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曉峰
(中國政法大學 民商經濟法學院 ,北京 100088)
新民法的人文關懷
管曉峰
(中國政法大學 民商經濟法學院 ,北京 100088)
民法是一個國家民眾社會生活和爭議救濟規(guī)范的總和,有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就應當有什么樣的民法,而民法就是反映這些社會生活的法律體現,民法是整個社會的法律大樹、規(guī)范大樹,民法總則就是樹干,民法分則就是樹枝,各種具體的制度就是小樹枝和樹葉,所以制定民法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民法的基本特點就是敞開懷抱關心每個社會成員,例如民法總則(草案) 第十六條規(guī)定了胎兒具有自然人的法律地位。民法總則(草案)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作了新的修改,將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下限從十周歲降低到年滿六周歲對監(jiān)護人制度做了較大的修改,對喪失判斷力和行為力的智殘的成年人和年老力衰的成年人,以及有嚴重肢體和器官殘缺的成年人設定了監(jiān)護制度。為更好地保護人們的民事權利,民法總則(草案)將訴訟時效從2年改為3年。此次民法總則的制定從多方面對民事權利作出了保護性的規(guī)定,對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作出了擴展性的規(guī)定,體現了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使我國的民法更加適應改革發(fā)展形勢的需要,更適應保護人們民事權利的需要。
立法;民法;人文主義;民事權利
如果時光緩慢回溯,可以看到我國民法典的立法如同錢塘江的潮水般的從東涌來,人們眺望錢塘大潮,民法立法在清末民初猶如錢塘江東邊的天際線,可以見到水天分離;50年代的民法立法好像是錢塘江東際一條忽隱忽現的白浪線,到80年代是一條細細的白浪線,到21世紀10年代就見到了雪白的浪花,今年終于聽到巨浪濤濤雷聲陣陣了,錢塘大潮正勢不可擋地從東涌來,民法典的立法亦勢如錢塘大潮不可阻擋了。民法是一個國家民眾社會生活和爭議救濟規(guī)范的總和,有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就應當有什么樣的民法,而民法就是反映這些社會生活的法律體現。民法是整個社會的法律大樹、規(guī)范大樹,民法總則就是樹干,民法分則就是樹枝,各種具體的制度就是小樹枝和樹葉,民法大樹扎根祖國大地,汲取各民族各地區(qū)人生活經驗并形成規(guī)范,約束人們行為、解決人們的爭議并引導人們謙和向善,所以制定民法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
民法是關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法律地位和財產關系的法律體系,是調整人的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是所有民事法律的母親法,它由總則和分則二部分組成,其中總則規(guī)定了民事主體法律地位、民事主體的權利責任、財產關系的確認和民事權利救濟的基本制度,而分則是將民法總則(草案)內容具體化和便利操作化的部門法,例如婚姻法、繼承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法、擔保法等法律,如果能夠制定一部好的民法,就能指導整個民商法體系內所有的法律法規(guī)按照民法的原則和立法宗旨調整民商法律關系和解決民商爭議,而不致發(fā)生因為沒有統(tǒng)領性的法律引起分散的部門法之間沖突,從而使我們的民商法體系可以更好地為當事人服務、為社會服務。
民法的基本特點就是敞開法律的懷抱關心每個社會成員,民法總則(草案) 第十六條規(guī)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未存活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贝藯l規(guī)定了胎兒具有自然人的法律地位,因為胎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遺腹子,只有在母親死了之后剖腹手術到胎兒出世變?yōu)閶雰旱囊恍《螘r間里才不屬于遺腹子的情況,這種情況極其偶然少見,所以民法總則草案規(guī)定的胎兒就是指遺腹子,他作為一個生命,一個將要出生的人也享有與其他第一順序繼承人一樣的繼承權。
胎兒是還未脫離母體的生命,他尚未來到人世,還未得到全部關系人的認可,此處的關系人是指其他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和胎兒父親的親人,特別是在非婚生的情況下,胎兒被前述關系人認可的程度很低,當他的生身父親死了,胎兒出生后就失去了父親對他生活和成長的精神撫育,這已經是非常不幸的了,如果再失去了父親遺留的財產撫養(yǎng),那更是雪上加霜悲慘莫名了。
事實上胎兒可能會繼承父親的遺產,有可能繼承母親的遺產,例如胎兒是在母親死后出生的,他失去母親的乳汁撫育應比失去父親更加悲慘,此時的嬰兒是可憐的。一個遺腹子嬰兒的可憐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個可憐是,他出生就失去了母親。母愛是嬰兒成長的基本條件,失去母愛就很難健康成長。第二個可憐是,他失去了父愛,不但對其健康成長非常不利,而且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他的身份確認。這里的確認主要是他繼承父親的遺產和享有父親及其家族的榮譽,在沒有DND條件下,遺腹子的繼承權可能會生變故的,其他的繼承人可能會在遺腹子出生前就瓜分了遺產,等遺腹子出生后已經沒有遺產了,其繼承權利就在其出生前被犧牲掉了。第三個可憐是其沒有足夠的財產供其生活。除了母親的財產外就是其父親的財產,如果其他繼承人有意無意地很快瓜分遺產,遺腹子的時候費用可能就減少一大塊,其生活質量可能就不能保障了,這是個問題,也是立法時人們考慮給予胎兒繼承權的主要原因。
一個胎兒在母腹中,母親因病或因意外死亡,已成人形的胎兒能否活下來?現代醫(yī)學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剖腹產取出胎兒,還可通過技術手段給早產的胎兒輸送類胎盤的營養(yǎng),使其存活,在這種情形下,胎兒是否對母親的遺產具有繼承權不會有爭議的,他可以像其他法定繼承人一樣繼承母親的遺產。而父親在胎兒出生前就死了,胎兒的繼承人身份就可能被其他繼承人否認,其作為被繼承人的親子身份就可能受到其他繼承人的質疑和反對,如果反對成立的話,胎兒就無權繼承父親的遺產了。這些反對的理由主要是胎兒不是婚生的,是私生子,是男女在違法的情形下結合成胎的,即使生出來也是孽種。其母不能進夫家門,其子也不能進父親家門,因為他不能進父門,所以他沒有繼承權。這種情形古今中外一直都是理直氣壯地存在,而且蔓延了數千年,這種看法只重倫理而忽略人權,以父母的錯誤消滅孩子的權利,在法律上是無根據的,在事實上也是反人道的,所以這種做法在幾十年前就被我國的婚姻法否定了,法律不再歧視私生子,我國的《繼承法》也將私生子列入第一順位繼承人。如果私生子繼承問題已徹底解決,正在制定的民法總則也不會提出要顧及胎兒的繼承權利。
立法時常被提到如何對非婚生胎兒進行保護的確是個人權問題,人權就是人活著的理由,要活著必須要有一些基本的財產保障,這些為了人權的財產保障包括自己勞動所獲和繼承前輩的財產。所以繼承遺產是人們的基本人權,而基本人權是不能被剝奪的,只要是與被繼承人有子女關系的,無論該子女是婚生的,還是非婚生的,該父母子女關系都是不能改變的,父母對生育非婚生子女有過錯,而非婚生子女的生存和成長沒有過錯,他不應當對父母的過錯承擔責任,他應當享有所有自然人都有的基本權利,也就是基本人權,既然是基本人權,他的權力就不能剝奪,尤其是不能被父系家族的表決。
我們看到胎兒是否能夠獲得父親遺留下來的物質財產關系到他的生存和成長的重大利益,而在具有質疑的社會環(huán)境和家族環(huán)境中,胎兒的利益需要依賴其他繼承人的同情心才能得以保障。實踐中同情心存在很多變數,胎兒的利益也就存在很多變數,這對胎兒是不公平的,所以這次民法總則(草案)將胎兒直接作為一個民事主體、一個未出生的繼承人參加繼承,而不用依賴其他繼承人的同情心。自羅馬法以來各國的繼承法都沒有將胎兒列為繼承人,而只是在遺產中給胎兒準備一份遺產、稱為特留份,胎兒的利益雖然得到一定的保護,但特留份不是胎兒的權利,而是胎兒可得到的利益,利益是被動的,而權利是主動的,如果利益不能得到實現的話,可能只有2年的訴訟時效的保護。而民法總則(草案)將胎兒視為民事主體的繼承人,就可以擁有20年的訴訟時效,而且在具有完全民事權利能力后還可以自己處分其遺產,況且繼承權一般來說都大于特留份,將胎兒列為繼承人,可最大限度地保護胎兒出生后的利益,即使其出生后是死胎,也能最大限度的保護其失去配偶的母親的利益。事實上喪偶的母親要獨自撫養(yǎng)孩子的經濟負擔是很重的,讓胎兒具有繼承權亦是對其母親的經濟寬慰,體現了法律上的人道主義和人文主義。
賦予胎兒繼承權是民法總則立法的突破性規(guī)定,一方面對遺腹子給予了特別的人文關懷,一方面可能對社會上出現的包養(yǎng)等事實妾作了間接性的肯定,涉及到對道德的評介,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呢?也就是民法對胎兒的人文關懷和對不道德的非婚姻事實的評介發(fā)生沖突時如何取舍,這次立法草案取的是人文關懷,而將道德評介留給其他社會解決爭議機制,這體現了嬰兒利益優(yōu)先的人文主義精神。
民法總則(草案)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作了新的修改,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還是分為四種:第一,年滿十八周歲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第二,年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生活主要來源的視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第三,將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下限從十周歲降低到年滿六周歲;第四,不滿六周歲的為無行為能力人。這種設計在當時是合理的,從法律上明確了自然人主體的法律地位和行為能力地位。這個年齡段劃分為交易安全提供了基本的價值判斷標準,也適當地照顧未成年人的交易需要。但時過境遷,由于電視動畫片和網絡各種信息的影響,幼童接觸了大量的社交信息和交易信息,他們的要求經常會超過父母親的給予,他們希望自己能夠獨立地買東西和接受(兒童娛樂)服務,而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兒童獨立進行民事行為的最低年齡為十周歲,所以,孩童的需要和法律的規(guī)定便有了較大的差距。
考慮到現在的孩童的智力較三十多年前有了較大的提高,他們面臨的生活需要也遠遠超過食品,他們需要生活方面的產品和服務, 例如小型價低的玩具產品、價低的飲料和零食產品、叫外賣的服務、甚至可以包括提供精神生活方面的小金額的電訊服務、小金額的網絡服務等。
現在的孩子對孩童生活所需的消費交易理解力和過去相比已大大提高,其社交表達能力也大大提高,如果還是按照《民法通則》所規(guī)定的年滿十周歲才能進行交易的話,大量的交易就不能進行,已經完成的交易會產生大量的爭議,這不但不利于市場的穩(wěn)定,也不利于孩童的生活需要。特別是我國有上億的農村留守孩童父母在遠方的城里打工,孩童靠老人帶,孩童的生活需要較有父母帶的孩童要多,如果不承認這些不在父母身邊的孩童購物和服務需要,事實上對這上億的農村留守孩童就更不公平了。所以,《民法總則》第十八條第一款規(guī)定:“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實施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泵穹ū局鴲圩o所有人關懷所有人的人文理念,對孩童成長的自立需求給予歷史性的承認,這點比歐洲的民法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有了大幅度的降低,這不但是對人的關懷,而且在法律和人的關系上也率先承認社會已然進步,孩童的智力已大大提高,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是一個歷史進步,也是民法總則的內容中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
民法總則草案與民法通則相比,對監(jiān)護人制度做了較大的修改,突出的亮點是對喪失判斷力和行為力的智殘的成年人和年老力衰的成年人,以及有嚴重肢體和器官殘缺的成年人設定了監(jiān)護制度。民法總則第二十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了對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認定和處理, 考慮到我國成年人中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口與總人口的百分比數字比例雖然不大,但絕對量卻數以千萬計,他們的智力不能辨別是非、體力不能避離危險,是殘疾程度最高的人群,當屬重殘疾人士。重殘疾人是社會的一員,也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他們因喪失了民事行為能力而不覺痛苦,或者雖然感覺痛苦但沒法自力解除痛苦,此情此景令他們的親友和社會熱心人士覺得痛苦,如何幫助重殘疾人,是健全人的責任。以前我國對這些重殘疾人的關照沒有專門的規(guī)定,沒有單位的重殘疾人主要靠家庭、少數重殘疾人靠家族關照,依鄉(xiāng)風民俗獲得一些接濟,有單位的則依賴單位救濟、如果當事人的單位(企業(yè)或事業(yè)單位)發(fā)生破產、改組、注銷等事由,就無所依賴了;這些重殘疾人士如果居住城市沒有家族習慣的約束,或者當事人的鄉(xiāng)風民俗敗落,當事人的親屬不愿承擔幫助照顧重殘疾人時,他們的生活就很悲慘了。
為了避免出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失去單位關照后的悲慘境況,民法總則將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重殘疾人)納入被監(jiān)護人的范圍,將下列人員列為依次擔任的責任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子女;(四)其他愿意承擔監(jiān)護責任的個人或者有關組織,經被監(jiān)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的。 責任人之間可以協(xié)商誰擔任監(jiān)護人,如果協(xié)商不成的,則由人民法院按民法總則規(guī)定的序位確定監(jiān)護人。
民法總則對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成年人的關懷從法律上賦予了重殘疾人的生存權和受照顧生活權,將重殘疾人的基本人權寫在民法中,規(guī)定在具體的民事制度里,落實了與重殘疾人權利對應主體的責任,使重殘疾人的基本人權不再靠親情和社會的同情也能行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人文主義精神至2400年前的周朝以來就一直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對待他人的民風,這個民風到現代還在匡扶善風良俗,直至影響到立法。民法中各種權益法保護制度始終都貫穿關懷民生的精神,例如殘疾人權益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部門法都體現了民法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精神,這也是以后其他民事部門法應當遵循的立法精神。
此次的民法總則(草案)將訴訟時效從二年改為三年,在《民法通則》中的訴訟時效是二年,權利本來應當盡快行使,法律保護時間越長公共財務成本越高,所以當年《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是合理的,但因為現在的時間過得太快了,各個與證明權利和落實權利相關的機構非常辦事重視程序,例如公證、鑒定等訴訟前必要的行為會花掉很長的時間,過去每周休息1天,現在每周休息2天,而且節(jié)日也比民法通則年代多了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國慶節(jié)增加了一天,節(jié)日共多出4天,婚假和產假也比過去多了許多,很多單位還有年假,這么算來節(jié)假日比過去多了約一倍,節(jié)假日多和社會普遍不愁吃穿、時間就過得快;尤其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合同,這些新型合同的訂約時間長、擔保、審計、評估等支撐結構復雜、履行時間多變,人們的權利行使時間也可能被外界因素說耽擱而不能及時行使,若不能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內行使權力,該權利就不受法律保護,顯然是不公平的,在這種情況下請求法律保護自己權利的時效還是維持在二年就顯得過短了。
因辦事程序日益繁瑣導致非工作時間消耗過多,民事權利當事人行權的障礙也日益增多,所以訴訟時效容易溜過去,這對當事人的權利維護的確有較大的消極作用,這是現行的訴訟時效制度給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是古老的時效制度給現代民事生活帶來的困惑。時效制度本事為了促使人們盡快地行使權利,大家都要遵守(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社會規(guī)則,不能讓權利躺在原地睡大覺,個人放在權利不行使可能不但是個人的損失,因其權利休眠導致后續(xù)可能發(fā)生的交易中斷或者無望,當這些情況發(fā)生時就對社會造成損失了。所以說權利人不行使自己的權利不但會浪費自己的資源,而且會浪費社會的資源。所以,國家為了防止資源的沉淀妨礙社會資源的合理運用,便設計了訴訟時效制度,普通的訴訟時效為二年,還有一些一年以下的短期時效。立法機關在設計時效制度時所依據的社會生活情態(tài)是農業(yè)文明的后期和工業(yè)文明的前期,當時的法律比較簡單實用,人們的欲望較低,社會信用制度比較可靠,人們具有較好的擔當精神,社會管理機構敢于負責的責任心比較強,所以民事程序法和行政程序法不太發(fā)達,但隨著經濟發(fā)展、社會財富增加速度加快,人們對自己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而需要承擔責任者為了最大限度的減責,便希望能夠用一種程序性的方法讓債權人的權利只是在一定的期限內對自己有約束力,過期就可不再理會,也就是欠債有可能失去約束力,這個想法形成了現在的時效制度。
現有的時效制度因為各種程序性的工作而消耗了過多的時間,權利人要行使權利的時間實際上比30年前短多了,這是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所以社會盼望時效能夠延長,立法機關也意識到權利不能通過期限輕易忽略當事人請求法律保護的權利,為了更好地保護權利人,《民法總則》(草案)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款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為三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痹摋l第二款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開始計算,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但是,當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將訴訟時效從二年延長到三年體現了民法承認時間過得太快的現實,而訴訟時效超過二十年權利人還也沒有請求法律保護的權利則由人民法院根據具體的情況予以認定,事實上就突破了二十年最長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所以延長訴訟時效并不是出于法律的恩賜,而是出于民法對權利人的權利重要性的肯定和追究侵權人責任給予更長的期間,也是民法扶危濟困揚善懲惡理念的體現,展示了民法對人的人文關懷和對事的褒貶態(tài)度。所以,民法總則(草案)對時效延長的規(guī)定反映了社會的需要,是立法者適應經濟形勢發(fā)展需要的產物。
責任編輯:韓 靜
The Humane Concern of New Civil Law
Guan Xiao-feng
(School of Civil, Commercial and Economical La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China)
Civil Law is the summary of social life of the public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disputes remedy in a country. Civil law is wholly based on social life and is the legal reflection of social life. Civil Law can be compared as a big tree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which general provisions are the trunks,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are the branches and various kinds of specific systems are the small branches and leaves. Therefore, the drafting of Civil Law is the ultimate require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Civil Law is to embrace and care every citizen of the society. A case in point, Article 16 in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prescribes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fetal as a natural person.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draft) amend a lot as to the capacity of a natural person and set up relevant guardianship systems to protect the young, the mentally or physically paralyzed or disabled adults and the old.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the civil rights of the people,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change the limitation time of lawsuits from 2 years to 3 years. The newly-amended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adopt certain protective regulations as to civil rights from many aspects and fully reflects the spirit of humanism, which makes Civil Law better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civil rights protection.
legislation; Civil Law; humanism; civil rights
2016-09-29< class="content">作者簡介:管曉峰(1956-),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商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商法研究。
管曉峰(1956-),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商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商法研究。
D913
A
1009-3745(2016)06-0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