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質(zhì)量最后的堤壩
對于一部眾多撰稿人編撰而成的大書,出版社的編輯審校往往要全面承擔起編校質(zhì)量最后的工作。這不同于只有一二撰稿人的書籍,出版社可以與之往返切磋周旋,眾多撰稿人已經(jīng)散去,重新集合費時費力費成本,責任已然分散,無論如何,出版社的質(zhì)量體系只能負起最后的責任來。
《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正是這樣一部擁有眾多撰寫者的大書。
全書選錄圖書共計1048種、22390卷,涉及著述者1100余人,這里指的是提要原著,而參與撰寫提要的學人共計90余位,分布在海內(nèi)外。雖然撰稿人均為各領域內(nèi)首屈一指的專家,所撰提要大都精當,評價大體中的,編纂工作延續(xù)近十年,且經(jīng)過了分卷主編謝思煒先生統(tǒng)攬全書,統(tǒng)一體例,做了刪改,大致保證了基本質(zhì)量,然而,畢竟這樣的撰稿對于各位學人只是自己學術寫作的邊角余料之事,投入時間精力難免有限,尤其是有些條目撰稿者幾易其人,成于眾手,殘存一些問題不可避免。說是殘存,然而集中起來卻觸目驚心。這時候,出版社編審人員只好擔起最后的責任。
請看全書書稿審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弄錯同名作者人物,弄錯版本即非《續(xù)修四庫》本,介紹卷次版式特點、引用正文文字時顛倒遺漏,引文張冠李戴,文字邏輯不清,新近研究的成果沒有吸收,改正大量存在的異體字、舊字形,規(guī)范新舊稱謂、簡稱、縮寫,規(guī)范地名此等硬傷需要責任編輯一一改正。還有,對提要的人物和書籍內(nèi)容介紹文字繁簡不當,需再作一番刪繁就簡,補全所羅列的書籍內(nèi)容,等等,原本屬于撰稿人的活計,出于實際情況考慮,只好由責任編輯直接操刀。即便如此,初審編輯使出渾身解數(shù),到了復審,依然被發(fā)現(xiàn)有143處需改錯訂正。如此這般,才算是筑起了出版物質(zhì)量最后的堤壩。
獲獎感言:
成為一個古籍編輯已屆十年。還記得剛進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彼時有老帶新的傳統(tǒng),老編審曾教導,審完書稿后的審稿意見要好好寫,那是最直觀地顯見你下的功夫的地方。多年來,經(jīng)手的學術書稿近百種,有暢達平順,有深奧詰屈,有撰著精良,有尚需打磨,各種不一。堅持寫審讀報告,有問題則長,無問題則短,可說對它的感受良多。
審讀報告是對審稿完畢的書稿的一次全面回顧,既是對自己所做編校工作的總結,也是對書稿的總體結構、質(zhì)量的一次深思。審讀報告的撰寫,并不是簡單羅列所遇到的問題,而是對問題的歸納,對解決思路的提煉。編輯在審稿時,需要縱身投入文字之間,仿佛叢林探秘,一棵樹一棵樹地排查,一個字一個字地細讀。大家有時會開玩笑說,那時的狀態(tài)是“只見樹木不見樹林”。而審稿結束之后,則可以借寫審讀報告的時機,抽身而出,站在全書的高度、角度思考一下本書的問題是哪類,為何會犯、如何避免、如何解決,總結教訓,歸納經(jīng)驗。
目前的圖書出版,往往因節(jié)奏加快,編輯為了趕時間進度,容易不自覺地擠占了這些思考撰寫的時間。從實際工作體驗來說,這種思考不僅對編校技能有用,能夠提高知識水平,熟悉問題類型后必然也提升了審稿速度;實際上,它的作用還更為長久,掌握同一類型的書容易犯的幾個類型錯誤之后,在前期組稿階段、在與作者的交流之中,往往就能有意識地避免這些問題,事半功倍。長久以往,良有益處。
——杜東嫣
初審意見
《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是我社《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叢書的一冊,為我社《續(xù)修四庫全書》項目的后續(xù)延展,與《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集部配套。本書的編纂工作陸續(xù)延續(xù)近十年,2006年完成詩文評類提要,2008年正式開始由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負責集部提要編纂,至2013年年初正式交稿。
續(xù)修四庫提要的撰寫,規(guī)定了細致的體例,集部提要的撰寫均約請本領域內(nèi)專家,并且經(jīng)過了分卷主編謝思煒的閱讀,統(tǒng)一體例,初步做了刪改,大致保證了提要的質(zhì)量。但多年來撰寫專家?guī)滓灼淙?,并且成于眾手,一些問題不可避免。在審稿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所作的加工歸類如下,各舉一例:
一、改正知識性錯誤
1.同名作者人物的錯誤。
如《梅花草堂集十六卷》的作者明代張大復,與《寒山曲譜不分卷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五卷》作者清代的張彝宣。張彝宣又名張大復,撰寫者將兩人混作一人,在明代《梅花草堂集》條目下,寫“張大復(約1554-1630)名彝宣,字心期,一作星其,自號寒山子,又號病居士,蘇州崑山人。清代戲曲作家,著有傳奇三十余種。另有《梅花草堂筆談》等傳世。生平事跡見《明史》”。事實上,明代的張大復,字元長,號病居士。清代的張大復字心其、心期、星期,因寓居蘇州寒山寺,自號寒山子。長洲(今蘇州)人。撰寫者錯將兩人的字號生平揉捏在一處,故將《梅花草堂集》的作者生平改為:“張大復(約1554-1630),字元長,號病居士。崑山(今屬江蘇)人,諸生,精通漢唐以來經(jīng)史詞章之學,文名盛於吳中,所居梅花草堂為當時文人集會之所。中年目盲,益專精於著述,所著有《梅花草堂筆談》《聞雁齋筆談》《崑山人物傳》等。生平事跡見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五四《張元長墓志銘》。”
2.作者生平簡介的錯誤。
如《珂雪齋前集二十四卷珂雪齋外集十五卷珂雪齋近集十一卷》條下:“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宗道、宏道弟。從兩兄宦游京師,交四方名士,足跡半天下?!痹械捞靻⑺哪辏?624)進南京吏部郎中,卒于官,故改生卒年為(1570-1624)。
《瞿忠宣公集十卷》條下:“瞿式耜(1590-1651),字起田,號稼軒……永曆四年(1650)十一月,城破,端坐府中,與總督張同敞俱死?!北硎鲋械淖淠昵昂竺?。據(jù)《明史》,瞿式耜于永歷四年十一月初五被執(zhí),此時是1650年,關押四十余日,閏十一月十七日被害,此時已經(jīng)是1651年。原表述對《明史》的原話斷章取義,變?yōu)?650年被害。故改為“永歷四年(1650)十一月,桂林城破,與總督張同敞俱被執(zhí)。后不屈就死”。
3.人名、書名等知識點的錯誤。
如吳伯與誤作吳伯興,吳錫麒誤作吳錫麟,陳寶箴誤作陳寶琛,劉廷鑾誤作劉廷鸞,等等。
《鵠灣文草》誤作《鵠灣文章》,《岳歸堂已刻詩選》誤作《歸岳堂已刻詩選》,等等。
4.所用版本不是《續(xù)修》的本子,所引、所論及的書籍內(nèi)容不存在。
有作提要者,所用版本不是我社《續(xù)修四庫》本,故與《續(xù)修四庫》本卷次、著錄不合。這個情況在之前曾寫過同名書提要的撰寫者身上特別嚴重,很多人是原封不動地采用自己之前寫的,或者直接采用前人書目的記載,而與《續(xù)修四庫》本內(nèi)容不同。
如《楚詞釋十一卷》條中言:“卷一至卷十,先引王逸注,後加己注,署曰‘王逸章句,王闓運注。卷十一《高唐賦》則先引李善注,再加己說,署曰‘李善注,王闓運釋。”但《續(xù)修》本只有卷首有“王闓運注”四字,與提要寫的截然不同。后發(fā)現(xiàn)乃直接抄錄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的內(nèi)容。
《李長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四卷》條:“《凡例》謂此書‘剪截猥冗,刪去煩蕪,又經(jīng)石耳之考訂浮訛,有當於吾心,務著其出處而韙之,亡當於吾心,務審其是非而駁之,必會全章之文,而通上下之理,名曰定本,正本哉。卷首載李明睿、丘俊孫、蕭管、胡廷佐等序及姚佺等十人合寫的《西軒同載》,接著便是李長睿等二十六人的總評。每卷首頁,均題‘姚佺箋閱。”《續(xù)修》本既無此凡例語,也未見《西軒同載》,題款也作“辱庵姚佺山期箋閱”。不知撰寫者用的是什么本子。
《箋注陶淵明集》條:“卷七《五孝傳》、《畫贊》……卷首輯錄宋代諸家評陶為‘總論,次以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薄独m(xù)修》本無《畫贊》,無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
《杜工部草堂詩箋四十卷詩話二卷年譜二卷黃氏千家注杜工部詩史補遺十卷集注草堂杜工部詩外集一卷》條下:
“夢弼序稱:‘博求唐宋諸本杜詩十門,聚而閱之,三複參校。仍用嘉興魯氏編次,先生用舍行藏、歲月之先後,以為定本。每于逐句本文之下,先正其字之異同,次審其音之反切,方作詩之義以釋之,複引經(jīng)子史傳記,以正其用事之所以出?!薄独m(xù)修》本無此序。
“《補遺》十卷……元、明時流傳至高麗等地,高麗據(jù)此翻刻。此本後附參與翻刻之高麗人士姓名,亦是一證”?!独m(xù)修》本無附參與翻刻之高麗人士姓名。
“《杜工部年譜》一卷,趙子櫟撰。……趙譜較為詳盡,全譜共三十三條?!?《續(xù)修》本實際所收為《年譜》卷上,三十四條。
《王子安集註》條:“卷十至卷二○記論、頌、贊、碑、行狀三十九篇?!薄独m(xù)修》本實際為二十一篇。
此類情況很多,此類錯誤比較隱蔽,如果不一一核對《續(xù)修》本的內(nèi)容,甚至一一細數(shù)篇目條數(shù),很難發(fā)現(xiàn)其錯誤。但放任不管,又直接導致讀者、使用者對《續(xù)修》版本的誤判誤引。后根據(jù)《續(xù)修》本的實際著錄,將這些表述一一刪改到符合實情。
5.著錄介紹本書的卷次版式特點、引用正文文字時,顛倒遺漏,引文張冠李戴,文字邏輯不清。
如《屈辭精義》條:“此書重在‘闡揚奧義,‘發(fā)明言外之義者,如注《離騷》云:‘《騷》有賦序。自‘帝高陽起至‘故也止……又箋《湘君》云:‘殆湘水之神,楚俗之所祀者?!薄断婢泛竺娴囊拇_實是對《湘君》的箋注,但《離騷》后的引文,不是對《離騷》正文的箋注,而是序言中對整書的概述。撰寫者挪移拼湊,將兩者捏合,會對讀者形成誤導。
《涇野先生文集》條:“卷二六至卷三一分別為‘說門、‘解門、‘傳門、‘題辭門、‘跋門、‘奏議門。卷三二至卷三八分別為‘志銘門、‘碑碣門、‘表狀門、‘祭文門。”看似面面俱到,中間大幅跳漏卷數(shù)和門類,與其寫得不全、錯漏,還不如不列,以免誤導讀者。
《樊川文集夾注》條:“據(jù)書後牌記,此書系明正統(tǒng)五年(1440)六月朝鮮全羅道錦山刻本。據(jù)牌記後鄭坤跋,知此本乃早于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注》,且所注又比馮注多外集一卷及賦三篇,乃現(xiàn)存杜牧詩文之最早注本?!泵骺瘫颈厝辉缬谇迦俗⒈尽C髯⒈颈锐T注本內(nèi)容多,并不直接等于最早注本。并且在對牌記后鄭坤跋細讀后,發(fā)覺跋并未說到此本較他本時期早、內(nèi)容多,這話是撰寫者本人的話語,如此表述會引起歧義,故刪去“據(jù)牌記后鄭坤跋,知”、“乃”。
二、改進完善提要
1.提要的撰寫,近年來的新發(fā)現(xiàn)、新成果沒有吸收體現(xiàn),尤其表現(xiàn)在人物簡介上。有些非著名的輯校者,原稿有注“生平事跡不顯”者,但地方方志、鄉(xiāng)賢人物傳等已見著錄。故根據(jù)這些新見資料、研究成果補生平。
如《王子安集注》條對注釋者蔣清翊的介紹是:“蔣清翊,字敬臣,江蘇吳縣人,生卒年及仕履均不詳?!笔Y清翊是錢幣收藏家,在前些年編成的《中國錢幣大詞典》、未刊本《洪尊泉志集證》中,有關于他的生平的詳細介紹,故采納補入。
《杜詩闡》條盧元昌的生卒原作不詳,根據(jù)《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六第107頁,可補為(1616-?)。
同樣,利用以前不受重視的里乘方志,可以補入不少名不見經(jīng)傳的整理校注者的生平。如能把湯漢的生卒年從不詳補為(1202-1272),補入錢振常(《民國人物碑傳集》)、趙時遠、閻欽等的生平。
2.對提要的人物介紹和書籍內(nèi)容介紹刪繁就簡,切合本書實際。
提要對人物的字號俗稱往往一一羅列,繁冗,但同時又有不全遺漏。按照后世最著名公認的優(yōu)先、作者本人最常用的優(yōu)先、所介紹的此本所采用的字號優(yōu)先的原則,加以增刪。如毛奇齡的字號很多,按照后世最常稱,保留“西河先生”、大可,由于提要條目《天問補注》一書自署“僧開”,故增加“僧開”一字,而將于一、齊于、秋晴、初晴、晚晴等刪去。世稱為后人所稱,不能用“號”來指稱,改王夫之“號‘船山先生”為“世稱‘船山先生”。
人物傳記,取其最著者兩三事,錄代表性的官職、著述。特別是與俗稱有關、后世稔知的職位和著述。如《陸士衡文集》條介紹陸機,原稿注其“吳時任牙門將,吳亡回鄉(xiāng)讀書。後入洛拜謁張華,得其賞識,為‘魯公二十四友之一”。魯公二十四友之名號非褒義,不如“二陸”、任職平原內(nèi)史、世稱“陸平原”著名,且此文集的刻板中即出現(xiàn)“陸平原集”等語,故小傳改為“與其弟陸雲(yún)並稱‘二陸,歷任平原內(nèi)史、祭酒等職,世稱‘陸平原”為佳。
補全所羅列的書籍內(nèi)容。如前所述,提要往往在羅列本書所有的序、跋、正文門類篇目時跳躍遺漏。與其不全,掛一漏萬,誤導誤引,不如不列。一旦有細列的價值,則應當齊全,故對需要細列的篇目一一加以補足。冗余的單純羅列篇類而無益于內(nèi)容介紹、評點的,則刪去。如《分門集注杜工部詩》條:“此書卷首載《杜少陵年譜》一卷,呂大防撰?!吮舅泝H十六條,其中確定杜甫生卒年、所述事略,大體無誤,然各年所標干支多誤?!笔聦嵣稀独m(xù)修》本在呂大防《年譜》之后,收“東萊蔡興宗重編”的《年譜》,蔡譜篇幅遠勝呂譜,為較詳盡的詩系年,趙次公在這個基礎上編成不分體的注本。故無論從重要度上還是學史的傳承上,都不該僅提呂譜而略過蔡譜,因此提挈補入對蔡譜的紹介評價文字:“呂譜後收‘東萊蔡興宗重編之年譜,爲詩繫年,較呂譜詳盡?!?/p>
3.在體例上,按照提要撰寫的細則進行修改。
如提要撰寫細則規(guī)定,嚴格按照《續(xù)修》的篇目撰寫,不合并條目,不拆分條目。而撰寫者因撰寫便利,會將長條目拆分,將短小的同一作者的條目合并,一一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調(diào)整,或合并或拆分或重寫。
提要細則規(guī)定,除正史外,所有的生平介紹,均需注出出處,出處需要注釋到卷數(shù)。出處以古籍為主,不采納近人的整理本。不少撰寫者均未做到這一規(guī)定。一一補出處卷數(shù)。
提要中人物籍貫的地名,細則規(guī)定是先古地名,括號后為今地名,要求一一對應。在實際看稿中,發(fā)現(xiàn)因行政區(qū)劃變動不已,很難做到一一對應。因此采取了靈活的方式,能對應的地名用(今……)的方式對應,有些已經(jīng)取消區(qū)劃,或者區(qū)劃非常復雜無法對應的,則采用(今屬……)的方式,寫到上一級行政機構。
三、按照出版編輯規(guī)范進行調(diào)整
1.改正大量存在的異體字、舊字形,規(guī)范簡稱、縮寫,規(guī)范地名。
如譌改訛,槀、稾、藁改稿,贗改贋,彜改彝,賛、讚、讃改贊,昆山改崑山等等?!端膸烊珪偰俊贰端膸焯嵋贰短嵋方y(tǒng)一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等。
2.注意政治問題以及新的名稱變化的及時更改。
如對1949之后的民國年號改為公元紀年。對諸如“中央圖書館”之類名稱進行調(diào)整?!氨本﹫D書館”改為“國家圖書館”。地名中的縣、市、區(qū)加以核實等。
復審記錄(節(jié)選)
已通讀全稿,詳細記錄見附件。
1.第1頁左欄“離騷集傳”條:首段請作者補足文意,加:“如皆稱《離騷》為‘賦……錢文子《離騷集傳序》即錢文子為其侄錢杲之《離騷集傳》所作之序?!钡诙巍啊都彻砰w珍藏秘本書目》集部云:‘宋版影鈔。此世間絕無?!币颉独m(xù)修》用宋刻本影印,引用此段卻未加說明,易引起誤解,故刪。
2.楚辭類條目,作者經(jīng)常自行加上館藏信息,實與《續(xù)修》所收版本不符,皆刪。如第2頁左欄“楚辭集解”條刪“上海圖書館藏”,第4頁右欄“楚辭通釋”條刪“浙江省圖書館藏”,第6頁左欄“屈辭精義”條刪“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藏”,同頁右欄“屈騷指掌”條刪“上海圖書館藏”等。
3.第2頁右欄“楚辭聽直”條:“永泰(今屬福建)”改為“永福(今福建永泰)”,因永泰明時稱永福。
4.第3頁右欄“離騷草木史”條二段末“引他人之語,往往不標明作者”,不確,改為“然眉批采諸家之說,有時不標明作者”。
5.第6頁左欄“屈騷指掌”條:“乾隆三十年(1865)”改“乾隆三十年(1765)”。同條右欄引《凡例》“繹屈子之書”改“繹之屈子之書”。
6.第8頁“校蔡中郎集疏證”、“蔡中郎文集補”兩條并一條。
7.第12頁左欄“陶靖節(jié)先生詩注”條:湯漢,“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改為“饒州安仁(今江西余江人)”。
8.第13頁左欄“謝康樂集”條:“客”改“客兒”。同條右欄:“樂府二十首”改為“樂府十九首”。
9.第17頁左欄“李嶠雜詠”條:“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今據(jù)以影印”改為“有民國十三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今即據(jù)以影印”。
10.第17頁右欄“李詩選注”條:“指摘疵類”改為“指摘疵纇”。
11.第28頁左欄“協(xié)律鉤玄”條:“董伯英……方抉南諸家評注”改為“董伯音……方扶南諸家評注”。
終審意見
初審認真,待二審看校樣后,三審通讀全稿,改正訛誤?!独m(xù)修提要·集部》的編纂歷時十余年,成于眾手,雖有總主編、分卷主編,但體例不一,詳略不同,前后作者介紹不僅有重復,且參差不齊。責編審稿認真,但在體例把握、作者介紹等方面還時有不統(tǒng)一、重復或矛盾之處,有打印錯訛。三審通讀全稿,按體例改正訛誤,統(tǒng)一規(guī)范。有些還需要等排出校樣后,與其他幾種提要再作統(tǒng)一。校樣還需一、二、三審及作者、主編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