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世紀以來我國公民參與研究的回顧與評析

2016-02-28 04:47顧訓寶楊彬彬
新視野 2016年5期
關鍵詞:公民民主理論

文/顧訓寶 楊彬彬

新世紀以來我國公民參與研究的回顧與評析

文/顧訓寶楊彬彬

隨著我國公民參與實踐的快速發(fā)展,對公民參與的研究成果也在穩(wěn)步增多。學者們從宏觀和微觀兩條研究路徑,對公民參與的涵義、緣由、價值、理論基礎、參與方式等進行了廣泛研究,并針對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偲饋砜?,新世紀以來,我國公民參與研究呈現(xiàn)出研究范圍不斷拓展、研究方法日益豐富的特點,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今后仍需在構(gòu)建本土化理論、加強案例和定量研究、增強問題意識、拓寬研究領域等方面繼續(xù)努力。

新世紀以來;公民參與;研究綜述

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公民參與實踐的快速發(fā)展,對公民參與的研究成果也在穩(wěn)步增多。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任務,公民參與問題更加升溫。筆者以“公民參與”為篇名關鍵詞,對“中國知網(wǎng)”收錄的文獻進行模糊檢索,2001年,與“公民參與”相關的文獻共有29篇,其后逐年快速增長,到2008年已超過400篇,以后每年始終穩(wěn)定在400篇左右。因此,對新世紀以來我國公民參與研究情況進行系統(tǒng)梳理,將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公民參與狀況,也有助于學界對之進一步深入研究。以下分幾個方面對相關情況加以介紹,最后進行簡要的評析。

一 公民參與的路徑與方法

從研究路徑和方法來看,現(xiàn)有研究主要存在宏觀和微觀兩條研究路徑。

(一)宏觀研究路徑

宏觀研究路徑一般是把整個公民參與實踐作為研究對象,從制度—結(jié)構(gòu)視角來分析公民參與產(chǎn)生的緣由、主要特征和價值等。學者們多采用理論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也有的學者采用定量分析法。

關于公民參與產(chǎn)生的緣由,在宏觀研究層面,學者們主要是立足于社會轉(zhuǎn)型的背景,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政治方面,認為公民參與主要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的需要。如有學者認為公民參與是作為政治體制改革和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項新政推出的。[1]也有學者認為,當前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和不均,利益分配失衡,社會主義民主事業(yè)的發(fā)展,都彰顯了公民參與的緊迫性。[2]還有學者從政府治理視角認為,政府治理模式的演進決定了公共決策體制變革的方向和途徑,由此促進了公民參與的發(fā)展。[3]經(jīng)濟方面,認為公民參與是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需要。如有學者認為,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獨立多元的經(jīng)濟主體,帶來了多元化的利益訴求,以管制為目的傳統(tǒng)法制要求已不適應,公民參與成為必然。[4]也有學者從民生視角指出,民生涉及到最受人民關注的基本利益,這決定了在尋求解決民生問題的方案時必須有公民參與,同時,公民參與為改善民生提供了平臺和渠道,廣泛持續(xù)有力的公民參與是改善民生取得成功的一個基本條件。[5]文化方面,認為公民參與是培養(yǎng)公民文化的需要。而公民文化是一種“參與型的政治文化”,沒有公民參與的實際行動,這種文化很難培育。[6]社會方面,認為公民參與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由于我國進入了社會轉(zhuǎn)型期,新的利益群體不斷出現(xiàn),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如果缺少科學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就影響到社會穩(wěn)定,甚至會沖垮現(xiàn)有政治體系。[7]

關于公民參與的特征,學界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方法,通過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得出如下結(jié)論:一是參與主體、渠道、內(nèi)容具有廣泛性;二是參與的整體有序性與局部無序性并存;三是參與中的“公意”性取向與“非公意”性取向并存;四是參與的非均衡性;五是公民參與過程中存在明顯的“二元”特征,即公民參與的政治氛圍濃厚與參與實踐碎片化并存、公民參與的自主性逐步提高與主體性意識仍舊薄弱并存、公民參與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與參與范圍相對狹窄并存、公民參與的效能不斷增強與參與的形式主義并存。另外還有學者將之歸納為政府主導性、公民維權(quán)性和媒體驅(qū)動性等三個特征。[8]

關于公民參與的價值,從宏觀方面來講,學者們主要是從政治、社會、公民等層面進行了分析。在政治層面,公民參與有助于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有助于強化政治體系的代表性和回應性,有助于增強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合法性和民主性,有助于政府公平行政和廉潔自律。[9]在社會層面,公民參與有助于社會資源的整合,有助于社群意識的形成,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形成;有助于促進不同利益群體間的交流,有助于促進政府內(nèi)部的交流,有助于促進不同利益群體和政府間的交流,從而有利于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xiàn)。[10]在公民層面,積極參與有助于培育公民的責任意識和公共精神,有助于增強公民的主體意識,保障公民權(quán)的實現(xiàn),促進公民社會的發(fā)展。[11]總之,公民參與對于政府、社會、公民都是有益的,能夠推進政府、公民以及各利益群體的交流互動。

(二)微觀研究路徑

微觀研究路徑一般是以某個參與案例為研究對象,從過程—事件視角來分析具體案例的參與過程,以及不同行為主體采取的策略和行為等。

微觀研究路徑下的案例研究,其具體研究思路一般為先就某一領域的參與實踐闡述相關理論,然后引入具體的公民參與案例,敘述案例事件的發(fā)生過程,分析該案例中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并結(jié)合該案例提出具有一定推廣價值的改進策略。

學者們所選取的具體參與案例,一般是當時的社會熱點事件,影響比較大。有些參與案例是政府主導的,有些是公民維權(quán)性的。政府主導型的公民參與案例中比較典型是浙江溫嶺市的民主懇談會、參與式預算等參與實踐。如吳玉宗描述了溫嶺市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公民參與過程;郎友興以溫嶺市為例,借助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分析了公民參與與治理績效的關聯(lián)性;陳剩勇以溫嶺市民主懇談會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有效參與的相關問題。[12]公民維權(quán)型的公民參與案例,比較典型的是涉及廣東茂名、浙江寧波、福建廈門PX項目以及廣州番禺垃圾焚燒事件。[13]

二 公民參與的理論基礎及實踐導向

就目前來看,國內(nèi)學者在研究某一領域的公民參與問題時,其理論基礎還多是引介西方的公民參與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是參與式民主理論、參與式治理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

(一)參與式民主理論

參與式民主理論是從政治學視角來研究公民參與,其實踐導向是公民政治參與。但這種政治參與并不局限于代議制民主下的投票、選舉等活動,而是一種廣泛的直接民主形式,鼓勵公民廣泛地參與各種類型的決策,提倡培養(yǎng)積極的公民,主張建立參與性社會。其基本實踐思路是通過擴大基層社會、地方的參與,為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民主運作提供條件,這也契合當前中國民主政治漸進發(fā)展的路徑。[14]

在西方語境下,參與式民主是因自由主義民主無法積極回應政治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而提出的一種新型民主模式,其理論本質(zhì)上是建立在對自由主義民主理論的核心概念,即政治參與和平等的剖析和重新解讀的基礎之上的。有學者認為,在參與式民主語境下,公民參與成為構(gòu)成民主制度的核心要素,參與式民主賦予了行政權(quán)力內(nèi)在合法性、促進了公民參政意識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推動了行政權(quán)力的“善治”。[15]還有學者認為,在參與式民主理論視域中,使得公民參與具有教育公民、整合共同體、制約國家權(quán)力的功能。[16]

另外,隨著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重要形式的重要論斷,協(xié)商民主成為近期研究熱點。而協(xié)商民主與參與式民主都是公民參與的理論基礎,兩者是一種什么關系,自然成為學界關注的問題。陳炳輝、王錫鋅等學者認為,協(xié)商民主理論是參與式民主理論的構(gòu)成,廣義的參與式民主理論包含了協(xié)商民主理論。[17]陳堯、胡偉等學者認為,協(xié)商民主理論和參與式民主理論不是簡單的隸屬關系,而是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協(xié)商民主理論是對參與式民主理論的發(fā)展。[18]劉訓練等學者認為,協(xié)商民主理論和參與式民主理論不是簡單的繼承發(fā)展關系,兩者同屬于共和主義民主理論,相似但也有差別。[19]

(二)參與式治理理論

參與式治理理論是從行政學視角來研究公民參與,其實踐主要集中在參與式財政預算、社區(qū)參與式治理、農(nóng)村參與式治理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領域,其實踐導向是追求行政領域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合理化以及政策制定、執(zhí)行和監(jiān)督過程中的多元主體參與。

關于參與式治理的涵義,目前學界的界定還不一致,陳剩勇認為,參與式治理是指與政策有利害關系的公民個人、團體和政府一起參與公共決策、分配資源、合作治理的過程。張緊跟認同西方的“賦權(quán)參與式治理”理論,認為參與式治理是指由地方政府培育的旨在通過向普通公民開放公共政策過程以解決實際公共管理問題的制度與過程的總和。趙光勇認為,參與式治理是參與式民主、協(xié)商民主的應用與實踐。

關于參與式治理的特征,陳剩勇認為,參與式治理是一個賦權(quán)的過程,更加突出“參與”,強調(diào)“利害相關人”的權(quán)力和責任,是政府與公民的合作治理,充分發(fā)揮公民社會的作用,是網(wǎng)絡治理。趙光勇認為,參與式治理是參與式民主的應用,是與公共政策利益相關的普通公民的參與,關注公民參與所產(chǎn)生的治理績效,所要解決的公共問題多是地方性的,并不排斥政府的主導作用。

關于參與式治理的意義,張緊跟認為,參與式治理既提高了國家治理的合法性又改善了國家治理的有效性。趙光勇認為,參與式治理不僅有助于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而且有助于普通民眾獲得政治知識和政治能力。[20]

總之,參與式治理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伴隨著發(fā)展中國家分權(quán)化和選舉民主化治理改革的失敗而產(chǎn)生的。雖然在國際和國內(nèi)有了一些實踐,如巴西的參與式預算、南非的工人合作治理,中國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會以及由此發(fā)展起來的參與式預算,還有上海閔行、河南焦作、黑龍江哈爾濱等地的參與式預算改革試點,但參與式治理在我國還處在初步發(fā)展階段,還面臨著諸如公民社會發(fā)展不充分、治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沖突等許多問題,需要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三)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是從社會學視角來研究公民參與,強調(diào)公民信任、互惠、合作等精神的培育和養(yǎng)成,其實踐導向主要是地方和基層的公民參與,如社區(qū)參與等。如果說參與式民主理論和參與式治理理論是從國家和政府層面來研究公民參與問題,社會資本理論則是從社會層面來研究它。

關于社會資本的涵義,雖然學界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但多數(shù)學者還是比較認同羅伯特·D.帕特南的說法,認為從社會學角度來說,社會資本具有社會組織的特征,如信任、互惠的規(guī)范和公民參與的網(wǎng)絡,它能夠通過促進合作來提高社會效率。[21]有學者從社區(qū)參與視角研究了公民參與和社會資本的關系,認為公民參與是在社會資本形成中占據(jù)核心地位,而社會資本對社區(qū)發(fā)展和社區(qū)公民參與起著明顯的促進或制約作用。[22]有學者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分析了社會資本和公民參與意識的關系,發(fā)現(xiàn)參加志愿組織、官辦組織和社會寬容、信任熟人對公民參與意識的影響不同。[23]還有學者研究了社會資本的功效,社會資本的功效存在著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既有正面功效,也有負面功效。[24]還有學者采用社會學和行政學相交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社會資本與政府治理、社會資本與發(fā)展協(xié)商民主的關系。[25]這些都是有價值的新的研究取向。

三 公民參與的方式以及問題和對策

(一)公民參與的方式

公民參與的方式,廣義上包含了公民參與的形式、途徑、類型等提法,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之進行了分類研究。

一是從公共服務的決策和提供兩條路徑出發(fā),將這個領域的公民參與分為六種類型,即決策階段的告知型參與、有限吸納型參與和決策型參與,以及提供服務階段的校正型參與、改善型參與和合作型參與。[26]

二是從公民參與態(tài)度或動機視角,將公民參與分為主動型參與、被動型參與和互動型參與。主動型參與主要包括選舉、信訪、登錄政府網(wǎng)站等合法以及罷工、游行、鬧事等不合法方式;被動型參與包括告知、民意調(diào)查等;互動型參與包括參加聽證會、陪審活動等。

三是從制度視角分為制度性參與和非制度性參與。四是從組織視角分為正式組織參與和非正式組織參與。五是從參與時間視角分為政策制定前參與、政策制定中參與和政策制定后參與。[27]

(二)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

關于這個方面,學者們主要從公民、政府、社會等不同層面進行了分析。

公民層面:一是公民參與的動力不足、熱情不高;二是公民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強;三是公民參與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四是公民參與的能力不足;五是公民參與的理性化和法治化程度較低。

政府層面:一是為公民提供的參與渠道不足;二是公民參與的合法權(quán)利難以得到保障;三是政府的回應機制不健全,缺乏回應動力、回應方式陳舊、回應效率有待提高、回應向度單一等;四是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普通公民缺乏監(jiān)督條件和信息,公民監(jiān)督立法滯后,公民監(jiān)督制度不完善;五是政府推動公民參與的責任動因不強;六是信息溝通上重被動回應而輕主動宣傳等。

社會層面:一是公民參與的文化落后,公民文化有待發(fā)展;二是由于受“精英決策”的影響,公民參與的普遍性、公共性、代表性有待提高;三是公民參與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公民社會的培育任重道遠;四是公民參與的效果不明顯,離善治的要求有距離等。[28]

由此可見,學者們在研究各個領域的公民參與過程中確實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問題嚴重到什么程度,論證還不甚嚴密,還需要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來支撐。

(三)推進公民參與的對策

總體來說,學者們對于這方面主要是從公民、政府、社會三個層面來探討的。

公民層面:一是培育公民的參與意識,塑造公民參與精神;二是注重公民參與能力技術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三是擴大公民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四是通過充分發(fā)動,提高公民參與熱情。

由于政府掌握著公共權(quán)力,在推進公民參與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因此在政府層面提出的對策或建議比較多:一是提升政府的理性認識,承認利益博弈,但需放棄對手思維;二是建立健全公民參與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如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信訪制度、黨內(nèi)民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三是重塑政府與公民的關系,加強兩者的互動;四是拓寬公民參與渠道,健全公民利益表達機制;五是提高引導公民參與的技能;六是增強政務的公開透明,保障公民參與監(jiān)督的權(quán)利;七是實現(xiàn)政府職能轉(zhuǎn)變,由控制和管理轉(zhuǎn)向多中心的現(xiàn)代治理等。

社會層面:一是加強公民社會培育,推進以民間組織為主體的組織化參與;二是以增進公共服務供給中的公民參與為突破口;三是積極構(gòu)筑公民文化,推進公民身份建設;四是提高非政府組織的主體地位、公信力和動員能力;五是重視公民的網(wǎng)絡參與,實現(xiàn)參與主體多元化。[29]

學者們提出的諸多建議,對于今后進一步推進公民參與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也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有些建議還僅停留在提一提的層面上,至于如何落到實處,還需要進行精細化研究;二是對于公民參與的程度和范圍需要有一個理性認識,并不是各個領域的所有事項都需要公民參與,并不是公民參與的程度越高越好,需要有序適度參與,不能像“文革”期間的群眾運動那樣走向極端。

四 總結(jié)與展望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可以明顯看出,新世紀以來,我國公民參與研究有兩個明顯特點:

(一)研究范圍不斷拓展

一是研究對象的外延在擴大。較之以前的公民政治參與、公民行政參與和公民社區(qū)參與三大主要研究領域,新世紀以來,我國公民參與研究對象的外延不斷擴大,除了繼續(xù)進行政治參與和行政參與的研究外,社區(qū)參與研究已擴展為社會參與研究,另外還涉及到了黨的建設參與、經(jīng)濟建設參與、文化建設參與,甚至軍事、國防、外交參與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研究對象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表現(xiàn)為:第一,參與主體方面研究更加精細化,包括大學生、私營企業(yè)主、青少年、邊疆民族地區(qū)、網(wǎng)民、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農(nóng)村婦女、港澳臺少數(shù)族裔、高校黨外知識分子以及各種社會組織等等不同主體。第二,參與具體領域研究更加多樣化,包括各種政治參與、非理性參與、政府績效評估參與、農(nóng)村和社區(qū)治理參與、霧霾治理參與、公共服務參與、公共預算參與、網(wǎng)絡參與、法治建設參與、民生建設參與等等。

(二)研究方法日益豐富

當前,學者們在研究公民參與現(xiàn)狀問題時,所采用的最主要研究方法仍然是理論研究法,進行定性分析。其研究思路一般是先引介西方相關的公民參與理論,再對照中國公民參與現(xiàn)狀進行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根據(jù)西方理論要求提出解決對策。

但另一方面有三點值得重視:一是案例研究迅速增加,涉及到的案例如“浙江溫嶺”“汶川地震”“廈門PX項目”“烏坎事件”“上海磁懸浮列車”“江蘇睢寧‘三問三請’”“鳳凰古城門票事件”以及以各個省市為例等;二是定量分析越來越多,調(diào)查對象包括“上海PD地區(qū)”“山東濟寧”“大學生公民參與狀況”“上海松江垃圾焚燒項目”等。當然,采用調(diào)查研究方法的論文還是少數(shù);三是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對公民參與策略和模型的引介和構(gòu)建,代表性的有“理性行為模型”“雙性化模型”“ACSI模型”“CIPA模型”以及詹姆斯·克雷頓(James L.Creightton)按參與目的分類的策略、約翰·克萊頓·托馬斯(John Clayton Thomas)的有效決策參與策略、勞倫斯·沃特斯等人(Lawrence C.Walters)開發(fā)的目的—問題參與策略等。[30]

新世紀以來,盡管我國學界在公民參與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需要今后進一步補齊短板。

(一)要加強公民參與本土話語體系的構(gòu)建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diào),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quán)。目前國內(nèi)公民參與研究還是在西方話語體系下展開的,引介西方理論、概念、范疇、表述的做法還很普遍。今后需要研究者增強本土意識,立足我國公民參與實踐,構(gòu)建具有中國特色、適應時代、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公民參與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和理論體系。同時,還要加強本土公民參與話語體系的國際傳播,加強與世界話語的交流,增強其國際影響力,以較強的國際傳播能力提升中國話語權(quán)。

(二)要加強具體案例研究和定量研究

通過上面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雖然這兩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績,但總體還比較薄弱。在研究方法和路徑上,學者們還是注重從宏觀層面進行理論研究和定性分析,且重復現(xiàn)象較多。而微觀層面的典型案例研究,有助于積累公民參與的知識和經(jīng)驗,有助于切實推進國內(nèi)的公民參與,其研究意義重大。因此,需要研究者更多地走出書齋,深入國內(nèi)公民參與的豐富實踐,融合政治學、行政學、社會學、統(tǒng)計學等相關知識,選取典型案例,進行深入調(diào)查,創(chuàng)造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加強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和精細意識

如上所述,很多研究僅滿足于對公民參與現(xiàn)狀的理論描述,而對隱藏于背后的深層次原因較少論及。比如政府為什么鼓勵和引導公民參與,公民為什么要參與等問題,需要進行嚴密論證。再就是研究對策需要精細化。學者們往往會泛泛提出一些推動公民參與的對策,但如何落到實處,往往不再深入研究。比如提高公民參與的能力,具體怎么提高,無從得知。

(四)要拓寬公民參與領域的研究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fā)展,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公民參與的領域和范圍越來越廣。因此,除繼續(xù)加強對公民政治參與、行政參與和社區(qū)參與的研究外,還需加大對公民網(wǎng)絡參與、法治參與、環(huán)境參與、治理參與、黨建參與、軍事和國防參與、外交參與等領域的研究。比如隨著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和服務型政黨建設任務的提出,需要加強對公民參與服務型政黨建設的研究等。

注釋:

[1]蔡定劍:《公眾參與:風險社會的制度建設》,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1頁。

[2]陳芳:《西方公民參與策略的模型及其檢驗》,《東南學術》2011年第5期。

[3]石路:《政府公共決策與公民參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4頁。

[4]蔡定劍:《公眾參與:風險社會的制度建設》,第10頁。

[5]余遜達:《公民參與與公共民生問題的解決:對杭州實踐的研究和思考》,《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宋煜萍、陳進華:《論改善民生中的公民參與》,《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2年第1期。

[6]蔣傳光:《公民身份與公民參與:法治中國建設的關鍵要素》,《浙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7]王立京:《中國公民參與制度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51頁。

[8]寧有才、梁棟:《當前我國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問題研究》,《濟南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郭小聰、代凱:《近十年國內(nèi)公民參與研究述評》,《學術研究》2013年第6期。

[9]徐琳,谷世飛:《公民參與視角下的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黨秀云:《論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中國行政管理》2003年第10期。

[10]閆冰:《我國公民參與政策制定的動力和價值分析》,《魅力中國》2010年第1期。

[11]宋煜萍、陳進華:《論改善民生中的公民參與》,《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2年第1期;閆冰:《我國公民參與政策制定的動力和價值分析》,《魅力中國》2010年第1期。

[12]吳玉宗、張鵬:《試論縣級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公民參與——以溫嶺為例》,《行政與法》2012年第11期;郎友興、喻冬琪:《公民參與能否帶來治理績效?——以溫嶺市為例》,《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4年第6期;陳剩勇、吳興智:《公民參與與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以浙江省溫嶺市民主懇談會為例》,《學術界》2007年第5期。

[13]湯志偉、鄒葉薈:《基于公民參與視角下鄰避沖突的應對研究——以廣東省茂名市PX項目事件為例》,《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張效羽:《環(huán)境公害設施選址的困境及其化解——以寧波市鎮(zhèn)海PX項目爭議為例》,《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2期;劉明:《略論行政決策中的公民參與——以廈門PX項目建設為例》,《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余超文:《公民參與政府決策的邏輯必然與現(xiàn)實對接——以廣州番禺垃圾焚燒發(fā)電廠建設項目為視角》,《行政與法》2011年第3期;雷穎劍:《公民參與對推進公共決策民主化的作用謅議——以番禺垃圾焚燒廠事件為例》,《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14]陳堯:《西方參與式民主理論及其對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啟示》,《社會主義研究》2008年第1期。

[15]熊宇:《參與式民主:網(wǎng)絡時代行政法治的新范式》,《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16]董石桃:《尋求民主發(fā)展與公民參與的統(tǒng)一——一種參與式民主的進路》,《科學社會主義》2010年第3期。

[17]陳炳輝:《弱勢民主與強勢民主——巴伯的民主理論田》,《浙江學刊》2008年第3期;王錫鋅:《公眾參與:參與式民主的理論想象及制度實踐》,《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6期。

[18]陳堯:《從參與到協(xié)商:當代參與型民主理論之前景》,《學術月刊》2006年第8期;胡偉:《民主與參與:走出貌合神離的困境?——評卡羅爾·帕特曼的參與民主理論》,《政治學研究》2007年第1期。

[19]劉訓練:《公民與共和——當代西方共和主義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第93頁。

[20]陳剩勇、趙光勇:《“參與式治理”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8期;張緊跟:《參與式治理:地方政府治理體系創(chuàng)新的趨向》,《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趙光勇:《參與式治理的實踐、影響變量與應用限度》,《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21]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zhuǎn)起來》,王列、賴海榕譯,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5頁。

[22]夏曉麗:《城市社區(qū)治理中的公民參與問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11年,第24、144頁。

[23]孟天廣、馬全軍:《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意識的關系研究——基于全國代表性樣本的實證分析》,《中國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

[24]欒紹興、郭雅芬:《社會資本理論探析》,《行政論壇》2009年第3期。

[25]陳述飛:《社會資本視野下的政府治理問題考量》,《理論導刊》2014年第8期;韓慧、張躍頒:《社會資本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濟南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26]汪錦軍:《公共服務中的公民參與模式分析》,《政治學研究》2011年第4期。

[27]宋林霖、代紅凱:《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民參與理論述評》,《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28]王琳:《廉政政策執(zhí)行監(jiān)督中的公民參與》,《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何霜梅:《善治視野下的公民參與》,《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白德全、梁敬齋:《我國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問題研究》,《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李敏:《城市化進程中鄰避危機的公民參與》,《東南學術》2013年第2期。

[29]宋林霖、代紅凱:《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民參與理論述評》,《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李敏:《城市化進程中鄰避危機的公民參與》,《東南學術》2013年第2期;馬長山:《非政府組織中的公民參與》,《求是學刊》2009年第1期;王琳:《廉政政策執(zhí)行監(jiān)督中的公民參與》,《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30]陳芳:《西方公民參與策略的模型及其檢驗》,《東南學術》2011年第5期。

責任編輯李鐵牛

D621.5

A

1006-0138(2016)05-0122-07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服務型政黨建設路徑構(gòu)建”(2014M561140);曲阜師范大學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列寧與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政黨建設研究”(BSQD2012061);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創(chuàng)新項目;山東省中共黨史重點學科規(guī)劃項目

顧訓寶,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北京市,100009;楊彬彬,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研究生,北京市,100044。

猜你喜歡
公民民主理論
我是小小公民科學家
論公民美育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十二公民
關于現(xiàn)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好民主 壞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