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 要 “語文素養(yǎng)”是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它是由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組成。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從三個維度入手,使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成為可能,是“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高的保證。
【關鍵詞】語文素養(yǎng);選修課程; 培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作為一種新理念的提出,自始至終地貫徹在整個高中新課標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語文的“選修課程”重建了一個新的語文課程結構 ,使“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有了保證。我們應當從“知識和能力”、 “過程和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入手,發(fā)揮選修課程的獨特作用,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 “知識和能力”在選修課程中的改變
高中新課標對“知識和能力”的認識與傳統(tǒng)的知識能力觀有很大的不同。“知識”方面,不像以往把知識分割成“字、詞、句、篇、語、修 、邏、文”那樣一個個的知識點, 更看重的是知識的整體性與整合性?!澳芰Ψ矫妗币泊蟠蟮赝貙?,不局限于應用性,增加了審美性和探究性。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 那種單純“接受式”教學效果遠遠不如 “放任”學生自主閱讀大量作品,讓他們自己去感悟或體味,這就決定了解決“知識和能力” 方面的問題不能單靠必修課,必修課受其課時限制,只能做基礎鋪墊,更有效的途徑是通過修課程來完成。例如,在文言文教學中,必修課的任務是學習了一些必要的實詞、虛詞和基本句式等基礎知識,選修課就不需拘泥于這些內(nèi)容的學習,而更需要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閱讀氛圍,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大量的作品去體驗文言文的內(nèi)容美、形式美、語言美,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探究能力。探究能力探究能力作為一個較為新興的概念更值得注意,它蘊藏于探究性學習之中,范圍十分豐富。教師應該在選修課程中因勢利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探究平臺,使學生掌握探究方法,感受探究樂趣,獲得探究成果。
2 “過程和方法”在選修課程中的體現(xiàn)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認識論一直在強調(diào)“學生為主體”,但這個“學生主體”是在教師主導下的主體,是由教師設計組織的教學認識過程中充當主體,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語文的學習“過程”則表現(xiàn)為學生在教學中認識的對象不是直接經(jīng)驗,而主要是間接經(jīng)驗;學生的認識方式不是探索發(fā)現(xiàn),而主要是接受與掌握。這就是教學中的“教師為主導 ,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系。它最大的特點是教師在教學這個“過程”中始終占有話語權。當今世界教育教學改革潮流中, “過程和方法”的問題逐步在改變,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教學對象隨著年齡知識能力的增長,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不再是一味地接受在教師設計組織或者叫圈定的教學范圍中掌握間接經(jīng)驗,而是需要通過自身探索、發(fā)現(xiàn),主動去獲得直接經(jīng)驗。據(jù)此,在選修課中,我們老師不應該一味地定結論、要學生出成果,而是應該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充分發(fā)揮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性。新課標指出:“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簡單地以活動結果作為主要依據(jù),而應將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與結果統(tǒng)一起來,以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現(xiàn),如態(tài)度、創(chuàng)意、責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參與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為評價的重點?!边@就要求我們要用一種長遠動態(tài)的眼光去對待學生的學習,注重過程,淡化結果。例如,演講或辯論是綜合性很強的言語表達活動,在開設“演講與辯論”方面的選修課后,,教師可以分階段、簡明扼要向?qū)W生介紹一些“演講與辯論”的基本常識,點到為止, 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給學生安排場合、搭建平臺,組織學生如何訓練,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達到進步;學生在演講或辯論的“過程”中作為真正的實踐主體站在第一線上去獲取直接經(jīng)驗,他們在堅持訓練一段時間后,將會在不知不覺中擴充了知識,鍛煉了思維,培養(yǎng)了膽量,掌握了技能,形成了風度。更重要的是,如此潛移默化學習過程必然促使學生嘗試并摸索出適合自己的一些“方法”,甚至還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方法。學生在體驗“過程”、掌握“方法”的同時,進而能獲得學習成就感,激發(fā)“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這些方法的體驗和創(chuàng)造要比教師的傳教有意義得多?!斑^程和方法”應貫徹于整個選修課程中,才能使選修課發(fā)揮其獨特作用。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選修課程中的完善
如果把“過程和方法”看作是“語文素養(yǎng)”這個動態(tài)體系的中軸的話,那么“知識和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則是保持平衡發(fā)展的兩翼,更加完善地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質(zhì),避免單一化、片面化的問題。言語交際正是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富有“情感”,具有更多的情感性?!皯B(tài)度”從狹義上理解是指對語文學習的看法及對之采取的方法、行為,廣義上理解還應該包括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等等。而“價值觀”則貫穿著人生發(fā)展的全過程。它不僅影響和決定我們做什么、體驗什么,而且從根本上影響和決定我們成為什么人。引導、培養(yǎng)學生形成向上、健康、積極的價值觀是作為人文基礎學科的語文課程的一項基本任務。選修課程更加有意識地倚重小班教學的組織形式,倡導師生之間更緊密地互動,著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 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從而彌補了必修課程的諸多局限性。在平時選修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加靈活地做好學生的成長記錄,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由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偏重于內(nèi)容概括,忽視情感體驗 ,所以教師有必要幫助引導學生學會進入文本的深層次世界中,和學生一同去體驗人物形象的情感和心理活動,加強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在品味、誦讀、意會上下工夫。為此,選修課的課堂不妨成為學生就文本進行情感抒發(fā)的論壇,讓他們一起切磋、共同探討,課后還可以組織寫讀書筆記、讀后感等。通過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的熏陶和人文關懷,學生可以從中得到某種啟示,受到某種感染,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悟出什么才是“真善美”。這樣的教學比單純的道德說教的效果自然會好得多。
4 結語
總之,在新的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選修課程的設置改變了必修課程一統(tǒng)天下的單調(diào)局面, 重建了一個新的高中語文課程結構,為課改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只要善于把握選修課程其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著力點,就一定能夠切實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曹勇軍.高中新課程實踐引領·語文[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溫立三.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材改革的歷史及當前存在的問題[J].語文建設,2006(11).
作者單位
安徽省廬江第二中學 安徽省廬江縣 2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