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政黨社會化:當代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路徑選擇

2016-02-13 10:12:28鄭琦
治理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基層黨組織建設政黨

政黨社會化:當代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路徑選擇

□鄭琦

摘要:政黨是國家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公共權力與民眾需求同時作用于政黨,使其產生行政化和社會化的傾向。建國之前,中國共產黨依靠政黨社會化,奪取了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建國初期,黨掌握了公共權力并通過政黨行政化的運作邏輯鞏固了國家政權;改革開放以后,社會領域的發(fā)展和個體自主性的增強,要求黨在有效執(zhí)政的同時,加強與社會的聯(lián)系,對基層黨組織重新提出了社會化的要求。應對挑戰(zhàn),基層黨組織可以同時通過充分發(fā)揮黨員作用的政黨擴張及調整黨組織設置的政黨增殖路徑來實現(xiàn)政黨社會化。

關鍵詞:政黨; 政黨社會化;政黨行政化; 基層黨組織建設

社會是政黨獲得資源與合法性的場域。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推進,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與三十多年前相比,政黨在社會領域的領導力和影響力式微。黨的基層組織,作為政黨同社會領域直接關聯(lián)的組織,率先受到這一變化的沖擊。此外,近年來黨中央越來越意識到黨正面臨著“脫離群眾的危險”,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創(chuàng)新基層黨建工作,夯實黨執(zhí)政的組織基礎”。因此,來自社會的倒逼機制和來自黨內的改革要求,迫使基層黨組織在近些年不斷調整其領導模式、組織結構和活動方式,發(fā)揮黨員的積極作用,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進程,鞏固和擴大黨的執(zhí)政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政黨社會化是加強當代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主要路徑選擇。

一、政黨社會化的學理分析

政黨社會化是從中西方政黨發(fā)展和轉型的實踐中提取的一個概念,它與政黨行政化相對應,強調政黨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根據社會變化的需要,吸收社會領域的價值理念、溝通方式、組織技巧等內容,將社會領域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通過調整黨組織的領導模式、活動方式等進行內化,從而使政黨的運作邏輯更能體現(xiàn)與適應社會的需求,使整個政黨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整合社會。

政黨社會化概念的理論淵源在于學術界對政黨本質的基本共識。雖然學者對于什么是政黨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側重點不一的多種定義,但對于政黨本質的基本共識還是存在的,即政黨是聯(lián)接國家公共權力和社會民眾需求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參見鄧正來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制度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41頁;王長江:《政黨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序),第291頁;[英]安德魯·海伍德:《政治學核心概念》,吳勇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頁。英國學者巴克將其形象地描述為:“政黨是把一端架在社會,另一端架在國家上的橋梁。如果改變一種表達方式,那么政黨就是把社會中思考和討論的水流導入政治機構的水車并使之轉動的導管和水閘?!?Ernets Barker,Reflect ions of Govern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2,p.39.然而,政黨雖然處于國家與社會之間,但并不是絕對中立的。一方面,政黨要與社會相結合,使民眾的意愿、訴求轉變?yōu)辄h的綱領和主張,進而獲得民眾的授權取得執(zhí)政合法性。另一方面,政黨要與國家相結合,使黨的綱領、主張轉變?yōu)閲业姆珊驼?,并通過行使公共權力予以貫徹執(zhí)行。問題的關鍵是國家與社會遵循的運作邏輯是不同的。國家遵循行政化的運轉模式,有龐大的科層體系作為結構支撐,有源源不斷的行政資源作為物質保障,以強制性的命令、指示、規(guī)章制度作為工作方式,具有垂直性、規(guī)范性、工具理性的特點;相反社會遵循的是社會化的運轉模式,人與人之間通過交流、協(xié)商形成松散的社會關系網絡,流淌其間的是信任、互惠、合作等社會資本,而起規(guī)范作用的是風俗、傳統(tǒng)、道德等非正式制度,具有橫向性、松散性、價值理性的特點。這兩種不同的運作邏輯同時作用于政黨,而政黨就像是處于兩塊磁鐵中間的鐵球,哪一邊的磁場更大,就向哪邊靠攏。當社會這一端的吸引力有所增強(或國家那一端的吸引力有所減弱),政黨向社會滑動的過程就是政黨社會化的過程,反之就是政黨行政化的過程。當然由于起點不同,向社會一端滑動并不表明與國家相比,政黨所處的位置更偏向于社會,可能從絕對位置而言,仍然是離國家更近一點,只是相比過去,政黨離社會的距離縮短了。

進一步觀察,處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政黨也可以繼續(xù)細分??扑⒄h分為四部分:政府中的政黨(政黨在政府中任職的主要官員)、議會中的政黨(該政黨在議會中的議員)、成員組織的政黨(包括該黨的常設組織、干部和普通成員)、選民中的政黨(包括該黨的忠實支持者和潛在選民)。*[意]毛里齊奧·科塔:《定義政黨和政府》,載[法]讓·布隆代爾、[意]毛里齊奧·科塔:《政黨政府的性質——一種比較性的歐洲視角》,曾淼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1-61頁。這一定義更像是將政黨拉伸之后,平鋪于國家和社會之間,政府中的政黨與國家重合,而選民中的政黨與社會重合,兩端之間保持著持續(xù)的張力。如果將這一定義中國化,那么最貼切的劃分標準是黨的組織層級,黨中央最接近于國家,而基層組織最接近于社會,因此,組織感受到的社會化的壓力與組織所處的層級成反比,在整個政黨組織體系中,基層黨組織的社會化的動力最強,而行政化趨勢最弱。

事實上,一些學者在觀察西歐政黨發(fā)展和轉型的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了政黨社會化這一現(xiàn)象,只是他們提出的概念是“政黨公民社會化”。隨著當代公民社會在西歐的快速崛起,主流政黨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它們不得不在意識形態(tài)、性質定位、組織運作、政治方略等方面向公民社會學習,從而進行政黨自身的公民社會化轉型,*參見羅云力:《西歐社民黨的公民社會化》,《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第1期;羅云力:《當代公民社會對西歐主流政黨的沖擊與后果》,《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具體表現(xiàn)為:組織結構的扁平化、行為取向的議題化、民主模式的參與化等。*高奇琦:《試論歐洲政治中政黨與公民社會的相互轉化趨勢》,《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第5期。向公民社會的轉型,實質上就是政黨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向社會一端靠近的過程。然而,本文摒棄了“公民社會化”這一西方政治學語境下的概念,代之以“社會化”這一概念,關鍵在于目前中國是否存在一個相對獨立、邊界清晰的公民社會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西方公民社會的理論模式是否適用于解釋中國的實際問題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發(fā)育、轉型、變遷卻是普遍共識,因此,“政黨社會化”這一概念更符合中國的現(xiàn)實,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和本土性。

二、政黨社會化的歷史實踐與現(xiàn)實需求

政黨社會化反映的是政黨與社會的關系,但它同時受到政黨與國家關系的影響。曾經,中國共產黨是依靠政黨社會化,將民眾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奪取了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然而,政黨一旦與國家公共權力相結合,必然也會受其影響,加速政黨自身的行政化。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社會對政黨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其在有效執(zhí)政的同時,重新探索與社會結合的新路徑。

(一)政黨社會化:奪取革命勝利的經驗

建國之前,中國共產黨是革命黨,以奪取政權為目的。在當時眾多政黨中,中國共產黨能夠最終脫穎而出,領導中國人民將革命引向勝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載《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頁。除了在革命根據地黨可以有一定的行政資源外,在淪陷區(qū)、國統(tǒng)區(qū)黨的工作都是在完全沒有行政依托的情況下,利用黨的社會資源,通過黨的社會化手段,將政黨與社會緊密結合,也就是“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于群眾之中”。*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載《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頁。

一方面,黨通過委派黨員進入各類經濟社會組織,或發(fā)展其中的骨干為黨員,將黨的基層組織擴散到社會領域之中。黨員一般會有其他的社會身份,例如教師、工人、學生等,他們通過招聘、招生等方式進入各類組織,憑借自身努力逐漸在組織中樹立威信,并成為組織領袖;同時他們也發(fā)掘組織中的其他優(yōu)秀人才,通過交朋友的方式,對他們進行考核、教育和引導,并最終將其發(fā)展為黨員。當組織中或行業(yè)中的黨員人數(shù)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時,就可以建立黨的基層組織,依托于各類經濟社會組織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開展黨的各項具體工作。

另一方面,黨通過占領或建立工會、聯(lián)誼會、俱樂部、文娛團體等社會組織,將廣大群眾團結、組織起來,緊緊圍繞在黨組織周圍,夯實黨的群眾基礎。在任何社會,都有眾多為滿足人們職業(yè)歸屬、休閑娛樂、興趣愛好等需求的社會組織。這些組織一般不具有政治性,但黨組織可以通過黨員占領已有組織或建立新的組織,在發(fā)揮其正常聯(lián)誼、教化、文娛等作用的同時,融入黨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啟發(fā)和提高群眾的覺悟,“在群眾出于內心自愿的原則之下,幫助群眾逐步地組織起來,逐步地展開為當時當?shù)貎韧猸h(huán)境所許可的一切必要的斗爭?!?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載《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頁。這類社會組織與黨組織最重要的差別在于他們可以更廣泛地團結和吸收廣大群眾,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以工會為例,“毛澤東認為,工會與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不同,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社會組織,其成員應當包括除了少數(shù)破壞分子以外的絕大多數(shù)工人,既包括進步的工人,也包括不很進步的工人和落后的工人?!?張海軍:《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關于工青婦等群眾組織建設的思想》,《社團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正是由于存在這些社會組織作為黨組織的外圍組織,黨極大地拓展了所能影響和覆蓋的社會范圍。

因此,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黨在缺乏行政資源依托的情況下,通過切實地發(fā)揮黨的社會屬性,依靠黨員和社會組織的關系網絡,建立起了遍布全國(特別是在國統(tǒng)區(qū)和淪陷區(qū))的各級黨的基層組織,將廣大的人民群眾緊緊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并最終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

(二)政黨行政化:鞏固國家政權的保障

建國之后,黨掌握了國家公共權力。此時,擺在黨面前最緊迫的問題是“我們應當進一步組織起來。我們應當將全中國大多數(shù)人組織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其他各種組織里,克服舊中國散漫無組織的狀態(tài)。”*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2頁。然而,此時黨對社會的組織化過程,由于主要依托于政權的力量,體現(xiàn)了政黨行政化的運作邏輯。

首先,黨與國家政權相結合,黨全面領導國家。黨對國家的領導主要通過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方式共同實現(xiàn)。體制內的領導主要表現(xiàn)為在政府機構內部設立黨委會加強對內部黨員的領導,設立黨組加強黨中央對政府工作的領導;體制外領導表現(xiàn)為各級黨委會對本級政府的領導,例如重大問題的決策權,政府機構主要領導崗位的人事任免權等。上述兩種方式共同保證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夠被有效地貫徹落實到政府的各項工作中。*林尚立:《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建設》,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163頁。

其次,建立單位制,國家全面主導社會。單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是國家進行社會整合及動員的“一種重要的、有時甚至是唯一的制度與統(tǒng)治手段”:*李漢林:《變遷中的中國單位制度:回顧中的思考》,《社會》,2008年第3期。國家全面占有和控制各種資源形成對單位的絕對領導和支配;單位全面占有和控制單位成員發(fā)展的機會以及他們在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生活中所必需的資源,形成對單位成員的絕對領導和支配。*李漢林:《轉型社會中的整合與控制——關于中國單位制度變遷的思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4期。單位制在社會中的盛行,使黨在全面領導國家的基礎上,能夠直接通過國家體系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實現(xiàn)對社會個體(也就是單位成員)的領導。

第三,社會組織改造,社會空間全面萎縮。上世紀50年代初,國家出臺了《社會團體登記暫行辦法》及其《實施細則》,清理、解散了大批非主流的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不符合的社會組織。留存下來的組織,無論是上升為人民團體的政治支持性組織,還是具有一定社會功能的普通社會組織,都進行了徹底的行政化改造,即組織套用一定的行政級別,并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活動方式等方面運用行政的管理辦法。此后新建的社會組織除沿襲上述行政化管理方式外,其組織的發(fā)起者往往就是黨和政府的領導人或依托于黨和政府的相關部門。因而,社會組織經過行政化改造之后,也被納入到黨的權力覆蓋范圍之內,這些原來依賴社會關系網絡不斷向社會深入延伸的外圍組織,在服從黨的領導的過程中日趨政黨化、官僚化,*林尚立:《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建設》,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頁。向著黨和國家這一資源的中心內卷。

因此,從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黨奪取了公共權力,并通過政黨行政化的運作邏輯在短時間內達到了黨全面領導國家,國家全面主導社會,黨和國家未覆蓋的社會領域全面萎縮的目標,將“一盤散沙”的中國社會迅速整合為高度組織化的整體,在內憂外患的環(huán)境下鞏固了國家政權,實現(xiàn)了黨的有效領導和有效執(zhí)政。

(三)兼容并蓄:新時期政黨發(fā)展的方向

改革開放,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確立及單位制的解體,使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中對政黨影響最大的變化莫過于社會領域的發(fā)展和個體自主性的增強,它們共同對政黨社會化提出了新的需求。

社會領域的發(fā)展縮減了政黨行政化所能覆蓋的范圍。改革開放的直接結果是在總體性社會的基礎上,逐步衍生出了自由流動資源與自由活動空間,*孫立平:《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頁。從而導致原來被單位所分割并覆蓋的社會空間逐步從其中溢出并重新組合,變成相對獨立于國家的另一個可以自主提供資源與機會,并且不按行政邏輯運作的領域。國家所能主導的社會領域的范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不斷被擠壓、縮減?!皟尚陆M織”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是最突出的例證,他們與政府部門不存在縱向的隸屬關系,資源與決策均獨立于政府,是行政權力鞭長莫及的領域。黨要想進入這一領域,無法借助國家公共權力這一中介,只能依靠黨的基層組織直接與其接觸并發(fā)生聯(lián)系,進而擴大黨組織的覆蓋面,鞏固和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

民眾自主性的增強弱化了政黨行政化的效力。改革開放使民眾對于影響和制約自身存在與發(fā)展的主客觀因素具有更強的獨立、自決、自控的意志、能力和權力。*何濤,李明杰:《解放思想重在確立人的自主性》,《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08年第6期。一方面,單位制的衰落使民眾不再需要以服從作為代價來換取資源,自由度大大增強;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又肯定了民眾對利益的追求,并提供了相對平等的競爭環(huán)境,民眾的獨立意識與能力不斷提升。面對日益增長的民眾的自主性,傳統(tǒng)的命令-服從式的行政化手段已經不符合環(huán)境變化的需求。即使在行政資源相對集中的領域,例如黨政機關內部,與普通黨員及群眾直接相關的基層黨組織也正在由于其過于行政化而導致組織缺乏活力,工作力不從心。因而,隨著全社會民眾自主性的增強,與社會領域直接關聯(lián)的黨的基層組織只有通過調整其自身的組織方式和活動方法,來適應基層黨員與普通群眾的需求,進而達到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整合社會的目的。

因此,在新的時期,政黨一方面作為執(zhí)政黨要與國家公共權力緊密結合,實現(xiàn)有效執(zhí)政,另一方面隨著社會領域的發(fā)展與民眾自主性的增強,政黨需要超越公共權力,直接與社會緊密結合,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有效的結合方式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政黨社會化和計劃經濟時代政黨行政化的基礎上,兼容并蓄,同時呈現(xiàn)行政化與社會化兩種屬性,只是在整個政黨組織體系中,行政化的程度與組織所處的層級成正比,而社會化的程度與組織所處的層級成反比。

三、基層黨組織社會化的實現(xiàn)路徑

西方學者薩爾托里(也譯為薩托利)提出從組織網絡的角度來理解政黨的滲透力,政黨可以以“政黨擴張”和“政黨增殖”兩種組織網絡來擴大和維護在基層的權力覆蓋面,前者通過提名使成員占據社會中關鍵的管理職位,從而使組織同時呈現(xiàn)出“政黨面孔”和“勞工面孔”;后者通過創(chuàng)造出眾多非政治外表的輔助、間接的團體,在滿足休閑文化需求的同時滲透入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美]喬瓦尼·薩爾托里:《政黨的類型、組織與功能》,胡小君、朱昔群編譯,《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6年第3期。無獨有偶,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也是主要通過將黨員委派入各類經濟社會組織以及建立工會、聯(lián)誼會、文娛團體等社會組織這兩種方式實現(xiàn)了政黨社會化,使黨成為在群眾中具有巨大向心力的堅強的領導核心。西方的理論與黨的歷史經驗對新時期探索基層黨組織社會化的實現(xiàn)路徑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黨員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可以有效地應對社會領域發(fā)展對政黨覆蓋面提出的挑戰(zhàn),而基層黨組織設置的調整則可以緩解民眾自主性增強條件下政黨效力弱化的問題。

(一)政黨擴張:發(fā)揮黨員作用提升政黨覆蓋面的廣度

雖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個相對獨立于國家公共權力之外的社會正在逐漸形成并發(fā)展,但是中國共產黨的黨員數(shù)量也在快速增長。據中組部的統(tǒng)計,截止2014年底,黨員總數(shù)已達8779.3萬,如此龐大的黨員群體,同時也是構成基層社會的主要成員,他們分布于不同的社會階層和職業(yè)領域,在公共權力無法覆蓋的地方,他們的存在是黨與民眾之間的紐帶,充分發(fā)揮黨員的積極作用,不僅可以提升政黨在民眾中的公信力和認同度,而且可以有效推進在非行政控制領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從而加強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達到政黨社會化的目的。

首先,拓展黨員的社會關系網絡。黨員作為社會成員一般擁有多重社會身份,通過血緣、地緣、業(yè)緣、趣緣等關系紐帶與其他社會成員頻繁互動,從而形成復雜的個人社會關系網絡。這一關系網絡是黨通過黨員作用的發(fā)揮所能產生影響的潛在范圍。有意識地鼓勵黨員以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與社會接觸,深入社會,廣泛地結交朋友,參與社會活動,有利于拓展政黨的潛在覆蓋面。事實上,一些西歐的政黨就有類似的規(guī)定,例如法國社會黨要求黨員至少參加一個社會組織。

其次,培養(yǎng)黨員在社會領域中成為自然領袖。黨要將黨員的社會關系網絡轉變成政黨的權力覆蓋面,需要黨員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主動亮明身份,并且成為能夠獲得其他社會成員認同、肯定并且能夠對周圍成員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自然領袖。一方面,黨要加強黨員對黨組織的價值認同,特別是身為黨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愿意在不同場合主動公開黨員身份,并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主動去傳播、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另一方面,黨要不斷提升黨員的個人素質和社會交往能力,使黨員能夠在沒有公共權力依托的條件下,依靠個人魅力和工作才能,獲得群眾的認可與擁護。

第三,發(fā)展社會中的自然領袖為黨員。自從放寬了入黨黨員的成分規(guī)定之后,黨員隊伍中也開始出現(xiàn)了很多來自新社會階層的優(yōu)秀人才,例如民營企業(yè)家、外資企業(yè)或社會組織從業(yè)者、自由職業(yè)者等。但是,與新社會階層的發(fā)展相比,黨員的發(fā)展速度還是相對滯后,黨員比例在兩新組織中明顯偏低,兩新組織黨建仍然是困擾基層黨建的一個重要難題?;鶎狱h組織還需要在工作中積極地發(fā)掘社會中的自然領袖,并且有意識地將其吸納為黨員。國外政黨也有通過吸收黨外人士參與政黨活動來發(fā)現(xiàn)自然領袖,引導他們認同政黨的理念和價值觀,進而發(fā)展他們成員黨員的做法。一個自然領袖的加盟,往往能夠感染和帶動周圍的一大批民眾,使他們也主動地向黨組織靠攏,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建立黨的基層組織,擴大黨在社會領域的覆蓋面。

(二)政黨增殖:調整基層黨組織設置、提升政黨覆蓋面的強度

目前很大一部分基層黨組織設置延續(xù)了計劃經濟時代政黨行政化的路徑,依托于國家的行政資源,與行政序列一一對應,其優(yōu)勢是有人、財、物的保證,缺點則是黨的組織與行政組織同構性強,缺乏與社會的聯(lián)系,逐漸出現(xiàn)了脫離群眾的危險?;鶎狱h組織要將社會群眾重新吸引、團結到黨組織周圍,需要適應民眾自主性增強的特點,在領導方式、組織結構和活動方式上進行社會化。

首先,社會化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方式。傳統(tǒng)的行政命令式的領導方式在社會領域難以為繼,需要實現(xiàn)兩個轉變:一是對其他社會組織而言,基層黨組織要從領導控制轉變?yōu)閰f(xié)調合作。社會組織不是基層黨組織的下屬分支結構,黨在對其領導的過程中要體現(xiàn)間接性的特點,既不能限制其產生和發(fā)展,也不能以強制性手段在其中貫徹黨的意志。需要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通過基層黨組織與社會組織的溝通、協(xié)調,找到符合雙方利益取向的“結合點”,通常表現(xiàn)為某一具體的社會價值或需求。二是對社會民眾而言,基層黨組織要從命令要求轉變?yōu)檎f服引導。基層黨組織的群眾工作要善于利用風俗、習慣等社會規(guī)范,遵循民眾日常生活的規(guī)律,了解民眾的愿望與需求,以朋友、師長、同事等黨員的社會身份予以說服、引導,使民眾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自愿增強對黨的認同,接受黨的領導。

其次,社會化基層黨組織的組織結構。在組織結構上,黨組織設置的屬地化原則在一些領域、一定程度上已經不適應民眾的多樣性需求,因而不能延續(xù)單位黨建的設置思路,在每一個經濟社會組織都建立固定結構的基層黨組織?;鶎狱h組織需要及時根據當?shù)氐牟煌h(huán)境和黨員特點,從有利于開展黨的工作的角度出發(fā),不斷調整自身組織結構,探索基層黨組織新的組織設置形式,突出靈活性、多樣性、務實性的特點。例如寧波市海曙區(qū)在保留傳統(tǒng)支部的基礎上,將一些有特長、熱心公益的黨員從各支部抽出來,組成功能型黨支部;又如重慶市巴南區(qū)在社區(qū)創(chuàng)設了基于“趣緣、業(yè)緣、地緣”的三緣黨支部,都是在基層黨組織結構設置方面的有益探索,既滿足了黨員的特殊需求,提高了黨員對黨組織的參與度,又提升了黨組織在當?shù)孛癖娭械念I導力和影響力。

第三,社會化基層黨組織的活動方式。在活動方式上,學文件、讀報紙等單一刻板的說教方式顯然已經不能引起黨員和民眾的參與熱情,需要基層黨組織不斷豐富活動方式。國內外政黨通行的做法是根據黨員和民眾的愛好和需求,在黨組織外圍建立大量的文化娛樂性社會組織,廣泛開展娛樂性、學術性、互動性、公益性的社會活動,吸引黨員和民眾的參與。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加入黨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寓教于樂、寓教于學,在潛移默化中將黨的工作轉變?yōu)槿罕娮陨淼男枨?,將黨的組織活動轉變?yōu)樯鐣慕煌问?,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各項活動的參與度和有效性?!?/p>

(責任編輯:熊覺)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9092(2016)01-0040-006

基金項目:中共中央黨校校級科研一般項目“中國現(xiàn)階段社會組織發(fā)展的有利及不利條件研究”(編號:2015YB016);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研究”(編號:14ZDA011)。

作者簡介:鄭琦,中共中央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副教授,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政黨與社會關系。

收稿日期:2015-11-03

猜你喜歡
基層黨組織建設政黨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布達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立憲主義與政黨——以法國為例
高校學生黨支部干部隊伍建設的瓶頸及創(chuàng)新維度
求知導刊(2016年21期)2016-09-29 12:33:14
企業(yè)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
加強國有企業(yè)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意義及舉措
論基層黨組織建設對國有石油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影響
公民社會與政黨共建的探索
精品(2015年8期)2015-01-03 08:08:05
新時期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探索
世紀橋(2014年7期)2014-11-28 02:14:48
國外政黨加強和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述評
望都县| 和静县| 滨州市| 富平县| 临城县| 潜江市| 馆陶县| 上饶市| 阿合奇县| 宜阳县| 金平| 杭州市| 渝北区| 博白县| 沙坪坝区| 都兰县| 乌审旗| 连城县| 玉环县| 古田县| 滁州市| 印江| 布拖县| 凤冈县| 昆山市| 三都| 永州市| 阿荣旗| 芦山县| 无为县| 平凉市| 张家港市| 西乌| 金坛市| 澄迈县| 瑞安市| 高要市| 普安县| 汕头市| 灵川县|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