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芻議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關系

2016-02-18 15:01張燈蒲瑤
關鍵詞:公民政治思想

張燈,蒲瑤

(西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陜西西安710072)

芻議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關系

張燈,蒲瑤

(西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陜西西安710072)

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二者在發(fā)展趨勢、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社會功能上有著一定的相似性,而在教育對象的范圍、教育內容的范圍與側重、教育方法的選擇和教育效果的滲透上則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從社會結構和公共空間的視角分析,公民教育依托于異質化、碎裂性的現(xiàn)代社會結構,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同質化、整體性的傳統(tǒng)社會結構。二者在不同社會結構中依據(jù)不同的社會需要形成各自的理論教育體系而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中國社會正處在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型期,應在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借鑒的基礎上,堅持以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實現(xiàn)中國特色公民教育本土化并以此為重要補充。

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結構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隨著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被引進并開始充分發(fā)揮作用,中國經濟進入了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的新階段。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又進一步促使中國社會結構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在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的過程中,社會分化的加速使人們的價值觀念不斷趨向于多元化,計劃經濟時代的共有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此同時,由于西方價值觀的逐漸滲透以及網(wǎng)絡信息急劇發(fā)展所帶來的信息公開等因素的影響而衍生出諸多復雜問題。立足于傳統(tǒng)社會結構、作用于計劃經濟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轉型過程中遇到了困境,因此不少學者提出應當在中國大力發(fā)展更適合于民主社會土壤的西方公民教育,以公民教育之利診治思想政治教育之弊,進而將其取代。然而,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依憑不同的社會結構,是兩種不同社會語境下的產物。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能夠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公民,它的出場依憑社會中的公共領域。而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帶有政府主導的色彩,中國當下社會結構現(xiàn)狀決定著由國家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仍舊發(fā)揮著重要社會作用,公民教育無法取代思想政治教育[1]。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歷史發(fā)展、社會結構、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一、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厘析

“公民”一詞,最早出現(xiàn)一般認為是在古希臘。古希臘是城邦的社會,其中注重軍士教育的斯巴達和注重城邦參與的雅典是兩種典型代表,人們將在城邦中擁有政治參與和決策權的那部分平民稱之為“公民”。但在古希臘城邦中,成為公民的條件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般來講,相對穩(wěn)定的和平時期對公民身份的要求較高,擁有公民身份的人較少;在戰(zhàn)爭或其他特殊時期則限制較少,自由民幾乎都可以享有公民身份從而擔當起保衛(wèi)城邦的職責。盡管公民概念最早要追溯到古希臘城邦時期,但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民身份卻是始于近代。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現(xiàn)代國家的產生以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確立,具有自由、平等、獨立人格的現(xiàn)代公民出現(xiàn)。

在現(xiàn)代社會里,公民具有自然、法律和政治三個方面的屬性。公民的自然屬性反映出公民首先是基于生理規(guī)律出生和存在的生命體,然后依照各個國家所規(guī)定的不同原則成為該國的公民。公民的法律屬性是指公民是法律賦予自然人的一種身份和資格,法律確認任何公民在社會參與中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不受種族、宗教、階級、黨派、性別、財產或其他個人單獨特性的影響,一律平等。公民的政治屬性是指公民是國家這一政治共同體中積極活動的政治行動者。

公民教育承擔著政治社會化的基本歷史任務,是通過培養(yǎng)使公民成為依法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責權主體,成為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中有效成員的過程[2]。公民教育概念包括的基本內容為:公民是公民教育的主體;目標是使被教育者成為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有效成員;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性質;狹義公民教育常特指一門基礎教育階段課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3]。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主要包括的基本內容有: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對受教育者客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主體;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階級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以改革開放為界限,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可分為改革開放之前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和改革開放之后的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類所有階級社會共有的培養(yǎng)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特指無產階級培養(yǎng)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4]。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和形成與無產階級政黨的活動密切相連,主要經過這樣幾個階段:馬恩時期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中使用的“宣傳工作”階段;列寧時期提出和使用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階段;斯大林時期提出和使用的“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階段;中國共產黨建國前戰(zhàn)爭時期主要使用的“政治工作”階段,以及建國后發(fā)展建設時期逐漸提出和使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階段。

二、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探析

通過對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梳理,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分析兩者的同一性和差異性,有助于在此基礎上探尋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差異性的原因,進而研究兩者之間的相互借鑒。

(一)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

1.價值原則取向上的趨同性

西方公民教育發(fā)端于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時期,以亞里士多德的共和主義公民觀為代表,注重公民參與,強調社會公德和共同價值觀的追求,認為公共利益高于私利,通過公民的社會參與型塑公民美德。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迅速發(fā)展,為了適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和政治民主化進程,公民教育思潮開始由共和主義公民教育觀向以洛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公民觀轉變,并逐漸發(fā)展為西方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傳統(tǒng)。自由主義公民教育觀強調個人平等自由權利的合法保障,注重培養(yǎng)個人的自決的能力,認為個人生活只有在自己選擇并做出決定的意義上才是有價值的。20世紀末形成公民教育多元化思潮,針對自由主義對個人權利的過于注重而引發(fā)的一系列負面效應,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在共和主義公民教育觀的基礎上對自由主義進行批判,強調集體價值和社群價值的重要性,注重社會公共利益,試圖尋找權利義務之間的平衡。

建國后,中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949—1966年“以政治為中心”的時代,強調“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注重人民服從、服務性義務和責任意識培養(yǎng);1978—2001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刻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社會公共空間范圍不斷擴大,民主、平等、權利、法治等觀念不斷成長,思想政治教育開始注重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并提出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的教育新要求;2001年至今,隨著《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與實施,以及十六大“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十七大“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和十八大“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提出,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社會公德意識培養(yǎng)的基礎上,從傳統(tǒng)的責任義務本位向現(xiàn)代權利和義務并重的趨勢發(fā)展。

綜上所述,西方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自由主義公民教育觀注重公民權利、民主和自由意識的培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較為注重公民義務、集體利益和責任感的培養(yǎng)。當前社會發(fā)展階段中,多元化思潮影響下的西方公民教育和中國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在追求權利和義務關系的目標上,二者均趨向強調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在發(fā)展趨勢上呈現(xiàn)出相互融通的走勢。

2.教育目標本質上的一致性

公民教育是通過培養(yǎng)使公民成為依法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責權主體,成為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中有效成員的過程?,F(xiàn)代公民教育的教育目標是通過對受教育者權責意識、價值觀念和社會參與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通過自由選擇塑造一個自由平等的主體,進而成為社會參與中的有效成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二者教育目標在本質上都是為了塑造符合特定社會需要的社會成員,通過提高受教育者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進而實現(xiàn)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3.教育內容體系上的開放性

從公民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以及各國公民教育發(fā)展進程中,我們可以將公民教育的教育內容概括為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公民知識和公民參與技能四個方面[5]。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社會成員自我完善的需要,公民教育的內容也在不斷增加,具體體現(xiàn)為:道德教育、民主教育、法制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宗教教育、精神教育、和平教育、人道主義教育、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以及反色情、反吸毒、反暴力、反艾滋病教育等內容。中國現(xiàn)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治觀教育和道德觀教育五個方面,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法治、道德等方面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同樣是一個開放性的體系,在當前社會結構轉型的過程中,不斷充實基礎教育內容,并將“婚戀觀、公民意識、志愿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民主精神、法治觀念、生命意識、身心健康等內容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6]。二者教育內容的交叉主要表現(xiàn)為: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品格教育。

4.社會功能視角上的同一性

公民教育將意識形態(tài)內容滲透到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等基礎學科當中,將政治價值觀念以隱性的方式傳播給社會成員,并在社會參與的自主選擇中完成內化過程。比如在歷史課程中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以及歷史名人的事跡,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陣地來實現(xiàn)資本主義制度及其資產階級文化、思想的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傳播政治意識為核心,將政治思想觀念以有目的、有計劃的灌輸方式傳播給社會成員,通過引導來完成政治思想觀念的內化過程。美國聯(lián)邦政府教育部國際研究學院院長曾對中國赴美教育考察團的成員說:“我們學校的任務就是教學生政治社會化技術,或者叫公民技術,中國叫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我們叫公民教育,叫政治社會化。[7]”將特定社會的政治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傳播至社會成員的過程就是政治社會化。從社會功能視角上看,西方公民教育與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責任擔當,都發(fā)揮著將政治思想觀念傳播到社會成員的功能。

(二)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性

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都作為政治社會化的手段而發(fā)揮著作用,但由于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社會結構等因素的不同,使得二者在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方面存有差異。

1.教育對象范圍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全民性的特點,凡是有群眾的地方,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對象是領導干部,主要對象是青年,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fā)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來開展。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游離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之外”[8]。公民教育的教育對象是公民,涵蓋了整個國家的所有成員,具有全民性、普遍性的特點,既包括已經進入到社會公共領域的公民,也包括由于年齡因素未進入但未來將進入到社會公共領域的青少年。公民教育是由代表社會的一部分公民作為教育主體對其他公民開展教育,而現(xiàn)代社會是由公民構成,因此公民教育的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都是公民,教育對象在范圍上更為廣泛。

2.教育內容的寬泛性和側重點不同

公民教育通過代表社會的一部分社會成員在廣泛的社會參與中對其他社會成員開展,主要圍繞公民的基本要求展開,是關于塑造有效社會參與公民的整體素質的教育,涉及范圍體現(xiàn)出寬泛性的特點。由于公民教育強調公民的有效社會參與,而有效社會參與的前提是對自身權利的認知,因此在政治民主化進程中側重于公民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著重解決的是思想領域的政治問題和政治領域的思想問題”[9],強調對國家制度的合理性、政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和道德準則的認可。在涉及范圍上以政治性為主要特點,無法囊括公民教育的全部內容。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階級事業(yè)發(fā)展需要的時期,形成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注重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個人對國家、社會和集體的責任感,重視社會公德意識培養(yǎng)。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問題上,側重于服務、服從性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在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所提倡的孝文化理論當中,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tǒng)孝文化為基礎,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從愛自己的父母推及到他人的父母,進而推及到整個社會的所有成員;從“小家”中的小孝,進一步發(fā)展為“大家”中的大孝,即忠于中國共產黨、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梢姡⑽幕碚擉w系體現(xiàn)出以愛為本質、以集體主義和利他主義價值觀為原則的特點,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

3.教育方法的指向不同

公民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價值澄清,強調道德或價值觀是經過自由選擇、反省和行動澄清出來的,而不是通過教育獲得。提倡為受教育者提供基礎的理論知識,創(chuàng)造所需的條件,使其在反復的社會參與中澄清他們選擇時所依據(jù)的內心價值觀。公民教育在實踐中以隱性教育為表現(xiàn)形式,雖然以中立教育自居,卻在實踐中體現(xiàn)為傳播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以正面教育為主,將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研究成果正面?zhèn)魇诮o受教育者。在實踐中以顯性教育為主要特點,強調理論灌輸,有明確的教育指向性,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來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

4.教育效果的滲透性不同

公民教育注重隱性教育,以隱蔽的方式將意識形態(tài)內容慢慢滲透到社會成員(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腦海之中,受教育者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通過自主選擇而獲得的價值觀往往已經包含了意識形態(tài)內容。由于教育的隱蔽性和社會參與中自主選擇性的特點,受教育者對于自己選擇的內容予以同化、吸收,并在高度認可的基礎上內化于心,因此在教育效果上表現(xiàn)為很強的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顯性教育,以旗幟鮮明的方式將意識形態(tài)內容正面?zhèn)魇诮o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對自己認可的部分予以同化、吸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明顯的內容指向性和正面教育性,同時對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的要求較高,以及影響受教育者認可程度相關因素等諸多方面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實踐中往往達不到很強的滲透效果。

三、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差異性原因分析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都是在一定社會中存在和發(fā)展,與社會緊密相關,是一定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根植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并依托一定的社會結構。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而是要在結合二者所依托的社會結構的基礎上來分析產生差異性的原因。

(一)公民教育依托于異質化、碎裂性的現(xiàn)代社會結構

公民教育是對公民的教育,因此公民的存在是其開展的前提。而公民的形成需要公共的社會空間,只有在公共生活當中參與公共社會活動的成員才有可能稱之為公民。公民教育之所以能夠在古希臘萌芽,是因為希臘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機緣和獨立自主的民族性格而產生的城邦這一公民生活的政治共同體。在希臘文中,“公民”一詞由“城邦”一詞衍生而來,意思是“屬于城邦的人”,與無公民權的自由人和奴隸共同構成古希臘城邦的社會階層結構。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特殊的社會政治結構為公民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公共空間:宗教性公共空間(如神廟、圣殿、公共墓地),市政性公共空間(如市政廣場、議事大廳、公民大會會場、法庭),文化性公共空間(如露天劇場、體育館、運動場、摔跤場)。

公民教育在西方的發(fā)展主要經歷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萌芽階段、中世紀的沉寂階段和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階段。但是,只有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和現(xiàn)代社會階段,公民教育才真正得以開展,在神權一統(tǒng)天下的中世紀,只有教會教育而沒有公民教育,教育目的是為了幫助使徒修成來世的幸福。僧侶們獲得了知識教育的壟斷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滲透了神學的性質[10]。直至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市場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推進,社會公共領域范圍不斷擴大,社會結構由傳統(tǒng)社會以單一社會利益結構為特征的同質化和以家國同構為特征的整體性的傳統(tǒng)模式,向以多元社會利益結構為特征的異質化和以“國家—社會”二分的碎裂性的現(xiàn)代模式轉型。在此基礎上現(xiàn)代公民得以誕生,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民教育在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中開始發(fā)揮作用。其教育對象是公民,重視培養(yǎng)有效參與社會生活的社會成員,方法上強調以自主選擇為特點的價值澄清,在廣泛的社會參與中實現(xiàn)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適應于同質化、整體性的傳統(tǒng)社會結構

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類所有階級社會共有的培養(yǎng)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是人類步入階級社會之后的產物,比如傳統(tǒng)中國道德教化。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實踐在根本上以教化忠臣、順民為指向。傳統(tǒng)封建專制體制的同質化、整體性的社會結構中,政治結構與家庭私人生活直接連接,兩者之間沒有獨立的公共性中間地帶,不存在一個塑造社會成員獨立人格的公共空間,因此不會產生以社會參與為主要內容的公民。

狹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指無產階級培養(yǎng)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傳統(tǒng)社會結構中并不存在適合于公民教育發(fā)展的公共空間,因此不過于依賴社會公共空間,采取“自上而下”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國共產黨在特殊時代對特殊環(huán)境的必然選擇,又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建國后,思想政治教育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fā)揮作用,教育對象是人民,體現(xiàn)出強烈的國家單向主導色彩,手段上采取的是以灌輸為主的正面教育,通過制度化、體制化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此來實現(xiàn)教育的有效化。

西方公民教育和中國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定社會階段下的產物,由于所依托的社會結構和對公共空間的要求不同,在適應社會需要的發(fā)展中形成各自的理論教育體系,主要在教育對象的范圍、教育內容的范圍與側重、教育方法的選擇和教育效果的滲透上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四、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借鑒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的趨勢下,我們應當對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加以理性分析,探尋其共性和差異性,在此基礎上選擇適應于當前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內容,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相互借鑒,而不是簡單的一方替代另一方。

(一)公民教育可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借鑒

立足于傳統(tǒng)社會結構、作用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在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復雜問題,面對急劇的社會變化及面臨的困境,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經歷一場整體形態(tài)的現(xiàn)代轉型。在市場經濟體制和現(xiàn)代社會結構中發(fā)育完善的公民教育,可在教育方法、教育效果和教育內容層面上為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代轉型提供借鑒。

教育內容層面。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開放的體系,應當在社會結構轉型的過程中吸納滿足于當前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公民教育內容。比如公民教育中注重權利意識培養(yǎng)的部分應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內容,以此來實現(xiàn)權利義務關系的均衡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人道主義教育、反色情、反吸毒、反暴力、反艾滋病教育也應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方法層面。中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年代的實踐中以強調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主,“文革”期間其政治性和階級性被進一步放大,導致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產生一定程度的誤解,甚至被打上“階級斗爭”的標簽。在改革開放以后的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人們對以強調灌輸、旗幟鮮明的顯性教育為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產生排斥心理。在這些問題上,西方公民教育在以隱蔽性教育、柔性灌輸和自主選擇性的教育方法上為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代化轉型提供了借鑒。

教育效果層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以正面教育為主,通過對受教育者正面教授知識來實現(xiàn)教育效果,受教育者被動接受教育,自身主體參與性不強、積極性不高,教育效果的滲透性略顯不足。公民教育依托于一定的社會公共空間,在社會成員的社會參與中完成教育效果,其實踐性、主體性、參與性的內容有必要吸納入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充分發(fā)揮主體參與的社會實踐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滲透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為公民教育提供的借鑒

當今社會結構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社會公共空間逐漸擴大,適應于公民教育發(fā)展的條件不斷增加,研究公民教育領域的學者及其研究成果逐年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被過分地夸大。大量關于公民教育的研究成果只著眼于公民教育在西方社會發(fā)展中所帶來的正面效應,而忽略了公民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比如個人主義和價值觀混亂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吸納思想政治教育中集體主義價值觀教育和共識性價值觀的國家引導內容。

集體主義價值觀要素。當前西方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自由主義公民教育觀建構在個人主義的基礎上,“個人主義存在的社會歷史根據(jù)主要是以追逐金錢及物質私利為本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xiàn)實存在,也由于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中人與人之間的世界性普遍交往關系尚未充分發(fā)展,從而導致人的發(fā)展的局限性”[11]。個人主義在西方社會被無限放大的趨勢中,自由主義公民教育觀對于權利意識、個人自由的過分強調,導致責任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逐漸淡出人們視野。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fā)展,一體化經濟體系與信息化網(wǎng)絡的建構將不同國家、地區(qū)、民族的人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在全人類生死存亡的問題上將這種聯(lián)系交織得更為密切,使個人主義正逐步喪失其存在的歷史依據(jù),單方面強調自我權利意識和個人自由的自由主義公民教育觀在此基礎上受到挑戰(zhàn)。在此問題上,以集體主義價值觀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強調責任意識,注重國家和集體利益,追求和諧共同發(fā)展的內容上可以為公民教育權利義務均衡發(fā)展的層面上提供借鑒。

共識性價值觀導向。西方主流的自由主義公民教育觀正在受到多元化思潮的挑戰(zhàn),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對公民教育所持觀點上均有差異,形成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局面。同時公民教育的主體是代表社會的一部分公民,主要包括學校、社會組織和團體,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因此在公民教育的實踐中,由于教育主體及其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以及缺乏價值觀導向而導致價值觀混亂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在此問題上,思想政治教育在國家引導下形成共識性的價值觀念,在教育資源整合和教育效果實現(xiàn)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有效避免價值觀混亂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在國家介入和引導方面為公民教育提供了借鑒的內容。

最后,中國社會結構仍處在由傳統(tǒng)的同質化、整體性模式向現(xiàn)代的異質化、碎裂性模式轉型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代化轉型與公民教育本土化同時發(fā)展的局面。我們應在立足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以適應于中國具體國情、具備完整理論教育體系和完備教育資源的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將適應于現(xiàn)代社會結構的公民教育作為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補充,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實現(xiàn)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民教育本土化。

[1]葉方興,孫其昂.公民教育能否代替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 2011(1).

[2]藍維,高峰,呂秋芳,等.公民教育:理論、歷史與實踐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王東虓.關于公民教育基礎問題及基本內涵的思考[J].中州學刊,2006(7).

[6]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代轉型研究[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

[7]鄭永廷.美國學校的政治觀及價值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0(5).

[8]雷驥.當前我國公民教育研究領域中亟待解決的問題[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9]張耀燦,鄭永廷.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1]劉國強,謝均才.變革中的兩岸德育與公民教育[M].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G41

A

1009-2447(2016)04-0080-06

2015-12-22

張燈(1983-),男,河南虞城人,西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博士生。

猜你喜歡
公民政治思想
我是小小公民科學家
論公民美育
我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想與“劍”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純”
宿迁市| 浑源县| 柘城县| 个旧市| 荥经县| 华蓥市| 淮北市| 祥云县| 安徽省| 文成县| 青神县| 搜索| 荥阳市| 文山县| 临猗县| 苍山县| 邛崃市| 富宁县| 顺平县| 池州市| 德阳市| 博罗县| 太和县| 汾阳市| 三原县| 特克斯县| 买车| 柞水县| 方城县| 调兵山市| 手游| 温州市| 申扎县| 青浦区| 城口县| 东阳市| 广安市| 荔波县| 亚东县| 左云县| 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