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云
(吉林省四平市第二中學校)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學法指導
◆趙云云
(吉林省四平市第二中學校)
歷史教學應樹立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無疑是教給學生獲取歷史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金鑰匙。歷史學法指導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各種歷史學習活動,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歷史學習能力的手段。
初中歷史 教學方法 指導策略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歷史教學中應樹立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無疑是教給學生獲取歷史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金鑰匙。歷史學法指導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各種歷史學習活動,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歷史學習能力的手段。
1.緊扣教材,指導學法。教材不同,學法也不一樣,沒有統(tǒng)一的“學法”模式,即使同一內容,因學生對象、教學條件不同,學法也不盡相同,關鍵是揭示客觀而普通的學習規(guī)律。教學活動中,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揭示學習規(guī)律。
2.注意過程,概括學法。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不滿足于只讓學生掌握現(xiàn)成的知識,能說出正確的結論,而是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引導學生參與合理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學習過程的指點,實質上的幫助對學習對象逐步提高認識層次。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應該注意學生的不同情況,并以此為基礎,靈活地調控或變換教學過程,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到達學習目標。
3.教師示范,展示學法。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難,思維受阻的時候,教師要做出示范,展示學法,以法獲知,供學生仿效。首先,教師講課本身也是學習方法的示范,通過教師的示范、指導、訓練,讓學生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再應用這些方法,獲得課本中的歷史知識,再獲取課外歷史知識。其次,教師也要向學生介紹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從簡單的模仿學習方法到較高層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比較法。這是經(jīng)常應用的一種學習方法,便于對知識進一步理解掌握,學生可以把中外歷史上相關或者相類似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加以比較。比如,學生可以對中國近代史上的兩次農(nóng)民革命運動即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從興起、失敗、作用、教訓等方面加以比較,從而明白農(nóng)民階級為什么不能擔負起挽救民族于水火的歷史使命;又如,學生可以將《辛丑條約》與《馬關條約》《南京條約》加以比較,找出外國侵略者是怎樣將中國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
2.調查訪問法。在學習《“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這一課時,學生可以訪問老一輩人,將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經(jīng)歷和感受記錄下來,加以整理,形成史料。從實例中了解“文化大革命”這一段歷史,從而鍛煉學生整理口述資料的能力,也體現(xiàn)了探究式學習方法。在學習《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一課前,學生就可以調查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鄰居,了解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親身經(jīng)歷的變化,從這些活生生的事實去分析人們生活方式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從而訓練自己的綜合分析能力。
3.閱讀法。有些同學讀書抓不住要領,收獲不大。那么,怎樣讀書才能收獲更多呢?第一,要著重閱讀正文。正文是每課的重點,是精讀部分;第二,在閱讀時要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意思是說,要有一個學習的欲望,讀時認真細看。同時手中要拿支筆,勾畫寫記,意在理清線索。第三,要學會圈點方法。在課文的重點、難點、關鍵字處做上記號,或畫橫線,或標上三角等。
4.討論法。讓學生自己找個辯手,就某個問題展開辯論,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敏捷的能力,還可以集思廣益,加深對某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認識。比如,在學習洋務運動時,正方的觀點是洋務運動包含許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國成功的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觀點是洋務運動沒有起到積極作用,最終是以破產(chǎn)告終。左宗棠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學生也可以分成正方和反方對左宗棠的功過進行辯論。
5.材料分析法。歷史材料有多種形式,有文字的、圖畫的,如課文中大量的插圖、史料、自由閱讀卡等,我們要提醒學生注意并應用這些材料,學會從這些材料中獲取歷史知識和信息。材料一般是輔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或者提供給學生一種觀點引起學生的思維、拓展視野和激發(fā)學習興趣。文字的材料,先要讀懂,然后結合本課的內容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理解、分析和感受,從中獲取歷史知識。如《鴉片戰(zhàn)爭》一課中的《炮子謠》,學生可以從中理解吸食鴉片帶來危害:摧殘中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大量錢財外流。
6.讀圖識圖法。在學習對外開放時,對照《早期對外開放示意圖》,說出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分別找出經(jīng)濟特區(qū)、沿海開發(fā)城市、經(jīng)濟開放區(qū)的位置,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對外開放是有計劃有步驟進行的。又如,在《民族團結》中有多幅插圖,學生可以通過識讀提取有效信息,了解我國各少數(shù)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情況。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各族人民為建設祖國建設家園迸發(fā)出巨大的熱情,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生活、社會面貌和宗教文化事業(yè)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近而分析發(fā)生變化的原因:黨和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的政策。學會使用歷史地圖或插圖學習歷史知識,應用歷史地圖插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這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