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法治之路
推進和實現社會保障法治是堅持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社會保障事關每個人的生老病逝殘,為全社會所關注。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體系,在法治的框架下實現社會保障供給,是維護公民社會保障權利、促進社會保障良性發(fā)展的基石。
國家推行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是國家職能的重要體現。在公民社會保障權利受到侵害,或其認為受到侵害時,賦予其有效的救濟程序,是社會保障法治實現的基本保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社會保險法》實施的5年間,社會保險復議、訴訟爭議出現了較大的增幅,這是社會保障法治演進的重要標識。
復議機構,特別是司法機關的介入,對社會保障法治的實現亦具重要意義。其介入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對個別案件處理結果的糾正,而在于司法程序的公開、透明,以及由此對社會保險行政行為的制約和規(guī)制,契合了現代法治更注重程序正義的特質,有利于促進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經辦機構對社會保險及相關法律認識的深化,更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和依法經辦。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司法機關的裁判總體上質量較高,但亦有個別案件或由于主觀認知偏離社會保險以及社會基本理論、常識,或屈從不正當壓力而把社會保險當成“兜底條件”,讓社會保險這一公共基金為不合理訴求“埋單”。這不僅要求司法機關應從社會正義、從社會保障功能的角度堅守正義的最后防線,同時也要求司法官員對社會保障專業(yè)領域加強學習和研究,只有做到法和專業(yè)“雙精深”才能作出更為正當的裁判,也才能更好地引領社會保障行政行為依法發(fā)展。
與目前一些社會保障裁判不夠專業(yè)的狀況相對應,我們還需要考慮社會保障司法體制的改革。我國現行司法體制實行“民”“行”“刑”三大訴訟體制分離的格局。但社會保障糾紛往往關涉?zhèn)€人、用人單位、社會保險行政及經辦機構,有的還涉及其他征繳機構、第三方機構,民事、行政交叉,而且其所涉事務不同于普通民事問題和傳統行政問題,需要采取更為專業(yè)化的爭議裁審模式。合理的司法體制會保障法治的實現和演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會存在阻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