xiàn)步移景異、移步換景。在地面鋪裝設計上應采用較大圖案的鋪裝,給人強烈的視覺刺激。鋪裝圖樣形成的方向還具備導向性,同時強調了入口空間。另外,鋪裝多采用接近自然、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的材質。如墨爾本棕櫚商業(yè)廣場入口(圖12)。它采用了橘紅色的方形磚做鋪地。該鋪地與建筑邊緣斜交,比例尺度適宜,提升了片區(qū)的商業(yè)氛圍和形象。
3.3 標識系統(tǒng)的完善
入口空間處的標識系統(tǒng),是影響尋路行為最直接的因素[14],能很好地給人群指明方向。以清晰的指示分散人流,能有效避免在入口處因方向不明確而出現(xiàn)擁堵。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以自己熟悉的場所作為基準點來建立導向系統(tǒng)。對于偶然造訪的新顧客而言,地下商業(yè)入口缺乏基準點,難以建立導向系統(tǒng)[11]。人們在標識設施缺乏的環(huán)境里會很不方便,因此標識系統(tǒng)的合理設置相當重要。完善的標識能實現(xiàn)信息的連續(xù)和目標的準確定位。入口空間處的標識,加快了人們認知和理解的速度,幫助人們快速尋找目標,分散人流,避免擁堵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圖7 日本大阪貿易中心Fig.7 the trade center in Osaka, Japan
圖8 下沉空間是人流往來的核心空間Fig.8 the sunken space —the key space for people flows
圖9 上海世紀廣場地鐵站拱形玻璃出入口Fig.9 the arched-glass-roof entrance of Century Plaza railway station, Shanghai
圖10 西安鐘鼓樓廣場的噴泉景觀Fig.10 the fourtain at Zhonggulou Square, Xi’an
要使得標識系統(tǒng)“主動”指揮人員流動,其設置原則通常遵循:第一,位置適當。設置在容易發(fā)現(xiàn)的位置,要求顯眼以便迅速識別(圖13);第二,信息明確。要將引路的路標與廣告宣傳標識相區(qū)分,路線方位指引這種重要的標識需要更強的識別性;第三,信息連續(xù)性。保證沿路都有信息標識,此外也要保證在關鍵節(jié)點的指示性。不宜出現(xiàn)信息空白點,保證序列完整(圖14);第四,標識統(tǒng)一性。統(tǒng)一性指形式的重復和延續(xù),能有效加強人的視覺認知和記憶程度;第五,標識規(guī)范性。標識系統(tǒng)上的文字、圖示、符號等信息媒介必須采取國家統(tǒng)一標準,便于理解和接受(圖15);第六,標識國際化。尤其在國際化程度高的城市和區(qū)域,除了考慮當?shù)厝说男枨笸?,還應緊跟國際化趨勢,以方便外國使用者。標識系統(tǒng)下要有英語或者其他語種以及國際慣用符號標注等。
3.4 地域文化的滲透
地下商業(yè)入口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物質水平和人類精神文明的提高,人們對外部公共空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化的同時,還應保持地方性,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理應成為體現(xiàn)城市“個性”、展示城市文化內涵的要素之一,與城市環(huán)境取得“共性”的同時展現(xiàn)其“個性”的一面,即抓住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創(chuàng)造屬于該城市的名片形象。在當今城市景觀設計中,既要協(xié)調自然環(huán)境,又要重視歷史文脈、保持地域風格、引導行為方式,對具有文化特征意義的場所注入多種新內容[15]。在對入口空間進行規(guī)劃設計時,要結合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地域文化,在地區(qū)的傳統(tǒng)中尋根,發(fā)掘有益的“基因”,并與現(xiàn)代科技文化相結合,實現(xiàn)入口空間的地域化、現(xiàn)代化、標志化[16]。
“城市文化具有延續(xù)性、有機性和整體性三大基本特征”[17]。將地域文化有機地融入設計之中,正是城市文化的延續(xù)。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自然衍生出不同的地域風格,入口空間也可以有所差異。例如,西安的鐘鼓樓廣場,其地下商業(yè)入口在保持時代感的同時,努力融入了地域文化元素。使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30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古城能夠通過入口設計向人們訴說自己的故事:為了體現(xiàn)傳統(tǒng)里坊方格路網,廣場的鋪地采用石材和綠地,組成方格形式。地下商業(yè)的中庭頂部(圖10),采用鐘鼓樓傳統(tǒng)屋頂抽象概念化表達,用玻璃三角錐的形式引入天然光,既實用又美觀。又如武漢首義廣場的歡樂城(圖16),其地下空間入口墻面刻有關于辛亥革命歷史的浮雕,凸顯城市的歷史記憶,傳達城市中所蘊涵的文化。再如南京鼓樓地鐵空間入口以“六朝古都”為主題,墻上鐫刻有不同風格的古代文字,彰顯厚重的城市歷史記憶(圖17)。
圖11 斯德哥爾摩某地下空間入口處景觀Fig.11 the landscape of an entrance in Stockholm
圖12 墨爾本棕櫚商業(yè)廣場入口Fig.12 the entrance of Palm Commercial Plaza, Melbourne
圖13 重慶三峽廣場地下購物中心入口標識醒目Fig.13 clear sign at the entrance of the underground commercial center in Three Gorges Square, Chongqing
圖14 重慶觀音橋大融城地下商業(yè)橫幅具有連續(xù)性Fig.14 consistent commercial banners at Imix Park, Guanyinqiao, Chongqing
圖15 重慶觀音橋星光68地下商業(yè)標識明確且圖文規(guī)范Fig.15 clear and normative sign at the entrance of Starlight 68, Guanyinqiao, Chongqing
圖16 武漢首義廣場辛亥革命浮雕Fig.16 Xinhai Revolution relief at Shouyi Square, Wuhan
圖17 南京鐘鼓樓地鐵站入口空間Fig.17 the entrance of Gulou railway station, Nanjing
表2 各要素對人性化營造的實現(xiàn)過程Tab.2 the process from elements to humanized design
地下商業(yè)建筑入口空間承載著下部商業(yè)的繁榮和上部公共空間的美化,其設計要同時考慮地下商業(yè)的利益化和城市環(huán)境的融洽度,更要注重人的感受。第一,在內外空間的過渡上,具備良好的環(huán)境過渡和心理過渡。入口空間自然而然的過渡實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各種過渡手法的使用都是為了消除人們對于地下空間的消極心理,讓人們愿意進入地下,增加地下商業(yè)的消費人流。第二,在景觀形象上,創(chuàng)造具有標志性和醒目性的入口。景觀設計除了給人美的感受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入口處的標志性,進而提高了人們對出入口的識別能力。第三,在標識系統(tǒng)上,完善設施,增強人們的方向感。標識設施的完善增強了人們的安全感,無需為方位的不明確而煩惱,節(jié)省人們尋找目標的時間。第四,在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上,找尋城市的歸屬感。地域文化的滲透,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提高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由此可見,人性化的營造是各要素共同作用和影響下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設計過程,每一要素都有相應的處理手法,以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最終實現(xiàn)地下商業(yè)空間的人性化營造,創(chuàng)造出人和城市更加和諧的空間環(huán)境(表2)。
[1] 陳志龍, 王玉北. 城市地下空間規(guī)劃[M].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5.
[2] 袁紅, 趙世晨, 戴志中. 論地下空間的城市空間屬性及本質意義[J]. 城市規(guī)劃學刊, 2013, (01): 85-89.
[3] 袁紅, 孟琪, 崔敘, 等. 城市中心區(qū)地下空間城市設計研究——構建地面上下“雙層”城市[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 2016, 31(01): 88-94.
[4] 師曉靜. 地下商業(yè)建筑入口空間設計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07.
[5] 潘永峰. 城市地下商業(yè)空間步行出入口設計研究[D]. 長沙: 湖南大學, 2009.
[6] 李博. 當代商業(yè)建筑入口空間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 2006.
[7] 劉丹. 城市地面上下公共空間的豎向融合[D]. 重慶: 重慶大學, 2006.
[8] 池魏楠. 城市中心區(qū)地下商業(yè)建筑入口空間設計研究[D]. 西安: 長安大學, 2011.
[9] 賴偉明. 城市地下商業(yè)空間人性化設計策略研究[D]. 長沙: 中南大學, 2009.
[10] 李梁. 城市地下空間的“人性化”設計探索[D]. 天津: 天津大學, 2004.
[11] 王惠. 地下商業(yè)建筑入口空間的人性化設計研究[J]. 中外建筑, 2013(04): 113-114.
[12] 梁振學. 建筑入口形態(tài)及設計[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1.
[13] 李媛. 地下商業(yè)空間景觀環(huán)境改善策略研究[D]. 西安: 長安大學, 2009.
[14] 吳葉紅, 田香. 基于尋路行為的地下商業(yè)街空間設計初探[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 2015, 30(02): 65-70.
[15] 張智. 城市景觀中的地下公共空間入口節(jié)點研究[D]. 武漢: 湖北工業(yè)大學, 2012.
[16] 徐杰. 城市地下商業(yè)建筑入口空間形態(tài)設計研究[D]. 青島: 青島理工大學, 2009.
[17] 李先逵. 城市文化的尋根與創(chuàng)新[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 2015, 30(01): 1-6.
圖表來源:
表1-2:作者繪制
圖1:作者繪制
圖2-4:作者拍攝
圖5-6:http://www.aparisguide.com/ leshalles/Paris-leshalles.jpg
圖7:梁振學. 建筑入口形態(tài)及設計[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1: 68.
圖8:作者繪制
圖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bb8 ce70102f0en.html
圖10:http://saa.auto.sohu.com/club-11206/ thread-lz-20632383641411-1.shtml
圖11:http://dp.pconline.com.cn/photo/ list_3485472.html
圖12: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奧·切沃. 城市街道與廣場[M]. 江蘇: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60.
圖13-15:作者拍攝
圖16:張智. 城市景觀中的地下公共空間入口節(jié)點研究[D]. 武漢: 湖北工業(yè)大學, 2012.
圖17:http://www.keyunzhan.com/ditie zixun/4747/
The Humanized Design Strategies on Entrance Space of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pace
GONG Quyi, WENG Ji, YANG Linchua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pace, the entrance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the transition between city space and underground. Based on field surveys, this paper points out several problems of entrances, and summarizes four key elements, including “favorable transition: guiding consumers to the underground naturally”, “exquisite landscape: making the entrance obvious and easy to identify”, “clear sign: helping users find directions conveniently”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oster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his paper then puts forward humanized design strategies based on four key elements proposed, including the use of sunken squares, the introduction of landscape facil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signage system and the extra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ts findings can serve a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s entrances.
Underground Space; Entrance Space; Humanized Design
TU922
B
2095-6304(2016)06-0036-06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607
2016-11-02
(編輯:李方)
*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項目(CDJZR12190010);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資助項目(CYB16011)
龔曲藝: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碩士研究生
翁 季: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山地城鎮(zhèn)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348933823@qq.com
楊林川:香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研究生
龔曲藝, 翁季, 楊林川. 地下商業(yè)入口空間的人性化營造[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 2016, 31(06): 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