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淮
正德年間,劉瑾等八個太監(jiān)倚仗權勢胡作非為,引起了朝臣憂慮,于是爆發(fā)了一場如火如荼的彈劾“八虎”的斗爭,為首者是劉健、謝遷、李東陽三位內(nèi)閣大學士,他們也是受弘治遺命輔佐正德的顧命大臣。結果,昏庸的正德一心護著劉瑾等人,劉健、謝遷只好辭官而去,李東陽也多次請辭,但未被批準。從此,李東陽踏上了一段艱難的做官和為人的途程。
李東陽雖出身于行伍世家,其父卻是飽學之士,以開私塾為業(yè),對他教育有方。他三歲就能寫一尺見方的書法,有“神童”之譽。他17歲中進士,從成化到弘治初期,入翰林院任編修、侍講學士、太常少卿近三十年,雖遠離政務,卻很關心天下大事。
弘治五年(1492年),天下大旱,朝廷征集對策,他摘《孟子》七篇大義,并將自己對時政的意見數(shù)千言一并呈上。弘治很贊賞,將他升任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內(nèi)閣,專門負責誥敕之事,后又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在弘治朝,李東陽可謂春風得意,他在內(nèi)閣與謝遷和首輔劉健同心協(xié)力輔佐弘治。弘治比較賢明,善于納諫,注意節(jié)儉,不讓宦官得勢,因此,天下比較安定,舊時史家有“弘治中興”的好評。對三位位同宰相的大學士,民間也有“李公謀,劉公斷,謝公獨侃侃”的稱贊。
李東陽關心民間疾苦,直言敢諫。弘治十七年,山東的闕里廟重建,他奉命前往祭祀,一路考察民情政情,回京后將所見災患、時政弊端如實上奏,痛切地指出:“我自己若非經(jīng)過其地,只在官府中看看公文,尚且不知詳情,何況是高居九重之上的皇帝呢?”他最后說,過去皇上因災異征求意見,群臣盡言無諱,但屢次下的詔旨因涉及內(nèi)廷權貴,常常不了了之,這次他的上奏可不能再重蹈覆轍。弘治并未因李東陽觸犯自己而憤怒,而是將他的建議付諸實施。
李東陽還極力幫扶后輩,舉薦才品兼優(yōu)者,他推薦的士大夫?qū)W有所成者不在少數(shù)。他還是文章大家,朝廷的大著作多出自他的手筆,天下傳誦。他又擅長詩詞、書法、篆刻,是文學上“茶陵派”的領軍人物。這個流派力圖擺脫明初“臺閣體”的一味仿古,對以后的明代詩風有相當影響。史書稱贊:“自明以來,宰臣以文章領袖縉紳者,楊世奇后東陽而已?!?/p>
這樣看來,李東陽的官場生涯也算順風順水,唯一憋屈的是,正德期間,李東陽獨留內(nèi)閣,居于首輔之位,卻須仰劉瑾鼻息,“悒悒不得志”。
正德由于年幼即位,只知玩耍,因此朝中大權都落到了掌管機要的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劉瑾身上,正德只負責簽字,對內(nèi)容并不感興趣。對此,劉瑾采取了特殊手段,所有奏章都要先呈送給他,稱“紅本”;劉瑾沒多少文化,便帶回家中,由其妹夫禮部司務等人篡改,心腹焦芳潤色,稱“白本”,再上呈皇帝。劉瑾下達的皇帝敕旨真假混淆,難以辨別。于是,這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迫害百姓和正直官員的暴政。
對于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劉瑾表面尊敬,稱他“先生”,實則將他當作可以任意處置的下屬。焦芳被劉瑾安排入內(nèi)閣后,因李東陽位在己上,便常向劉瑾說他的壞話。因此,李東陽主持編寫的《通鑒纂要》完成后,劉瑾派人挑出一些文字筆畫上的小毛病,就革除了幾名謄錄官,并欲株連李東陽。李東陽“大窘”,趕緊降身屈尊,請焦芳向劉瑾求情,這才免了災禍。
閣臣中還有個正直的大臣王鏊,為削弱焦芳的力量,李東陽又緩引王鏊入閣,可是,王鏊忍受不了劉瑾的兇暴,辭官而去,劉瑾立即又安排其他親信入閣,所以李東陽在內(nèi)閣始終勢單力薄。
但他沒有像王鏊那樣一走了之,而是小心翼翼地“委蛇避禍”,對劉瑾炮制的那些上奏的“白本”,他常不置一詞;劉瑾在京城修造玄真觀,他為之撰寫碑文。這些有污他昔日清名的窩囊表現(xiàn)也為氣節(jié)之士詬病。他的一個門生寫信給他,說他如不辭官,就請他削去自己的門生籍;有人還向他投寄匿名詩,譏諷他是“伴食中書”,并以鷓鴣和子規(guī)兩種鳥的啼聲為喻,勸他不如歸去。他忍受了這些誤解,默默地堅持他當初獨留內(nèi)閣的打算,如他后來所說的:之所以委屈自己,就是希望能對朝廷起到一定的好作用。
他畢竟有很高的聲望,正德也信任他,所以劉瑾有時也不得不有所忌憚。如劉瑾實行對犯法者的連坐法,株連無辜的人,經(jīng)李東陽努力求情,無辜者才得以幸免;劉瑾對被貶斥的官員實行罰米實邊(將米搬到偏遠地方,以充實邊境),經(jīng)李東陽周旋,改為在其原籍交付,免去了他們長途搬運之苦;還有幾位官員因得罪劉瑾,“皆荷重校(枷刑)幾死”,經(jīng)李東陽出手相助,改為謫戍或貶為百姓。
正德三年(1508年),御道上發(fā)現(xiàn)一封歷數(shù)劉瑾罪惡的匿名書,劉瑾竟罰百官在烈日下跪在奉天門外,接著又將五品以下的三百多人關進了監(jiān)獄。經(jīng)李東陽力救,劉瑾也聽說匿名書是太監(jiān)所為,眾官才得以赦免,可是仍有幾人已被曬死和賜死于獄中。
劉瑾對當初彈劾他的劉健、謝遷恨之入骨,他們辭官后不久,劉瑾就將他們列為奸黨,后來又捏造“循私援引”的罪名,準備抄他們的家。也是多虧李東陽努力解救,他們最后以被削職為民了事。
得到李東陽解救的賢臣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楊一清,他是后來誅除劉瑾的關鍵人物。此人文武兼?zhèn)?,曾總制西北三?zhèn)軍務并任右都御史,因不依附劉瑾,被誣為“冒破邊費”下獄,后經(jīng)李東陽力救,去職還鄉(xiāng)。后來,陜西的安化王反叛,據(jù)說經(jīng)李東陽推薦,楊一清被重新起用當總制軍務討伐叛亂。平叛后,楊一清以安化王反劉瑾的檄文為引,與監(jiān)軍太監(jiān)密謀,告發(fā)了劉瑾的大罪,劉瑾因此被處死。
當初若沒有李東陽的解救,楊一清就不可能復出;他不復出,劉瑾還會猖狂下去。后來,楊一清曾對人說:“賓翁(指李東陽)補天捧日無跡?!?/p>
劉瑾被除后,正德開始繼續(xù)寵信太監(jiān)、游樂無度,荒于朝政,李東陽屢上諫言均不聽。李東陽于65歲時以老病退休?!睹魇贰氛f他:“立朝五十年,清節(jié)不渝?!笨梢娝橇疂嵃追畹模矝]置什么產(chǎn)業(yè),致仕還家后生活并不寬裕。由于他精于詩文書篆,名滿天下,前來購買書畫者“填塞戶限”,直到他69歲辭世。
李東陽獨留內(nèi)閣,忍辱蒙詬,與劉瑾之輩相周旋,是源于他對為臣者的價值判斷。他在所寫的文章中曾將唐代的褚遂良同狄仁杰作比較,認為褚遂良死武則天之立,狄仁杰不死武則天之篡,是“死者難而易,生者易而難”。劉瑾亂政時,李東陽選擇的是效法狄仁杰。對于狄仁杰,明末的思想家李贄有很高評價:“梁公(狄仁杰)……同塵合污,與世委蛇……非但全唐,亦以完軀,其事偉矣。”這評語基本也可用在李東陽身上。
編輯/夏涵
百家講壇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