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高效精彩的課堂一直是廣大教師的共同追求。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切入課文的方式欠妥,致使語文課堂要么死氣沉沉,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要么雖然學生有興趣,但學習過程存在一定困難等。筆者認為,要想實現(xiàn)精彩課堂,教師就要在解讀文本,引導品讀的切入方式上下功夫。因此,在這種教學形式下,找準文本落點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找準文本落點應該從何入手呢?
一、抓住文本對比點
在語文教學中,對比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閱讀方法,它可以有效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與思考,明白文本內容、情感,以及其他作品與教材上課文之間的差別,達到深刻理解課文的目的。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仔細挖掘教材中的對比點,從而使學生在比較鑒別中明白作者這樣描寫的好處,習得表達方法,提升閱讀能力。
如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理想的風箏》,是一篇贊美教師的文章,而整個小學階段有好幾篇表現(xiàn)該主題的文章:《放飛蜻蜓》《師恩難忘》《理想的風箏》《老師,您好》《一株紫丁香》等。在這幾篇描寫歌頌老師的文章中,既有體裁為詩歌的,又有普通的記敘文。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就這些課文進行比較與對比,在對比中思考:同樣是描寫老師,作者在寫作形式、內容或者表達方式上有什么區(qū)別,這樣描寫的好處是什么?通過對比,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情感表達、描寫方式等定會感知得更真切,理解得更深入,有助于學生觸類旁通,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
在該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抓住了“教師”這同一描寫對象讓學生進行比較。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既了解了詩歌的特點,又加深了對已經學過的文章的理解,深化了對文中描述的老師形象的認識。同時還進而把這些知識在頭腦中再次進行重組、內化,豐富了自己對文本和生活的理解,為自己今后的習作運用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抓住文本矛盾點
矛盾泛指事物互相抵觸或排斥,辯證法上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在語文教材里的一些課文中,作者為了表達需要,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看似矛盾,使讀者感到模糊不清或者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其實,細細品來,往往這些地方都是點睛之筆或者文章的獨到之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就這些地方進行質疑解惑,必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如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在關于彭德懷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上明顯存在著前后矛盾的地方:一開始,彭德懷強烈命令方副官快點開槍,如果方副官不開槍,他就要向方副官開槍,表現(xiàn)了他一定要把大黑騾子殺掉的心情。可是,當警衛(wèi)員把一碗用殺掉的黑騾子做的肉湯端到他面前時,他卻又發(fā)火道:“我吃不下,端開!”他的前后行為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變化呢?要殺騾子的是他,斷然拒絕喝騾子肉湯的還是他。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從這明顯的矛盾之處引領學生展開探究學習,思考彭德懷前后行為矛盾的緣由是什么?這表現(xiàn)了什么?在教師提出的包含這些矛盾的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在探究中真切了解到了此時此刻彭德懷復雜矛盾的心情,以及愛大黑騾子更愛戰(zhàn)士們,希望帶領大家獲取最終勝利的革命情懷。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緊緊抓住了文本語言人物在言行中的矛盾點,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學習。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真正走進了彭德懷的內心,真正進入到當時紅軍長征時的情境,從而感受到彭德懷偉人的人格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受到了深刻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
三、抓住文本關鍵點
在語文教學時,抓住關鍵點教學非常重要。何謂“關鍵點”?就是文中能夠起到統(tǒng)領全文或者以點帶面,由此及彼,牽一發(fā)而能夠動全身的關鍵之處。在教學時,抓住了關鍵點,也就找到了一條打開學生閱讀理解通道的突破口。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錢學森》一課時,為了使學生真正領會錢學森的高尚人格和愛國情懷,筆者抓住文本的關鍵點“錢學森為什么一心想回到祖國”這個問題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深入解讀錢學森。在這個關鍵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從而意識到了錢學森的回國是必然的,因為報效祖國不僅是他的人生信條,也是他畢生的追求。這樣一來,提綱挈領,直奔文章核心,既使學生加深了對錢學森的認識,又統(tǒng)領了全文,幫助學生打開了一條深入閱讀的突破口,提高了學習效果。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抓住文本內容的關鍵點展開教學,既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找到解讀文本的金鑰匙,又可以避免糾結于細枝末節(jié)處,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文章寫作的技巧。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引領學生抓住切入點,深入學習理解課文的途徑是很多的。但不論是哪種切入方式,都要以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展開學習為基準,以生動活潑、有效精彩的課堂教學為追求,唯有如此,才能使語文課堂備受學生喜愛?!簦ㄗ髡邌挝唬航K省寶應縣開發(fā)區(qū)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