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識
當代青少年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劉博識
青少年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要使用典型教育、感化教育、自我教育和沖突緩解等方法,將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貫穿到教育內容中,政府、學校和家庭要通過完善機制、轉變模式和發(fā)揮優(yōu)勢等途徑,引導青少年弱勢群體形成正確的“三觀”,在認知自我的過程中提高接受挫折的能力,確保青少年弱勢群體能夠健康發(fā)展。
青少年;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
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朱镕基總理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弱勢群體”一詞,并指出要對弱勢群體“給予特殊的就業(yè)援助”。自此,全國開始廣泛關注弱勢群體。隨著研究的深入,青少年這個祖國的未來中的弱勢群體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當前,對于青少年弱勢群體并沒有一個十分清晰的概念,綜合來看,其可以概括為:“在青少年群體中,由于自身和社會等原因,其發(fā)展遠遠落后同齡人,在社會資源分配過程中處于劣勢的群體。”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弱勢群體是容易“受到排擠和打擊,更缺少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機會的亞類”。[1]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的教育,根本不能擺脫其應盡的責任,不能缺少對青少年弱勢群體的關懷,而青少年弱勢群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急切訴求更是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下在教育對象身上希望達到的目的。習近平對當代我國青少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志存高遠、德才兼?zhèn)?、情理兼修、勇于開拓”,這當然也包括青少年弱勢群體。具體講,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形成正確的“三觀”
馬克思曾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chǎn)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2]青少年弱勢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加之青少年弱勢群體生活長期的窘迫和心理失衡,勢必在價值與道德選擇上出現(xiàn)偏差。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經(jīng)濟人”也越來越多。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青少年弱勢群體也受到“金錢第一、利益至上”觀念的影響,精神生活現(xiàn)實化地追求物質享受,產(chǎn)生消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庸俗化和功利化,以游戲人生為信條。在這個階段,思想政治教育要幫助青少年弱勢群體明辨社會中的是非、善惡和美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三觀”,用正確的方式待人和處事,實現(xiàn)健康發(fā)展。
(二)調整心態(tài),認識自我
青少年弱勢群體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十分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因此,如何協(xié)助青少年弱勢群體解決自身心理問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青少年弱勢群體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是片面認識產(chǎn)生的,在生活中將自己封閉,將弱勢狀況歸結為自身條件和命運的不公,對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持否定態(tài)度,消極面對生活。對于青少年弱勢群體的特殊情況,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當“大鍋藥”,一概而論,應該因地制宜,對于青少年弱勢群體出現(xiàn)的問題要及時發(fā)現(xiàn)和疏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保?]思想政治教育要從思想入手,引導青少年弱勢群體調整心態(tài),認識自我,堅定信念,確立遠大理想,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的優(yōu)勢和潛能,辯證的對待弱勢,不自暴自棄,堅持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以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態(tài)和積極的行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
(三)增強“受挫力”
一般來說,青少年弱勢群體對周圍環(huán)境有較大的依賴性,將改變弱勢狀況的重任交給家庭、學校和社會。當他們獨自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往往無限放大,認為難以改變,即使在他人幫助下采取一些措施,也擔心失敗。久而久之,就會出現(xiàn)一個“怪圈”,希望改變生活,又局限在自己的狹小空間中,思想上出現(xiàn)矛盾,最終將精神寄托在網(wǎng)絡中,逃避現(xiàn)實。這種逃避反過來又會加重他們的挫折感,甚至導致抑郁。青少年弱勢群體在生活中解決問題需要付出的精力確實要比其他人更多,但這不應該成為逃避現(xiàn)實的借口,更不是不解決問題的理由。特別在當今社會,機遇和挑戰(zhàn)無處不在,青少年弱勢群體應該準確定位,提高受挫折的能力,這也是他們改變生活的必經(jīng)之路。針對青少年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關注其主觀世界,撫慰他們緊張的心情,用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和磨難;其次要讓青少年在具體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中體會社會責任感和奮斗成就感,體會人生哲理;再次,要讓青少年弱勢群體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積累人生經(jīng)驗,為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提供必要的條件,營造輕松的生活氛圍,從容面對挫折。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其目標的具體化,要結合時代背景和社會現(xiàn)實對青少年弱勢群體進行針對性教育。科學的教育內容,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必要前提。
(一)生命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生命的社會實踐活動,價值上是通過人的生命得以體現(xiàn)。離開了生命,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石和載體。對于青少年弱勢群體來說,生命教育更是起點?!吧逃褪且呀逃闹攸c轉向人本身,強調教育的生命性,關注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統(tǒng)一發(fā)展,提升生命的意義。”[4]青少年弱勢群體的生命教育應該關注兩個層次:一是生存教育,將生命看成是人的生命存在,強調尊重生命;二是生命價值教育,站在社會的立場上強調生命的升華。青少年弱勢群體生命教育具體到內容,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知己”教育。要讓青少年弱勢群體認識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形成良好的生活心態(tài)和習慣,增強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信心。二是“知人”教育。充分認清每個個體生命的社會性,積極和正確看待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遵守社會規(guī)范道德,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三是“知物”教育。認識到每個生物都有生存權利,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四是“知天”教育。引導青少年弱勢群體思考人生問題,樹立崇高的人生信仰。
(二)挫折教育
通過青少年弱勢群體的定義不難發(fā)現(xiàn),其在生活中挫折較多,需要教育者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其“逆商”能力。逆商是美國學者保羅·史托慈明提出的概念,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承受壓力的能力,亦可理解為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5]當今,處處充滿了競爭,青少年需要良好的承受力。青少年弱勢群體很容易出現(xiàn)生命美好和生活殘酷的兩種極端認識,更加需要教育、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對生活過于樂觀,一遇到挫折,就會對生活失望,近些年不斷發(fā)生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就是最好的說明。在進行挫折教育時,要避免將挫折教育當成是吃苦教育或是懲罰教育,應該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為基礎,科學設計教學活動,不能簡單地等同為打罵。否則,很容易扭曲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性格,要么培養(yǎng)成更加難以管理的叛逆者,要么培養(yǎng)成逆來順受的奴隸,這無疑使得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挫折教育成為“另類的教育”。
(三)感恩教育
感恩的心是人幸福的基礎。人作為社會的人,恩情是一個重要的鏈接紐帶,從人與人到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都離不開恩情。感恩既是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情感層次,亦是激發(fā)責任和義務的基礎。試想,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感恩的心,怎能奢望其具備較高的道德品質。青少年弱勢群體在接受他人幫助時往往會產(chǎn)生自卑、憤怒等不健康的情緒,有些行為甚至讓人心寒。對青少年弱勢群體進行感恩教育,是激發(fā)生活熱情,解決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感恩教育從層次上可以分為三種:一是認知,在心里認識和認可自身獲得的幫助;二是認情,在心里衍生出溫暖的情感,并轉化為報恩的行為;三是實踐,將接受的幫助行為變成幫助別人的行動,并持之以恒下去。從內容上有三個:一是感恩父母,對父母的尊重和回報是人最基本的要求,感恩的心對于改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的作用;二是感恩幫助者,對救助者的感恩不僅僅體現(xiàn)在言語上,更應該在行動上,改變自身的不足,幫助他人,將愛心傳遞下去;三是感恩生活,平靜地看待生活中的種種不足,客觀地面對挫折。
(四)成才教育
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成才教育是解決其自身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其他教育的重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讓青少年弱勢群體樹立成才意識,變“輸血”為“造血”。成才教育要堅持“現(xiàn)代化意識”,重點通過專業(yè)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育,提高其適應環(huán)境、實際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育過程中,要教育青少年弱勢群體堅持自我設計,依據(jù)自身特長和社會需要設計自身方向,準確定位發(fā)展目標;要堅持自我實施,按照自我設計的計劃去實施并在過程中調整目標,逐漸改變不合理設計,使目標逐漸貼合自身實際,避免目標過大或者過小;要堅持自我約束,選擇了合適的目標,就要適當舍棄其他目標, 避免分散過多的精力,確保集中精力實現(xiàn)既定設計。在自我設計過程中,要堅持時刻檢驗、控制和糾偏自己的行為。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成才之路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在提供更多幫助的同時,一定要教育其樹立正確的成才意識,這也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方法是指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更多的是指一種行為方式。針對青少年弱勢群體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包括不同的方式,綜合進行。
(一)典型教育
典型教育是指通過典型的人和事來教育人們的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通過鮮活的例子能夠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將抽象的說理變成具體的人物和事例,提供仿照和借鑒。如高度截肢卻演繹生命精彩的彭水林、經(jīng)歷苦難依然樂觀自強的洪戰(zhàn)輝等,在經(jīng)受苦難后仍然勇敢迎接挑戰(zhàn),通過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這些原本是弱勢群體卻堅持奮斗的真實例子,往往能夠引起共鳴,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典型教育分為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典型教育。在正面典型教育中,要實事求是的宣傳,引導青少年正確的對待典型,形成學習、超越的氛圍。而在反面教育過程中要慎重選取典型,切不可簡單地把犯有思想方面錯誤或者偶然犯錯的人和事上綱上線,故意設立反面典型。不論是正面典型教育還是反面典型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要做到有憑、有理、有據(jù)的分析和批判使青少年弱勢群體受到教育。
(二)感化教育
感化教育,重在感,在受教育者得到特殊的關懷幫助時感動,進而引起思想深化和行為感化的過程。感化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方法,更是一種教育理念,在貫徹理性教育的同時,也關注了感性教育,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關心人、尊重人和愛護人等方式方法,開發(fā)人的巨大潛能,激發(fā)人的向上之心。感化教育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是通過感情啟動的教育。對青少年弱勢群體進行感化教育,首先要做到熱愛和關心。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比責任更具備人性化。每個青少年都希望得到關注,有時候家長和老師一個關愛的眼神比紀律制度起更大的作用。情感上真摯的付出是感化教育的前提,對青少年弱勢群體在生活和思想上給予更多的關懷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其次要做到尊重和信任。青少年弱勢群體由于所處環(huán)境的尷尬自尊心往往更強,更敏感,此時,尊重是發(fā)展的基礎,信任則是鼓勵前進的動力。在感化教育中,要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兼顧原則性,在與其他教育方法結合中獲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三)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起源于哲學的人本主義,凸顯了個體的差異性,重點是突出具體的、社會的人在生活中的價值性。首先要主張自我激勵,把教育內容轉化為學習的動機,變成需要的動態(tài)體現(xiàn),促使青少年弱勢群體在自我教育中主動接受教育內容,從被迫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其次要培育自我認識。自我認識既包括思考,提煉,也包括檢討。特別在成才教育過程中,自我認識是關鍵的一步,只有正確的定位自己,認識自我的優(yōu)點、缺點、成績、不足,才能選擇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再次要倡導自我調控。要通過不同的程序和模式,改善機體的非隨意反應,通過心理過程治療身體創(chuàng)傷,避免出現(xiàn)偏激行為,確保心理健康。在運用自我教育時,要避免放任自流,同時也要開拓視野,避免狹義的自我教育,要提倡相互幫助和互相教育,通過廣義的自我教育教育個人,避免青少年弱勢群體孤獨的成長。
(四)沖突緩解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變動速度快,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和突出。青少年弱勢群體在這個矛盾的社會中,心理極易發(fā)生變化。某些矛盾處理不恰當,就會使得矛盾累積,最終發(fā)生質變,對社會和青少年弱勢群體本身產(chǎn)生極大的震蕩和破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關注青少年思想和行為質變的“臨界”點,調整與其他群體的矛盾,疏導和控制沖突的發(fā)生。沖突緩解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緩解矛盾。通過理清對立情緒、正常的發(fā)泄、增進人際溝通等方法,使青少年弱勢群體能夠把不同的意見和看法講出來,緩解與其他群體的矛盾,避免青少年弱勢群體做出非理性的事情,從根本上減少沖突發(fā)生的可能性。二是處理沖突。處理沖突時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斷處理、緩和處理、轉移處理等。果斷處理一定要果斷,做到迅速辨明是非,對采取的方法產(chǎn)生的后果有充分的估計,處理結果要公平公正;緩和處理時要保持頭腦清醒,在情況不明時不輕易表態(tài),如果不違反大的原則,可以適當讓步,滿足一定的要求;轉移處理時要通過各種措施分散沖突參與者的注意力,將沖突主體隔離起來,逐步化解矛盾,避免當事人出現(xiàn)偏激行為。
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發(fā)展問題。要通過不同力量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各盡其能,發(fā)揮合力作用。
(一)完善政府政策支持
社會政策能夠有效地改變青少年弱勢群體所處的劣勢環(huán)境,緩解青少年弱勢群體的緊張感,提高社會滿足感和幸福感。如今,在國家的重視下,已經(jīng)制定了專門的青少年政策,如教育政策、服務性政策、司法保護政策等,這些政策有力地推動了青少年工作的法治化進程,也為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教育和生活提供了保障。對貧困、單親、殘疾等青少年的權利和義務規(guī)定不明確,社會救助措施模糊,這也充分反映了我國在對待青少年弱勢群體的理念上沒有充分準備,在定位、保護和教育等方面存在問題。相關立法部門應該加快青少年弱勢群體政策體系的建立,明確不同的救助和保護類型,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保證青少年弱勢群體處于一個良好的社會政策環(huán)境中,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要加大財政投入。通過投資、融資等方式,保護青少年弱勢群體的平等教育權。青少年弱勢群體的特殊性,導致其一般只能就近就學,這就需要加大基礎教育投資力度,提高教育硬件、軟件設施質量,特別要加強中等教育力度,根據(jù)青少年弱勢群體的差異,選擇更多適合自身的職業(yè)培訓,掌握生存技能。要加強網(wǎng)絡治理法律規(guī)范力度,從人性化的角度關心愛護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成長,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育人優(yōu)勢。
(二)轉變學校教育模式
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隨著世界教育理念的發(fā)展,反思型教師理念逐漸普及,即“能夠以自身的觀念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出現(xiàn)的疑惑和困境為意識對象進行例行的審視、分析、判斷和選擇,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jié)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積極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主動承擔起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責任和義務,進而促進自我自主發(fā)展的教師?!保?]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以反思型教師的標準為自我要求,建立現(xiàn)代化的思想理念,用新的觀念來看待和評價青少年弱勢群體的行為。在具備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要掌握輔助知識,特別是心理學基礎知識,提高教育的滲透力和有效力。通過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把握青少年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點,靈敏地調節(jié)個人的語言和行為,以自身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少年弱勢群體。要轉變教育模式,突出青少年弱勢群體的主體地位。要從細微之處入手,關注其教育、健康等現(xiàn)實性問題,走到他們中間,傾聽他們的心聲,從“教會順從”轉向主體人格生成。堅持貼近生活的理念,使青少年弱勢群體能夠在情感上接受,行為上主動,從被動學變成帶有認知的學,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發(fā)揮家庭教育優(yōu)勢
一要充分運用權威性。在家庭教育中,權威性主要是指父母在孩子身上體現(xiàn)的權威力。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和撫養(yǎng)關系,導致子女在物質和精神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依賴性,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寬嚴相濟,樹立慈祥和威嚴的形象。因此,在青少年弱勢群體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充分發(fā)揮權威性,幫助子女樹立正確的“三觀”。二要充分借助感染性。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十分強的感染性。對待周邊的人和事時,父母的態(tài)度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孩子也很容易與父母的態(tài)度發(fā)生共鳴。大部分青少年弱勢群體家庭相對困難,父母由于生活的艱辛往往喜歡感情用事,缺乏理智,突出表現(xiàn)就是脾氣暴躁,導致青少年弱勢群體在成長的過程中無意識的吸收這些缺點。家長在教育時既要有“顏值”,也要有“言值”,以身作則,用健康、道德的言行尊重孩子,增強參與集體活動的能力。要通過積極正確、腳踏實地的生活態(tài)度感染子女,提高青少年弱勢群體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三要充分發(fā)揮及時性。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弱勢群體接觸的第一個教育,相比學校和社會教育,及時性更強。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通過長期的家庭生活,家長對孩子的情況了如指掌,能夠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教育糾偏。青少年弱勢群體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波動較大,情緒易波動,產(chǎn)生消極情緒,特別是當前社會信息變化大,新鮮事物多,青少年弱勢群體經(jīng)歷的種種不公讓他們在思想上出現(xiàn)更多的沖擊和變化,這需要家長的細致觀察,及時疏導,割除思想“毒瘤”,將不利因素提前消除。
[1]陸士楨.中國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現(xiàn)狀與社會保護政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4]張素玲.生命教育[M].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10.
[5]保羅·史托慈明(安莊祺譯)..逆境商數(shù)[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0.
[6]魚霞.反思型教師的成長機制探析[M].科學教育出版社,2007.123-124.
(責任編輯 馬曉黎)
劉博識,鞍山廣播電視大學黨委工作部講師(郵政編碼 114000)
D64
A
1672-6359(2016)04-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