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福 振
(江西省委黨校 黨史黨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自由引導人民
——以《民報》為考察對象
周 福 振
(江西省委黨校 黨史黨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中國同盟會成立后,創(chuàng)辦了其機關(guān)報《民報》,大力宣傳革命黨人的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quán)主義和民生主義。其目的在于實現(xiàn)國家自由、民族自由和個人自由。但是,由于清王朝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所以革命黨人的思想極其復雜。這些復雜思想最終歸結(jié)到一點,那就是革命。
《民報》;三民主義;自由;革命
人類社會總是浮浮沉沉。天作孽引起的悲劇少,自作孽引起的慘劇多。人在社會上瞎混,遲早是要還的。不還于自身,就會還于后代。任何人都無法逃脫。但是,人們心目中的自由靈光,使人類社會不至于永遠墮落下去。1831年,為紀念法國1830年的七月革命,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創(chuàng)作了一幅很有名的油畫作品,即《自由引導人民》。它雖然描繪了令人擔驚受怕、殘酷恐怖的戰(zhàn)爭場景,但是無法掩飾住人們對自由的熱切向往。正如胡漢民所說,“一國政府逼其民人至于反抗,必其有失職亡道者存,而人民敢以身為犧牲,求達其改革之目的,又至足尚也”。[1]3913
沒有人喜歡動不動就去搞革命,革命也不是幾個人想搞就能搞起來的。革命是萬不得已而采取的最后方法。能通過改革或改良解決的問題,沒有人愿意去搞革命。在清王朝強盛時期,人民的生活較為安居樂業(yè),即使有人想搞革命,造滿清的反,也得不到人民的擁護。但是到了清末,面對內(nèi)憂外患,人民生活已困苦不堪,即使有許多人反對革命,也無濟于事。清政府搞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給中國人帶來了自由的新希望。不料,辛亥革命卻發(fā)生了。那些認為辛亥革命打斷了中國立憲進程的人,是看到錢幣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這也說明,歷史往往出人意料,正如卡爾佛特所說,“我們認為會導致革命的情形卻往往并沒有產(chǎn)生真正的革命。而有時候卻突然的,不知從何處冒出來革命性的變革,顛覆了一個看起來很穩(wěn)定的國家”。[2]24辛亥革命正是在革命低潮中突然成功的。按中國王朝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清王朝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的時間,也差不多該滅亡了。周朝存在了八百年,可謂奇跡中的奇跡,漢朝存在了四百年,只能算是歷史的奇跡,此后的各個王朝能存在二三百年就算是很長的王朝。一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全國性政權(quán)能維持如此長的時間,更是奇跡之奇跡中的奇跡。但是,在革命黨人看來它是對漢族欺壓二百六十八年的歷史。革命者往往把革命的對象說得能有多壞就有多壞,否則他們自然認為革命缺乏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歷史是由成功者和失敗者共同塑造的,沒有失敗者哪來成功者。
國家成立的本意是協(xié)調(diào)人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然而國家的作用卻不斷得到強化,甚至發(fā)展成為“國家至上”,從而將人民變成國家的“奴隸”,這完全違背了國家的初心。國家自由正是讓人民不忘初心。德國洪堡認為,“國家真正努力爭取的目標必須旨在通過自由來引導人們”。[3]122這就將國家的作用限制在自由方面,這也是實現(xiàn)國家自由的必然階段。國家自由又與民族自由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因為所有的國家都是民族的國家。
如果將整個中國境內(nèi)的各民族看作一個大家族,即從中華民族的角度而言,民族自由即為國家自由,兩者高度一致,都是排斥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欺壓和凌辱。如果從華夷之辨來講,民族自由則是排滿獨立,建立漢族自己的國家,也就是說民族自由是國家自由的一部分。
西方的民族自決原則雖然有利于實現(xiàn)民族自由與國家自由的一致,減少民族之間的沖突,但是對大雜居小聚居的中華民族來講,有割裂中國的危險,所以危害甚大。《民報》學人曾受其影響,他們?yōu)榱伺艥M革命,認為不管滿洲入關(guān)前還是入關(guān)后都不是中國人,滿洲建立的“清國”也自然不是中國人的國家,所以民族自由就要排滿。改良派的思想則與之相反,認為滿洲是中國人,中華民族應(yīng)該一起反對西方列強。為此,《民報》學人與改良派創(chuàng)辦的《新民叢報》展開激烈的辯論。康有為認為,英德提倡的民族主義是借民族主義以收合散國為一,非若中國本一,而愚者乃欲力分之,只能促其亡。[4]2202康有為將排滿的人歸于“愚者”,明確地表明他的態(tài)度。汪兆銘則認為,自漢人言之,非排滿無以復國,排滿是漢人之利,即是中國之利;自滿人言之,中國是中國人之中國,滿洲僥幸盜為己有,中國之存亡非彼所關(guān),因為他們只顧本族,不顧國家。[5]1758《民報》學人顯然對滿洲的批判有些夸張。如果滿洲真像他們批判的那樣不堪,恐怕清王朝早就滅亡了。改良派雖然對清政府的作法有些不滿,但是他們堅定地認為滿洲是中國人,則有利于民族和諧和國家統(tǒng)一安定的局面。
梁啟超看到革命黨人極力排滿,又指出滿漢利害相反之點誠或有之,但是其間亦有利害相同的地方,如果中國滅亡則無漢無滿,滿人茍計其全族利害,必能棄排漢之政策,而取同化于漢之政策。[5]1753-1754汪兆銘則認為,中國若亡,彼族亦無立足之地,因欲保彼族,故欲保中國,如果因保中國而滅其本族,則彼寧舉中國以贈朋友,[6]641如奧大利國內(nèi)諸民族也知道奧大利亡后諸民族皆無所附麗,但是仍然軋轢不已,所以“民族之相軋轢,其所處之地位,實使之然”。在汪兆銘看來,滿漢所居之地位決定了其利害相反,無術(shù)足以調(diào)和,因為滿洲自入關(guān)以來,以中國為囊中物,不外保其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假使覆而取之,彼將失其所有,故有“漢人疲,滿洲肥;漢人強,滿洲亡”之語,如同“盜憎主人,地位使然”。[5]1753-1754
既然《民報》學人要排滿實現(xiàn)民族自由,那么國家自由也就要排除“清國”。正如汪東所說,“所謂愛國者,愛己之國,非愛他人之國也。使國民主義離民族主義而獨立,則有一國焉侵入己國,群擁戴之,為之效死,以抗他族,乃貿(mào)貿(mào)然言愛國,不知其所愛者,非己之國也,而使他族甚強,力弗能抗,又有一國焉侵入其國,則又貿(mào)貿(mào)然擁戴之,為之效死,以抗他族而言,愛國其得為真愛國者耶?”[7]1608-1609也就是說,愛國首先要看清楚這個國是誰的國,值不值得你愛它。民意也認為,以漢人所處之地位,當如希臘人之謀獨立,因為希臘以文明民族而被征服于土耳其,與漢人被征服于滿洲之地位相同,不惟希臘而已,卜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羅綿利亞人、羅美利亞人、孟顛匿古魯人,以異族受制于土耳奇,謀獨立亦與希臘相同,這與中國之革命黨人是同一心事,亦是中國人所當同趨于之途。[8]3935汪兆銘也指出,比利時受制于荷蘭,知求獨立,不知求荷蘭政府以立憲;匈牙利受制于奧大利,知求獨立,而奧大利與之立憲為雙立君主國,匈雖絀于力,暫屈從之,然猶謀反動。[9]35不管怎樣,汪兆銘還有一定的先見之明,因為一戰(zhàn)后奧匈帝國最終分裂為兩個國家,即奧地利和匈牙利。在汪兆銘看來,清政府立憲是因為“彼懼其族之孤,而虞吾之逼,乃為是以牢籠我”。[9]35也就是說,《民報》學人為了革命,認為清政府的立憲看上去很好,實際上是別有用心。
雖然《民報》學人認為滿洲侵占了中國,但是并不想對他們趕盡殺絕。《民報》學人認為中國人要實現(xiàn)民族自由,對于滿洲不外有兩種情況。一種如章太炎等人所說,中國人不會斬草除根,滿洲可返回東北老家,“世為建州,孤僨之君”。[10]3742一種如汪兆銘等人所說,使諸民族同化為一民族以為一國民,而民族雖不同而同化后,自能生共同心。[11]2149從中國歷史來看,許多民族確實與漢族長期生活而相合,甚至許多民族失去其原有的民族特性而消失。愚公則將兩者合二為一,認為對于滿洲而言,惟有張檄征討,逐之出山海關(guān)外,否則使之同化。[12]4104不管哪一種方法,都是漢人以德報怨的場景,很值得提倡。歷史告訴我們,經(jīng)過曲折的發(fā)展,第二種方法適合了中國的情形,即不同民族合成一個中華民族。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革命派與改良派的思想是一致的。改良派是想以滿洲為主體實現(xiàn)君主立憲,革命派則是以漢族為主體實現(xiàn)共和立憲。如果按改良派之說,清政府立憲后,漢人也能通過和平方式掌控政權(quán)。但是,這在兩可之間,難以預料。歷史也不容假設(shè)?!睹駡蟆穼W人就是不相信改良派的這一點,才堅持進行反滿革命。第一種說法為中國帶來了好多隱患,恐怕是《民報》學人在革命時所沒有想到的。后來,清廢帝宣統(tǒng)帝溥儀在日本操控下建立“偽滿洲國”,形式上是按《民報》學人設(shè)想的第一種方法來行使,但是實際上與他們的設(shè)想又不一致,因為他們設(shè)想的滿洲政權(quán)是獨立自主的,而這個“偽滿洲國”是受日本控制的,而且《民報》學人希望滿洲即使獨立了,也可以與中國結(jié)盟,一起對抗西方列強的殖民統(tǒng)治。也正是如此,這個時候掌握著國家政權(quán)的國民黨(即辛亥革命時期的同盟會)堅決不承認此偽政權(quán),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也堅決收復此地。這也可以說明《民報》學人的第一種想法是他們的一個策略或手段,既然第二種方法更好,那么第一種策略或手段自然就會被他們拋棄。
《民報》學人認為漢人恢復國權(quán)后,滿洲想進入中國之大家庭也是可以的,但是這已經(jīng)不是民族主義所能解決的問題。按他們的思想來看,這是民族主義發(fā)展到民族帝國主義階段的情勢。[9]13-14這也是《民報》學人對民族主義未來發(fā)展的一種預見。在他們看來,民族主義特限于當時,以一個民族為一個國家,中國大強之后,就不能用了,可以合多個民族是一個國家,正如陳天華所說,理想之國家克達后,實行內(nèi)外平等主義,外國人居留中國,權(quán)利一切皆同,四海一氣,萬國平和。[13]131章太炎也有如此的想法,認為吾輩非以民族主義為主義,乃以民族主義為手段。[14]2407這是章氏將民族主義作為了一種手段,主義與原則不可拋棄,但是手段則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雖然有《民報》學人主張從民族主義發(fā)展到民族帝國主義,但是章太炎卻比他們看得更遠,認為五無之制又超過民族主義。[15]2534
五無之制不僅超過民族主義,而且比民族帝國主義的階段還要超前。它是一種更高的理想狀態(tài),即無政府、無聚落、無人類、無眾生、無世界。在章太炎看來,凡種族相爭,皆以有政府,假令政權(quán)墮盡,犬馬異類也要優(yōu)容之,所以要無政府(這與無政府主義消滅政府以及共產(chǎn)主義消滅政府有一致性,但是這是在遙遠的未來才能實現(xiàn));以利相爭,雖兄弟至親,猶有操戈之釁,故欲無政府,必無聚落;政府為眾惡之源,國家為群污之府,雖然政府、國家無自性,但是政府與國家必是人成之,自人成之,自人廢之,所以要無人類(這與愛護動物者主張動物與人的權(quán)利相一致);使一物尚存,人類必不能斷絕新生之種,漸為原人,久更浸淫,而今之社會、國家又復現(xiàn),所以要無眾生;世界不亡,仍有產(chǎn)出群之日,故眾生悉證法空,而世界為之消弭,斯為最后圓滿之期,即無世界。[15]2534-3539從章氏所論,五無之制確實非常超前,但是與共產(chǎn)主義的設(shè)想有相合之處。共產(chǎn)主義也是要消滅政府,消滅國家的。
章太炎雖然認為最終的世界是實現(xiàn)五無,但是又認為五無不能一時成就,無政府、無聚落可同時成就,為一期;無人類、無眾生漸遞成就,為一期;無世界為最后一期。[15]2540在章氏看來,在無人類、無眾生、無世界之中,無人類為最要,因為既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亦可云天地之大德曰“死”,而以觀無我為本因,斷交接為方便,是消滅人類之方。[15]2546章太炎所說的五無之制是他設(shè)想的世界發(fā)展之趨勢,是自由發(fā)展的終端,離人類社會的現(xiàn)實發(fā)展還是比較遙遠的。
為了致力于反滿革命,《民報》學人與改良派激烈地辯論清軍入關(guān)是否像英國征服印度一樣是一個國家侵占另一個國家,以及滿洲是不是中國人。改良派認為滿洲是中國人,其入關(guān)是中國內(nèi)部政權(quán)之更替,不是一國滅亡另一國?!睹駡蟆穼W人的思想?yún)s與之完全不同。孫中山大聲疾呼:現(xiàn)在國在哪里?政權(quán)在哪里?我們已經(jīng)成了亡國之民,漢人有四百兆,占地球人數(shù)的四分之一,不僅是地球最大的民族,而且是地球最老最文明的民族,卻成為亡國之民。[16]1496孫中山說漢族是地球最大最老最文明的民族,是為了喚起漢人的民族意識和對過去輝煌的留戀。汪兆銘也說,“我國民之所以志于排滿者,因滿漢不同族也,因滿洲人在明時本非中國之臣民也,因滿洲人滅吾國”,這在種族、政治、歷史、國民心理上,“皆鐵案不移,而漢人亦無不知之者,非獨漢人知之,即滿洲人亦知之,故雖狡猾如大酋胤禛親著《大義覺迷錄》,以曉漢人,亦謂不當以華夷而有殊視而己”。[17]1596-1597章太炎也認為,“綜觀亞洲諸國,為他人有者,中國、印度、越南、朝鮮,其最著矣”。[18]3462印度為英國的殖民地,越南為法國的殖民地,朝鮮為日本的殖民地。章氏認為中國與他們一樣,自然是說中國是滿洲的殖民地。在這一點上,《民報》學人有比較一致的看法。但是,這種思想非??膳?因為它有不搞亂中國不止的態(tài)勢。
梁啟超看到革命黨人的這些思想,便以國家主義為號召,認為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應(yīng)聯(lián)合一致反對西方列強。汪兆銘則指責梁氏說,“為滿人所征服,則藉口于國家主義,以作滿奴,則他日為萬國所征服,亦可藉口于國家主義以作洋奴,此真不祥之言”。[19]1904朱執(zhí)信則對國家主義進行了詳細解析,以申張民族主義,實現(xiàn)民族自由和國家自由。
“國家主義”一詞比“民族主義”一詞更為高大上,因為一旦有人打著國家的旗號,誰敢說自己不愛國呢?但是,朱執(zhí)信認為,這些人只是以法理上的統(tǒng)治論而言愛國,并非真正的國家主義,可稱為“客觀的觀察之國家”,因為真正的國家主義必須從心理上著手,可稱為“主觀的觀察之國家”。在朱執(zhí)信看來,從法律上言,人不可無國家,故被人征服之國家為國家,非教之以忠愛,特以事實上為其所支配,而心理的國家根于歷史、民族的思想定其所歸,決不隨外物為轉(zhuǎn)移,所以“滿洲人之非我國人。今曰‘滿洲之國家,我之國家’,不過承認征服之事實而已”。[20]3287-3288劉光漢也指出,回顧吾民,于帝位盜于異族,皇帝非中國人,咸抱非種必鋤之念,如鄉(xiāng)里愚民言及韃子,均生異視之心;言及官吏,則疾首痛心;言及富民,則無人不怨富戶,所以蓄而不發(fā),是以利害之心膠固于中。[21]2139
一般而言,在法理上,以國籍法定何人是哪個國家之人。但是,朱執(zhí)信認為尊崇國籍,不問其取得之來由,可叫“國籍萬能主義”,而“今之倡國家主義而勸吾人為滿洲盡力,皆國籍萬能主義累之”。在朱執(zhí)信看來,國家法定一人屬何國,有兩個弊端。一是國籍法定其人與其國有不可分離之關(guān)系,但是其人一旦去其國籍,則此人非是此國人,猶如“鬻市之鳥屬于籠”。二是歸化者取得國籍,是自己之意思,但是大多數(shù)人以出生地、血統(tǒng)、親族關(guān)系等取得國籍,毫不關(guān)于自己之意思,特別是被割讓地之民,無一愿屬,然依于法理則被吞、被割地之人民皆取得受割國之國籍,皆當忠于吞并之、割取之之國家,犧牲其身而不惜,如阿爾蔭斯、鹿林之人當愛德而不愛法(普法戰(zhàn)爭后,法國割兩地給德國),芬蘭、波蘭之人當愛俄而不謀恢復,愛爾蘭人、印度、非洲人之于英,印度支那人之于法,猶太人之于各國,莫不以有國籍,不許復有他圖。所以,朱執(zhí)信認為,自法理上言國家主義,則愛國家者不是有意識的活動而是機械的活動。[20]3291-3294朱氏之說是一種特例,即被吞并、被割讓地區(qū)的人民應(yīng)不應(yīng)該按國籍法定屬于哪個國家?如果按國籍法,那么就是強者為王,誰搶奪了就算誰的,而被吞并、被割讓地區(qū)的人民是沒有發(fā)言權(quán)的。如果不按國籍法,那么你搶我的地盤是暫屬于你,等我強大了,我自然要奪回來。朱氏的意思自然是后一種。
這樣,我們就要分析清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后,日據(jù)時代的臺灣人(這里指清朝未被推翻之前的一段時期)到底是清國人,還是日本人呢?朱執(zhí)信認為,自法理上而言國家主義,則昔為清國人,今為日本人,籍隸滿洲則愛滿洲,籍隸日本則愛日本,但是如果從心理上而言國家主義,愛滿洲必拒日本,愛日本必絕滿洲,絕滿洲則非愛滿洲,拒日本則非愛日本。[20]32951895年5月,臺灣人民為免于被清王朝割讓給日本,自主建立“臺灣民主國”,清政府又不敢公開支持它,后被日本剿滅。朱執(zhí)信不禁感慨說,國家以奴隸畜之,主張國家主義的人亦且以奴隸事主,所謂的國家主義是服從主義,亦即奴隸主義,奴隸非特不敢抗其主,于其主之輩行皆不敢抗,因為其皆有為主之資格,滿洲之視吾人猶奴隸,倘吾人亦復以奴隸自視,則滿洲隨時可割地以贈友邦,而此地之人隨之俱取得他國國籍。[20]3296這是《民報》學人對清王朝多次割占中國領(lǐng)土給他國的不滿。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清朝時中國能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是滿洲率領(lǐng)漢人等南征北戰(zhàn)、東伐西殺的結(jié)果,從而奠定了中國現(xiàn)在的版圖。
按朱執(zhí)信所說,臺灣割讓給日本,從國籍上講,臺灣人是日本國民,但是日本在臺灣施政全異于其本地,其普通法令也不行于臺灣,這是因為臺灣人與日本人的歷史全異,雖有日本國籍,不可以普通日本人待之。[20]3299朱執(zhí)信強調(diào)這一點,是他心里仍然堅信從心理上而言,臺灣人仍然是清國人。這一點很有價值,這也是二戰(zhàn)后臺灣回歸中國的重要原因。如果從此論出發(fā),那么中國割讓給俄國的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有機會時也可以收回來。但是,據(jù)現(xiàn)在來看,恐怕很難了,因為真理還是需要實力作為后盾的。沒有實力,即使是真理,也是經(jīng)常任人玩弄。從歷史上來看,最容易改變國土的手段是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實力的最直接體現(xiàn)。戰(zhàn)爭的唯一原則就是勝利。勝者自然會大肆剝奪敗者的發(fā)言權(quán)。
朱執(zhí)信認為,真正之國家主義是心理的國家主義,與改良派所謂的國家主義有三種差異。一是真正之國家主義將建設(shè)一獨立國家,而其國家主義將服從于現(xiàn)支配之國家。也就是說,《民報》學人要建立漢族為主體的國家,而改良派則認同清國。二是真正之國家主義將建設(shè)新中華國,而其國家主義則以毀滅之,屈伏于滿洲政府之下永無伸期,使吾人漸忘其歷史,漸以其民族同化于人。也就是說,《民報》學人要排滿獨立,而改良派要使?jié)h族同化于滿洲。三是真正之國家主義將順理而進,而其國家主義實以煽人之感情為己名高。[20]3305-3307也就是說,《民報》學人建立民族的國家是世界大勢,而改良派卻任用人的感情來反對之。實際上,《民報》學人在這方面更能挑起人的感情。然而,朱氏卻指出,“昔之?;庶h率天下以詐,今之國家主義論者率天下以狂”。[20]3307
朱氏所說的三種差異的關(guān)鍵在于是否推翻滿洲政權(quán)重建一新國家。正如汪兆銘所說,“今日之主權(quán)非中國之主權(quán),而為滿洲之主權(quán)。吾儕皆為亡國之民,舍光復外無他務(wù),此凡漢族所應(yīng)知者也,然君等以希望滿洲立憲之心,至殷且切,都忘亡國之痛”。[22]1464雖然《民報》學人認為改良派是跟從清政府的,但是康梁等人仍是清政府的通緝犯。從這一點來說,很難講改良派服從于清政府。雖然如此,改良派認為滿洲是中國人,卻是幫清王朝說話的。
從朱氏所說,國家主義與國家自由密切相關(guān),但是中國境內(nèi)民族眾多,那么問題來了:國家主義與民族主義如何調(diào)和呢?朱執(zhí)信認為,如果提倡心理的國家主義,則不能不先提倡民族主義,而不能以國家主義抗民族主義,因為若曰亡國,自客觀言之,可以以法理論國家主義,自主觀言之,國雖亡而吾人仍可懷國家主義,不僅不忘故國,而且將更立新國,非如改良派所說的服從現(xiàn)在所隸屬之國家為主義。在朱執(zhí)信看來,為建設(shè)中華共和國而作的各種運動,亦是國家主義,比如愛爾蘭、德意志之運動是為了爭取一民族之聯(lián)合或獨立,所以惟有先倡民族主義而后可倡國家主義,言民族主義即包含國家主義。[20]3299-3300朱執(zhí)信是想將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結(jié)合在一起,從而反對梁啟超等人的不反滿的國家主義。
《民報》學人的國家主義是想建立一民族的共和國,正如朱執(zhí)信所說,吾人主張的國家主義,“以糾合同民族創(chuàng)建共和國為理想,而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則達此目的之手段”。[20]3305孫中山也認為,在漢族亡國時代,我們祖宗不肯服從滿洲,對得住子孫,所難過的是我們做子孫的人。[16]1496汪兆銘也認為,滿洲與漢人利害相反,不能相容,兩民族必一興一仆,決無可疑。[23]967-968
《民報》學人希望通過革命建立共和。胡漢民認為此較為簡單,指出,“我國民一旦奮興,則較有明之驅(qū)蒙古為尤易,直日本一倒幕之舉而已”。[24]334-335劉師培則沒有胡漢民那樣的自信,認為使人人曉然于利害為幻象,舍趨利避害之妄念,而用其固有之真心,成則為萬國之導師,不成則中原為赤地。[21]2139
《民報》學人從激烈地反滿,到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且通過革命實現(xiàn)了較為和平的政權(quán)更替,避免了法國大革命中的恐怖屠殺事件,確實有“萬國之導師”的跡象,但是實際的共和卻遙遙無期。這不能過分地指責他們,因為他們能做到這一點,已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的事了。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不作為而指責前人沒有做好。我們正確的態(tài)度是將前人做好的事傳承下來而不要毀掉,將前人沒有做好的事背負下來而繼續(xù)做好。
“漢奸”一詞興起于何時,已經(jīng)沒有人能搞得清楚,但是至少可以追溯到漢朝,因為那個時候才有“漢人”的稱謂。從古至今,“漢奸”一詞復雜多變,但是不管它怎樣變化,都是指那些出賣本族利益的人。改良派既然認為滿洲是中國人,清國是中國人的國家,那么為清王朝盡力的漢人自然不是“漢奸”?!睹駡蟆穼W人既然認定滿洲不是中國人,那么他們自然將為其盡力的漢人歸為“漢奸”之列。正如喬君所說,“漢奸”是天生亡國滅種之人,是“世界古今第一等的怪物”,如洪承疇、曾國藩,苦苦的定要亡自己的國,滅自己的種。[16]1523明朝將領(lǐng)洪承疇曾與滿洲作戰(zhàn),也曾想做文天祥式的人物,可惜最終投降,導致他的母親都與他斷絕母子關(guān)系。曾國藩曾鎮(zhèn)壓漢人建立的太平天國政權(quán),所以喬君有如此的說法。汪兆銘也說,中國之亡雖亡于異族,實亡于“漢奸”;[5]1760-1761又說,以滿人之地位,無論為個人計,還是為全族計,皆不能不出于排漢之一途,“獨不解彼漢奸者當滿人排滿政策悍然顯露之日,猶日勸漢人以勿排滿”。[5]1757《民報》增刊號《天討》上有幅圖畫,即“過去漢奸之變相”,畫的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三人的畫像。這說明《民報》學人將“同光中興”的三大臣都視為“漢奸”。楚元王甚至認為,康梁一班人“從前講?;?現(xiàn)在專講立憲,又專講保滿,便說滿洲與漢人本非異族”,比曾國藩等人也要差等,因為曾國藩、羅澤南等人雖然反對洪秀全、楊秀清的太平天國,但宗旨在于用孔教排耶教,檄文里面并沒有一句話替滿洲辯護,就是張之洞一班人,雖然是個“民賊”,也不過說說忠君,并沒有說要認滿洲作同族。[25]1757在汪兆銘看來,“自有康氏乃謂滿洲種族出于夏禹,自有梁氏乃謂滿洲人本中國之臣民,未嘗滅中國,以亡國之民而忘亡國之歷史,吾不為康梁羞,實為漢人羞之”。[17]1596-1597田桐也認為,“梁啟超昔日之中國人,而非今日之中國人,昔者固為中國人,今則自甘為非人之類,如謂此人是中國之一人,猶安南人隸法籍,是猶盜我漢土斷送羶胡之張弘范、吳三桂、曾國藩諸漢賊”。[26]756張弘范是漢人,在助蒙古建立的元朝滅漢人之宋朝之事上出力甚大,而吳三桂、曾國藩都是漢人,為清朝效力,所以田桐視他們?yōu)椤皾h賊”,并將梁氏與他們并列,甚至視其為“非人之類”。
太平天國運動以后,漢人勢力大增。梁啟超認為,兵權(quán)自洪楊一役以后,全移于湘淮人之手,而近今則一切實權(quán)皆在第二政府之天津,即袁世凱手中。[27]51按梁氏之意,通過和平的方式也可以使?jié)h人逐漸掌握政權(quán)。汪兆銘則認為,滿洲不能不用漢人,是“勢也”,其為治漢土而不能不用漢人,為用漢人而不能不駕馭漢人,故以本族居最上級,握最大權(quán),而漢人不過為其奴仆供役使,是以豆萁煮豆。[6]643豆萁煮豆出自曹植。他鑒于其兄曹丕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發(fā)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慨。胡漢民還引用《左傳》之語“利令智昏”,指出,天下之不利,莫大于同種相殘,先異族而后其同種,賊同種而媚于異族。[28]1323按《民報》學人之意,雖然漢人占了很大的權(quán)勢,也不過是滿洲以漢人治漢人、讓漢人自相殘殺而已。
每每聽到“漢奸”一詞,我們心里就會不舒服。都是漢人,為什么要去幫助別人滅亡自己人的政權(quán)呢?喬君認為,“漢奸”亡自己的國家無非為了富貴功名。[16]1523《民報》學人認為漢人作“漢奸”,是為了自身名利,恐怕只是指出了一個重要的原因。雖然洪承疇等人的投靠,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但是即使沒有洪承疇等人,明朝在末期的統(tǒng)治也已經(jīng)到滅亡邊緣。曾國藩等人鎮(zhèn)壓太平天國,漢人傷亡慘重,但是從洪秀全等人的所作所為來看,太平天國也是一個殘暴的政權(quán)。太平天國的領(lǐng)袖們還沒有掌握全國政權(quán),就已經(jīng)墮落了。也許正是他們想在人間建立天國的信仰,才導致了他們互相清洗那些自認為背叛天國的人。有“洪秀全第二”之稱的孫中山尊崇洪秀全,只不過是尊崇他的革命精神而已,對其所作所為,從來都不敢茍同,也從來沒有真正地效法過。
雖然《民報》學人認為給清朝盡力的人是“漢奸”,但是并不想對他們消滅殆盡。汪兆銘認為,滿人之排漢,惟以漢人殺漢人,前事不復道,今后有革命軍起,其所與為敵者,皆“漢奸”。[5]1760-1761汪兆銘之語有兩個含義,一是為清王朝盡力的漢人是“漢奸”,二是如果革命軍起來的時候,還與其作對的漢人就是“漢奸”,要消滅之,但是以前的“漢奸”也就算了。這說明《民報》學人不想就“漢奸”問題進行糾纏,而是共同致力于未來。在汪兆銘看來,在民族主義昌明之前,種族思想為君臣之義所當克滅,而曾國藩、胡林翼亦是此輩中之人,以為事君不敢有貳心;即使民族主義得以昌明,而國民主義尚未入于人心,曾、胡猶將知忠君而不知愛國;而如果二主義都得以昌明,則曾、胡必為革命軍中之人。[29]487也就是說,忠君與愛國是不同的,曾、胡等人沒有分清,是情勢使然,所以不能苛求他們。胡漢民也認為,同為漢族,同為亡國之民,同制于虐政之下,茍可以藉手而去膻腥惡劣之政府,為社會復其自由,宜莫不迅厲而奮興,但是往者不諫,不能起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之枯骨斮之。[1]3927也就是說,以前為清政府效力的漢人在民族主義、國民主義昌明以前,只能如此,革命黨人也不會找其前賬。
1906年秋冬間,革命黨人以中華國民軍名義發(fā)布《軍政府宣言》,指出,“滿洲、漢軍人等,如悔悟來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殺無赦!漢人有為滿奴以作漢奸者,亦如之”“敢有為石敬瑭、吳三桂之所為者,天下共擊之”。[30]297中華國民軍遼東軍政府發(fā)布的《遼東義軍檄文》也指出,“清廷官吏將士,有能舍逆取順、翻然改圖、以一城一壘迎降者,不論滿漢,一仍舊職。士紳之家,有以芻糧金帛餉軍者,受特賞。各地山澤之間,為清廷迫害、避亂落草者,忠義豪杰,當自不少。其有率其部落惠然肯來、以助義聲者,尤當竭誠歡迎,待以殊典。若夫頑固成性,不通大義,為虜效忠,以逆大兵,或為間諜,防我進行,一經(jīng)發(fā)覺,本軍政府不得復事姑息,不問誰何,必殺無赦”。[31]3240這說明雖然革命黨人極力反對“漢奸”,但是仍能寬容他們,甚至能優(yōu)容滿人,可謂具有深刻的現(xiàn)代理念。從這里可以看出,《民報》學人將為清王朝盡力的漢人視為“漢奸”,只不過是推翻清王朝的一個策略。特別是中華民國建立后,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建共和,也就不存在為清王朝盡力的“漢奸”之說詞了。民國政府宣布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平等,即為此意。
時間如流水,可以沖刷掉邪惡。當然,正義也不例外。歷史上多少正義的事情,到了后來都是邪惡,而多少邪惡的事情,到了后來卻成為正義。這恐怕也是人們追求自由的重要原因。在某種情況下,人們確實難以分清正義與邪惡。歷史上也不知有多少邪惡的事打著正義的旗號肆無忌憚。沒有自由,邪惡必然盛行。前之歷史,是為后人前進的基礎(chǔ)。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借少林寺方證大師的話指出,“說甚么大恩大德,深仇大恨?恩德是緣,冤仇亦是緣,仇恨不可執(zhí)著,恩德亦不必執(zhí)著”,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過分計較于恩怨,如林平之,反而把自己弄糊涂了,找不到前進的方向,自然身在福中不知福,成為不自由的人。當然,不過分計較于恩怨,并不是說是非不分,而是說別讓恩怨阻礙了自己前進的步伐,以至于得不償失。是非必須要分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因為這拷問著人的良心。人沒有良心,與畜生就沒有什么分別。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是人有良心。辛亥革命時期,《民報》學人雖然認為滿人不是中國人,但是卻沒有過分地計較民族恩怨,所以實現(xiàn)了較為和平的政權(quán)過渡,這是中國人之福。中國以前的政權(quán)更替,幾乎都伴隨著一系列屠殺,令現(xiàn)代人每讀史書都會心有余悸,感慨萬分。辛亥革命卻不是這樣,連美國總統(tǒng)塔夫托都認為,“1911年中國君主制的崩潰和取而代之的憲政共和國的建立是憲政優(yōu)點的最好的,也是最后的展示”。[2]9這個最好應(yīng)該是下層的革命者可以和上層的統(tǒng)治者進行和平談判,沒有像中國以往的革命一樣對前朝皇室成員大加殺戮,也沒有像英國與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一樣把他們的國王推上斷頭臺,而是對滿清皇帝及其家族進行了極大的優(yōu)待。
清王朝雖然已經(jīng)滅亡了,但是滿族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恐怕沒有人再斤斤計較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鎮(zhèn)壓太平天國、屠殺義和團等慘案。如果說真要計較的話,那就是不要讓這樣的慘案再在中國這塊偉大的土地上重演!我們后人務(wù)必要把前人的慘痛背負下來,務(wù)必要消除中國每隔一段時間就來一次自相殘殺的周期率。有人說,自相殘殺也能實現(xiàn)自由,我們就笑了。即使自相殘殺客觀上有利于自由的實現(xiàn),我們也絕不希望有自相殘殺的一天。和平的正義秩序才是實現(xiàn)自由的根本保障。
皮佑認為,“人類是由價值絕對相同的生物構(gòu)成的,他們內(nèi)部不許有上下、高低、大小、強弱、驕傲和溫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分,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不容許有奴隸主、奴隸之分;不管人們給這些不公平的階級劃分,給所有這些可恨的等級什么樣的名稱。要知道這些階級和等級過去是而且今后還可能是違反自然的規(guī)律的,亦即一切規(guī)律的永恒的基礎(chǔ)”。[32]32確實如此,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民族與民族之間也是不分高下的。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現(xiàn)實還遠遠沒有達到。這需要我們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只有實現(xiàn)人人自由,才會有這樣的一天,才會擺脫中國自古以來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歷史魔咒。革命黨人顯然沒有完成這一使命?,F(xiàn)在需要我們及我們的后人更加努力地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
[1]漢民.就土耳其革命告我國軍人[N].民報,第25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彼得·卡爾佛特.革命與反革命[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洪堡.論國家的作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4]民意.希望滿洲立憲者之勘案[N].民報,第13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5]精衛(wèi).雜駁新民叢報[N].民報,第12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6]精衛(wèi).希望滿洲立憲者盍聽諸[N].民報,第5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7]寄生.新民叢報雜說辨[N].民報,第11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8]民意.土耳其革命[N].民報,第25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9]精衛(wèi).民族的國民[N].民報,第1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10]太炎.代議然否論[N].民報,第24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11]精衛(wèi).研究民族與政治關(guān)系之資料[N].民報,第13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12]愚公.俄國革命黨與歷山三世皇帝書[N].民報,第26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13]思黃.今日豈分省界之日耶[N].民報,第1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14]太炎.中華民國解[N].民報,第15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15]太炎.五無論[N].民報,第16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16]民意.紀十二月二日本報紀元節(jié)慶祝大會事及演說辭[N].民報,第10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17]精衛(wèi).雜駁新民叢報[N].民報,第11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18]太炎.越南設(shè)法倀議員[N].民報,第22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19]精衛(wèi).斥為滿洲辨護者之無恥[N].民報,第12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20]縣解.心理的國家主義[N].民報,第21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21]韋裔.利害平等論[N].民報,第13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22]精衛(wèi).賀希望滿洲立憲者之失望[N].民報,第10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23]精衛(wèi).再駁新民叢報之政治革命論[N].民報,第7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24]漢民.民報之六大主義[N].民報,第3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25]楚元王.諭立憲黨[N].天討.北京:中華書局,2006.
[26]恨海.其二[N].民報,第5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27]飲冰.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N].新民叢報,第76號.
[28]去非.紀十一月四日東京滿學生大會[N].民報,第9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29]精衛(wèi).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N].民報,第4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30]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孫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1]遼東義軍檄文[N].民報,第20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32]皮佑.皮佑選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3.
[責任編輯:姚曉黎]
Freedom Leads the People——Taking Citizen’s Newspaper as Object of Study
ZHOU Fu-zhen
(Department on Party History and Party Construction, Jiangx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Nanchang 330003,China)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Alliance, they set up their official newspaper “Citizen’s Newspaper”,and vigorously promoted their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namely Nationalism、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heir purposes were to achieve freedom of country, national freedom and individual freedom. However, because 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regime established by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their thought was very complicated. These complex ideas eventually came down to one point, that was the revolution.
Citizen’s Newspaper;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freedom;revolution
2016-08-22
周福振(1979-),男,山東青州人,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江西行政學院)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近代自由民主共和事業(yè)。
2096-1901(2016)06-0001-07
D08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