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月
1942年1月12日,年僅31歲的蕭紅病逝于香港。臨終前,蕭紅悲愴地說:“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笔捈t提出,希望能把自己埋在一個風景區(qū),而且要面向大海,其丈夫端木蕻良因此選定了當時香港風景最好的淺水灣作為蕭紅的葬身之地。
10多年后,因工程施工的緣故,淺水灣的蕭紅墓地有遭到破壞的危險,引起了當時在香港《大公報》任職的詩人陳凡的關(guān)注。1956年11月21日,陳凡在給老朋友、時任《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水拍的信中談到,他每次到淺水灣,總要去看看蕭紅墓,這年夏季去看,“景況更令人不快,那墳地竟被人填平,上面搭了帆布棚,作為賣汽水食物的攤子,天天任人踐踏,雜垢遍地”。信中附詩表示希望至少能引起文藝界的注意,設(shè)法遷葬:“當年的‘生死場’,而今已成為祖國建設(shè)繁榮之地,也應該接蕭紅回去看看了吧?”陳凡在信中還附上一張蕭紅墓遭破壞的照片。
袁水拍接此信后,讓時為副刊編輯的姜德明,據(jù)信摘編成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加了個《蕭紅墓近況》的標題,發(fā)表在1956年12月5日的《人民日報》副刊上,引起很大反響。
蕭紅墓險遭破壞一事,也引起了作家葉靈鳳的關(guān)注。1957年3月,葉靈鳳在香港中英學會作了一次題為《關(guān)于蕭紅女士的事情》的演講,主持者當場決定由中英學會負起保護蕭紅墓的責任,并寫信給端木蕻良,征求他的意見。到了7月初,淺水灣蕭紅墓一帶的土地所有人決意在那里興建一座兒童游泳池,數(shù)年前墓地上鋪做地基的混凝土地面也被掘開,形勢已經(jīng)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中英學會考慮既已無法保全原墓地,不如先將骨灰掘出來再想辦法遷葬。
依照香港法律,遷移墓葬必須由死者家屬申請執(zhí)照才可進行,但當時端木蕻良無法來港,于是,葉靈鳳以“友好”名義向市政局申請到了一張遷墓執(zhí)照。1957年7月22日,葬在淺水灣的蕭紅骨灰順利挖掘出土。1957年8月3日上午10時,60多位香港文化界人士在九龍紅磡永別亭內(nèi)舉行了蕭紅骨灰返穗送別會,這天早上,留港文藝界人士不約而同聞訊趕來參加,用葉靈鳳的話說:“蕭紅死得寂寞,這次的走,總算走得熱鬧了?!?/p>
之后,葉靈鳳、曹聚仁等6人搭乘當日火車將蕭紅骨灰送往深圳,當天下午,蕭紅骨灰運返廣州。1957年8月15日下午,廣州市文化藝術(shù)界在別有天殯儀館舉行蕭紅遷葬悼念儀式,儀式完畢后,隨即將骨灰安葬于廣州郊區(qū)的銀河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