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傳林
(蘭州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
體制轉軌背景下的政企關系、腐敗與治理
邵傳林
(蘭州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摘要:在重新啟動新一輪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文章基于中國省級層面面板數據實證考察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腐敗的影響,這不僅有助于為揭開官員腐敗之謎提供新的解釋,還能為治理官員腐敗問題提供理論依據。研究表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不徹底性使地方政府具有較強的經濟干預能力,并為地方官員干預轄區(qū)內的企業(yè)提供基礎,最終體現(xiàn)在扭曲化的政企關系上;扭曲化的政企關系為地方官員腐敗行為的頻發(fā)提供了機會,并且政企關系扭曲化程度越高則地區(qū)官員腐敗程度就越高。政企關系扭曲化與地區(qū)官員腐敗之間相互作用,一方面政企關系扭曲化會導致地區(qū)官員腐敗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地區(qū)官員腐敗也會誘致更加扭曲的政企關系。政企關系的扭曲化程度每增加1個標準差,將導致地區(qū)腐敗程度增加0.118個標準差。可見,有效治理官員腐敗現(xiàn)象頻發(fā)問題的關鍵在于變革當前不合理的政企關系,矯正當前過度扭曲的政企關系,最大限度地消除行政權力設租的空間和機會。
關鍵詞:體制轉軌;政企關系;扭曲化;地區(qū)腐?。恢卫?/p>
一、引言
近年來頻繁發(fā)生的官員腐敗事件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官員腐敗事件頻發(fā)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化解,已成為官方、學界、媒體和網民探討的熱門話題。針對當前中國官員腐敗問題的形成原因,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治理官員腐敗的各種辦法和措施更是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文化是官員腐敗的根源,東亞地區(qū)的區(qū)域亞文化特別能容忍腐敗現(xiàn)象;還有人認為,單純追求地方GDP的政績觀引致了地方官員的腐敗行為;也有人指出,中國官員腐敗現(xiàn)象只是暫時性的,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腐敗必將減少,該觀點將腐敗的發(fā)生歸咎于經濟發(fā)展的落后;還有觀點指出,政府官員行為缺乏強有力的監(jiān)督和約束是腐敗頻發(fā)的根本原因。我們認為,不當、扭曲的政企關系是造成中國地方官員腐敗頻發(fā)的體制性根源之一。雖然我們并不否認其他因素對腐敗的誘致作用,但是特別要指出的是,當前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不徹底性導致了政企關系的扭曲,而政企關系的扭曲化又為地方官員的腐敗行為提供了“土壤”。因此要想有效治理腐敗、減少腐敗就必須變革當前不合理的政企關系,科學界定地方官員在經濟發(fā)展中的角色。
本文基于中國省級層面面板數據重點考察經濟體制轉軌背景下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官員腐敗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本文的實證研究表明:地區(qū)政企關系越扭曲,則地區(qū)官員腐敗程度就越高;簡單的測算表明,政企關系的扭曲化程度每增加1個標準差,將導致地區(qū)腐敗增加0.157個標準差;經濟體制轉軌的不徹底性導致地方政府官員有能力對地方經濟進行干預,過度管制和繁瑣的審批程序,以及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yè)之間政企不分也是官員腐敗現(xiàn)象高發(fā)的重要原因。本文還基于面板數據聯(lián)立方程組考察了地區(qū)腐敗對政企關系扭曲化的逆向因果影響,顯然,一旦地區(qū)腐敗和政企關系扭曲化二者之間相互促進,就有可能發(fā)生固化效應,越是腐敗的地區(qū),越需要尋租行為來“疏通”政企關系,進而引起更加嚴重、更具普遍性的腐敗現(xiàn)象,因此,若不考察地區(qū)腐敗對政企關系扭曲化的反向作用,則會得出有偏誤的估計系數。不過,本文基于面板數據聯(lián)立方程的估計結果仍支持上述結論,即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腐敗的影響具有較強的穩(wěn)健性。
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豐富了前人的研究。首先,不同于既有文獻側重于從政府規(guī)模、尋租、體制轉軌、官僚體制、監(jiān)督機制、民營化等不同視角考察腐敗產生的根源,本文側重于從政企關系扭曲化的視角考察地方政府官員腐敗的形成原因和內在邏輯,從理論上闡釋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的不徹底導致政府與企業(yè)在市場經濟中的關系發(fā)生扭曲,而扭曲化的政企關系在某種程度上為地方官員腐敗問題的發(fā)生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性;不僅如此,本文還基于樊綱等(2011)編著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指數和地區(qū)層面的宏觀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腐敗的影響程度,并且在本文實證檢驗部分還基于既有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控制了影響地區(qū)腐敗的各種潛在因素,盡量剔除有可能通過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方官員腐敗產生影響的其他因素,從而使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腐敗影響的度量更準確,這既從理論上為解釋中國地區(qū)官員腐敗問題的頻發(fā)增添了新的注腳,又豐富了既有的實證研究文獻。其次,在地方官員腐敗發(fā)生率越高的地區(qū),政企關系往往越復雜,既得利益也越容易固化,地方行政權力越不愿意推進市場化進程,這表明地區(qū)腐敗有可能會反作用于政企關系扭曲化的形成,因此,不同于已有研究多側重于檢驗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官員腐敗的單向影響,卻忽視地區(qū)官員腐敗對政企關系扭曲化的反向作用,本文使用系統(tǒng)矩估計方法(GMM)考察了政企關系扭曲化與地區(qū)腐敗的相互作用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逆向因果關系對估計結果的有偏性影響,從而使本文的研究結論更具說服力。最后,本文不僅為治理地區(qū)官員腐敗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而且基于實證研究提出了若干治理官員腐敗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評述與假說提出
(一)文獻評述
根據Shleifer和Vishny(1993)對腐敗的權威界定,腐敗是指國家公職人員利用公權力謀取個人私利的行為。近年來,有不少經濟學者基于不同視角探討了腐敗的形成原因。首先,一類觀點主要從政治體制視角分析腐敗產生的體制性根源(Lambsdorff,2002)。如政府規(guī)模的擴大引致了官僚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導致了腐敗的發(fā)生(Banerjee,1997)。基于中國省級層面的面板數據資料也表明,地方政府規(guī)模膨脹導致地區(qū)官員腐敗程度增加(周黎安和陶婧,2009)。英國前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腐敗較少,而聯(lián)邦制國家和地區(qū)的腐敗程度則較高(Treisman,2000)。事實上,出版自由(Brunetti和Weder,2003)、民主制度(Lambsdorff,1999)、司法制度效力(Ades和Di Tella,1996)、政治周期(聶輝華和王夢琦,2014)等因素也會影響地區(qū)腐敗的發(fā)生。還有學者指出,當前中國各級政府權力過大導致了腐敗的不可避免性,故防止腐敗發(fā)生的關鍵是限權(聶輝華,2014)。
此外,還有學者從經濟發(fā)展和體制轉型的視角探討腐敗產生的原因??鐕C據表明,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與腐敗負相關(Treisman,2000),且腐敗多發(fā)生在轉型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等低收入國家(Svensson,2005);轉軌方式的選擇對腐敗的類型具有較大的影響,漸進轉型的方式使原有國有部門受到了政府保護,故行政壟斷、政企不分才是導致中國轉型時期腐敗現(xiàn)象嚴峻的根本原因(過勇和胡鞍鋼,2003);還有證據表明,在轉型時期權力監(jiān)督機制的缺失致使政府機構的代理人無法受到有效監(jiān)督和制約,進而滋生了腐敗(陳振明和李德國,2009;劉澤照和梁斌,2015)。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性以及地方領導的任期過長均會加劇腐敗,但財政分權卻有助于削減腐敗(倪星和陳珊珊,2013)。毋庸置疑,對中國而言,腐敗泛濫既源于當前經濟制度存在過多的腐敗供給源,也源于各類行為主體對腐敗存在過多的需求(盛宇明,2000)。
誠然,既有研究從政治體制、經濟發(fā)展和體制轉型等方面分析了官員腐敗的影響因素,基于不同維度探討了腐敗在經濟發(fā)展中的廣泛影響(Mauro,1995;Wang和You,2012;Jiang和Nie,2014),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有學者將腐敗的高發(fā)現(xiàn)象歸咎于經濟體制轉型的不徹底性(盛宇明,2000;過勇和胡鞍鋼,2003)。但是,鮮有學者基于中國轉型期的制度變遷大背景實證檢驗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腐敗的影響。事實上,鑒于政企關系和官員腐敗具有逆向因果關系,在考察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腐敗的單向影響時,需要謹慎處理官員腐敗對政企關系的逆向作用,否則有可能得出有偏的估計結果。為此,本文基于中國省級數據反向測度腐敗對政企關系扭曲化的反作用影響,以期理清政企關系扭曲與地區(qū)腐敗關系的內在邏輯。
(二)制度背景與假說的提出
近年來,企業(yè)向官員行賄抑或官員向企業(yè)索賄,似乎已成為媒體爆料的常見之作,譬如,從原河南交通廳廳長董永安案,到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案,再到南京原市長、南京市委原副書記季建業(yè)因經濟問題被“雙規(guī)”,上述當事人均被曝光曾收取上市公司大量賄金并為其提供好處。地方官員因與企業(yè)“有染”而東窗事發(fā)的案件仍層出不窮,并且涉案金額也越來越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中國腐敗現(xiàn)象的廣泛性和嚴重性。事實上,在轉軌經濟體制下企業(yè)為獲取稀缺性資源會主動向政府官員支付行賄稅,政府官員也可能利用手中的政治權力主動設租以謀取個人私利(赫爾曼和施克曼,2002)。地方官員與企業(yè)的合謀(Collusion)不僅有損社會福利,也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Svensson, 2005)。本文認為,政企關系扭曲化是指政府與企業(yè)在市場經濟中的關系偏離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而導致的各種負面的扭曲效應。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當地方政府通過其掌控的稀缺性生產要素配置權來獲取財政收入時,就很難再有動力通過向其轄區(qū)內的企業(yè)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進而獲得大量稅收來維持其正常的財政收支平衡,而那些缺少稀缺性生產要素配置權的地方政府只有通過向當地企業(yè)提供更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地企業(yè)進入本地,進而獲取更多的財政收入;當地方政府對企業(yè)進入某類行業(yè)實施過度管制和行政審批時,這會使地方政府官員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同時還會引致不當的政企關系(即地方政府與進入管制行業(yè)的企業(yè)形成“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進而引致企業(yè)尋租行為;此外,在既有的地方國有企業(yè)中仍然存在“政企不分”問題,地方政府官員有可能通過地方國有企業(yè)去追求個人私利,進而引致官員腐敗現(xiàn)象。接下來,具體論證政企關系扭曲化究竟如何引致地區(qū)官員腐敗問題。
在中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由于當前體制尚未完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在不少領域遺留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烙印,這不僅為地方政府掌控的經濟資源提供了物質基礎,還為地方政府的代理人(即地方官員)的腐敗行為提供了土壤。由于中國長期實施政府主導型發(fā)展模式,各級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經濟資源配置權,控制著大量稀缺性生產要素。自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轉型,盡管各級政府所掌握的資源配置權不斷地向市場下放,中央政府及各級地方政府仍在經濟建設中發(fā)揮著主導性作用,但各級政府對市場的不當干預和過度管制始終延存(邵傳林和竇維國,2014)。由于地方政府仍然掌握著經濟發(fā)展的關鍵性要素,如配套資金、土地審批權、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勞動力政策等,地方政府對其轄區(qū)內企業(yè)依然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在上述體制背景下,作為理性人的企業(yè)為了規(guī)避扭曲化政企關系對企業(yè)生產、經營的不利影響,也為了能夠順利地從掌控經濟資源配置權的地方政府處獲得土地使用權、財政補貼、稅收優(yōu)惠等好處,還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地方政府對企業(yè)權利的侵害,它們必然會向地方政府的代理人——地方官員開展尋租活動。
盡管中央很早就提出要從發(fā)展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但時至今日,企業(yè)是否真正是市場中的獨立行為主體仍被質疑。事實上,現(xiàn)實中,政府依然過多地干預企業(yè)行為,甚至直接干涉和插足企業(yè)的具體經營事宜;政府與企業(yè)之間的利益關系扭曲,政府行為錯位、越位及缺位現(xiàn)象非常普遍,也就是說,政府在不應該插手的領域卻承擔了過多的角色,而在那些市場失靈的領域卻沒能真正發(fā)揮作用(Dalgic和Van Long,2004),尤其是地方政府與其轄區(qū)內企業(yè)之間的關系更為扭曲。上述分析表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不徹底性使地方政府具有較強的干預能力,并為地方政府官員干預轄區(qū)內的企業(yè)提供了物質基礎,這最終體現(xiàn)在扭曲化的政企關系上。在理論上,地方政府與轄區(qū)內的企業(yè)應該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但事實上,中國絕大部分地方政府將其與轄區(qū)內的企業(yè)之間的關系簡單地界定為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對企業(yè)的管理更多地停留在行政審批、收取稅費、攤派、集資上,甚至逢年過節(jié)還向企業(yè)索要“贊助費”。一些企業(yè)為了減少各級政府的稅費,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尋租成本。
另外,扭曲化的政企關系還體現(xiàn)在過度管制和繁瑣的審批程序上,企業(yè)為了繞過各級政府的管制和審批,不得不向地方官員支付“速度錢”,進而使腐敗現(xiàn)象普遍化。截至目前,某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yè)仍受各級地方政府的管制,若想順利進入這些行業(yè),就必須通過嚴格的資格審批和行業(yè)準入審查,而尋租行為有助于企業(yè)低成本地繞過各級地方政府的審批程序。盡管國務院最近十余年取消和清理了近3000項行政審批項目,但當前的行政審批制度仍然為政企合謀提供了機會。企業(yè)家在創(chuàng)辦新企業(yè)時仍面臨較多的行政審批事項,并且部分審批事項程序繁瑣、時限冗長,在行政審批中經常遭遇多頭審批、隨意性審批、審批層級過多等問題。實踐表明,這不僅增加了企業(yè)的營商成本,延緩了新企業(yè)的成立步伐,還導致一部分企業(yè)家借助尋租活動來加快審批速度,致使權力濫用、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等腐敗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Cai等,2011)。
最后,扭曲化的政企關系還表現(xiàn)在地方政府與轄區(qū)內的國有企業(yè)之間仍未能真正實現(xiàn)政企分開、政資分開,進而為官員腐敗的高發(fā)現(xiàn)象提供了另一條途徑。在以經濟增長作為政治晉升的重要考核指標下,具有一定資源調控能力和配置權力的地方政府官員,為追求“政績”有動機利用其所掌控的各種資源和關系來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尤其是在中國實施財政體制分稅制改革之后,地方官員的晉升與當地經濟增長的聯(lián)系就更加緊密了(周黎安,2012)。但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地方政府所能掌控的資源卻在不斷減少,于是,地方政府必然會增強對地方國有企業(yè)的控制,希望借助地方國有企業(yè)之手向更能凸顯政績的項目(如建筑業(yè)、房地產業(yè)、基礎設施等)投資。另一方面,由于國有企業(yè)在人、財、物上與各級地方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經營管理上不得不呈現(xiàn)出親政府的行為,尤其是地方國有企業(yè)本身就是由地方政府或地方事業(yè)單位出資組建的,其經營管理幾乎在不同程度上受各級地方政府的控制(邵傳林等,2015)。但問題是,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yè)關系的增強不僅為地方官員插手國有企業(yè)經營管理事務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也為其“攫取之手”提供了方便之門,這在某種程度上引發(fā)了地方官員的腐敗行為。
總之,越是在計劃經濟轉軌不夠徹底的地區(qū),政企關系扭曲化程度往往就越高,在外部監(jiān)督不力的條件下,勢必為地方官員以權謀私提供土壤。扭曲化的政企關系反映了地方政府對地方企業(yè)具有較強的干預能力,再加上過度管制和繁瑣的審批程序,以及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yè)之間政企不分,這均為地方官員腐敗行為的頻發(fā)提供了機會。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說:
地區(qū)政企關系越扭曲,則地區(qū)官員腐敗程度就越高。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與變量定義
為了檢驗扭曲的政企關系對地區(qū)官員腐敗的影響,本文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1)
其中,因變量corrpit表示第i地區(qū)第t期的官員腐敗程度,本文借鑒吳一平和芮萌(2010)、陳剛和李樹(2010)、胡凱和吳清(2012)、邵傳林(2014)等學者的做法,使用職務犯罪立案數占當地公職人員總數(corrp)來衡量地區(qū)腐敗程度。核心解釋變量gov_enit表示第i地區(qū)第t期的政企關系扭曲程度,本文采用樊綱等(2011)編著的《中國市場化指數》一書中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gov_en)、政府對企業(yè)的干預(gov_en1)、企業(yè)的稅外負擔(gov_en2)等指標衡量地區(qū)政企關系扭曲化程度。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學界仍未能找到一個現(xiàn)成可用的衡量指標來刻畫政企關系的扭曲化,本文不得不使用其他指標間接性地進行衡量。鑒于前文將政企關系扭曲化界定為政府與企業(yè)在市場經濟中的關系偏離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而導致的各種負面扭曲效應,那么,政府對企業(yè)的干預以及企業(yè)的稅外負擔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政企關系扭曲化的一種表現(xiàn)或反映,使用該指標衡量政企關系扭曲化程度在理論上與本文對政企關系扭曲化的界定較為接近,即在政府對企業(yè)的干預程度越高的地區(qū)和企業(yè)的稅外負擔越重的地區(qū),政企關系扭曲化程度也就越嚴重。
另外,依據Svensson(2005)、周黎安和陶婧(2009)、陳艷瑩等(2010)等學者關于腐敗決定因素的前期研究,本文選取實際人均產出(GDP)、政府財政規(guī)模(Gov1)、政府人員規(guī)模(Gov2)、公務員工資(Wage)、教育程度(Edu)、開放程度(FDI)、民營化進程(Market)等變量構建控制變量集Xit。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鑒于政府規(guī)模的大小有可能影響腐敗的發(fā)生,如規(guī)模越大的政府越有可能出現(xiàn)官僚化傾向,進而引致腐敗,而那些規(guī)模較小的政府不僅易于被選民監(jiān)督,而且能夠克服集體行動中的搭便車問題,就能避免腐敗問題,因此,在估計政企關系扭曲化對腐敗的影響時需要控制政府規(guī)模的影響,否則就有可能得出有偏誤的計量結果。為了能夠準確刻畫政府規(guī)模對地區(qū)腐敗的影響,本文借鑒倪星和陳珊珊(2013)關于政府規(guī)模的衡量方法,同時使用政府財政規(guī)模和政府人員規(guī)模來衡量政府規(guī)模變量。其中,以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占當地GDP 的比重測量地方政府財政規(guī)模(Gov1)。鑒于官方統(tǒng)計年鑒中沒有單獨統(tǒng)計公職人員,本文借鑒周黎安和陶婧(2009)、倪星和陳珊珊(2013)的研究亦采取公共管理和社會團體從業(yè)人員*公共管理和社會團體從業(yè)人員數據來自國研網。衡量地方政府公職人數,并取自然對數作為政府人員規(guī)模(Gov2)的衡量指標。
為控制不可觀察的地區(qū)特征因素對地區(qū)腐敗的影響,在上述計量模型(1)式中加入了地區(qū)固定效應μi;由于地區(qū)腐敗還受宏觀經濟走勢、國家政策等隨時間發(fā)生變化的因素的影響,在估計模型(1)時,還考慮了時間效應ut;εit為殘差項。在本文中若無特殊說明,所有模型均采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FE)進行估計。相關變量的界定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及統(tǒng)計特征
(二)數據來源與說明
本文基于中國省級層面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其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gov_en)、政府對企業(yè)的干預(gov_en1)、企業(yè)的稅外負擔(gov_en2)等指標來源于樊綱等(2011)編著的《中國市場化指數(2011)》,其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gov_en)和政府對企業(yè)的干預(gov_en1)這2個變量的時間范圍均為1997-2009年,企業(yè)的稅外負擔(gov_en2)變量的時間范圍為1999-2009年。作為因變量的地區(qū)腐敗(corrp)變量的時間范圍是1998-2009年,取因變量和核心解釋變量時間范圍的交集即為1998-2009年,故本文主要變量的樣本量是360。當然,若企業(yè)的稅外負擔(gov_en2)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時,樣本量則降到330。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在《中國市場化指數(2011)》一書中上述衡量政企關系的指標越大,則表示政企關系越和諧、扭曲程度越小,為了便于解釋,本文特地用(-1)乘以各指標,用以表示指標取值越大則政企關系的扭曲程度就越嚴重。其他變量的原始數據取自《新中國六十年統(tǒng)計資料匯編》、各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各省統(tǒng)計年鑒及統(tǒng)計公報和《中國檢察年鑒》。地區(qū)FDI總額的原始數據單位為美元,通過各年中間匯率進行相應換算。由于西藏地區(qū)的數據無法獲取,本文基于1998-2009年30個省份平衡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分析
表2列出了基于回歸方程(1)的估計結果。在列(1)中,政企關系扭曲化程度變量(gov_en)的估計系數為0.8271,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初步表明地區(qū)政企關系越扭曲,則地區(qū)官員腐敗程度就越高。列(2)使用政府對企業(yè)的干預(gov_en1)衡量政企關系扭曲化,結果發(fā)現(xiàn),gov_en1的估計系數為0.2578,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與列(1)的結論相類似。列(3)和列(4)分別在列(1)和列(2)的基礎上控制了實際人均產出(GDP)、政府財政規(guī)模(Gov1)、政府人員規(guī)模(Gov2)、公務員工資(Wage)、教育程度(Edu)、開放程度(FDI)、民營化程度(Market)等變量,結果發(fā)現(xiàn),gov_en的估計系數降至0.6935,gov_en1的估計系數為0.2676,且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地區(qū)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腐敗的正向作用并未因添加了控制變量而發(fā)生改變。列(5)參照列(4)繼續(xù)使用企業(yè)的稅外負擔(gov_en2)衡量扭曲化政企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盡管gov_en2的估計系數大于0,但并不顯著*鑒于使用gov_en2衡量政企關系扭曲化程度總是不顯著,在下文分析中本文僅使用gov_en和gov_en1衡量政企關系扭曲化變量。。綜合列(3)、列(4)和列(5)的計量結果可知,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腐敗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政府對企業(yè)的干預來實現(xiàn)的,并非通過企業(yè)的稅負負擔對地區(qū)腐敗產生影響。為了避免因變量和核心解釋變量有可能在同期相關而影響計量結果,在列(6)和列(7)中取核心解釋變量的滯后1期,結果發(fā)現(xiàn),扭曲化政企關系變量(L.gov_en和L.gov_en1)的估計系數仍顯著大于0,即上述結論仍成立。事實上,扭曲化政企關系對地區(qū)腐敗的激化效應不僅在統(tǒng)計上是顯著的,在經濟上也是非常大的。若以列(3)為例可發(fā)現(xiàn),扭曲化政企關系(gov_en)每增加1個標準差,將導致地區(qū)腐敗增加0.157個標準差*由表1可知,扭曲化政企關系變量(gov_en)的標準差是1.727,地區(qū)腐敗變量(corrp)的標準差是7.62,從表3列(3)可發(fā)現(xiàn)扭曲化政企關系變量(gov_en)的估計系數為0.6935,故1個標準差單位的扭曲化政企關系變量(gov_en)的增加,將導致地區(qū)腐敗增加[(1.727×0.6935)÷7.62]個標準差。下同。。此外,列(3)至列(7)的估計結果還表明,民營化進程變量(Market)的估計系數均小于0,且在統(tǒng)計上顯著,這表明在民營化進程越快的地區(qū),官員腐敗程度越低,即印證了本文的研究假說,民營化進程越快則地方政府所掌控的稀缺性經濟資源就越少,從而有助于降低腐敗。
表2 基準回歸
注:(1)***、**和*分別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顯著,括號內為P值,且所有模型均使用穩(wěn)健性標準誤進行統(tǒng)計推斷,下表類同;(2)本表所有模型的因變量均為地區(qū)腐敗(corrp);(3)本表所有模型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FE)估計;(4)本表所有模型均控制了年度固定效應和地區(qū)固定效應,下表類同。
(二)基于面板聯(lián)立方程組的估計結果
當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腐敗產生影響時,地區(qū)腐敗有可能也會對政企關系產生影響,即越是在腐敗高發(fā)地區(qū),地方官員為了攫取灰色收入往往會主動進行設租行為,經常性地對轄區(qū)內的企業(yè)進行不當干預,這種逆向因果關系有可能影響方程(1)式的估計結果,為了處理上述內生性問題,本文構建如下面板數據聯(lián)立方程組:
(2)
其中,corrpit表示第i地區(qū)第t期的官員腐敗程度,gov_enit表示第i地區(qū)第t期的政企關系扭曲化水平,其他變量的定義同式(1)。本文將使用系統(tǒng)矩估計法(GMM)估計式(2),估計結果見表3。根據表3列(1)和列(2)中的估計結果可知,在政企關系影響地區(qū)腐敗時,地區(qū)腐敗對政企關系也產生了顯著影響,即二者之間相互影響。在列(3)和列(4)中使用gov_en1衡量政企關系扭曲化變量時,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結論。列(5)和列(6)在列(1)和列(2)的基礎上進一步控制了實際人均產出(GDP)、政府財政規(guī)模(Gov1)、政府人員規(guī)模(Gov2)、公務員工資(Wage)、教育程度(Edu)、開放程度(FDI)、民營化程度(Market)等變量,結果表明,地區(qū)腐敗(corrp)與扭曲化政企關系(gov_en)的相互影響并不因控制變量的加入而減弱。通過對比表3列(5)與表2列(3)的估計結果可知,當不考慮內生性問題時政企關系扭曲化變量的估計系數為0.6935,當使用面板聯(lián)立方程組控制內生性問題后政企關系扭曲化變量的估計系數降至0.5189。這表明若不考慮逆向因果性對估計結果的影響,將會高估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腐敗的影響。但聯(lián)立方程的估計結果并未推翻本文假說。事實上,盡管聯(lián)立方程估計法仍無法完全克服內生性問題,但該方法得出的估計結果要比單方程的估計結果更準確。另外,當進一步取內生變量的滯后2期作為工具變量并使用GMM法重新估計表3中的模型時,發(fā)現(xiàn)上文結論仍成立。這進一步表明本文的假說具有穩(wěn)健性。列(7)和列(8)在列(3)和列(4)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入了控制變量,結果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并且在列(5)和列(7)中,民營化進程變量(Market)的估計系數仍顯著小于0,這與表2中的估計結果相一致。此外,若以列(5)為例可發(fā)現(xiàn),政企關系的扭曲化程度每增加1個標準差,將導致地區(qū)腐敗程度增加0.118個標準差??傊?,表3的估計結果再次表明,地區(qū)政企關系越扭曲則地區(qū)官員腐敗程度就越高。
表3 面板聯(lián)立方程
注:列(1)至列(8)均采用GMM進行估計,取內生變量的滯后1期作為工具變量,并且均通過了識別不足檢驗 (Underidentification test) 、弱工具變量檢驗 (Weak identification test) 及過度識別檢驗 (Sargan statistic) 。
五、結論及其對腐敗治理的啟示
本文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研究了當前中國經濟體制轉軌背景下政企關系扭曲化對地區(qū)官員腐敗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本文的實證研究表明:地區(qū)政企關系越扭曲則地區(qū)官員腐敗程度就越高;簡單的測算表明,政企關系的扭曲化程度每增加1個標準差,將導致地區(qū)腐敗增加0.157個標準差;經濟體制轉軌的不徹底性導致了地方政府官員有能力對地方經濟進行干預,過度管制和繁瑣的審批程序,以及政府與國有企業(yè)之間政企不分、政資不分也是官員腐敗高發(fā)的重要原因。本文還基于面板數據聯(lián)立方程組考察了地區(qū)腐敗對政企關系扭曲化的逆向因果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地區(qū)腐敗和政企關系扭曲化互為因果關系;若不考察地區(qū)腐敗對政企關系扭曲化的反向影響,則會得出有偏誤的估計系數;基于面板數據聯(lián)立方程組控制地區(qū)腐敗對政企關系扭曲化的逆向因果影響后仍表明,政企關系的扭曲化程度每增加1個標準差,將導致地區(qū)腐敗增加0.118個標準差,這再次印證了本文假說,即地區(qū)政企關系越扭曲則地區(qū)官員腐敗程度就越高。
就腐敗現(xiàn)象頻發(fā)問題而言,本文的研究為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當前官員腐敗現(xiàn)象及其內在生成機制提供了一些啟示。首先,在當前中國經濟體制轉軌不徹底的現(xiàn)實背景下,地方政府官員存在著干預或管制地方經濟的強激勵,這必然拉近了地方政府與當地企業(yè)之間的距離,這既為地方官員攫取企業(yè)資產提供了土壤,也為地方企業(yè)向地方官員尋租提供了機會,但地區(qū)官員腐敗現(xiàn)象必將隨著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和走向縱深而逐漸減少,或者說官員腐敗現(xiàn)象是計劃經濟體制漸進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的副產品,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在進行漸進式改革的國家和地區(qū)具有一定的共性,也是漸進式改革的一大缺陷。其次,本文的實證研究還表明,政企關系扭曲化與地區(qū)官員腐敗之間存在著互生互動的內在關系,一方面政企關系扭曲化會影響地區(qū)官員腐敗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地區(qū)官員腐敗也會誘致更加嚴重的政企關系扭曲化,二者之間有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qū)形成惡性循環(huán),并導致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問題,這也是理解轉型國家和地區(qū)頻頻進行反腐敗但卻始終難以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點。再次,既然中國各地區(qū)的官員腐敗程度受制于扭曲化的政企關系,而官員腐敗問題又是經濟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決定因素,那么,通過推進政企關系改革、糾正當前不合理的政企關系就有可能是治理官員腐敗問題的靈丹妙藥,因此,要從根源上治理腐敗,只有解決官員腐敗的產生源頭才是反腐敗的根本,才能及時糾正當前不合理的政企關系,變“攫取之手”為“援助之手”。最后,政企關系本質上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界定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由過去三十多年的發(fā)展過程更多地依賴于各級政府配置資源轉向主要依靠市場配置資源,這表明中央政府已經意識到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意義重大,不僅關系到政府權力的界定,也意味著開始矯正過去不合理的政企關系,從而為根治官員腐敗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方略。
本文的研究結論對治理官員腐敗問題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含義。第一,就腐敗的供給側而言,應及時校正當前政企關系,抓緊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地方行政官員以公權力謀取私利的機會。本文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表明,要想有效治理腐敗現(xiàn)象頻發(fā)問題,應變革當前不合理的政企關系,矯正當前過度扭曲化的政企關系,從體制上清理地方政府官員在行業(yè)準入上所擁有的審批權,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消除地方行政權力對企業(yè)的不當干預,加快實施去管制化改革,進而減少權力設租的空間和機會。第二,就腐敗的需求側而言,要借助政企關系的優(yōu)化調整來抑制民營企業(yè)家對腐敗的需求。本文的理論分析表明,扭曲化的政企關系體制會誘致企業(yè)家產生對腐敗的內在需求。事實上,企業(yè)家的尋租行為和政治關聯(lián)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均是官員的設租行為引致的,可將企業(yè)用于腐敗的費用看作其獲得政府資源或加速行政審批的灰色支出,應通過調整當前扭曲化的政企關系促使激勵結構發(fā)生改變,進而使企業(yè)家的行為從非生產性行為和破壞性行為轉向生產性行為。第三,鼓勵民營企業(yè)家自查自糾,創(chuàng)新民營企業(yè)家自身廉潔機制。鑒于民營企業(yè)家在中國式制度變遷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當前最為緊迫的是,不僅要從輿論上反對“在商言商”的論調,進一步提高民營企業(yè)家參與經濟體制改革的熱情和力度,鼓勵民營企業(yè)家通過參政議政變革當前不合理的政企關系,還要從認知和觀念的高度促使民營企業(yè)家對腐敗行為和尋租行為進行反思、反省,使其意識到尋租行為對企業(yè)自身和社會的危害性。第四,要切實將反腐敗納入法治化軌道和制度化軌道,從憲政的高度限定地方政府的權限范圍,防止地方政府官員濫用公權力侵占公民財產權,要借助法治手段規(guī)范和約束地方政府干預經濟的范圍和權限,將地方政府干預經濟的范圍限定在公共利益上,如完善市場機制、培育市場主體、健全法治建設、監(jiān)管市場主體行為等方面,并適時退出各類要素市場。此外,還要確保法律制度的透明度,保證司法的公正性和獨立性,防范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出現(xiàn)。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受限于本文使用樊綱等編著的《中國市場化指數》中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指標衡量政企關系扭曲化程度,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難以全面刻畫政企關系扭曲化的各個方面(如政府干預、企業(yè)政治關聯(lián)、政企合謀)對官員腐敗的影響,故本文關于政企關系扭曲化變量的衡量仍是初步的,針對政企關系扭曲化影響地區(qū)腐敗問題的研究仍需要進一步深化。這就為更進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責任編輯:喜雯)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Corrup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Shao Chuanlin
(SchoolofFinance,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
Economics,GansuL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restarting a new round reform,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distortion on regional corruption based on Chinese provincial-level panel data, which not only helps to provide a new interpretation for unveiling the mystery of official corrup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governance of official corruption. Empirical studies show that, because the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is not complete, it causes local governments to have strong economic intervention capability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strongly intervene the firms in the jurisdiction areas, eventually leading to the distortion of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the distorted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local official corruption, and higher degree of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distortion results in higher-level local official corruption. In terms of the interaction of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distortion and local official corruption, on the one hand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distortion affects the occurrence of local official corruption; on the other hand, local official corruption also induces more serious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distortion. The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distortion by one standard deviation leads to the increase in regional corruption by 0.118 standard deviation. The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official corruption lies in changes of current irrational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the correction of current excessive distortion of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e space and opportunity for administrative powers to set rents to the largest extent.
Key words: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distortion; regional corruption; governance
作者簡介:邵傳林(1982-),男,山東滕州人,蘭州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甘肅省高等學??蒲许椖抠Y助“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企業(yè)家精神雙重視角下的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研究”(2015A-090);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甘肅省創(chuàng)新驅動經濟發(fā)展的金融對策研究”(YB051)。
收稿日期:2015-03-01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50(2016)01-0064-11
DOI:10.16538/j.cnki.jsufe.2016.01.006
參考文獻:主要
[1]陳剛,李樹.中國的腐敗、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J].經濟科學,2010,(2).
[2]陳艷瑩,原毅軍,王麗麗.中介機構、尋租網絡與交易型腐?。褐袊》菝姘鍞祿膶嵶C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0,(2).
[3]陳振明,李德國.行政權力、市場體制與腐敗治理——一份基于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報告[J].東南學術,2009,(4).
[4]樊綱,王小魯,朱恒鵬.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qū)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5]過勇,胡鞍鋼.行政壟斷、尋租與腐敗——轉型經濟的腐敗機理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2).
[6]胡凱,吳清.省際資本流動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10).
[7]劉澤照,梁斌.政府審計可以抑制腐敗嗎?——基于1999-2012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檢驗[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5,(1).
[8]倪星,陳珊珊.經濟結構、制度安排與地區(qū)腐敗——基于副省級城市2000—2010 年的數據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6).
[9]聶輝華,王夢琦.政治周期對反腐敗的影響——基于2003-2013年中國廳級以上官員腐敗案例的證據[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4).
[10]聶輝華.反腐?。罕O(jiān)督不如限權[N]. 21世紀經濟報道,2014-03-10(4).
[11]喬爾·赫爾曼,馬克·施克曼.轉軌國家的政府干預、腐敗與政府被控——轉型國家中企業(yè)與政府交易關系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5).
[12]邵傳林,竇維國.金融市場化進程區(qū)域差異的新政治經濟學解釋[J].財經論叢,2014,(10).
[13]邵傳林,顏為民,邵姝靜.新一輪體制改革背景下的政企關系與企業(yè)家精神[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5,(1).
[14]邵傳林.法律制度效率、地區(qū)腐敗與企業(yè)家精神[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4,(5).
[15]盛宇明.腐敗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00,(5).
[16]吳一平,芮萌.地區(qū)腐敗、市場化與中國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2010,(11).
[17]周黎安,陶婧.政府規(guī)模、市場化與地區(qū)腐敗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2009,(1).
[18]周黎安.轉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員激勵與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9]Ades A., Di Tella R.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rruption: A Review of Recent Empirical Contributions [A]. Harris-White B., White G.Liberalization and the New Corruption[C]. 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Bulletin, 1996.
[20]Banerjee A.V. A Theory of Misgovernanc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112(4):1289-1332.
[21]Brunetti A., Weder B. A Free Press is Bad News for Corrup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3,87(7): 1801-1824.
[22]Cai H., Fang H., Xu L. C. Eat,Drink,F(xiàn)irms and Government: An Investigation of Corruption from the Entertainment and Travel Costs of Chinese Firms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11, 54(1):55-78.
[23]Dalgic E., Van Long N. Corrupt Local Government as Resource Farmers:The Helping Hand and the Grabbing Hand [R]. CESifo working papers, No.1248, 2004.
[24]Jiang T., Nie H. H. The Stained China Miracle:Corruption, Regul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J]. Economics Letters, 2014, 123(3):366-369
[25]Lambsdorff J. G. Corruption and Rent-Seeking [J]. Public Choice, 2002, 113(1-2):97-125.
[26]Lambsdorff J. G. Corruption in Empirical Research: A Review[A]. The 9th International Anti-Corruption Conference[C]. Durban, South Africa,1999.
[27]Mauro P. Corruption and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3):681-712.
[28]Shleifer A., Vishny R. W. Corrupt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3):599-617.
[29]Svensson J. Eight Questions about Corruption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5, 19(3):19-42.
[30]Treisman D.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A Cross-national Study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0,76(3):399-457.
[31]Wang Y. Y., You J. Corruption and Firm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2, 23(2):41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