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作評介·
新聞學術史研究的又一力作
——評《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范式的轉換》
吳廷俊
李秀云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范式的轉換》,日前由學習出版社出版(2015年9月),為新聞學術史研究增添又一力作。
李秀云教授是我國當代較早從事新聞學術史研究的青年學者之一。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范式的轉換》,是她學術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其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有許多突破,不再是對新聞學術史的幾個要素進行平行的研究,而是通過剖析新聞學理論形態(tài)變遷這一新聞學術史研究的核心要素,從一個側面展現中國當代新聞學術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學術交流平臺的建構則作為理論形態(tài)變遷的一個動因來進行分析,每個新聞學者的研究成果與理論貢獻也都融入理論形態(tài)變遷的闡釋中。從整體分析轉向從一個側面深化研究,實現了長期學術史研究的自我突破。
這部書引入科學哲學中的“范式”概念,將1949年至2010年間中國新聞學理論形態(tài)的變遷過程勾勒為“黨報之學”到“政治運動之學”,到“新聞事業(yè)”之學,再到“新聞之學”的范式轉換過程。這樣可以透視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從政治本位走向學科本位;從自發(fā)走向自覺;從感性走向理性的變化趨勢。由此,既可以再現中國當代新聞學發(fā)展的總體特征,也可以剖析中國新聞學研究的未來走向。
學術史是學術研究的自我回溯和有效傳承,是學術研究創(chuàng)新的前提與基礎;任何一個學科要想持續(xù)發(fā)展,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話語系統(tǒng)與理論范式。通過學術史研究,展現學術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推演學術研究的未來走向,從而有效推動學科不斷完善與發(fā)展。一言以蔽之,學術史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在諸多的學科門類中,新聞學科是最年輕的學科之一,在中國尤其如此。從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中國高等新聞教育與新聞學術研究拉開歷史帷幕算起,中國新聞學科走過不到百年的歷程。期間,中國新聞學科的發(fā)展一直遭遇生存的合法性危機,新聞“有學”與“無學”的論爭從未停止。通過扎實、系統(tǒng)的新聞學術史研究,再現中國新聞學科的發(fā)展歷程,本身就是新聞“有學”的有力證明。長期以來,作為新聞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聞業(yè)務,其理論提升一直是應用新聞學研究的難題,但如果將新聞業(yè)務置于新聞學術史的歷史長河中,動態(tài)考察新聞業(yè)務的流變過程,我們會發(fā)現,靜態(tài)審讀下看似不成為理論的某些業(yè)務經驗,在歷史的鏈條中或許有其特殊的位置。如此,我們可以重新審視新聞學科因其應用性而帶來的自身理論薄弱而引起的“無學”質疑問題。新聞學術史研究的重要性也可見一斑??上驳氖?,新世紀以來,中國新聞學術史研究漸成氣候,已有多篇博士論文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如今,李秀云的《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范式的轉換》以新聞學理論形態(tài)變遷為根基,以范式轉換為線索進行研究,是新聞學術史研究方法的又一探索。
已有的新聞學術史研究不是結束,而僅僅是開始?,F有的研究成果多偏重于宏觀研究或概況分析,微觀的深入研究有待加強;民國時期新聞學術史一手資料的挖掘尚有很大空間;當代新聞學術口述史料的搶救,亟待引起重視;新聞教育史研究有待跟進;新聞學術制度史、新聞學術團體史、新聞學術刊物史等方面的研究明顯不足;新聞學術人物的個案研究力度不夠,尤其是有關新聞人物學術品格的研究,仍屬空白;研究方法更有待突破。由此,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加入新聞學術史研究,也希望李秀云不要放慢或停下探索的腳步,而要在此領域繼續(xù)奮力前行!
(此文為該書序言,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王巍〕