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莘塔小學 張曉昕
?
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
□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莘塔小學 張曉昕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痹诘湍昙壍臄祵W課堂中,老師經常會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課堂紀律上,因為低年級孩子“好動”的年齡特點,老師們總是很擔心需要學生動手操作、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會“出亂子”,所以有時候會盡量避免類似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但是如果我們總是設計單一的、靜止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只是讓他們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而沒有一些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數學課堂怎么能有活力?學生怎么會對數學感興趣,真正學到數學知識呢?
所以,筆者認為:低年級的老師在讓學生充分動腦思考的基礎上,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動心”;根據他們的思維發(fā)展特點,讓他們“動手”;另外,還要讓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動口”。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中,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對數學的興趣,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活力的。
新課標說到“數學課中最需要做的事”就提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去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他們“動心”,從心出發(fā),真心地想去學習數學知識。
1.明白數學知識學來何用,從內激發(fā)興趣。我們平時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忽略這一點:沒有讓學生去體會某一個數學知識學來有什么用,就忙著將學生帶入我們創(chuàng)設的情境去解決問題,學習知識。但是學生會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老師為什么讓我們學習這些數學知識?學了這些數學知識有什么用?其實,低年級的數學知識都是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比如:“認識人民幣”、“時、分、秒”、“認識方向”等,學生都有一定了解,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遇到一些用生活經驗和已有數學知識所不能解決的數學問題,產生新的學習需要。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在學完新知識之后,再回過去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問題,讓學生明白,看似簡單的數學知識,其實可以解決生活中很多的問題,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的用處,從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根據年齡特征進行教學,從外激發(fā)興趣。低年級的孩子還保留有童話、卡通的興趣狀態(tài),所以我們的數學教學也都要帶著這樣的色彩?,F如今豐富多彩的數學教科書為我們進行這樣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原來枯燥無味的數字、算式都變成了可愛的動物、童話場景,讓低年級的學生很樂于去翻閱。但是這樣的教科書對于充分調動數學學習的興趣還是不夠的,畢竟教科書一直和學生為伴,新鮮感也不足。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設計新鮮有趣、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環(huán)節(jié),使用低年級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制作吸引學生眼球的課件,利用這些可以創(chuàng)設的外在的條件去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通過內在和外在兩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的動力,從而對數學學習能夠“動心”,從“動心”出發(f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
人類的活動靠雙手,人類的發(fā)展靠雙手,讓雙手動起來才能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說到讓學生“動手”,就需要用到學具。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學具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工具,學生通過學具的操作,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但是有些老師不夠重視,或者怕學生將學具當做玩具,所以索性不給學生操作,單是老師在黑板上或者課件上演示。試想,這樣進行上課,學生如何才能收獲數學知識?
數學思維在小學階段主要是指抽象的邏輯思維,但是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為主,所以數學學科特點與兒童思維水平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如果要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這對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學生可以將原有的智力活動方式“外化”為動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又通過這一外部動手操作“內化”為他們的智力活動。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也寫到:“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指尖上?!彼詫W具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上一定要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通過學具,將腦中思考的抽象的數學外化為手中形象的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
以前我們會說,中國的英語是“啞巴英語”,因為大家只會寫不會說?,F在我發(fā)現小學數學也有點“啞巴數學”的趨向了。學生在課上都不愿意“動口”,上課發(fā)言的情況、討論的情況很差,每次舉手的沒幾個人或者總是那幾個學生,這讓老師非常頭疼。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沒有很好地進入小學的學習狀態(tài)、性格內向等這些都成為不“動口”的原因。針對這些情況,我覺得老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1.培養(yǎng)“動口”的習慣?!皠涌凇奔磁e手發(fā)言,原來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是現在看來,卻更像是一種學習習慣了,很大一部分學生明明知道答案,就是不愿意舉手。有些是因為性格膽小,有些則是對舉手發(fā)言根本不在乎。所以在低年級,我們就要培養(yǎng)孩子舉手發(fā)言的好習慣,明白舉手發(fā)言是學習積極的表現,也是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回答的對錯沒有太大的關系。如果回答正確可以得到一些物質獎勵,如果回答錯了,也要表揚他們勇敢舉手。
2.給予“動口”的機會?,F在的數學課堂任務都比較緊,老師在上課時總是在抓緊時間講課,一個問題下去,幾秒過后就請學生來回答。這樣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消化的時間,導致每次都是幾個學習好的學生在舉手,成績一般的學生永遠沒有充分思考和回答的機會,班級成績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后,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并且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稍加引導、或者進行討論。其實,討論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途徑,會的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更加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會的學生也可以在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得到啟發(fā),這樣一來舉手的學生肯定會增加。畢竟每次上課能發(fā)言的學生不多,那就要多多安排一些討論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小組中也能夠“動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蔽覀冊谏险n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學生,把話語權交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動口”的習慣,讓學生能有充分“動口”的時間和機會,才能讓課堂真正活起來。
前面說到,在學生充分動心、動手、動口之前,動腦是基礎。但它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蘊含于動心、動手、動口中,蘊含于學生每一次的操作、每一次的發(fā)言、每一次的活動中,學生動腦和動心、動手、動口都是共同存在的。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從動心出發(fā),動腦是關鍵,通過充分的動手、動口、甚至動腳等,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醒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鼓舞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只有這樣,學生學習的思維才會被點燃,創(chuàng)造才會被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